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你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你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文 | 鳗鱼大人


1.长时间的“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会降低你的存在感

回忆一下,你上次说这句话是什么时候? 是什么样的心情?

“唉,别人也挺累的,谁都不容易。”

“能自己做就自己做了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不希望别人麻烦我嘛。”

“没有人有义务帮我,冒然去麻烦别人太没礼貌了。”

其实,“少给别人添麻烦”这话是父母教我们的,也是老祖宗教我们的。还有“凡事多替别人着想,做个善良的人”、“为人处事要让人舒服”等等。单就这点来看,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就是活雷锋啊,应该受到欢迎才是。

可事实呢?

大家还记得多年前那个台湾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便利贴女孩吗?她帮办公室同事做了所有的事,所有该她或不该她的事,可最后呢?人善被人欺,根本没有人在意她的存在,她竟然成为了被习惯性忽略的那一个。

其实,这种墨守成规传承下来政治正确的想法背后暗含了一个心理“我们决不允许,或者无法心安理得的允许,我们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家那闺女》的节目里,papi酱公布自己人生排序,她理直气壮的扳着指头把第一位留给了自己时,另外一旁的家长们不约而同投来诧异的目光,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

“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其实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翻译为“人怎么能完全为自己而活呢?”当然,这的确不可能,我们不能完全只为自己而活,但,也绝不能为别人活着。

所谓“老好人”之所以这样叫,就是因为那些他们添麻烦的人只会更加忽略他们的存在,变本加厉地给他们添麻烦,因为这叫好欺负。正如电影《芳华》的男主,善良到极点的人,最后却遭遇那样令人心寒的对待。

人性如此,当你的善良给别人的太过容易太过便利,那便会贬值,变得廉价,变得软弱。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你对谁好到没有锋芒的时候,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你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流通

很多人不想找人帮忙实际上是怕欠人情,有借总是有还的。

这肯定没错。

但现在,我们换个情境思考一下。

你现在有事需要帮忙,有两个朋友可以选择,A某平时和你瓜葛不多,B某曾经被你施以援手,你会选择找谁?

我猜,大多数人会选B。为什么?因为找A太唐突了,十分尴尬,而B呢?因为我帮助过她,虽然不是要求她有什么回报,但我们心里总会不自觉的对自己的付出有期待,我们不会像对A那样有更多的不好意思。

蒋方舟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愧疚是什么?是我们觉得对不起,无力偿还给被人带来的麻烦。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负能量,我们选择从源头根除。

一个朋友被男友告知分手,原因是:“我现在经济能力不行,不能耽误你。”她了解他,也能理解,但还是难过,就算这个理由看起来十分大义凛然,她的痛苦也没有因此减少一丝一毫。

为了自己的心安理得,只愿意和别人同甘,而不愿意共苦,不管不顾别人怎么想,就算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怎么就不算一种自私呢?

何谓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你不好意思求别人,别人就好意思求你了吗?如果我们都像乌龟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壳里,那就没有在“你帮我”和“我帮你”之间切换和不断加深的情谊,那么何来患难与共?何来亲密无间?

所以,你的“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很有可能正在让你损失很多推心置腹风雨同舟的莫逆之交。


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你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3.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喜欢的人对自己产生好感?”

一个高赞答案是:与其帮她的忙,不如请她帮一个忙。

为什么呢?

其一是,对方知道了你的存在感,怎么也会多看你几眼。

其二则是,因为这是对她最直接的肯定与赞美,这是她自身价值的体现,只有你信任和认可她,你才会这么做。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过一个观点,让自己快乐的方法之一,是先带给别人快乐。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我们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自己的强烈被需要,被重视,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正如杜威所说:“受尊重感是人类一种潜在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我身边有时会有不少关系不错的朋友向我倾诉一些心事,其中一些总会担心地问“我会不会打扰了你?”

如果对于不懂得拒绝的人来说,的确是会令人困扰,但对于我而言,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发自内心被某人信任的温暖。如果手头有事我也会秉直相告,不敷衍也是尊重别人信任的一种方式。

“给对方添一个麻烦”表面上看起来是有求于人,但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为对方提供一个实现价值的机会?给别人一些无伤大雅的“被需要”,实际上更有利于维护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你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4.这是一种低姿态的、谦逊真诚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叫做“请求帮助”,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会把“请求帮助”和“沟通”联系在一起?我们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吗?如果不需要的时候怎么沟通呢?

其实,作者想讲的,并不是真的请求,而是一种姿态,一种尊重理解别人感受的姿态。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非暴力沟通》)

为什么有些长辈的话我们就算知道有道理,也就是不想听,难道单纯因为叛逆吗?为什么身边有些人我们明明知道他们很优秀,但是他们的建议我们就是懒得理?甚至根本不想听他们说一个字?

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无法信任他们,因为一开始他们就默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优秀者,我们感受不到尊重和真挚,这样的人即使再才华横溢,也绝不会受到欢迎,因为谁都有自尊心。没有人会对另外一个人而言是绝对权威,任何人都有优于我们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维护别人自尊心的原因所在。

比如,如果把“我真是不懂你为什么这样”,换成“我不太理解,麻烦你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事情的发展会不会截然相反呢?

适当地放弃一些主导权和控制欲,让别人有一些帮助弱者大发慈悲的英雄气概,你会在人际关系中轻松很多。

本文为“碧读好书指南”原创,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我们旨在提供高品质必读好书资讯,帮助每个人读到好书!欢迎关注。图/摄图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