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裡,謝若琳去餘則成家吃飯,看見餃子,說了句“該死的鬼子”,暗示了什麼?

風流只為你傾心4548645


也許同樣作為一個年輕人的謝若林,也曾經有過年輕人的衝動和血性,但在當時國民政府越來越衰退的局勢面前,這個年輕人也越來越變得現實,變成了一個腦子裡只有利益的生意人。

劇中並沒有交代謝若林的家庭成分,唯一的線索只有那一句“和父母吃的最後一頓飯就是餃子,該死的鬼子”!這簡單的一頓飯,似乎觸動起了他過去的往事,好像也可以推斷謝若林的父母,應該在抗日戰爭時期死於日軍之手,也許他跟晚秋一樣,在穆連城這個長輩面前都處於寄人籬下的局面,隨著穆連成逃亡日本,失去依靠的謝若林和晚秋只能走到一起。



至少從謝若林在中統的情況來看,似乎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靠山,唯一的法寶就是善於在特務機關鑽營,不斷的買賣情報獲取利益,從他對餘則成說如果領導知道就把領導一起拉進來來看,似乎他與中統的領導有著利益聯繫,這個並不具有特工技能的人能在中統這個單位混跡下去,也許唯一的本領就是能給上層的領導帶來利益。

在那個年代那個特殊的背景下,像謝若林和晚秋這樣的人物也是悲劇性的,謝若林沒有依靠,就把賺錢當成了自己求生的本能,久而久之早把一個年輕人的衝動和血性磨滅的一乾二淨,即便一頓餃子讓他重新換起了一些思緒,但在利益面前,尤其是發現旁邊的鄰居餘則成是軍統特工的背景下,早已利慾薰心的謝若林又繼續走上了拉人下水的道路,但至少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妻子晚秋並沒有被這樣的風氣所腐蝕,屬於知識分子出身的晚秋仍然有著自己的理想,即便這樣的家庭、身邊的丈夫讓她越來越失去對生活的興趣,但理想的信念仍然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甚至在她絕望之際一度企圖用自殺來了結自己的。



餘則成夫婦、謝若林夫婦,他們四個人恐怕是那個時代很多人的縮影,餘則成有理想有能力,現如今的生活不是他理想的狀態,但他可以很好地生存,可他也仍然願意用犧牲自己來換取更好的社會,翠平至少在她的特工生涯中未必算得上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窮苦人的身份卻一直支撐著她配合他人來改變這個社會的現狀。而謝若林和晚秋,同樣生活在這個似乎無法改變命運的年代裡,謝若林直接選擇破罐破摔,但晚秋卻仍然選擇堅守自己的底線,最後的大結局,餘則成翠平晚秋雖然沒有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但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卻得到了實現,而謝若林,卻走向了身死人亡的道路!


遼寧資深球迷


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謝若琳看見餃子,會說這句話啊!

從劇情人物背景角度看,謝若琳是北方人,或是曾在北方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人。歷史原因,在日本人沒來中國之前,中國北方經濟相對南方是發達的,人均也相對好條件,那麼像大米、白麵這樣的細糧還是能吃得上的,然而日本人來了,在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那作為被殖民統治的人,就只能吃粗糧,吃大米、白麵是有罪的,是要殺頭的,別說餃子沒得吃,就連吃白皮兒麵條都是一經發現,分分鐘直接槍斃的罪過。

從地理原因分析,二人說這句話的時候身處天津,而天津並不是二人的老家,所謂背井離鄉。儘管二人身份分別是軍統和中統,在當時社會也算是上等人,自然能吃得上餃子,但總不能幹著隨時掉腦袋的事兒還把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拴在身邊。那年動盪,說不定這些親人早已不在,而餃子在北方是過年時必備的,所謂:新年舊年交在子時,寓意闔家團圓之意。倘若家人亦不在,或死、或離、或散,都不能實現一家人團坐吃頓餃子,想到這兒不免對造成這一系列的始作俑者“鬼子”的恨意又多上幾分,所以脫口而出“該死的鬼子”。

根據人物性格來分析,謝若琳的性格本不是一個應該說得出這翻話的角色,從他其他言語中自能看出。例如:你一槍打不死我,我活過來了,只要價格公道,我們還可以做生意。 還有“現在兩根金條放在這兒,你告訴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齷齪的。”所以,不管謝若琳的外表是如何見利忘義,都掩蓋不住一箇中國人對鬼子刻骨銘心的狠。終上所述,我個人愚見,他的這句話絕不是刻意拉攏和餘則成的關係,而是出自於真心!


阿諾李施瓦劍峰


並沒有暗示什麼,只是謝若林觸景生情罷了。

在吃餃子那段中,謝若林說的很清楚:“餃子,又見餃子,跟父母永別前的最後一頓飯,就是餃子,該死的鬼子”。

由此可見,謝若林在參加中統(也有可能直接參加的是軍隊或警察等其他組織),最後一次見到父母,吃的最後一頓飯就是餃子。此後其家鄉可能淪為敵佔區,父母被日本人殺害,也可能正是因為參加了中統(或其他組織),日軍侵華造成他不能在父母生時回家探望團聚,所以很痛恨小鬼子。

所以謝若林一見到餃子就想起了父母。

其實個人覺得,這幾年還表示了一個信息,就是說明謝若林參加中統前,也許也是一個熱血抗日青年,只是因為見得太多了,淪落為一個“老油條”。


渭水武威


因為鬼子來了,餃子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了。


沃克爾要減肥


我姥爺的真實故事(我今年52歲):當年在東北走私買到2斤白麵,從二鬼子(高麗人)那買的,轉身被賣家告發,被抓。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定性是:經濟犯。但沒有被槍斃。


用戶1120982161809


《潛伏》的經典臺詞——

一、將來和平了,就沒有信仰了,只有金錢了;

二、那根金條是高尚的,那根金條是低賤的;

三、你家的先生更有本事,就是不肯拿出來換錢;

四、我不反對任何政治,我只是在他們之間生存的,我信仰生存主義;

五、如果你一槍打不死我,我又活過來了,咱倆還可以做生意,只要價格公道;

六、嘴上都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

七、本來讓你來露露臉,結果是露了個屁股出來了;

八、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

九、沒有人情的政治是短暫的。


792突擊步槍


謝若林是反面人物,他也恨日本人。

這句話是個細節,一部好劇也罷好小說也罷,細節就是體現沒有誰是真正的壞人,也沒有真正的好人。人是複雜的,在犯人裡挑一批人來做獄警,可能比很多獄警都幹得好,兢兢業業不輸別人。

只是因為環境,家庭的原因,使他走上了另外一條路。這就是所謂的命吧。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所要反映的事情就是關於人性的複雜性。

在社會的變遷中,謝若林的定位和他遇到的對手,註定他就是要被犧牲的那一批。


峨眉峰111171921


潛伏裡面,最有情報天賦和能力的就是謝若林,象他這樣的大量人才沒有獲得正常升遷造成了他們心裡巨大的失望,唯一支撐他們幹下去的信念是民族,那麼在解放戰爭中也沒了,所以這些人一罷工,國民黨情報工作自然一落萬丈。


琴心入道


也算對現實的一種譏諷吧,謝若林當年能進出富豪家和晚秋做朋友,也是個富家子,有志青年,後來淪落成箇中筒混子,當年的翹楚青年如今做著投機倒把的買賣,像極了現在很多大學時意氣風發的學生,步入社會後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


大方廣1


暗示什麼,暗示當時的中國人被鬼子害的多深多慘,謝本來應該有幸福的人生,現在不得不做一個他本不應該成為的人,好好的活在紅旗下吧,幸福吧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