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涼涼


張自忠和張治中他們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都是著名的愛國人士,都參加過抗日戰爭。但是,他們一生所做的主要的事情還是不盡相同的。

為了更好的區分他們兩個人,我們只說他們做的最容易讓人民記住的事吧。

先說張治中,他是蔣介石最為信任的人,他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也不錯。他有一個稱號叫“和平將軍”。

也就是說在抗日戰爭後,他開始努力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奔走效勞。

那時候中國經歷過太多的戰爭了,全國人民的願望,也是希望不要再有戰爭,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很多人,都呼籲國共兩黨合作。

這時候就要看蔣介石的意思了,蔣介石別有用心的擺了一場“鴻門宴”,要求毛澤東前去和談。

他預料毛澤東是不敢去的,因為這是“鴻門宴”去了就可能真的回不來了。為此,蔣介石也沒有為和談做什麼準備。說實話他就沒有和談的誠意。

畢竟毛澤東若是不敢來,他做了也沒用,最主要的是他篤定毛澤東真的不敢來。

但是,毛澤東偏偏就來了。

毛澤東不能不來,就是真的為革命犧牲了,他也覺得值得。因為他不能讓蔣介石的奸計得逞,若是他真的不去重慶談判。

蔣介石就會說毛澤東不想談判,這樣蔣介石就把毛澤東帶領的中國共產黨陷於不義之中。就說不想和談的是共產黨。

所以,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毛澤東義無反顧的去了。

重慶談判期間,正是張治中接待的毛澤東。

因為他傾向和平,是真的希望國共兩黨合作,所以,張治中把毛澤東接到了自己的家,毛澤東在這四十多天的談判當中,所有的衣食住行,包括安全方面的問題,全是張治中給毛澤東搭理的。

可以說那時候毛澤東就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了張治中。後來經過的每一次談判,直到結束張治中都有陪同。

張治中沒有辜負毛澤東的信任,他為呼籲中國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最後和談的內容被蔣介石單方面撕毀了,但是,這依然不影響張治中那顆愛國的心。

張自忠民族英雄,他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自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張自忠就沒有離開過前線。中國正面戰場上,對抗日本的所有大小戰役都有他的身影。

他參加的最為著名的戰役有,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1940年在湖北的襄陽會戰當中,張自忠帶領自己的部下和日軍血拼,直到打完最後一顆子彈,英勇就義為止。

那一戰張自忠所帶領的部隊,全軍覆沒。

這位鐵血的將軍去世之後,日本人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特別鳴炮向天開跑以示哀悼。張自忠將軍,就是令敵人都敬佩的這麼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他去世的時候年僅49歲。


史學達人


張自忠和張治中兩位將軍都是對國、對人民赤膽忠心的英雄,都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學習的榜樣。其中,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早年出於愛國情緒選擇了投筆從戎,加入到了馮玉祥部,中原大戰後被國民政府收編後,從此走上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張治中是安徽巢縣人,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後入黃埔軍校任職,是正兒八經的中央軍出身,不僅是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也是深得蔣重用與信任的將領。

精忠報國,取義成仁——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出生於書香門第,不僅善於帶兵,而且還從事過基層軍官的教育工作,為西北軍培養了不少中下級軍官,其治軍和練兵的才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時代已經為人稱道,馮玉祥中原大戰慘敗後,西北軍樹倒猢猻散,只有張自忠第六師部是西北軍殘部中保留最完整的部隊之一,可見張自忠的還是有一定的帶兵才能。

馮玉祥下野出走後,蔣介石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西北軍殘部的善後工作,於是全權交給了張學良負責整編,決定將殘部縮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張自忠自願擁護資歷最高的宋哲元為軍長,自己擔任第38師師長,不久後國民政府整編陸軍時,第三軍番號該為了第29軍,張自忠發揮自己的長處開始大力著手練兵。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將侵略的腳步伸向了關內,張自忠也實現了精忠報國的願望,在長城抗戰之喜峰口戰役張自忠一戰成名,率部組織敢死隊將大刀砍到日本侵略者的頭上,受到了蔣委員長的盛情款待。雖然長城抗戰失敗,但張自忠打出了軍人應有的威風,是民族的驕傲。

七七事變第29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當軍長宋哲元率部撤出北平後,交給了張自忠一個艱難的任務,出面與日軍周旋,令張自忠沒想到的是因此而烙下了謾罵聲。於是,滿懷一腔熱血的張自忠決心取義成仁,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自己正名,從此持續馳騁抗日疆場,三年多的時間裡所向披靡、威震敵膽,最後壯烈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

和平將軍——張治中將軍

張治中和張自忠將軍年齡相仿,保定軍校畢業不久後便加入到了黃埔軍校,曾擔任學生總隊長及軍官團團長等職,可以說是國民黨中央軍的嫡系,參加過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在蔣介石單方撕毀雙方合作後,近十年的時間裡,張治中一直致力于軍事教育工作,為國培養軍事人才,所以人稱黃埔軍校的“紅色將軍”。

雖然政治理念和蔣介石不同,一貫主張和平與團結、槍口一致對外,除了痛擊日本侵略者外,在幾十年的內戰衝突裡從未親手放過一槍一彈,所以人稱“和平將軍”。但這也不妨礙蔣介石對其的信任與重用,主要是張治中將軍一生不貪戀軍政大權,作為心腹,每次領兵作戰完後都主動交卸兵權,置身於國民黨最高決策曾,因此對其格外的放心。抗戰勝利後,張治中將軍一直致力於和平建國,為國、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賽門軍略


張自忠與張治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張自忠是犧牲在抗日戰場的民族英雄,是偉大的英雄。

而張治中是個內戰主義者,一看到敗局已定,就當起了牆頭草,當起了國民黨的叛徒。張治中是國民黨的軍事重要領導人之一,在多年的國共內戰中,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無疑是國家罪人。

一些人不懂得什麼叫真理,什麼叫歪理,在本平臺上胡說八道,吹噓張治中是什麼偉大的人物,對中國作了多少貢獻之類的。

評價一個人,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從本質點出發,光說馬屁話,奉承話,只能誤導別人。

張自忠也是二戰時,盟軍中犧牲的最高將領,犧牲後追晉為陸軍上將。重慶國民政府為其舉辦了國葬。



用戶創維


張自忠將軍與張治中將軍同為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他們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抵制外辱、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位著名的抗日英雄因姓名相似,容易讓大家相互混淆,現在小編一一簡單介紹二位將軍的生平。

張自忠(1891.10.27-1940.5.16)字藎忱,山東臨清人,著名抗日英雄,國民革命軍中將加上將軍銜,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授二級上將。1940年5月16日在棗宜會戰中,時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兼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因敵眾我寡,在襄陽南瓜店壯烈殉國,是二戰中中國戰場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出生於晚清官宦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入北洋政法學堂,接受先進革命思想,後加入同盟會,參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1916年投西北軍,追隨馮玉祥南征北戰,深得馮玉祥賞識。中原大戰後,隨西北軍29軍駐守長城一線,1933年在長城抗戰中,第一次在喜峰口與日寇作戰,殺的日寇聞風喪膽。1937年7.7盧溝橋事變爆發,因蔣介石立場未定,張自忠主持平津事務期間,曾一度揹負了“漢奸”的罵名,後國民政府對此已有定論。

1938年3月張自忠率59軍在山東臨沂阻擊日軍增援臺兒莊,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0年5月,日軍為切斷重慶交通線,發動棗宜戰役,時任國民革命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與日軍遭遇,在襄陽南瓜店壯烈殉國,時年49歲。

作為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本可以由衛隊保護撤出戰場,但他這次沒有退縮,已抱定必死之心,以死明志,還將軍的清白之身。張自忠犧牲後,國民政府給予最高國葬,蔣委員長親自扶靈,追授其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萬民送葬,夫人李敏慧在得知將軍犧牲後,絕食七天殉情,同葬於重慶雨台山,並改名梅花山。

張自忠的犧牲,國共兩黨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以激勵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1942年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1946年,國民政府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張自忠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光榮稱號。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都有以將軍命名的“張自忠路”。


張治中(1890.10.27-1969.4.6),字文白,安徽巢縣(今合肥市巢湖)黃麓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著名愛國將領,黃埔系代表人物。早年入揚州鹽警,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入保定軍校三期步兵科,與蔣介石、陳誠、顧祝同同為校友。畢業後入粵軍滇軍,參加過護法運動,1924年再入黃埔,任黃埔軍校學兵團總隊長,軍官團團長,與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6年參加了北伐戰爭,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副官長,1928年開始任南京中央軍校教育長,1932年率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參加了上海“一.二八”對日作戰。

1936年配合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主張國共合作、一致抗戰。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任第九集團軍司令,參加了慘烈的8.13淞滬抗戰,損失慘重。後取代何鍵主政湖南,1938年因“長沙大火”失職被革職。1940年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部長,1941年為新四軍“皖南事變”統一戰線、力主抗戰起了積極的作用。

1945年解救新疆百餘名共產黨員至延安,1949年作為國民政府首席代表在北平與共產黨談判,談判失敗後由周恩來規勸留在北平,促進了新疆和平解放。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

建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張治中與共產黨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交往,與周恩來等共產黨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是唯一沒有與共產黨軍隊作戰過的國軍高級將領,被譽為“和平將軍”,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心有靈犀73024986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不太熟悉軍史的讀者,確實很容易搞錯,特別是從人口中說出時,“中”與“忠”同音,“自”與“治”,一個不翹舌,一個翹舌音,普通話不準,或不仔細聽,就容易混淆,妥妥的分不清楚,當然看文字時,就一目瞭然了,有時也會張冠李戴。

張自忠,是抗日名將,在第5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任上犧牲,生前是陸軍中將,為國捐軀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二級上將,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張自忠陸軍中將追授陸軍二級上將))

張治中,也是抗日名將,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8年,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淞滬會戰,生前本身就是陸軍二級上將。

就軍人生涯而言,作為西北軍高級將領,張自忠顯得更鐵血,是典型的職業軍人,曾在北平任職期間,被國民汙為漢奸,備受各界責難,心情及其鬱悶,就抱定“只求一死”之決心。

(在延安時的張治中)

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自率部出擊作戰,但張自忠已抱必死之心,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於隨棗,五戰於棗宜,終換得將軍陣前亡,馬革幗屍還。

而張治中將軍,儒雅文質彬彬,具學究氣質,本人對政治也特敏感,發動長沙“焦土政策”後,轉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皖南事變後向J委員長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

(張治中陸軍二級上將)

解放戰爭時,張治中將軍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與共產黨代表在北平簽訂和平協定,遭國民政府拒絕後,遂接受了中共周恩來的懇勸留在了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請予關注,每天都有精彩推送。


國平軍史


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爭時國民黨一個上將,在1940年國民黨軍隊與日本人湖北棗陽,宜昌會戰中犧牲了。張自忠是國民黨蔣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剛之一,是國民黨另一位上將,兩位將軍不是一個人。

先談一下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將軍,1891年9月11日,出生山東省臨清市一個官官家庭。他家境較好,先在臨清高小堂學習,從小喜歡看三國演義,說岳全傳,說唐等書。非常祟拜關羽,岳飛,秦叔寶這些英雄人物。後在天津北洋政法學堂學習。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後加入中國同盟會。

後來經好友車震偕介紹給馮玉祥將軍,被委任為中尉排長。後來他由於軍功不斷提升。任西北軍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師長。.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侵佔中國東北還不滿足,在北京發動了蘆溝撟事變,進一步控制華北,國民黨軍隊同日本軍隊大會戰不斷展開。抗戰時期張自忠主要參加下列會戰。

張自忠這時己經是集團軍司令,國民黨上將。參加和指揮了四次大的會戰。

一,一九三八年三月,臨汾戰鬥。張自忠率領部隊擊潰日軍號稱鐵軍的板桓師團。粉碎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保證了國民黨另一位上將李宗仁將軍大勝日本軍隊。

二,一九三九年五月,隨洲棗陽會戰,張自忠率部殲滅日軍輜重部隊。使日軍放棄渡河進攻湖北襄陽。

三,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對日本冬季攻勢。張自忠將軍殲滅日軍第三師團一零三旅團,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了國民黨戰線。

四,一九四零年五月,湖北棗陽,宜昌會戰。日本人因為去年冬季吃了國民黨軍隊虧。這次日本集中了大量日軍,大炮,飛機對國民黨軍隊的棗宜會戰。這次張自忠總司令,不顧部下勸阻,親率兩個團二千多人度過襄河將日本十三師團攔腰折斷後對日軍發起猛烈攻擊,後日軍出動飛機,增授部隊包圍張自忠部隊,張自忠所帶部隊損失慘重,後張自忠和將士全部陣亡。

國民黨蔣介石總統驚聞張自忠陣亡,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一切代價,要搶回張自忠屍骨。最後第五戰區派出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了張自忠屍骨立即送往南京。重慶國民黨政府為張自忠主行了國葬。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寫了掉詞換聯。甚至日軍漢口電臺也對張自忠死,說張自忠是絕代勇將。張自忠是二戰中盟軍犧牲最高級別將軍。中華人民共和國說是著名抗日英雄。

再說張治中。

張治中,中華民國二級上將。安微省合肥市巢湖市人。字文白。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辛亥革命後,在上海參加學生軍,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部步兵科。1924年,黃輔軍校學生總隊總隊長。軍官團團長,一九二八年任國民黨政府中央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笫五軍軍長,第四路軍總指揮,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參加中國松滬會戰。

一九三七年任湖南省主席,一九四五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府部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

另外,1938年11月12日。著各長沙大火,因為長沙城是木質房子,一直燒了五天五夜,燒死三萬人。燒房五拾陸萬間房,損失十億元。因當時張治中是湖南省主席,這次大火他脫不了干係。

後任過西北行營主任,新彊主席。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毛澤東常周恩來來重慶與蔣介會談,建聯合政府,張冶中是國民黨首席代表,與中共首席代表簽訂了重慶紀要。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最後國共進行了遼瀋,平津,淮海大決戰,蔣介石有生力量被消滅。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國民黨想劃長江與共產黨二分天大。於是國民黨又派張治中與中共周恩來和談,後和談破烈,解放軍跨過長江,淮備解放全中國。張治中在周恩來換留下,通電於國民黨決裂,投入人民懷抱。後在張自忠協助下,新疆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國成立。張治中先後在西北委員會,人大付委員長,國防委員會任職,一九六九年4月4日在北京逝世。


蔡哥談


張自忠、張治中,聽上去名字偕音,民國史外行或許容易搞錯。實際上,兩位張將軍幾乎沒有什麼交集。前年,我去過位於安徽省巢湖市境內的張治中故居,去年,我給《國家人文歷史》寫過張自忠與七七抗戰。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不能說具體,具體的話可以寫成兩本書。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清縣,曾在濟南法政學校讀書,學歷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大專。張自忠戎馬一生,從未離開過馮玉祥西北軍系列。全面抗戰開始之前,官至第38師中將師長,先後擔任過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長等行政職務。察省省會張家口,解放後已經合併給內蒙古和河北。



盧溝橋事變發生,冀察地方集團領袖宋哲元主張局部和解,繼續夾在南京中央和日本人之間,模糊意識形態,維持既得利益。張自忠贊同“和解”,在宋哲元南下保定後,負責留守北平與日偽保持接觸,被外界視為“漢奸”。因此,重返抗日陣營的張自忠十分賣力,積極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升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兼第33集團軍總司。後於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對日作戰中犧牲。

張治中,字文白,1890年出生於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早年當過雜貨店學徒、警察,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畢業後考入保定軍校第三期。1924年夏,張治中進入黃埔軍校,先是擔任軍事教員,後又改任入伍生總隊長,漸漸成為蔣介石最早的軍事班底核心人物。

因為率部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會戰,張治中名揚四海,至今仍被稱為“抗日名將”。1937年11月,張治中調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翌年發生長沙大火事件,當時日軍攻佔岳陽,長沙謠言四起,慌亂之中操作失誤,實行事先制定的焦土計劃,焚燒城區建築,導致大量平民傷亡。慘案震驚國人,輿論為之譁然,張治中的政治生涯眼看就要結束,多虧蔣介石力保,調到身邊執掌侍從室第一處。

1949年3月,張治中作為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到北平與中共和談。4月20日,南京認為和談條件無法接受,明確拒絕簽字。張治中接受周恩來等人勸告,留在了北平。新中國建立後,張治中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69年4月病逝北京。


馮傑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不過他們出身不同,經歷也大不一樣。

張自忠,字藎臣,漢族人,1891年生於山東臨清,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抗日名將、民族英雄,1940年在棗宜戰役中,被日寇包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不幸犧牲。



張自忠1911年即秘密加入同盟會,1915年,經同鄉介紹,加入馮玉祥部隊。從此在馮玉祥部隊中歷經排長、營長、團長,1930年,波及全國參與兵力一百多萬的中原大戰爆發,張自忠任馮玉祥西北軍第六師師長,率部參與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灰飛煙滅,張自忠隨宋哲元編入東北邊防軍。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張自忠率部第一次參與對日作戰。張自忠率部奮勇殺敵,多次擊退擊敗日寇,但由於此時蔣介石仍以“攘外必先安內”為中心,張自忠等部隊最終不得不撤退,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張自忠率部始終在抗戰第一線,與日寇奮勇廝殺。1940年,為控制長江交通線、切斷對重慶運輸線,日寇發動了棗宜會戰。時任第五戰區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率部與日寇激戰。張自忠率1500人,被日寇6000餘人包圍,張自忠率部與敵寇激戰,最終戰至一兵一卒,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將軍壯烈犧牲。


而張治中則比張自忠生前的官銜大很多,觀念也更加亨通,張治中是黃埔系骨幹,始終受到蔣介石的重用。

張治中,字文白,他比張自忠大一歲,1890年生於安徽省巢縣,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張治中任第五軍軍長,率部與日寇作戰。抗日戰爭期間,張治中歷任湖南省主席,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等職。1949年,張治中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並留在大陸。1969年,張治中將軍在北京逝世,張治中始終堅持國共和平,有“和平將軍”之稱。



鳶飛九天2018


先說張治中

安徽籍著名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進入保定軍校,追隨革命派。後來擔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因戰功卓著位列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

1932年初,日軍進犯上海,張治中擔任新組建的第5軍軍長,率部進入上海與第19路軍並肩作戰,重創日軍。全面抗戰爆發後,時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的張治中首先打響淞滬大會戰第一槍,給予日本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以毀滅性打擊。只可惜由於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際調停企圖限制中日戰爭規模,對於淞滬戰局一再幹涉,以至於原本兵力兵器都佔有優勢的中國軍隊打的異常艱難。等到日軍從國內調來援兵,中國軍隊完全喪失了先機,只有靠著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以頑強的戰鬥意志與佔有陸海空火力優勢的日軍殊死相拼。眼見敗局已定的張治中憤而辭去軍職!

辭去軍職的張治中後來主政湖南和新疆,特別是在主政湖南期間維護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後來三次長沙會戰大獲全勝,這和張治中在湖南奠定的良好的群眾基礎密不可分。後來因為錯誤的執行了國民政府下達的“焦土政策”令,導致省城長沙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張治中被迫承擔下大部分責任。

主政新疆期間釋放大量在押的中共黨員,為維護國共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49年初,張治中順應時代潮流,毅然脫離他曾經忠實效力數十年的國民黨政權加入新生的人民政權。

再說張自忠

同樣也是一位抗日名將!

出身於西北軍,參加過國內軍閥混戰,全面抗戰爆發前擔任駐平津的第29軍第38師師長。和他的上司宋哲元一樣,此時的張自忠頭腦裡殘留有一定的軍閥割據思想,面對日軍的挑釁,生怕輕啟戰端將丟掉平津這塊來之不易的地盤。直到副軍長佟麟閣在南苑壯烈犧牲後,張自忠才得知戰爭已經開始,而所部第38師在天津已經被日軍擊敗。29軍撤出平津後,張自忠作為全權代表與日軍談判,因此一度被國人罵為漢奸賣國賊。

在戰友的鮮血和民眾的唾罵聲中,張自忠徹底醒悟,於1937年秋親自去南京向蔣介石請罪請戰。後來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幫助下,張自忠擔任了由原38師擴編而來的第59軍軍長,加入第五戰區。感激涕零的張自忠隨即率部加入徐州會戰,第一個對手就是曾在華北戰場橫衝直撞的日軍第5師團。在臨沂之戰中,張自忠率部經過反覆拼殺,一舉將其擊潰。

徐州會戰後,張自忠率第59軍參加武漢會戰,在河南潢川,飽受瘧疾折磨的張自忠指揮部隊死守潢川,與日軍第10師團持續拼殺12個晝夜,殺敵3000餘人,為後續主力部隊集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武漢會戰後,日軍傷了元氣,同時調整整個亞太戰略,用於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兵力變得極為有限。已經升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參加自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戰略攻勢作戰——冬季攻勢,一舉殲滅日軍一個旅團,打掉其第3師團指揮部,極大的震撼了日軍。同時被當地軍民稱之為“活關公”。

1940年5月,棗宜會戰爆發,張自忠率部在運動殲敵中與日軍遭遇,因為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大將軍威武K


武漢有張自忠路,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在第5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任上犧牲。張治中呢?被稱為和平將軍,我主要來介紹下他:

張治中將軍是為國共兩黨的合作出力最大的國民黨要人。他曾多次參加國共兩黨的會談,不辭勞苦,三上延安,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1945年12月,美國馬歇爾以杜魯門特使的身份到中國來,調停國共兩黨爭端。張治中作為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共同組織了軍事三人小組。

1946年,三人小組曾到延安,毛澤東主席舉辦盛大歡迎晚會表示出對和平的熱情。會上張治中講了一番話,最後一句是:“你們將來寫歷史的時候,不要忘記寫‘張治中三到延安’這一筆!”會場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1 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同年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受毛澤東委託,致電新 jiang軍政首腦促成xin疆和平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