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可是李牧面對強秦卻能百戰百勝,這是為什麼?

小5小8


確切的說,是兩戰兩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李牧傳》有一段描寫: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

秦國派王翦攻打趙國時,使了個反間計,傻傻的趙王遷把趙國最後一名良將李牧殺了,三個月後,趙國滅亡,是以留下了“李牧死,趙國亡”說法!


早期的李牧,長期駐守在代地雁門郡,面對匈奴,示敵以弱,告誡士兵看到匈奴來犯,就退入營壘固守,不準出戰。就這樣過了幾年,匈奴、趙國都認為李牧膽小,趙王還生氣的把李牧召回,換了別人代他。換了個將領後,匈奴有來侵犯就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頗重,趙王只好再次請李牧出任,李牧到了邊境後,還是按原來的章程,這樣又是幾年,邊境的官兵每天訓練卻無用武之地,又得到賞賜,所以都很想打一戰,於是李牧就著手備戰,“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匈奴小股入侵,李牧佯敗,故意讓幾千人被抓,匈奴單于聞知,就率大部隊入侵,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李牧大勝匈奴,可以看出這位軍事家善於“扮豬吃老虎”,一方面以保守的姿態麻痺對方,讓對手以為自己絕沒有主動出擊的膽量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內部做好充分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突然反擊,一戰解決問題!

在隨後對戰秦軍——宜安之戰時,秦軍已經連續獲勝,士氣很高,秦將桓齮認為秦軍遠出,不利持久,希望用一場大決戰快速解決,因此沒有在滹沱河渡口一帶據渡口以設防,而是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從秦軍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兩手準備的戰術,如果趙軍棄營而出前去救援的話,正合了秦軍想與趙軍決戰於野的打算,如果趙軍不救的話,那秦軍也可以順勢攻取肥下。而李牧選擇堅守不出,這讓攻打肥下的秦軍以為李牧跟廉頗一樣,只敢採取防守,於是佯攻變成主攻,加緊了對肥下的攻擊。當秦軍上下都以為李牧不敢主動出擊的時候,李牧出動了,只是目標不是肥下,而是秦軍的大本營。因為秦軍主力都去攻打肥下,大本營疏於戒備,蓄勢已久的趙軍很快攻下了秦軍大本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無論是在什麼時代,後勤基地被奪,都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秦軍聽到大本營被攻擊第一反應是回援,而李牧也想到了秦軍會回援,於是趙軍分南北兩支對回援的秦軍展開鉗形攻勢,倉促而來的秦軍與準備充分的趙軍在激戰後,秦軍主將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宜安之戰示意圖圖

某一方面來講,趙國在當年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軍政改革下,趙國的單兵素質居於諸侯前列,因此即使在秦國戰略優勢無法逆轉的情況下,趙國仍然是秦國東擴的最大障礙!是以在長平之戰時,白起選擇坑殺趙國40多萬降卒,最大的目的應該是消耗趙國有生力量。事實證明,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也確實是強弩之末了。

後來的番吾之戰,是秦趙兩國交鋒中,趙國最後一次大勝秦國,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巔峰之戰。


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南北兩路進軍,南路軍推進鄴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首都邯鄲,北路軍推進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這次李牧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來對付秦軍,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南面之敵,在擊敗北面秦軍後,李牧立即回師南進,上黨的秦軍不敢應戰,紛紛撤退,秦軍的進攻宣告失敗!這次戰役,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也是李牧高超智慧的表現!

總體而言,在戰國後期,李牧能夠以衰落的趙國為基礎,在宜安之戰、番吾之戰中戰勝強大的秦軍,無愧自己戰國四大名將的稱呼。只是趙國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中兵力消耗巨大,李牧也只能是驅逐秦軍出境,而無法做到對秦軍的圍殲。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率軍攻趙,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難勝,遂稟告秦王,施反間計,收買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散佈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叛國的流言,昏聵的趙王遷聽信饞言,奪取了李牧兵權,又設圈套逮捕了李牧,將他殺害。三個月後“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草堂有春色


長平之戰,白起屠殺趙國四十萬大軍,趙國實力大損,自此以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的東進,秦滅六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未能乘勝圍攻邯鄲,給了趙國以喘息之機。而後各國聯軍解救邯鄲之位,雖然暫時挽救了趙之危局,不過秦國要想統一天下,必定要先除掉趙國這個強有力的絆腳石,因此,趙國的滅亡只不過存在時間上的問題罷了!長平之戰以後,廉頗奔魏,樂乘戰死讓趙國陷入了無將可用的窘境,不過此時正好趙國最後的良將,也是趙國的一柱擎天——李牧逐步崛起!

要論秦趙長平之戰以後,為何李牧還能夠連卻秦軍,小編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李牧軍事指揮藝術極為高超,總能於危難之間化腐朽為神奇!

李牧為將生涯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戍守邊境,抵禦匈奴;後期,連卻秦軍,保趙國之萬全!(可惜,李牧一代名將,最後卻死於簡稱陷害,死於自己的國君之手,實在是讓人感嘆!)

李牧從基層做起,一步步走向高位,所以不論是在帶兵上還是軍事指揮上,李牧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特別是長期戍守邊疆,面對來去不定的匈奴的騷擾,李牧在一次又一次抵禦匈奴的戰爭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戰爭指揮藝術。


  1. 特別是,李牧大破匈奴之戰,將李牧從幕後推向臺前!

李牧戍邊前期,每每遇到匈奴入侵就會依照慣例出城迎戰,可是每次作戰總是失敗,導致士兵傷亡不小。慢慢的,李牧改變了以往出城與匈奴論戰的慣例,匈奴每次入侵,他就閉門不出,讓匈奴難以有所收穫。同時,李牧經常犒賞士卒,深受士卒愛戴,同時士卒感念李牧恩惠,總想替李牧解決匈奴之禍。而李牧對匈奴每每示弱,避而不戰,給匈留下了膽小無為的印象!就這樣一年多,李牧認為時機成熟,就讓邊民將牧群趕往邊境上,故意給匈奴探子偵察到,然後又示弱引誘匈奴主力深入李牧總已經佈置好的口袋陣,一舉滅低十餘萬,導致匈奴十餘年不敢在代地牧馬!(此戰,李牧展現了其作為優秀將領該有的高超指揮藝術,先長期故意示弱於匈奴,為一舉殲滅匈奴主力打下基礎,在殲滅匈奴主力中,巧妙地佈置口袋陣,創造了用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列。同時,李牧又理解士卒心思,深的士卒愛戴,這也是李牧能夠成為名將的又一個因素。)


2而李牧在另一場大戰——肥下之戰中,更是展現了其出其不意的高超指揮藝術!

公元前233年,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之下。趙王遷調回李牧,任命他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李牧認為,秦軍深入趙國腹地,連戰連捷,士氣正盛,與其交戰極為不利,所以避其鋒芒,深溝高壘與秦軍對峙。桓齮為了逼迫李牧與其決戰,就親率主力進攻肥下,想吸引趙軍南下支援肥下,然後在運動中殲滅趙軍!可惜,桓齮面對的是李牧,李牧洞悉桓齮心裡的小九九,並沒有增援肥下,而是直接攻打秦軍大營,大破秦軍留守部隊。李牧料定桓齮必回師救援,就佈置部分兵力正面抵抗秦軍,將其餘兵力佈置於兩翼,等到正面部隊與秦軍交戰,就指揮兩翼部隊以鉗形攻勢圍殲秦軍,最後大破秦軍,桓齮僅率領數名隨從逃走。(順便提一下,桓齮最後畏罪潛逃到演過,被燕太子丹收留,而有學者就懷疑桓齮就是樊於期。)

肥下之戰,是李牧又一個大手筆,是圍殲戰的典型戰列。李牧面對來勢兇猛的秦軍,並未盲目出擊,而是選擇避敵鋒芒,深溝高壘避免與秦軍決戰,之後避實擊虛,不顧肥下之圍,果斷出擊秦軍大營取得大勝,而後以逸待勞,圍殲秦軍主力。此戰將李牧的高超指揮藝術展現的淋漓盡致!避敵鋒芒,攻其所必救,以逸待勞,圍而殲之!

而後的秦趙之戰中,由於長平之戰趙國就已經處於亡國邊緣,再加上趙軍經過肥下之戰等大戰,已然兵力不足,已經不可能再進行圍殲戰了!不過,李牧依然靠著自己高超的戰爭指揮藝術,為趙國延續著國祚!最後,王翦滅趙都是通過反間計除掉李牧,才成功滅趙,而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的李牧與王翦從始至終也並未正面交手過!

二:趙軍士卒勇猛善戰,長平之戰以後,趙人對秦人及其仇恨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趙國實力大漲,到了戰國末期,東方六國唯一能夠抵抗秦軍的就只有趙國了!趙國與匈奴、東胡、林胡等遊牧名族接壤,也導致趙地民風彪悍,趙人不懼怕死亡,戰鬥力自然強悍。再加上,長平之戰,白起屠殺四十萬趙軍,趙國舉國悲痛,對秦之仇恨已經到了生啖其肉的地步。在面對秦軍時候,自然勇猛,不懼身死。


淘戰史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軍力空前強盛,兵鋒所指之處,只有秦軍可以匹敵!

史料記載:秦、趙兩國之間的單打獨鬥,一共發生過七次,分別為閼與之戰、幾之戰、長平之戰、平陽之戰、宜安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以及最後的秦滅趙之戰,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這七場戰役的梗概及最終結果:

一、閼與之戰:公元前269年,秦國以胡傷為將,領重兵圍困趙國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危在旦夕,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前往增援。趙奢採取“示敵以偽,麻痺秦軍”的戰略,使秦軍輕敵。初見成果後,趙奢率領軍隊偃旗息鼓,輕兵急進,突襲秦軍。秦軍倉促應戰,不敵趙軍,一戰被趙軍斬首八萬,閼與之圍立解。戰後,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二、幾城之戰: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強民富,秦銳士之勇武善戰更是聲名遠播,何曾遭受過在閼與城下的慘敗之辱?所以,為扳回秦軍名聲,秦國再次發兵攻向趙國幾城(今河北大名)。這次領趙軍前往增援的是趙國老將廉頗,廉頗不愧名將之稱,於幾之戰再破秦軍!



三、長平之戰:趙國兩次打敗秦國,令強秦顏面盡失。為鞏固自身的實力和地位,秦國轉而出兵攻打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韓國弱小,無力抵抗秦國,韓國朝野經過商議,決定獻上黨戰略要地換秦國罷兵,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獻城入秦,而是把上黨之地獻給了趙國,受到趙國歡迎!秦王暴怒之下,令左庶長王齕率軍奪取了上黨之地,進而攻向趙國長平(今山西高平一帶)。

秦、趙決戰就此拉開序幕:不甘示弱的趙國以廉頗為將,率軍在長平抵禦秦軍,雙方互有勝負。廉頗用兵老辣,決定以“堅壁清野”之策,先拖垮秦軍,再伺機出戰,遭到趙王反對。與此同時,秦國間諜在趙國活動,聲稱秦軍誰都不怕,只怕“馬服子”趙括。這話傳到趙王耳中後,本就對廉頗堅守不出不滿的趙王決定換將趙括。對峙雙方不斷增兵,兵力達到百萬之眾。後秦國戰神白起秘密抵達戰場,指揮秦軍假裝敗退,趁機出兵切斷了趙軍補給線,並將趙軍主力分割。趙軍在缺糧四十六天後發動總攻,被秦軍擊敗,趙軍主帥趙括被秦軍射死,其餘趙軍投降後被秦軍坑殺,只有二百四十名年幼的士兵被放回趙國,趙國元氣大傷!



四、平陽之戰: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大將桓齮領秦軍攻趙,趙將扈輒率軍迎戰。趙軍兵敗,喪師10萬,扈輒戰死!

五、宜安之戰:公元前233年,秦軍攻佔趙國宜安,進逼趙都邯鄲。趙王令戍衛趙國北部邊境的名將李牧南下迎戰秦軍。秦軍猛攻肥下,欲引李牧救援,李牧卻趁機攻取秦軍大營,並大敗前來救援的秦軍,秦軍主將桓齮畏罪逃到了燕國!



六、番吾之戰:公元前232年,秦國以王翦為主帥,兵分兩路攻趙。李牧命司馬尚率趙軍依託國都邯鄲南部的有利地形抗擊秦軍,自己親率主力北上,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大敗秦軍後,又一記回馬槍殺向圍攻邯鄲的秦軍。秦軍已無鬥志,一觸即潰!

七、秦趙決戰:公元前229年,趙國饑荒,秦將王翦率軍攻趙,並以“反間計”除掉李牧,趙軍節節潰敗。次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陷,趙國滅亡!



綜上所述,李牧直接指揮的抗秦之戰只有兩場:宜安之戰和番吾之戰,並非題中所述百戰百勝!李牧之所以能打贏這兩場戰役,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李牧指揮藝術不拘一格:

從宜安之戰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到番吾之戰的分兵合擊,戰法多變;

二、趙軍戰鬥力尚存:

趙國國力雖不比秦國,但趙軍實力委實不弱。且長平之戰後,趙國舉國哀兵,故而能兩次大敗秦軍!


布書公子


反間計殺死運籌帷幄的李牧!


秦弩的射程和殺傷力性比弓還強,並且當時的秦國還實現機械化生產。在長平之戰中派出對趙括的封鎖部隊更是配置了大量的弩,再配合簡單的工事,就可以抵擋數倍趙國士兵。趙軍當時也是因缺少器械而在弩陣連綿不絕的攻擊下死傷慘重。


並且當時的秦國還在全國徵兵,徵到了一些青壯年,兵力上佔足優勢。而且當時的趙括取代廉頗的位置後,廉頗為趙國宿將,門生遍佈全軍,必然導致這些將領的不滿,也不會盡全力讓趙括立功。並且援軍又被秦軍截斷,可謂趙括這一戰並不具備任何優勢。但是李牧面對強秦卻連勝兩場,並大挫秦軍。


一方面,李牧花了很大的精神在對付匈奴上,從底層晉升上去他更瞭解士兵們的需求還有長期駐守邊關也讓他對戰場的形勢,軍事上有自己的見解。李牧在邊關也是深得軍心,對待自己的士兵也是恩威並施,他對付匈奴的辦法就是將損失降到最低,讓匈奴知難而退,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當時李牧鎮守時邊境的人民也很少受到匈奴的侵擾。其實當時李牧算是暗度陳倉訓練了一批精兵,還有精選了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以便後期作戰的包抄。

另外有兩場戰役足以顯示李牧的帶兵之道,並且如何戰勝強大的秦國。

一場是秦王政十四年,當時李牧帶領大軍支援邯鄲趙軍,並截擊秦軍,讓他們潰逃,甚至秦將桓齮畏罪潛逃去燕國,史稱“肥之戰”。當時的戰役是趙軍一名大將連同十萬大軍被秦將斬殺,還丟了兩個據點,趙王馬上調鎮守邊境的李牧前往。


李牧一到是避免正面衝突,先是築壘固守,等到敵軍消耗怠戰的時候再伺機反攻。儘管秦將怎麼誘使李牧,李牧早已洞察敵情,還是按兵不動堅決不出去。等到敵軍放鬆戒備時,秦軍大營又兵力較少,部分兵力已出營地時,李牧馬上趁機突襲。神速佔據對方軍營,並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對秦軍進行鉗攻。這一場可謂是大反擊秦軍,當時秦軍主將最後是帶著自己的親兵突圍,逃至燕國。這場戰役的發展可謂算是盡在李牧的掌握之中。


另一場是第二年,秦軍還是不甘心,又一次大舉進攻趙國,打算兵分兩路夾擊趙國,但是此次抗戰的還是李牧。李牧應對此次戰役也是很沉著穩定,畢竟當時趙國也是面臨大面積的旱災,對於軍備糧食供給還是有一定的影響,那會也是形勢不穩,人心慌亂。不過,李牧的應對方針還是很是妥當,當時他採取南守北攻的方式,並且集中兵力突擊各個據點。先是追擊北方敵軍將其驅逐出境後又返回夾擊南面敵軍,打得對方措手不及。這樣戰事也不會拖太久,讓敵人有機可乘。

但是因為肥之戰的損失較大,趙國又遇旱災,難以讓宜安之戰組織追擊,僅能鎮守邯鄲。然而驍勇善戰、運籌帷幄的李牧,最後讓秦國用反間計將其殺害。


WarOH協虎


長平之戰後,趙國降卒被坑殺,六國震恐,趙國舉國哀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雖然傷亡慘重,但趙國還是連場大戰不倒,經歷了邯鄲之戰,燕國入侵,大破燕軍,秦趙宜安之戰,五國攻秦等事,趙國像打不死的小強,依然活躍在戰國舞臺上,究其因,與國人尚武,胡服騎射風氣深入人心有關,也因名將輩出後繼有人。廉頗之後,龐煖稍有名聲,在對燕作戰中屢建戰功,而真正代替廉頗挑起大梁的是名將李牧。


李牧出道晚,主要活躍在代地雁門一帶,與異族交兵,深有經驗,匈奴東胡聞之喪膽,戰功赫赫,“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後來被調進朝中擔任國相,與秦國談和約盟,廉頗出走後成為趙國的頂樑柱,作戰還是以北方為主,曾帶兵攻打燕國取得二城。與秦國作戰主要集中在三場戰事,戰事不多,談不上百戰百勝。趙王遷繼位第二年,前233年,秦王政看到趙國勢弱君少,以為可欺,便派出大將桓齮攻取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又迂迴到邯鄲後方,打算攻打趙國國都。


趙王遷急召李牧回師應戰,李牧回援後,在宜安與秦軍對峙,鑑於秦軍連續作戰又跨出國境,強弩之末難穿魯縞,決定堅壁清野,死守不戰徐圖反攻,桓齮多次引誘,趙軍堅守不出,又假裝要攻打其他城池,要調動李牧應戰,趙國依然堅守不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桓齮沒辦法,只得繼續圍城,秦兵漸漸軍紀鬆懈,以為趙軍永遠都是縮頭烏龜,李牧察覺到變化,連續犒軍後,利用秦軍主力進攻肥下時,突然出動大軍強攻敵營,把俘獲的留守秦軍及輜重押回,同時派出一支軍隊埋伏在桓齮回援必經之路,再次大敗秦軍,十萬秦軍被全殲,桓齮畏罪逃到燕國避禍。

宜安戰後第二年,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番吾,也被李牧擊敗,但殺敵三千自損八百,趙軍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休整。第三次大戰也就是李牧最後一戰,宜安之戰三年後,趙國乾旱地震等天災頻發,民不聊生,秦國看準進機,派出大將王翦率主力直出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大軍,共幾十萬兵進圍邯鄲。趙遷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率軍抵禦。

李牧一到陣前,故伎重施,堅守不出,秦軍屢攻不下,形成相持局面。王翦見前進無策,只得把情況報回朝中。秦國決定再次施行反間計,用重金賄賂和趙亡後的高官承諾說動趙王寵臣郭開,貪婪成性的郭開便多次進讒,誣陷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察真相,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司馬尚,並將李牧殺害。趙國再次大敗於秦國,乃至亡國。


南方鵬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講的就是趙國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只會根據兵書上說的來辦,不懂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從而使趙國損失了幾十萬的軍隊,可謂是元氣大傷!但即便如此,趙國也在後來的兩次的戰鬥中大敗強秦,而這都是李牧的功勞。

如果說章邯是大秦帝國的最後一根吊命稻草的話,那麼李牧就是趙國的最後一根救命之繩,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而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李牧死後不久,趙國即被王翦攻破,趙國自此滅亡。


李牧是誰?《史記》上開篇介紹時就直言道“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李牧最初是在代地雁門守備匈奴的,李牧對待士兵很是優厚,時常宰牛犒賞他們,還教士兵們騎馬射箭,讓他們小心看守烽火臺,並且派出了許多的探子打探匈奴的動靜。李牧告訴他的士兵,讓他們遇到匈奴之後,趕緊跑回營寨固守城池跟匈奴打,士兵這麼做了之後,不但損傷很小,而且人馬物資也沒有減少多少,時間長了以後,匈奴就認為李牧很膽小,士兵們也大多認為李牧怯戰。趙王知道後就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舊我行我素,於是趙王一氣之下就派人把李牧召了回去,並派別人代替了他的位置。


於是在之後的時間裡,每當匈奴前來進攻時,邊境上就派兵出戰,數次下來損失慘重,趙王無奈只得再次請李牧出山,李牧回到邊境後依舊按照以前的章程辦事,就這樣過了好幾年,雖然匈奴沒在李牧那裡討到什麼便宜,但也沒有吃過什麼大虧,因此始終認為李牧很膽小,不敢與之交戰。而邊境的士兵也早就摩拳擦掌,期待著能夠與匈奴大戰一場,於是李牧便精選戰馬,召集精兵,設下奇計,大敗匈奴,殲滅其十餘萬的兵馬,從那以後,匈奴數十年裡都不敢再次侵犯趙國邊境。

公元前233年,秦將桓齮進攻趙國後方,進軍邯鄲,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也早已於十餘年前即棄趙奔魏,於是趙王便緊急將李牧從雁門調回,任大將軍,對抗秦軍。李牧判斷出此時與秦軍正面對抗實為不智,於是堅持固守,秦軍派兵進攻肥下,企圖吸引趙軍救援以此來將他們消滅,但李牧不為所動,反而在秦軍進攻肥下時,一舉攻破秦軍大營,俘獲大量秦軍及輜重,又在秦軍回頭救援大營時大破秦軍。第二年秦王再次派兵攻打趙國,李牧再次將秦軍擊退的同時,又南距韓,魏。


然而即便擁有著如此之大的功勞,李牧依舊沒有逃脫被被君王懷疑的命運,公元前229年,秦王派大將王翦率軍攻趙,王翦深知李牧的厲害,因此知道常規的方法難以將其擊敗,於是便使用反間計,派人收買了趙王近臣,讓其散播謠言說李牧要同司馬尚背叛趙國投奔秦軍,趙王一聽,立即派人去接替李牧與司馬尚的位置,然而李牧知道這是敵軍的陰謀,便沒有接受這條命令,於是趙王暗中設下了圈套,拿下了李牧並殺了他,之後僅僅過了三個月,秦將王翦便攻破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唯公子嘉得以逃脫在代地稱王,但也於前222年被俘虜,趙國自此滅亡。


籬上青


東方六國中,趙國是秦國勁敵。曾一度與秦國分庭抗禮。

長平之戰後,趙國軍力一落千丈。 再也無力單獨抗秦。趙國君臣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憑著趙武靈王留下的尚武精神,解除了亡國之危。元氣有所恢復。還在後來燕國侵略之時打的燕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在北方,李牧隻手擎天,大破匈奴。即便遭受了長平之戰這樣的巨大損失,趙國也並非不堪一擊。


若非秦國這隻虎狼之國在側,趙國極有可能恢復國力重新成為東方六國諸侯之霸,但秦國不會再給他發展國力的機會。

公元前248年,秦國大將蒙驁率軍攻趙,秦軍一路攻城拔寨,連下三十七城,連趙國的發祥地晉陽都落入秦軍之手,正當趙國手足無措之時,秦莊襄王病逝,嬴政繼位,呂不韋為了穩定局勢,調回了正在攻趙的蒙驁。晉陽的軍民奮起反擊,總算收回了這座歷史古城。

此後,為了抗擊秦國,趙魏韓楚燕組成五國同盟,並在公元前241年合縱伐秦,但這次的五國伐秦卻失敗了,從此東方六國在也沒有組成合縱之勢伐秦。接下來的幾年裡,秦國對趙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打擊。趙國上下苦不堪言。



公元前234年,秦軍再次大舉進攻。秦將桓齮率軍圍攻平陽,武城。趙國政府派軍救援,再次遭到大敗,十萬軍民浮屍荒野。正當趙國君臣束手無策的時候,大家同時想到了一個人,李牧。值此危難之際,也只有李牧能拯救趙國。就這樣,趙王遷將李牧從邊境調回率大軍抗擊秦軍。

桓齮打敗趙國援軍之後,經過短暫修整繼續深入。進圍趙國北部的赤麗,宜安。掃清邯鄲周圍的據點,從而完成對邯鄲的大迂迴包圍。若完成這個戰略,趙國就危險了。李牧一眼就看穿了桓齮的意圖。率軍趕到宜安,憑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擊潰秦軍。秦軍損失慘重,秦將桓齮不敢回咸陽,叛逃至燕國改名樊於期。




李牧攜大勝之威,一舉收復了許多被攻陷的城池,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趙國。秦國耗時一年,結果什麼也沒得到。

過了一年,秦國再度率軍攻趙,看來嬴政是不拿下趙國誓不罷休了。這次秦國的攻勢更猛。秦軍兵分兩路,一路走南邊取鄴城。另一路從北方直奔太原。趙國舉國震驚,紛紛寄希望於李牧,事實上李牧再次驚豔國際,連卻強秦。

李牧分析了敵我形勢以後,決定採用南守北攻的策略逐個擊破。南方鄴城有漳水和長城為依託,短時間不會被攻破。北方無險可守。李牧部署完兵力親率主力北上迎擊秦軍。這一戰,李牧親自指揮,督軍猛攻,成功擊潰北方的秦軍。秦軍受阻,暫時退去,李牧便連忙率軍回邯鄲,合鄴城的守衛再次打敗秦軍。再一次保衛了趙國的安全。李牧能夠兩卻強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趙國軍力尚沒有完全淪喪。二是秦軍對李牧有幾分輕敵。三最重要的一點是李牧的軍事才能確實強悍。可以說李牧不亡,秦國統一之路還遙遙無期。


懷劍聽雨


這就是個人能力,對於一個優秀的天才來說,不扯他的後腿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李牧不但打贏了秦軍,還是兩頭作戰打贏了秦軍。李牧是東方六國抵禦秦國的最後一道屏障。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白起、王翦、廉頗,只有李牧和白起被封為了武安君。

之所以這樣排名,是因為從個人軍事才能排名而來,對於將領來說,有的人擅長防守,比如廉頗,有的人擅長攻擊,比如白起,有的人擅長用計策,比如韓信,而李牧是既能攻又能防守的將領。白起帶領的是全盛時期的秦國打敗了趙國,動用了60萬兵卒,而李牧在趙國近乎滅亡的情況下,接連打敗全盛時期的秦國——包括王翦的部隊,王翦聰明沒有直接和李牧對戰。

當時的秦國並沒有真正的騎兵,而李牧在消滅匈奴的過程中建立了一支真正的騎兵,正是這支騎兵,在戰國後期對秦軍的作戰中屢次戰勝。

秦始皇最後不得不派出名將王翦,而李牧採取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北方防守王翦,使得王翦無可奈何;率兵猛擊南部秦軍,將南部秦軍擊潰。

王翦不得不採用反間計,用間諜到邯鄲賄賂了倡後、及奸臣郭開,說李牧謀反,趙王遷殺李牧。李牧死,王翦帥大軍猛攻趙軍,俘虜趙王遷,趙國滅。

戰國後期的時候,作為四戰之國的趙國替整個華夏抵擋了匈奴的襲擾;而消滅匈奴的這個人就是李牧——並且李牧並沒有向趙國要任何支援,靠的是自己管轄地區內的稅收,訓練士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後,北方雁代地區就和匈奴接壤了。當時秦趙燕三國都受到匈奴的騷擾;不得已修長城。尤其是趙國的雁代之地,經常被匈奴所劫掠,殺死邊疆官員百姓。


嘟嘟讀讀


分析完背景之後,再看看題目,其實說李牧百戰百勝有點欠失妥當,李牧連卻秦軍,但不過只有兩次戰役,宜安之戰和肥之戰,並且在肥之戰的正面戰場中,趙軍面對裝備精良的秦國虎狼之師也是傷亡慘重,無力再組織追擊和反攻,但也擊潰秦軍,獲得短暫的穩定。最後,面對天災人禍的趙國,秦王派王翦討伐趙國,,兩個當時最頂尖的名將,就這樣在戰場上對決。開戰以後,王翦發現,李牧不愧是頂級名將,非常不好對付,據《戰國策》記載,桓齮作為王翦的部下,在這一戰中戰死。 歷史上對於這一段的描述較少,無法還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確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戰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戰場上受了挫折的。同時的李牧也相對採取了堅守的戰略,也避免了正面野戰,最後反間計死於自己君主之手。李牧死後,秦君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

也許很多人會可惜李牧的境遇,認為死於趙王之手太過可惜,但王翦與李牧之間的對決不僅僅是軍事之間的對決,更有政治之間的對弈,這也是王翦相對其他三位戰國四大將的亮眼之處。現實生活的也是如此,單一的競爭實力並不是全部實力的構成,能夠運用複合的競爭實力,發揮各種優勢,才是競爭成功的關鍵。


一邊去大頭怪


百戰百勝,說得誇張了。

史書比較明確記載的,李牧是兩度擊敗秦軍。

1、在趙悼襄王時代,李牧被長期閒置

這裡就有個疑問了,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之後,秦趙之間的戰事很頻繁,為什麼大多數戰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從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後,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就銷聲匿跡了,無論是與燕國的戰爭或是與秦國的戰爭,都沒看到他的身影。戰事頻頻,為何李牧卻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時間是趙悼襄王二年。當時趙悼襄王執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婦,即後來趙王遷的母親。對此,李牧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令趙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後,一直到趙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閒置的。

趙悼襄王死後,趙王遷繼位。趙王遷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國大舉入侵趙國。秦軍統帥桓齮出兵攻打平陽、武城,趙國政府派扈輒率軍前往救援。扈輒只是一個平庸的將領,在秦軍的猛攻之下,趙軍大敗,十萬名趙軍將士橫屍沙場。對趙國來說,這無異於滅頂之災。在長平之戰後緩慢恢復元氣的趙國,實在難以承受一次十萬人被殲滅的大損失。

秦國得勢不饒人,桓齮兵團非但沒有見好就收,反倒繼續深入。趙國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只有李牧有能力挫敗秦軍,拯救趙國於危急之中。就這樣,李牧被任命為大將軍,實際上就是趙軍總司令,奔赴前線,阻擊秦軍。

2、宜安之戰,李牧大破秦師

公元前233年(趙王遷三年),桓齮統領的秦國兵團繼續深入,與趙軍戰於麗赤、宜安(河北石家莊東南)。李牧臨危受命,糾集了一支軍隊,駐紮在赤麗、宜安東部的肥城(河北晉縣)。李牧的主力應該是來自北方軍區,也就是他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方兵團。與新銳的李牧兵團相比,桓齮兵團已露疲態。秦軍在趙國境內已經征戰將近一年,又在赤麗、宜安發動攻勢,已是疲憊之師。

桓齮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可是他顯然低估了對手李牧。

赤麗、宜安兩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軍已經趕到宜安以東的肥城。這時秦軍的位置相當不利,隨時可能受到趙軍的左右夾擊。對桓齮來說,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退卻,避開李牧的鋒芒。可是他並沒有退卻,因為他並不把對手放在眼裡。

作為長平之戰後崛起的新一代將領,桓齮對趙國的軍事力量抱著藐視的心理,他曾經兩度率兵侵趙,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特別是在平陽、武城之戰中,殲滅趙軍十萬人,堪稱偉大的勝利。桓齮顯然也只把李牧視為普通的將領,然而,低估對手總是致命的。

這場戰役的詳情已不可考,《史記》僅有短短數言:“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這個紀錄實在過於簡略。戰國中後期的六國史書,後來都被秦始皇燒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資料。要知道秦國人向來對打敗仗十分忌諱,損失了多少人,是從來不提的。我的分析,秦軍的損失至少在十萬人以上。秦軍桓齮在戰後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為他的損失超過戰果(之前殲滅趙軍十萬),怎麼會畏罪呢?

宜安之戰後,李牧乘勝追擊,光復許多被佔領的城邑,秦國人耗時一年之久的攻趙之役不僅顆粒無收,甚至還把先前吞併的土地吐了出來,可謂是賠本買賣。

3、再破秦師,趙軍慘勝

一年後,公元前232年,秦軍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勢,撲向趙國。秦軍兵分兩路,一路攻至鄴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趙國再一次舉國震動,能不能擊敗秦軍,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從國力上說,趙國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從軍力上來看亦然。秦國雖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無論是兵員或武器、糧食,都能迅速得到補充。相比之下,喪失大片土地後的趙國,顯然捉襟見肘。可以說,趙國是毫無勝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驚世界,在這場硬碰硬的戰爭中,他又打破了秦軍的神話,在正面交鋒中擊退敵人。關於這場戰鬥的詳情,很可惜,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慘烈。

《戰國策》中有一個記載:“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我仔細分析這個記載,與秦軍的兩路出擊是相吻合的。秦軍一路攻鄴城,鄴城臨黃河、漳水,即“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另一路秦軍攻番吾,即“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

在這次秦趙大戰中,李牧與秦軍有過四次戰鬥,全部取得勝利。然而,這個勝利只能用“慘勝”來形容。“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國損失數十萬人,按保守來算,至少二十萬。這個勝利雖然贏得很艱難,畢竟是贏了,除了李牧,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做得到了。

反過來說,趙軍損失數十萬人,秦國卻歇了三年沒有攻趙,可見秦軍損失之大,也不會是小數字。

三年後,秦軍又一次大舉進攻趙國,但這次李牧沒有表現機會了,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死於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嘆息。其實就算李牧不死,趙國能抵抗多久,也是個謎。實力就擺在那裡,秦國越來越強,特別在吞併韓國之後,已邁出統一的堅實步伐;反觀趙國,土地不斷地縮小,兵力也不斷被削弱,與秦國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級別的對手了。李牧確實是一位軍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個人戰鬥,統帥的水平固然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沒有堅實的國力為後盾,縱然有奇謀妙算,恐怕也難以長久有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