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吸收著好萊塢元素又在積極“北上”的香港電影,其自我拯救的過程實際是“香港故事”的一次重生。

26年前,改編自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兩部電影作品先後在香港上映,一部是具有荒誕色彩的喜劇電影《東成西就》,另一部是成功開啟香港新武俠電影篇章的《東邪西毒》。這兩部影片是張國榮從影生涯中為數不多的古裝電影,也是雲集了林青霞、張學友、張曼玉、梁朝偉、劉嘉玲等香港準一線演員的古裝電影。

26年後,《東成西就》《東邪西毒》將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影展期間重映。這兩部影片開票的日子也是張國榮16年前離開的日子——4月1日。在特殊的日子買到偶像生前作品的電影票,對於不少張國榮的影迷來說,不失為紀念他的一種方式。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實際上有不少粉絲是在張國榮去世後,通過他生前作品開始關注他進而成為他的粉絲的,甚至有些人在被問起是何時何故開始關注張國榮的,腦海裡的印象居然豐富又模糊。畢竟無論是音樂還是電影,他留下的經典太多,如果非要找到一個喜歡他的節點,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從影23年的他一共參演了56部電影,在港票房總成績達7.76億港幣。2003年,張國榮縱身一躍,為自己26年的演藝生涯按下了停止鍵,在這26年的光陰裡,張國榮經歷、見證了香港電影由盛轉衰的過程。

1風繼續吹

上世紀70年代,香港電影主要是功夫片和喜劇片,進入80年代,香港電影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勵志片、愛情片、殭屍片,英雄片、喜劇片各種風格的影片紛紛走向大銀幕。

香港的電影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在80年代,新藝城影業公司、德寶電影公司、嘉禾電影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家運營模式相似但是影片風格卻不同。與初涉影壇的張國榮關係最為緊密的是當時擁有吳宇森、徐克等導演的新藝城影業公司。

當時作為樂壇新秀的張國榮,在1980年因與陳百強合作出演電影《喝彩》而正式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從1980年-1990年,張國榮主演了多部耳熟能詳的經典影片,如《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等。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1986年,吳宇森加盟徐克的電影工作室,並執導電影《英雄本色》,這是奠定吳宇森暴力美學電影風格的開篇,也是張國榮從影生涯中第一部動作電影。1987年,張國榮憑電影《英雄本色2》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同年主演電影《倩女幽魂》,片中他成功塑造了風流倜儻的書生寧採臣。《倩女幽魂》不僅在東南亞取得了票房佳績,還讓古裝鬼片重新成為港產片的潮流。

從《英雄本色1》《英雄本色2》到《倩女幽魂》,這三部來源新藝城影業投資,並由新藝城影業導演、製片人把關的電影正符合當時香港電影的創作環境。新藝城影業經歷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後,開始了更加商業化時期的四項策略(選題策略、類型策略、製片策略、營銷策略)。其中,《英雄本色1》《英雄本色2》符合製片策略中的大卡士製片策略,《倩女幽魂》符合高科技製片策略。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儘管當時香港電影以喜劇片和功夫片為主打,《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師弟出馬》、《龍少爺》、《A計劃》等喜劇片和功夫片深受觀眾喜愛,但那些非喜劇片和功夫片的電影也同樣豐富了當時香港電影的類型,與喜劇片和功夫片一同形成了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局面。

2芳華絕代

作為較早參演文學IP改編電影的藝人,張國榮主演過李碧華兩部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影片,一部是1988年關錦鵬執導的電影《胭脂扣》,他在片中憑藉飾演的十二少一角第三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另一部是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霸王別姬》,該片成為首部獲得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的中國影片,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四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這兩部拍攝並出品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電影,讓張國榮繼《倩女幽魂》和《英雄本色》後又達到了演藝生涯一個高峰。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同樣在1990年,張國榮主演了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阿飛正傳》,這部電影是香港文藝片的代表作品之一。90年代,張國榮的演藝事業也因《霸王別姬》《東邪西毒》《金枝玉葉》《春光乍洩》等影片進入到了新起點。

1990年,張國榮主演了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阿飛正傳》,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評選的“十大香港電影”中位列第一位。片中張國榮成功塑造了旭仔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而旭仔對鏡獨舞的片段是《阿飛正傳》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段落,亦是香港影史上的經典片段之一。憑藉在本片中表演,張國榮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上映於1993年的《霸王別姬》不僅在第46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殊榮,而且還入圍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片中,張國榮因飾演“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一角在國際影壇獲得廣泛關注,並在海內外獲得了高度關注,程蝶衣也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角色。

《霸王別姬》之後,張國榮把表演重心又轉回了香港,1994年,他主演的並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金枝玉葉》成為當年香港電影暑假檔票房冠軍。同年他主演了王家衛導演的經典武俠電影《東邪西毒》,片中自然細膩的表演風格,成功詮釋了歐陽鋒的多重性格。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為了給低迷的香港電影產業帶來活力,1999年,張國榮以一元片酬主演了張之亮導演的電影《流星語》,這是由20位香港導演結成“創意聯盟”的重要活動。2002年,鮮少主演驚悚片的他選擇主演了羅志良導演的電影《異度空間》,憑藉這部電影他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此之後,觀眾再無緣見到張國榮的任何熒幕形象。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張國榮的表演生涯背後,是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香港電影的變遷。這一時期,有從80年代邁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關錦鵬(《胭脂扣》)、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陳嘉上(《小男人週記》)等,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電影過度商業化,跟風現象嚴重,人才流失,再加之盜版盛行,西方電影的傳入,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下坡路。

時間來到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國外電影勢頭強勁,僅是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就以3.6億元票房攀上當時國內電影票房頂峰,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儘管香港電影人在國際上屢獲大獎,比如1997年,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洩》入圍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張國榮也憑藉該片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獲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第3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此外,《春光乍洩》還入選BBC“影史百大外語電影”。遺憾的是,大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所收羅。

3有誰共鳴

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經濟低迷,加之非典爆發,前來影院的觀眾寥寥無幾。再加上張國榮和梅豔芳的離世,香港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儘管周星馳的“無厘頭”深受觀眾喜歡,但在《喜劇之王》後作品明顯減產;去往好萊塢尋求新的發跡點的周潤發,選擇來到內地做配角(《讓子彈飛》)。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之作,電影風格上難以尋求突破等癥結導致《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好萊塢對於香港電影產業的衝擊自然無法忽視,但是香港電影與好萊塢交互中的“退讓與衝擊”也是此消彼長。

香港電影工業與好萊塢不同點在於,香港電影工業處於“孤島王國”的地位,抵抗著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的制約,又輻射鄰近的亞洲市場。代表港片精神的成龍從《紅番區》再到《我是誰》,其表演風格愈加“好萊塢”化;堅守港片精神和香港本土文化的周星馳,2004年拍攝《功夫》時在資金、題材等方面也有意識的西化,影片最後跨出亞洲進軍全球……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一方面吸收著好萊塢元素,一方面又在積極“北上”的香港電影,試圖自我拯救的過程實際是“香港故事”的一次重生,也是全球化語境下對“港味”的重新定義。

-END-

作者 | 圓子彈

張國榮:一個人和他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以常識看懂文娛

以見識看清文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