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亂中七王的下場如何?

第五愛


七王之亂的幾個主事者最後或者自殺,或者被誅殺,無一倖免。

(1)七王之亂為什麼亂?

漢景帝繼位的時候,由於劉姓諸侯國勢力過大,中央難以控制,於是實行削藩政策,引起一些諸侯國不滿,繼而發生叛亂。

(2)七王之亂都是哪七王?

七王,其實更像是劉姓皇室外圍大聯盟,因為有6個都算得上是外圍皇室。

【吳王劉濞】:其父親乃是劉邦的哥哥,到了他這一輩,和劉邦的孫子漢景帝血緣關係就更遠了。

【楚王劉戊】:其爺爺乃是劉邦的弟弟,那關係就更遠了。

【趙王劉遂】:他和漢景帝是一個爺爺(劉邦),這個還算近。

【其餘四王】:其父親劉肥乃是劉邦未發跡時情婦所生之子,地位尷尬,劉肥的兒子劉章在誅滅呂后一族上立了大功,但是當時他有意立他的哥哥劉襄做皇帝,被漢文帝知道後,非常不高興。

(3)七王之亂的結局?

自殺的:膠西王劉卬,趙王劉遂,楚王劉戊。

平定被殺的: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被東越誅殺的:吳王劉濞兵敗逃到東越,西漢朝廷派密使聯繫東越王,讓他殺掉吳王,以免窩藏之罪,於是吳王劉濞被殺。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了各諸侯國,首次實現了大一統,實行了中央集權,劉邦接手後為了穩固權力,又繼續實行分封制,把他當兄弟子侄分封到各個諸侯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漢景帝時又不得不採取削藩的政策,於是就爆發了“七王之亂”。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為了籠絡忠臣,迫於形勢,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劉邦稱帝后,江山逐漸穩固,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六人 ,在異姓王的故土上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為王,並立下異姓不得為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相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到了漢文帝后期時都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地方諸侯各自為政,排擠中央,幹弱枝強的問題逐漸突出。


漢文帝劉恆以近似苛刻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對他人卻又非常寬容,致使地方諸侯實力發展壯大;景帝繼位後,劉姓諸侯王勢力龐大,中央已經難以控制,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削藩,他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少;不削,反遲,禍大”。

漢景帝劉啟非常贊同晁錯的提議,全面推行削藩,劍指勢力強大的吳王劉濞,這就引起了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們的不滿。


劉濞是高祖劉邦的侄子,在平定漢初異姓王謀反是作戰中屢力戰功,受到高祖的賞識,被封到吳國為王。吳國地域遼闊,統轄三郡五十三城,都城設在廣陵(今揚州),吳國有一個大銅礦,又靠海,吳王劉濞在封國內大力推行鍊銅鑄錢,圍海煮鹽,發展生產,因此吳國國力雄厚,富甲一方,也使得劉濞權傾東南,威勢顯赫,在各諸侯國中很有號召力,中央朝廷的許多政令在他這裡都是行不通的,劉濞早就有不臣之心,逐漸開始與朝廷作對。


漢景帝的削藩令削去吳王劉濞豫章郡、會稽郡,削去趙王劉遂的常山郡,削去楚王劉戊的東海郡,膠西王劉昂的六個縣。

削藩令一下,無異於是往這些諸侯王身上割肉,刀已架在脖子上了,劉濞別無選擇,只能走上對抗中央的“謀反”險途。

劉濞首先與已故齊王劉肥諸子中勢力最強大的膠西王劉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後吳王劉濞與膠西王劉昂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劉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


劉濞誅殺了朝廷派遣在吳國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然後振臂一揮,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等六王公開反叛,成為造反大軍中的“帶頭大哥”。

在劉濞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漢景帝劉啟派遣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前去攻打吳楚叛軍,周亞夫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鉅野),又帶領輕兵南下,截斷吳楚軍的糧道,致使吳楚軍陷入斷糧的困境,結果吳軍一敗塗地,漢軍又派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這些東越人用矛戟刺死了吳王劉濞,並將劉濞的頭割下獻給朝廷。

劉濞一死就大勢已去,其他的反王們也無路可逃,趙王劉遂、楚王劉戊膠西王劉昂都自殺而亡,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都伏法被誅。






遺產君


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同屬皇族內亂至於“七王之亂”是不是存在正在考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