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18座唐代陵墓,下場如何?

腦洞人物史


不知道大家看過《不良人》沒有,裡面不苟言笑的不良人三十六天罡之一的天捷星溫韜給人一種相當神秘的感覺。江湖人稱盜聖的溫韜一直在尋找乾陵,似乎帶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歷史上,確有溫韜這個人,雖然不是不良人,也沒有盜聖的名號,但是在盜墓界也是一號風雲人物,唐十八陵中除了乾陵(李治與武則天合葬之地)之外,其他皇陵基本被溫韜洗劫一空。論盜墓的猖狂程度,溫韜更在東陵大盜孫殿英之上,是盜墓界當之無愧的的扛把子。


唐十八陵:獻陵(高祖李淵)、昭陵(太宗李世民)、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定陵(中宗李顯)、橋陵(睿宗李旦)、泰陵(玄宗李隆基)、建陵(肅宗李亨)、元陵(代宗李豫)、崇陵(德宗李適)、豐陵(順宗李誦)、景陵(憲宗李純)、光陵(穆宗李恆)、莊陵(敬宗李湛)、章陵(文宗李昂)、端陵(武宗李炎)、貞陵(宣宗李忱)、簡陵(懿宗李漼)、靖陵(僖宗李儇)。

溫韜是唐末五代時期的一個節度使,本著有奶就是孃的原則,溫韜先後投靠過岐王李茂貞、後梁朱溫、後唐李克用父子。

溫韜管轄的範圍就在關中,而唐十八陵也在關中。溫韜作為亂世之中的一個節度使,和近代民國時期的某些軍閥一樣,可不講什麼仁義道德,所以陪葬品豐厚的唐皇陵就成為了溫韜的目標。在七年之內,溫韜把關中大大小小的皇陵都挖了一個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沒有逃過溫韜毒手,只有乾陵得以倖免。

其實溫韜倒也動過乾陵的心思,畢竟乾陵裡面埋著兩個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裡面的陪葬品可不少。但是奇怪的是,溫韜在盜挖乾陵時,突然間電閃雷鳴,飛沙走石,嚇得溫韜趕緊跑。



據傳,李世民死後,把王羲之的絕世作品《蘭亭集序》真跡帶入了昭陵。溫韜對於書法一竅不通,把從昭陵帶出來的書法作品上面裱的絲綢給扒了下來,而作品本身卻是被隨意丟棄。有些史學家認為,《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毀於溫韜之手。當然,也有事史學家認為,《蘭亭集序》真跡,並不在昭陵,而是在乾陵裡面,沒有被溫韜撕毀。但願是後者吧。


正所謂惡有惡報,溫韜在後梁滅亡後,有轉投了後唐。後唐莊宗李存勖雖然是沙陀人,卻也以李唐皇室繼承人自詡,溫韜盜毀唐皇陵,這種事情自然不能容忍的。溫韜很狡猾,賄賂了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得以太過一劫。

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李存勖寵幸伶人,結果內亂中被殺,李嗣源取代李存勖當了皇帝。李嗣源就果斷多了,直接就把溫韜給殺了。


小鎮月明


下場如何?那還用想嘛,他活著的時候可是李姓當家,雖然一個是唐朝,一個是後唐,中間隔了個五代十國,但到底盜取的是李家的祖墳啊,李嗣源回過神來就把他全家給咔嚓了,自然少不了他。


(溫韜)

要說溫韜這賊小子,還不是一點半點的有意思。人家在梁國那時候陝西那一塊做軍閥的時候並不缺錢,但是架不住人家就是有那麼個窺癖欲,賊喜歡到別人家裡去看看藏的啥好東西再順手牽羊回來。那時候經常大晚上在他的轄區內的民區房頂上躥下跳,忙的不亦樂乎。

“哎,我就不缺錢,我就享受這個過程!”

等到後來覺得這些個小打小鬧滿足不了他日益膨脹的慾望了,索性把目光放在了轄區內唐皇陵上。

於是乎,從李世民的皇陵開始,他可是一連爽了十幾把,當然,中間也有忠貞不屈的。

宋朝學者陳大昌記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啥意思?就是說溫韜每次想要染指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的時候就突然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一離開就又天氣放晴,一靠近又變天,如此反覆好幾次,屢試不爽,溫韜心裡直犯嘀咕,本來就沒文化,覺得很邪性,索性放棄了對乾陵的盜取。

要說有趣的就是這賊小子沒文化還不識貨,在盜墓時把文物裡最貴重乃至價值連城的細軟字畫等丟一邊去,反倒看上了那些裝裱字畫的金絲綾羅。有學者估計搞不好李世民陵墓裡的《蘭亭序》就被他給撕了。


你說把東西盜出來後吧,這些個見不得光的東西本應該藏著掖著,結果人家弄了個花裡胡哨的本本逐一登記在冊,完了接著還不無自豪地昭告天下:

“來瞧一瞧看一看啊,今天我盜取了唐太宗的陵墓了啊,這可是裡面的寶哈!”

更要命的是這賊小子把李家祖墳給盜了,還用這些寶貝去賄賂後唐皇帝唐莊宗李存勖,也是李存勖這小子心大被老婆搗鼓的利令智昏,但是他的好義兄後來把他殺了篡位的唐明宗李嗣源可不樂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你自己要來找不痛快打我李姓的臉,那我便滿足你,下令把他捉起來滿門咔嚓了。


(李嗣源)

“就是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你溫韜不是拿李姓祖宗的東西來賄賂我我李嗣源也不敢用你啊!你溫韜在李茂貞門下時朱溫一來你就搖尾投降,朱溫一走你又搖著尾巴回去向李茂貞表忠心,等後來你看情勢不對了你又投靠了朱溫,等到我那個該死的兄弟李存勖要建立後唐了,你又棄朱溫來投靠我李家,你這立場變得比臉譜還快,讓你留在我身邊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不書公子


溫韜生於唐朝,傳說在他出生這天,有匪星將落在他家門口。如此不祥之兆,也正好印證了日後成就他功名的的“豐功偉業”。

由於出生便帶著晦氣,孩子從小就品行不端,整天做一些雞鳴狗盜之事。後來隨著惡名的傳播,也交了一些“道上”的人,其中就包括後來的岐王李茂貞。

跟李茂貞關係搞好了之後,溫韜被封為耀州刺史,自此,開啟了溫韜東竄西竄的為官生涯。直到溫韜出任耀州節度使開始,他的人生達到了頂點。

溫韜在耀州當節度使,一共幹了7年。這7年的時間裡,丫不疼不癢,整天都瞎琢磨如何挖開唐代帝陵。因為唐代共21帝,有18帝都埋在他的管轄範圍內。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七年時間裡,除了乾陵之外,溫韜幾乎將其境內的唐陵墓悉數發掘。

按照《五代史》的說法,乾陵是因為出現詭異天氣,溫韜不敢發掘。實則不然,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可以知道,乾陵隱藏之秘、墓道之堅固,根本就不是溫韜這種雞鳴狗盜之輩可以覬覦的。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不良人》,感覺溫韜進入唐帝陵是為了取所需之物;然而史書記載的卻是,溫韜這貨雁過拔毛、將墓中所藏,全都盜走。

歷史上的盜墓賊數不勝數,能發動軍隊盜墓的,無非就是為了充軍餉,比如說曹操;要麼就是為了仇恨,比如說盜墓之祖伍子胥、孫殿英等。大家都師出有名,好歹給自己洗個白,溫韜盜墓純粹為了裡面的寶藏。

偷墳掘墓,在古代社會本就是十惡不赦之罪。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明百姓,看到盜墓賊,都會啖其肉而飲其血。溫韜之所以能夠連續盜取帝陵,必然有著堅實的靠山。

像大多數盜取帝陵的人一樣,溫韜手握海量財富,自然不敢獨享。每次盜完帝陵,溫韜都會將大批財寶上下打點,以示左右逢源。然而,溫韜最終還是被後唐李存勖所殺,這卻是為何?

一個盜墓賊,今日挖了別人的祖墳,明天會不會挖了我的祖墳?更特麼可恨的是,這個盜墓賊還天生反骨,賣主求榮!這種人留在身邊,遲早是個禍害。

若是戰亂時期,尚可用他來激怒敵人,可是稍一太平,還不趕緊除之而後快?溫韜之死,實乃自作孽不可活也。


祗樹


溫韜,一代盜墓王,是五代時的梁國人,他對於盜墓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唐代的帝王陵墓。他在職期間,利用耀州節度使之便,盜挖掘了唐代的18座陵墓,最後的下場如何呢?


說到溫韜這個人,史書上還有個傳說,據說他生下來的時候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的人認為這會給唐代帶來災難。沒錯,他確實帶來了災難,我們來看看溫韜的“功績”災難,溫韜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盜墓賊了。

他在關中地區做刺史和節度使期間,趁著戰亂時期帶領軍隊一個個的問候的皇帝陵。李世民的昭陵也被他成功的進入了,對於陵墓內的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而且他去盜竊黃皇帝陵並非偷偷摸摸的去幹,而是正大光明的去地毯式挖掘。

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在《新五代史》中詳細記載了他進入昭陵的過程,對文物的破壞更不用多說了。

雖然盜墓猖狂的他,但仍然有2座皇帝陵墓倖存,沒有被他光顧。根據史書記載,溫韜雖然把唐十八陵光顧了一遍,但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沒有被破壞。

他很善良?不!他倒是很想進乾陵,可他進不去啊。因為他束手無策,在他盜倔這兩座陵墓的時候,都出現了奇怪的天氣。溫韜三次帶領軍隊去挖掘乾陵,可他每次開工的時候,大風不止,呼隆隆的雷聲四起。

史書也有記載,根據宋人程大昌《考古編》記載:“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當溫韜的軍隊一離開,天氣就好了,三次下來溫韜心有餘悸,再也沒有去開挖了。

他的肆意妄為,必然遭遇世人唾棄和懲罰。沒錯,他最後的結局是理所當然的。牆頭草的典型人物溫韜,他在後梁強大的時候投靠他們,當他們不行了就另找強大的政權。此時,後唐強大起來,後唐雖然不是唐王朝,畢竟也是李姓的王朝,自然也要維護李姓的權益。

溫韜的事情,盜掘皇帝陵,小被後唐政權人看在眼裡。溫韜先是投靠給後唐,後唐肯定不會重用他,而是懲罰他。到了後來,李嗣源登基,宣佈將溫韜下獄。後來雖然釋放了他,不過也是勒令他們回家種田。第二年後,溫韜被流放到德州,被賜死了。

溫韜雖然死了,但他破壞的皇帝陵墓卻再也無法恢復了。給考古界帶來巨大的損失,說他是千古罪人毫無誇張。他最後的死也是罪有應得,被後唐的明君李嗣源滅門。說句文外話,有史學家推測,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跡可能在武則天的乾陵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將是世界上寶貴的文物。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唐代18座陵墓,最後被賜死。大家怎麼看呢?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語見文化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從古至今,歷代皇帝對於陵寢一事都非常重視,很多皇帝在其剛剛登基後,就馬上將修建自己的陵寢作為一項重要國事,進行大規模建造,而盜墓者和墓主人,一攻一守,互相比鬥,從未終止。受盜墓類小說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盜墓賊的祖師爺是曹操,因為其手下有專門的盜墓機構,這些人被稱為“摸金校尉”,其實不然,盜墓賊的祖師爺是誰?別的不說,單單門派就有四大派。

盜墓四大門派。

摸金校尉:曹操。

曹操作為“摸金派”的祖師爺,被盜墓賊供奉,“摸金派”行事詭異,其通過風水要術判斷墓穴的位置,大小,根據網絡小說的描述,這個門派的盜墓賊比較講規矩,對陵墓的破壞性較小。

發丘派:伍子胥。

“發丘派”的人被稱為“發丘天師”或者“發丘中郎將”,他們的祖師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曾經挖掘楚平王的陵墓,打開他的棺木,搬出屍體,當眾鞭屍洩恨。

卸嶺派:項羽。

“卸嶺派”的人被稱作“卸嶺力士”,其祖師爺是西楚霸王項羽。

當時天下大亂,黃巾軍起義,挖掘秦始皇陵,後來項羽打敗黃巾軍,也帶領部隊挖掘了秦始皇陵墓,同時項羽還火燒阿房宮,大火三個月不滅,所以“卸嶺力士”在其他人眼中,就是莽夫,他們人員眾多,或盜墓,或打家劫舍,完全不講規矩,被其他門派所不齒。

搬山派:傑出弟子孫殿英。

“搬山派”的祖師爺是誰?無可考證,但是臭名昭著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可謂是人盡皆知。

這夥人盜墓的時候,明目張膽,使用外力強行打通墓穴,先通風,再潛入行盜,對於墓葬的破壞程度最大。



皇家陵墓安防的終極作品:唐朝。

中國的玄學,可謂是“玄之又玄”,而風水學作為玄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奧妙異常,墓葬文化又屬於風水學的一個分支。

我國的墓葬文化,主要有以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母系社會。比如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這個時代有很多“二次葬”的墓穴,很多同性或者母子同葬在一個大坑裡面。

第二階段:奴隸社會。商、周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墓葬文化,陪葬品以青銅器為主,同時有大量的牲口,侍從等人類殉葬。



第三階段:秦漢陵墓。

秦朝作為統一六國的超級大國,秦始皇的陵墓可謂是氣勢磅礴,規模宏大,根據目前已經挖掘出來的照片看,其一宮一殿,都體現了一代霸主秦始皇妄想去世後任然稱霸幽冥的變態思想。

漢朝的墓穴,沿襲了秦朝墓穴的構造,也是以修建地宮為墓穴構造的關鍵。

秦、漢時期黃老思想盛行,而這兩個朝代的帝王對於長生不老術的追求可謂是孜孜不倦。



第四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期流行薄葬,因為連年戰亂,使人們認識到厚葬沒有什麼意義,兵荒馬亂的年代,白骨千里,有的人直接拿白骨來燒火,可見當時的慘狀。

第五階段: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國力恢復,政局穩定,大型陵墓有開始被皇族所推崇,特別是唐朝,可謂是登峰造極,直接選擇一座山,將整坐山挖空,在裡面構建大型墓穴。

盜王溫韜的事蹟。

在最近大熱的國漫《畫江湖之不良人》裡面,溫韜被描繪成袁天罡的手下,大唐終極護衛不良人中的一員,其神乎其神的尋墓本領和高超的尋龍點睛盜墓手段,讓人歎為觀止。

但是歷史上,盜王溫韜也是非常詭異的一個人,堪稱變態。

溫韜,五代時期梁國人,任職耀州節度使七年,其利用職務之便,大肆偷盜轄境內的大小墓穴,單單是唐代的大型陵墓,溫韜率領手下,就洗劫了17 座唐皇陵,並且其曾經對乾陵(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動過兩次手,但是傳言每次開始挖掘的時候,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溫韜率軍撤出陵墓,天氣又恢復晴朗,溫韜心中有鬼,兩次之後,再不敢對乾陵有任何想法。

溫韜盜墓,經常是率領軍隊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的挖掘,挖通墓穴後,洗劫一空,有史書記載,溫韜雖然膽大妄為,但是目光短淺,唐朝文化鼎盛,湧現了很多書法大家,溫韜盜取了書法作品,他垂涎於書法作品的精美包裝,因此他撕掉書法作品的精美裱裝拿去賣,而把書法作品扔到一邊,傳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陵寢,但是溫韜所盜之物的記錄中並沒有《蘭亭集序》,因此,很多人把希望放在乾陵,也不知乾陵有沒有這本書法曠世奇作。


溫韜的人生軌跡。

溫韜,開始是岐王李茂貞的手下,坐鎮耀州,後來梁太祖朱溫圍困李茂貞於鳳翔,溫韜率軍投降朱溫。朱溫走後,溫韜又投降了李茂貞。末帝時期,溫韜又背叛李茂貞,投降梁國,恢復其姓溫。

後來,朱友謙叛變梁國,晉王李克用派兵接應,兵經華原,溫韜慌忙請求李克用改道,李克用同意了他的請求,改道忠武,這裡可以看出來,溫韜又依附了李克用。

再後來,莊宗李存勖滅梁,溫韜許諾到京師朝見,並且送了大禮給劉皇后,莊宗也寬待了溫韜。

明宗李嗣源入主洛陽後,治了溫韜很重的罪,打入大牢,但是後來又放了他,貶為庶民,第二年流放德州,在途中賜死。

總結:溫韜這樣為世人所不恥的盜墓賊,因為處於亂世,諸侯割據,很多人一方面拉攏他,一方面對他也沒有太多的顧忌,因此他得以苟活,但是隨著後來政權的逐漸集中,溫韜這樣的人就被很多正直人士投訴,李存勖雖然作戰勇猛,但是在用人治國方面能力比較欠缺,和李嗣源比起來就差很多,所以李存勖可以寬待溫韜(估計溫韜獻了很多財寶),但是李嗣源就不能容忍這樣的人存在於統治團隊中了。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能知道溫韜這個名字的,一定是對盜墓非常感興趣,或者對歷史很有研究的人。溫韜是五代時(唐朝滅亡後到宋朝建立之前的一個混亂時期)梁國人,曾經出任過七年的耀州節度使,這個職位相當於陝西省軍區司令員。

在此期間,溫韜利用職務之便,把埋葬在當地的唐朝皇帝陵墓挖了個遍。要知道唐朝首都在長安,皇帝陵墓都在長安附近。如此的地利優勢,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條件去盜墓。根據統計,溫韜把唐十八陵全都光顧了一遍,但只有一座埋葬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倖免於難。

唐代從公元618年建國,到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共經歷了21個皇帝(包括武則天),除了武則天跟李治合葬於乾陵以外,唐朝皇帝共有20個陵墓。不過唐昭宗李曄的陵墓在河南偃師,唐哀帝李柷的陵墓在山東菏澤,也因此倖免於難。

而剩下的十八座皇陵全在長安附近,集中分佈在乾縣、禮泉縣、涇陽縣、三原縣、蒲城縣、富平縣這六縣裡,東西長一百多里,跟渭水漢九陵平行成一線。

那麼溫韜都已經挖掘了17座皇陵了,為什麼單單放過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呢?難不成這乾陵有什麼古怪,埋葬這兩位皇帝的陵墓有什麼不同嗎?您別說,還真的有。

歷史上曾經有三個人想要盜掘乾陵,除了溫韜以外,還有唐末起義軍首領黃巢和民國時期國民將領孫連仲。黃巢當年用40萬大軍來挖掘乾陵,結果埋葬乾陵的梁山一半都被剷平了,深度挖了40米深,愣是沒見著乾陵的影子,無奈之下只好作罷。

而民國時期的孫連仲,跑到梁山上安營紮寨,用軍事演習的幌子,尋找乾陵並且用炮彈四處炸,結果浪費了很多彈藥,也沒有炸到乾陵,最後只能失望而歸。

那麼溫韜又是因為什麼緣故,導致他都挖了17座皇陵了,卻唯獨對乾陵放過呢?原來溫韜並沒有想放過乾陵,他曾經三次挖掘乾陵,但每次只要一率領盜墓兵上梁山,頓時就會風雨大作,而只要一撤兵,馬上就天氣轉晴。三次都是如此,估計這溫韜也是個迷信的人,一看這樣不行,也就放棄了對乾陵的挖掘。

不過他能盜得了17座皇陵,可以堪稱是古今第一盜墓賊了,那麼這麼一個人,下場又是什麼樣的呢?

溫韜是個牆頭草,誰有勢力就投誰。當初後梁強勢的時候他在後梁,等到後唐強勢的時候,他又到後唐。不過他畢竟是盜了李家的墳墓,後唐雖然不是唐朝,但人家也姓李啊,而且這種牆頭草留在身邊久了肯定對自己不利。萬一他再倒戈其他陣營,到時候再挖自己的祖墳就不好了,所以溫韜最終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


魏青衣


我剛開始知道溫韜是從動漫《畫江湖之不良人》開始的,他是動漫中的盜聖,非常神秘莫測,很是帥氣,而溫韜這個人在《不良人》中雖然有人物形象的塑造,他是不良人,還是盜聖,非常厲害的而一個人,他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



歷史上的溫韜並非不良人,也不是盜聖,但是盜聖的名號肯定是來自於他盜墓的厲害程度,他給唐代帝王陵墓帶來的破壞程度是很嚴重的,據說除了合葬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所有的唐代陵墓都未倖免於難,他對陪葬品的盜竊,對珍貴文物的破壞,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千年以來最大的罪人。



史書對於溫韜的記載也是幾乎是負面的,他是唐末五代人,是給唐代帝王陵墓,也是給我國的考古事業帶來災難的一個人。他這個人的人品也不怎麼樣,屬於誰厲害他就投靠誰,從小就從事偷雞摸狗的勾當,之後投靠了李茂貞,為了拍馬屁,攀親就說他也姓李,李茂貞讓他當了耀州刺史,又為節度使。後來他背叛了李茂貞,投靠了梁,改回溫韜的名字,又擔任節度使,在這期間,只要是境內的唐代帝王的陵墓,他都悉數盜竊挖掘,在《新五代史》記載:“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也就是說溫韜除了乾陵沒有盜之外,其他的陵墓悉盜取之。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據說也是因為溫韜的不識貨而被破壞掉了,現在也有專家學者認為蘭亭集序也有可能是陪葬在乾陵的,因為乾陵受到了上天的庇護,溫韜去乾陵的時候,電閃雷鳴,狂風驟雨,導致溫韜無法盜竊乾陵,所以《蘭亭集序》的真跡可能還在乾陵,都希望這部偉大的作品沒有毀在這個禽獸的手上。



後來李存勖叛梁,溫韜又叛梁投奔李存勖,賄賂劉皇后,皇后在皇帝身邊說盡溫韜好話,遂很多人不能拿他怎麼樣,“明宗入洛,與段凝俱收下獄,已而赦之,勒歸田裡。第二年,流於德州,賜死。”李嗣源登基之後,入獄,第二年流放的德州被賜死。

溫韜靠著他拍馬屁的功夫和牆頭草的本領在節度使的位子上呆了若干年,使得他有機會幹下這滔天的惡行,雖然他被賜死,但是唐十八陵已經被這個魔鬼弄得面目全非,他的惡行不僅毀壞了眾多文物,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心安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溫韜”各位看官瞅著這倆字,估計滿腦殼的大問號,這是那犄角旮旯裡的物件?但瞅著前頭的修飾語盜墓,各位看官那大嘴巴一樂,這興致可就提到了腦門頂子上了,都有那麼個撞進來瞅瞅的衝動。

為嘛?神秘唄!各位腦補一下一副畫面,月黑風高的大晚上三個人,拿著根棍子俗名洛陽鏟的玩意,東杵杵,西杵杵,找到了,三人腦殼前綁著手電筒下去,沒多久五個人就爬了上來,下去的時候穿著啥沒瞅見,這上來的時候每人一條白色的大褲衩,分五個方向跑……


扯到這裡,認真的小夥伴這就急眼了都:“快別扯犢子了,你跑題了都,三個下去,還五個人上來,還五條白色大褲衩,你欺負咱各位看官不識數咋地!”

老梁摸了把鼻涕,瞪著無辜的大眼珠可憐兮兮的說:“神秘唄,盜墓的不都這麼說!多一個人叫神秘!這一傢伙多出倆人那叫更神秘不是!你瞅瞅,下去沒五分鐘這褲子都換了,這叫神秘加神秘不是!”

滾!哈哈!好了,玩笑扯到這裡就,咱把話頭扯回來。

這溫韜,這玩意盜墓可沒有這麼神秘,人家可是官盜,組織一幫子大頭兵,扛著大鐵鍬,戴著頭盔,腰裡踹著倆把大刀,晚上不幹,就挑那青天白日裡去幹,深怕別人不知道,每搞一次,找兩張紙,把自己的心得體會,以及盜出的明目詳細記下來。當時無論是地主老財還是乾巴巴的老農,都知道這位的癖好——盜墓。

說道這裡,有人就會想起近代的盜墓頭一號東陵大盜——孫殿英。孫殿英和這位比無論是氣勢還是規模那都沒得比,但論效果,這孫殿英有人說好的(那玩弄了半個世紀號稱老佛爺的老女人,光著身子被這位扔到了荒郊野外),可這溫濤就是一坨那什麼東西,根本就放不到檯面上。

所以,想要了解這盜墓賊是怎麼死的,咱還的說說溫韜這個人。

溫韜

溫韜出生在五代十國,大傢伙知道這年代,是咱大華夏最亂的年月。他是五代中的梁國人,就陝西那片,就這方腦殼成年之後,還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節度使,用在現在的詞形容一下,那也是一代軍閥。

這混蛋可是毫無底線的,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你伸手摸摸他那後腦勺,一大塊反骨割的你手指頭疼,這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這貨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土匪胚子,被當時的軍閥李茂貞看中了,搞了一個州給溫韜,讓他做了刺史。就這一舉動,把個溫韜感動的痛哭流涕,發誓將自己的溫姓給摳了,隨了李茂貞的姓。

這把李茂貞給樂壞了,又搞了一個義勝軍給他,歸他調度。這沒幾年的功夫,梁太祖帶著大兵就圍了李茂貞,方腦殼溫韜一看形勢不妙,抱著梁太祖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就投降了,將李茂貞丟給自己的一個州,還獻了出來。

咋說呢,李茂貞那是當時的巨軍閥,還是有手腕的,這不沒幾天的功夫,又活了,梁太祖也沒能拿他怎麼樣。

這溫韜一瞅,這鼻涕泡還沒擦乾淨,乾爹這又活過來了,忙不迭又站到了李茂貞的身邊當兒子去了。

李茂貞也沒有嫌棄這貨,還拿他當盆菜使喚,得,沒過多久,溫韜又瞅見梁帝勢大了,一腳又把李茂貞踹了,跟著梁帝,還把李姓摳了,把親手撕的稀碎的溫姓,糊了起來粘自己腦袋上,以示和李茂貞決裂。

瞅見沒,這溫韜就是個沒有底線的小人而已,而且極其的善變狡詐善於專營的而,誰的勢力大,就磕頭認誰做爹,題主給他那方腦殼扣一王字,這真有點子過了!

總結一下,這就是一天換一爹,高興的冒著鼻涕泡,這一月換一爹,就不高興的主。

盜墓

咱瞅瞅,他又都幹了那些個破事。

大傢伙知道,唐朝時期,是咱大華夏最鼎盛時期,也是當時世界上超級大國,死個人厚葬一下那都不是個事,何況是唐朝的帝王。

拿地圖瞅瞅,從幹縣到蒲城,那嘎達稍大一點的石頭山就有一座唐帝王的陵墓,擼直了手指頭數數,十九個,這些陵墓除了唐高宗李治這病秧子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沒被這方腦殼光顧之外,其餘的都被他挖了。

這其中就有最牛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墓,這墓可大了去了。光陵園面積就有兩萬公頃,大清早起來繞著園子跑一圈,那就是六十公里。

陪葬墓就有一百八十多個,哪拿著斧子掏人家耳朵的程咬金,拿著兩塔一樣的槊尉遲敬德,與唐太宗有布衣之交的長孫無忌,那名人多了去了,所以這昭陵那可是堅固,光這墓就用了三千塊大石頭切成,每塊都有兩噸重,而且石頭和石頭之間都鉚的死死,插根針都沒地方。

溫韜瞅著這昭陵口水都流出了半里地去,得,這貨帶著部隊去了,根據他自己個的經驗,沒多久就把這昭陵給開了。

據說放唐太宗棺材的地方,有很多石匣子,每個石匣子都裝滿了珍寶,各種書籍字畫海了去了,但這溫韜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喜歡墓裡的絲綢,這字畫全丟地上了,壞了不少,那個有名的《蘭亭序》就從這一刻起,在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其餘的寶物,幾千個大頭兵拉了一個月才拉完了事。

瞅著一大堆珍寶,這溫韜把玩了沒有多久,就又盯上了武則天的乾陵,帶著大兵就去挖,你也說怪了,這大鐵鍬往下一挖,這瓢潑大雨就下了起來,大鐵鍬一收,這雨就停了,幹了這麼幾次都是這樣的,這溫韜後脊樑骨就冒了汗,這才打消了挖乾陵的主意。

這方腦殼一邊挖著墓,一邊給自己個找著爹,一邊當著節度使,這時間點就到了後唐時期。靠著墓裡那點東西,這貨連唐莊宗的皇后劉玉娘都賄賂了,不然唐莊宗就要搞死他。

到了,唐明宗李嗣源瞅著天下安穩了,回頭就看見一臉賊像,後腦殼頂著一塊反骨的溫韜,怎麼瞅著怎麼噁心,一杯毒酒下去,這貨也就去找唐朝那十八位帝王,看看誰缺兒子,找爹去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很多迷信人物就開始說一個能給唐帝王陵帶來災難的人出世了。溫韜—原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

(不良人溫韜)

溫韜為官七年,趁戰亂時期,唐朝帝王陵墓幾乎都遭到溫韜的毒手,現在無論是民間野史記載還是官方記錄,溫韜盜帝王陵都是有明確記載的。那麼他盜了17座帝王陵(武則天的乾陵溫韜好幾次都失敗而歸,下面解釋)。

那麼溫韜犯下如此罪行,其行為臭名遠揚,最後下場如何?

溫韜盜帝王陵的行為是極其可恥的,且不說給帝王陵墓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最主要是他把當時很多帝陵裡的文物以及很多字畫,帶出來之後都沒有保管好,遭到損毀,用現在考古界給他所定的罪名來說是——千古之罪!而溫韜的下場也是很慘的,溫韜為人善變,風吹兩邊倒,雖說他經常用盜來的寶物去賄賂上級,甚至皇宮貴族,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他的花言巧語和行賄所矇蔽,這不就出現了後唐明宗李嗣源,他認為溫韜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今天背叛後梁,明天就有可能背叛後唐,再加上他對盜墓極其反感,留著難道以後盜自己的墳墓嗎?後唐明宗李嗣源滅門。




溫韜為何對乾陵束手無策?

根據宋人程大昌《考古編》記載:“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次當溫韜接近乾陵時,天空就出現異象,狂風、驟雨、電鳴。溫韜總共三次盜乾陵,都因此無功而返,最後被嚇的不行,只能作罷。



羽評郡主


冤有頭債有主,溫韜欠唐朝的債,李嗣源來找他還。

溫韜因為挖了唐代17座(不是18座,乾陵沒有被他成功挖掘)帝王的墳墓,被後世稱為盜墓界的祖師爺之一,人稱“賊星”。

溫韜是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的一方諸侯。在他佔據長安的時候,由於長安臨近關中,而唐王朝多位皇帝的陵墓恰恰就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溫韜為了籌措錢糧,便把目光投向了唐皇陵。溫韜此人小時候就有偷盜的前科,掌權之後不但不收斂,反而膽子更大。溫韜發兵將唐皇陵中除了乾陵之外的17座陵墓全部挖開,將金銀財寶、名貴字畫等值錢的東西全部洗劫一空。

這些被盜的陵墓當中就包含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相傳李世民將王羲之的《蘭亭序集》作為自己的陪葬放在昭陵,也被溫韜盜走。溫韜不通文墨,不知道《蘭亭序集》的價值,以為它只是普通的字畫,便將《蘭亭序集》表面值錢的絲綢撕下來,然後將其丟棄!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唯一一座沒有被溫韜挖開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溫韜曾用幾萬士兵來挖乾陵,但是乾陵規模太過龐大,挖了半個山頭都沒找對方向,於是,溫韜便放棄了乾陵。乾陵此後又經歷過數次被盜,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找到墓葬的準確位置。

後來,溫韜依附於後唐明帝李嗣源。溫韜為人臣子依然不收斂,到處行賄,甚至連李嗣源的皇后他都敢賄賂。李嗣源本就討厭溫韜的所作所為,擔心自己他盜墓盜到自己家祖墳頭上,再加上韜依此人極為善變又被認為是有反骨,於是被李嗣源殺死並被滅門。

頗為諷刺的是,真李家人的仇,最後卻是被李嗣源(沙陀人,改姓李)這個假李家人給報了。

溫韜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極壞,為我國文明的傳承做出了不可逆轉的傷害,是歷史的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