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戰爭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手機用戶6040069450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科索沃戰爭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塞爾維亞境內的阿爾巴尼亞人,試圖讓科索沃獨立。

雖然科索沃地區是塞爾維亞的傳統地盤,因為歷史原因,當時阿爾巴尼亞人是絕對多數,佔到90%的數量。

1170年,塞爾維亞人戰勝拜占庭人後,科索沃就成為塞爾維亞王國的一部分。、

十五世紀,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步控制科索沃,強迫當地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否則就要繳納高額的稅收。

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數萬塞爾維亞人在17-18世紀紛紛遷徙到基督教佔統治地位的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或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地亞地區,相反阿爾巴尼亞人則趁機移居科索沃,並且逐步接受了伊斯蘭教。

由此,科索沃在這幾百年內成為阿爾巴尼亞人的天下。

但塞爾維亞人普遍對科索沃有一種情節,認為他們是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1992年5月,阿爾巴尼亞族的民族主義運動者自行組成議會和行政機構,選舉民主聯盟領導人易卜拉欣·魯戈瓦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形成了與塞族政權並行的另一個政權。

隨著南斯拉夫解體,以及連續幾場戰爭爆發,1996年科索沃的部分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科索沃解放軍,試圖武力獲取獨立地位。

科索沃解放軍和塞爾維亞政府軍開始交火,1997年以後期間雙方都有屠殺對方平民的現象。西方認為至少有數千平民被屠殺。

另外,約30萬平民逃離科索沃地區,而該國人口只有100萬,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因為波黑內戰大屠殺的先例在此,此次北約很快進行調停。

1999年,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上,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代表在巴黎進行和平談判。

北約和美國給出的方案是:

第一,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屬於南聯盟一部分。

第二,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

第三,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

第四,“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


簡而言之,這個方案要求雙方停戰,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但獲得高度自治,但南聯盟仍然保有對科索沃的主權,但需要撤退出軍隊。

對於這個方案,雙方都不滿意。

米洛舍維奇不允許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也不願意撤軍,更反對北約派兵進入科索沃。

至於科索沃解放軍,不願意解散武裝,要求徹底獨立,不留在南聯盟或者說塞爾維亞。


對此,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80%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北約的軍事打擊。

談判非常激烈,到1999年3月15日整整1個月時間,最終阿爾巴尼亞族代表同意方案,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拒絕簽字。

在1999年3月23日的最後通牒時效過後,美國比爾·克林頓政府宣告終止外交努力,開始對南聯實施空中攻擊,南聯的回應則是大舉進軍科索沃。

此次戰爭規模空前,北約19個成員國中的13國直接參與戰爭,其餘6國以提供後勤工作支援前線。

戰爭起始共投入各式飛機496架和15艘軍艦(包括1艘航空母艦)。戰爭過程中,北約曾三次增兵,至戰爭結束前夕,共有1153架飛機和47艘軍艦(含3艘航空母艦)部署戰區各地。

然而,歷史78日的空襲遠遠超過南聯盟領袖米洛舍維奇的預料,造成了該國重大損失。其中,20多家醫院被毀,300多所學校遭破壞,還有50多座橋樑、12條鐵路、5條公路幹線、5個民用機場被炸燬,39%的廣播電視傳播線路癱瘓,大批工廠、商店、發電廠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美元。

1999年6月2日,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接受了和平協議。該協議在堅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內容的同時,強調了通過聯合國機制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並對此作了具體規定。

根據這個協議,進駐科索沃的多國部隊將按照聯合國憲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來自治地位的確切性質將由聯合國安理會決定,難民返回家園的安排也將在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的監督下實施。


由此,科索沃戰爭結束。


其實科索沃戰爭的實質,是瓦解原南斯拉夫共產黨政權對於巴爾幹地區的控制。

而米洛舍維奇在北約強大的武力威脅下,錯誤估計自己的實力。以當時南聯盟的實力,以無力控制諸如波黑、科索沃地區。然而米洛舍維奇不顧己方實力的巨大差距,採用武力對抗,才導致了波黑內戰和科索沃內戰的兩次大敗。


薩沙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以強凌弱、以多打少的“不對稱侵略戰爭”,也是一場廣泛動員群眾、採取靈活戰法的人民戰爭。科索沃戰爭看似是一場由歷史矛盾引發的戰爭,實則是美國為實施全球戰略和控制全球資源而發動的一場戰爭。

科索沃戰爭爆發的原因如下:

1、塞族和阿族在科索沃問題上的歷史矛盾

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科索沃的歸屬問題上,塞爾維亞族和阿爾巴尼亞族各執一詞。塞族人認為科索沃是12世紀塞爾維亞的政治中心,是他們的歷史搖籃。科索沃在奧斯曼帝國佔領的500年間,塞族人因不願放棄東正教信仰而遭到迫害,大批遷離科索沃。

而此時,阿爾巴尼亞族人改信了伊斯蘭教並遷人科索沃。阿族人認為在公元前4世紀在科索沃居住的伊利里亞人是他們的祖先,所以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族人的領土。這就是科索沃塞族和阿族長久對立的歷史根源。

2、南斯拉夫與南聯盟的政策造成矛盾的惡化

鐵托時期,南斯拉夫採取弱塞強南的政策,這一政策在待科索沃問題的緩和上有很明顯的優勢。當時科索沃是南斯拉夫的一個自治省,局部的權利是要高於其它聯邦,這引起了塞族與阿族的再次對立,阿族分離分子提出科索沃退出南斯拉夫。

鐵托時期,塞族基本能服從管理。後鐵托時期,隨著南斯拉失各種危機的加劇,塞阿兩族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舍維奇兩次通過修憲收回了科索沃的大部分自治權,這一行為也刺激了矛盾的惡化。

3、美國為實施以歐亞大陸地緣為主體的全球戰略

美國的這一全球戰略是科索沃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美國認為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這是美國稱霸所堅守的信條。控制歐亞大陸就成為美國新的全球戰略的核心。防止歐亞大陸出現挑釁力量則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內容。

而處於巴爾幹半島的南聯盟,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因其拒絕融人西方體系,從而成了美國抑俄製歐的地緣障礙。這一障礙關係到美國全球戰略部署,這樣科索沃戰爭就成為了美國實施全球戰略構想的突破口。

4、美國為更大規模的爭奪和控制全球戰略資源

所有的戰爭都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而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美國全球戰略的終極目標是為爭奪全球資源,主導全球秩序。這場爭奪戰的目標就是中歐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以及亞太地區,而科索沃戰爭則是這場新的資源爭奪戰的關鍵。

如果成功拿下科索沃戰爭,就可以將俄羅斯擠出巴爾幹地區,美國和北約就可控制該地區的經貿市場,尤其是軍火市場。美國打壓俄羅斯的目的就是圖謀其豐富的資源,美國認為要想獲得俄豐富的資源,必須削弱俄羅斯。那麼南聯盟就是橋頭堡。

通過科索沃戰爭,北約向東可扼制由黑海進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保護美國在黑海的石油利益;向南可核制中東北非不聽話的產油國,確保石油通道暢通。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不僅能鞏固美元的霸主地位,而且可以為美國軍火銷售。因此,經濟利益才是科索沃戰爭的根本動因。

科索沃戰爭的結果

科索沃戰爭共歷經78天,北約有1200架飛機、55艘艦船、3艘航母參戰,對南聯盟數千個軍事和民用目標進行轟炸。空襲造成南聯盟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經濟損失共達2000億美元。1999年6月10日,聯合國以14票贊成、1票棄權通過了由北約和俄羅斯提交的科索沃問題決議。

1999年6月20日,北約宣佈結束轟炸。科索沃戰爭以塞爾維亞人失敗而告終。南聯盟軍民擊落了包括F-117A隱形戰機在內的98架北約飛機及238枚巡航導彈。


野史也是史


科索沃戰爭原是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之間的一場民族戰爭,實則為北約為鞏固冷戰成果的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的根源為南斯拉夫聯盟的解體。

首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科索沃:

南聯盟時期,科索沃原是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的一個自治省,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人口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興許是享有較大的自治權,這個省的民族獨立意識在鐵托去世後,空前高漲。


一·戰爭原因

(1)直接原因: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與塞爾維亞族由於宗教信仰及歷史原因產生的民族衝突。前者信仰伊斯蘭教,後者信仰東正教。

(2)根本原因:蘇聯解體後,中東面臨大洗牌格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急於鞏固冷戰後的成果,在中東分一杯羹,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幟,對科索沃進行的侵略戰爭。

(3)具體原因: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主持科索沃的阿族與塞爾維亞進行和平談判並擬定了談判方案,方案規定: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要撤出科索沃,並允許北約派遣多國部隊,協助方案實施。結果方案遭到了雙方一致拒絕,最終戰爭爆發。


二·戰爭影響

(1)科索沃戰爭是繼海灣戰爭後的有一次高科技的局部戰爭,也是美國稱霸野心初露端倪的一次戰爭。該戰爭美國在未經聯合國的允許下,擅自對一個主權國家採取軍事行動,干涉別國主權。

(2)戰爭最後由聯合國安理會出面斡旋。聯合國承認科索沃是南斯拉夫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裔解放軍必需解除武裝,停止軍事行動。在北約和南聯盟各自讓步下終止。


還擁有什麼missing


文史頻道

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一個省,蘇聯解體後,科索沃在美國的支持下要求獨立,並且付出了實際行動,當時的南聯盟不同意科索沃獨立建國,最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介入,爆發了科索沃戰爭。

蘇聯的解體對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造成一定影響,在東歐劇變中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分裂成五個獨立國家,科索沃戰爭主要是民族衝突引發的。


南聯邦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阿爾巴尼亞族),但這個地區始終要求更高程度的民族自治。

1980年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

科索沃要求獨立但塞爾維亞不同意,同時科索沃危機使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同時它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排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系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因此,從1998年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



之後有一次談判但雙方都很不愉快,北約就很不爽對南聯盟進行空襲,最終南聯盟軟化了立場,科索沃宣佈獨立。

不過中國到現在為止仍不承認科索沃獨立,未與其建交。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背景深刻、影響廣泛的現代局部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徹底被擠出了東歐原有勢力圈,美國成為這個地區最大的受益者。



文史頻道


科索沃戰爭是在前南斯拉夫國家民族矛盾複雜,美國又想借冷戰勝利之餘威摧毀最後共產主義堡壘,最後。這兩個內外因素被德國藉機利用,想擴大自己在歐盟和北約中的地位。

歷史上來看,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伊利里亞人是當地最土著的居民,可是領土的歸屬從來不是看著誰最先來這裡的,而是看誰最後控制了這裡。

隨著羅馬的征服以及東羅馬帝國的衰弱,塞爾維亞人成了巴爾幹半島許多地區,包括科索沃地區的主人。當地的阿爾巴尼亞人口實際上已經變得忽略不計。尤其是科索沃北部的米特羅維察地區,塞爾維亞人就是在這裡接受了東正教實現了文明化,建立了自己的塞爾維亞國家。可以說科索沃就是塞爾維亞文明的發祥地。

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中,正是在科索沃決定性的打敗了塞爾維亞。但是塞爾維亞人並沒有因此屈服,他們反而是牢牢的記住了這一點。


當奧斯曼土耳其在跟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奧匈帝國,長達近兩百年的不斷的較量中,逐漸的衰弱下去。塞爾維亞人聯合其他巴爾幹民族通過巴爾幹戰爭,最後終於贏得了自己的獨立。科索沃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重新進入了塞爾維亞的版圖。當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從巴爾幹地區潰逃的時候,乘勝追擊的塞爾維亞軍隊路過科索沃當年的古戰場,士兵們被下令放輕腳步,不要驚擾當年陣亡在這裡的塞爾維亞前被將士們的英魂。

從這樣一種歷史和情緒,我們也可以理解塞爾維亞人如何能夠接受他們失去科索沃呢?這無異於讓法國人失去巴黎,讓英國人沒有倫敦,讓德國人丟掉科隆,讓美國人交出馬薩諸塞。

在奧斯曼土耳其的佔領期間,因為許多塞爾維亞人無法忍受。奧斯曼土耳其對於基督教徒徵收的種種苛捐雜稅,不得不背井離鄉。而此時在奧斯曼的壓力下,改宗為穆斯林的阿爾巴尼亞人則趁虛而入。

當然了,按照當時的國際法規範,塞爾維亞人毋庸置疑的成為科索沃的合法所有者。

這一切直到了鐵托執掌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時期出現了變化。雖然在反對德國入侵的戰爭中出了大力的是塞爾維亞人,作為南共的第一鐵腕領袖的鐵托的母親是斯洛文尼亞人,而父親是克羅地亞人,他在戰前又親眼所見南斯拉夫王國政府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對少數民族權利的侵害。

因此,鐵托除了強力推行南斯拉夫的民族融合,也採取了各種措施防範塞爾維亞人再次依靠人多勢眾去欺負各種少數民族。這些措施除了把改信伊斯蘭教的人口從塞爾維亞人中畫出一個穆斯林族之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從原先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範圍之內專門偏向少數民族的畫出了科索沃自治省和伏伊伏那丁自治省。

鐵托在世無人敢亂,可是他去世沒幾年就趕上蘇聯完蛋了。整個蘇東陣營不存在了,那麼原先紅色國家裡被西方看做“最開明”的南斯拉夫一夜之間就從優等生變成了“落後分子”。

再說了,美國心滿意足的想休息一下,可是德國卻有了新想法。蘇聯完蛋,東歐小國得亂幾年,我德國沒了軍事壓力,不需要總是事事跟著美國跑了,為啥不趁機整個歐洲?沒準第四帝國……

歐盟箭在弦上了,很好,可是歐盟旁邊有個歐洲第五大國——南斯拉夫,軍力不錯,經濟也不太差,社會發展水平不差太多。如果南斯拉夫跟英法搞點啥鬼,德國可要難看的!!!

於是德國一馬當先下手支持冒頭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等民族主義分子,從南斯拉夫分家出來。英法屬於無奈透頂,既然攔不住德國統一,又何必在這樣小事做惡人?歐盟就這麼肢解了南斯拉夫。


感到壓力的塞爾維亞人必定開始反彈,選出來一個強硬的民族主義者——米洛舍維奇。此公雖然出身南斯拉夫共盟,但是其實說他是個大塞爾維亞主義者更合適,上臺後看那倆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和匈牙利族都有點想學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的心,立馬取消了這倆自治地位。

於是亂子來了,阿爾巴尼亞里的激進分子開始拿起了德國送來的武器……

阿族的科索沃解放軍開始根本不是南人民軍的對手,但是德國使勁一嚷,讓美國想起來原來南斯拉夫的共盟還沒完蛋,剩下了一個塞爾維亞和黑山還在挺著,雖然換了招牌叫做社會黨……

於是什麼民主人權的大牌一張張砸過去,科索沃戰爭在上個世紀最後一天打起來,國小力弱的南斯拉夫再次被肢解,科索沃成了聯合國保護區,然後就自己獨立了……

獨立的科索沃現在都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二十年過去,除了作為歐洲的拐賣人口,洗錢,販毒和走私武器的集散地,其他一無是處,就連缺了電也只能去搶塞爾維亞的水電站,真不知道那水電站用壞了後怎麼辦?


千里巖


因為去過一次科索沃和三次塞爾維亞。

先來說說後果吧。目前的後果就是塞爾維亞人根本就不關心科索沃究竟是一個國家,還是屬於塞爾維亞的一部分,他們日常關心的是,什麼時候可以加入歐盟,包括科索沃,也都在等著加入歐盟的那一天。但對塞爾維亞來說,加入歐盟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正式承認科索沃獨立,是一個主權國家。這對塞爾維亞政府,還是比較有困難的。我是護照上有完整的科索沃的出境和入境章,然後從匈牙利陸路進入到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的邊檢根本就不會管科索沃的入境章。

推薦大家去科索沃看一看,尤其是一個叫普里茲倫的城市,非常的好。

再來說說科索沃戰爭的原因吧。主要就是由於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自認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然後開始了內戰,(因為在塞爾維亞,塞族是站大多數的民族),然後由內戰演變成了北約介入,所以科索沃危機引發出來額一次內戰和一次國際性戰爭。給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本來世界觀


科索沃獨立如果發生在今天,會有什麼結果?

所謂"科索沃獨立",其實就是美俄冷戰和西方大國雙重標準的怪胎。對後來的國際形勢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簡單講,就是某一個內,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族群要求"單幹",獨立出來建國,此舉得到西方大國的支持,最後成了。整個過程充滿著民族矛盾,宗教衝突,意識形態鬥爭,美俄明爭暗鬥的鬧劇。

第一,西方大國打著"維護人權"大旗,戴著意識形態的偏見,繞過聯合國通過武力干涉別國主權,並鼓勵分離主義脫離母國嚴重違反了國際法。這種由大國集團操縱所謂“民族自決”的做法,將會鼓勵其他國家的分離主義效仿,導致科索沃獨立也並非美、歐、俄、塞、科的私事,對國際形勢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第二,美歐等國以意識形態的偏見,先是繞過聯合國通過武力侵凌一國主權,繼而鼓勵分離主義脫離母國的做法成為一種不可寬恕的違反國際法行為。以“民族自決”為幌子,鼓勵其他國家的分離主義效仿,將會導致全球性的動盪不安。

第三,,美歐支持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民族自決,但是反對前南地區塞族的民族自決,這就是美歐一貫的雙重標準(因塞族與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文化,宗教也相同)。科索沃獨立所引發的歐美俄多邊矛盾和利益糾葛必然會引發新的衝突,讓人憂慮;只不過彼時的俄羅斯實在是自身難保,沒有出手相助。而且,科索沃獨立和中國核心國益也有密切關係。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期間,中國駐前南大使館被“誤炸”,引發中美間一場差點擦槍走火的大危機。尤為令人關注的是,科索沃獨立沒有經過聯合國達成批准,屬於自行宣佈獨立,從國際法的角度講,屬"非法行為"。


閒看秋風999


科索沃面積1088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00多萬。在科索沃的200多萬人口中阿爾巴尼亞族佔90%左右,其餘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和馬其頓族等等。科索沃的主體民族阿爾巴尼亞族和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阿爾巴尼亞族同文同種,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亞人,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伊利里亞人陸續遷徙到巴爾幹半島,大約到了公元4~5世紀左右一部分伊利里亞人開始在科索沃地區定居。

公元5~6世紀在由匈奴西遷引發的亞歐民族大遷徙過程中斯拉夫人逐漸分化為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東斯拉夫人逐漸繁衍出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逐漸繁衍出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三大支系;而南斯拉夫人則分化出了數量最多的支系: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和保加利亞人。6世紀末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越過多瑙河進入巴爾幹半島,大約到9世紀左右作為南部斯拉夫人支系的塞爾維亞人建立自己的國家,12世紀塞爾維亞王國征服了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從此科索沃就成為塞爾維亞的領土,但阿爾巴尼亞人仍佔據當地人口的多數。

科索沃在被塞爾維亞王國征服後當地的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出現了一些同化跡象:科索沃當地的阿爾巴尼亞人逐漸接受了塞爾維亞的語言和一些習俗,同時他們也會和已皈依基督教的塞爾維亞人共度聖誕節。14世紀下半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入侵巴爾幹半島:1389年6月15日塞爾維亞拉查爾親王的軍隊和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的軍隊在科索沃荒野開始了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米洛什·奧貝利克以假意投降的方式混入土耳其軍營成功刺殺了蘇丹穆拉德一世,然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隨即在王儲巴耶塞德的指揮下打著為蘇丹復仇的旗幟擊潰了塞爾維亞軍隊以及前來增援的保加利亞和匈牙利聯軍,塞爾維亞由此進入了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近五百年曆史。科索沃因此被塞爾維亞人視為自己祖先捍衛民族尊嚴的聖地,在此後的歲月中塞爾維亞人創作了無數音樂和文學作品來紀念科索沃戰役。

1804年和1815年塞爾維亞相繼爆發兩次革命,在這兩次革命後塞爾維亞人爭取到了高度自治的權利。1882年在俄國的幫助下塞爾維亞人終於徹底擺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塞爾維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獨立之初的領土僅限於今天塞爾維亞中部地區,然而自獨立之日其塞爾維亞王國就將恢復塞爾維亞歷史上的版圖乃至統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1912年10月9日由塞爾維亞、黑山、希臘、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在俄國的支持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阿爾巴尼亞的民族主義者趁機發動起義並於1912年11月28日推翻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起義同樣波及到阿爾巴尼亞族人聚居的科索沃地區。然而希臘、黑山、塞爾維亞三國在打敗土耳其人後開始密謀瓜分阿爾巴尼亞。1912年12月英、奧、法、德、意、俄六國大使在倫敦召開會議,這次會議後歐洲六大國承認阿爾巴尼亞脫離土耳其而獨立,但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的內政外交被置於六大國的控制之下。在六大國的操縱之下阿爾巴尼亞的領土被縮減一半: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因國內民族問題而土崩瓦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都成為了獨立國家。1918年12月1日獨立後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同塞爾維亞合併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繼任國王后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6日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國被肢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立;而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的“救國政府”統治著塞爾維亞餘下的領土。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帶領下趕走了德軍後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在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的新憲法中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6個加盟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然而在南斯拉夫的發展過程中潛伏著危機: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文尼亞與鄰國奧地利、意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過大的貧富差距同南斯拉夫內部各族系之間原本存在的矛盾綜合在一起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各地區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主張獨立的聲音,在這一過程中以阿爾巴尼亞族人口為主的科索沃自治省也爆發了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這一運動獲得了同樣以阿爾巴尼亞族人口為主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支持:1981年科索沃阿族學生舉行大規模示威並導致流血衝突,然而阿族人的民族主義運動被當時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成功壓制,隨後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這更激起了阿爾巴尼亞族更大的對立情緒。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解體,科索沃的阿族人也在這時自行組織了公民投票並宣佈科索沃是一個共和國。隨著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加盟共和國獨立之後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以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政府隨即派遣軍警進入科索沃鎮壓當地阿族人的反抗。從90年代中期開始科索沃的阿族游擊隊就以塞族軍政人物及設施為目標開始進行遊擊戰。1998年3月南聯盟軍隊開始協助當地警察對阿族游擊隊採取軍事行動。1997年以後科索沃地區不斷髮生武裝衝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淪為難民。

冷戰結束後北約和歐盟開始向前蘇東陣營的國家擴張,在這一過程中由米洛舍維奇執政的南聯盟被視為是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不受西方國家控制的地區小霸主,歐盟和北約為了維持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將科索沃問題視為是打擊南聯盟的有力工具。1998年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1999年3月24日北約開始轟炸塞爾維亞。在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樑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計達2000億美元。戰後科索沃成為一個事實上獨立的政治實體,但國際社會仍普遍公認科索沃是塞爾維亞領土。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通過獨立宣言,宣佈正式脫離塞爾維亞。目前科索沃已獲得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08個承認並於2016年8月5日首次參加奧運會,由於在不承認科索沃的國家中有中、俄這樣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以目前聯合國並沒承認科索沃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我國之所以不承認科索沃獨立是從世界文明的和諧與區域未來持續穩定角度出發——如果任何國家的某個民族都能自行宣佈獨立,那麼這個世界必將更加混亂。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99年1月1日,歐盟19個成員國統一使用歐元作為歐盟國家唯一通行貨幣,且不少國家表示原意用歐元作為結算貨幣。這直接挑戰美國的美元在世界上的獨霸地位,於是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戰爭爆發了。經此戰爭後,原本被市場極度看好的歐元大跌,歐元挑戰美元也就不可能了最多就分一杯羹。

2003年,薩達姆說伊拉克石油要採用歐元結算,於是薩達姆被絞死了。

俄羅斯前些年說俄羅斯石油用人名幣結算,或者以物易物,美國抓狂😱,可惜中俄不是小國。

去年3月27日中國宣佈實行人民幣石油期貨,於是中美貿易戰開始了,至今仍在進行!

其實美國佬並不在乎是否能還帳,他最在乎的是世界人民不在用美元結算。美國先前的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戰爭,你會發展石油價格猛往上漲,於是世界各國不得不賺更多美元。可是自從中俄採用人民幣結算石油或者以物易物後,美國回到美國本土開採巖頁氣石油,大勢壓低石油價格,企圖玩死俄羅斯。可中國幫了俄羅斯(買石油價格並不便宜大大超過市場價)。如今的委內瑞拉亂局,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美國壓低石油價格這個不可忽視的外部原因。

美元猶如美國的血液,如果有貨幣敢大勢挑戰美元,無疑會讓美國得血癌。控制其他貨幣不讓其挑戰美國世界貨幣的權威這才是科索沃等一系列戰爭的前因後果!



聖哲同學


戰爭爆發原因:

1.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與塞爾維亞族(東正教)有民族衝突,這種衝突源於歷史原因和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隔閡問題。

2.美國和北約視當時歐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眼中釘,打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的旗子,找藉口肢解南斯拉夫科索沃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屬於原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阿族自治省科索沃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出兵鎮壓,北約以保障科索沃人權為名,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對南聯盟宣戰。

科索沃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東歐政治地圖大洗牌,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急於擴張,鞏固冷戰勝果,對於懷有異見的國家進行的一次侵略顛覆戰爭。聯軍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看似保障了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人民的人權,卻是以無情踐踏塞爾維亞人民人權為手段途徑來達成。

科索沃戰爭延伸介紹: 索沃位於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面積10887平方千米,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人口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自治省,但這個地區始終存在著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鐵托逝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  

在這一背景下,阿族與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銳,衝突時有發生。1989年2月27日,當時擔任塞爾維亞共產黨領導人的為了壓制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宣佈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發了阿族的對抗情緒,阿族與塞族的衝突趨向激烈,塞爾維亞當局對阿族的鎮壓也隨之升級。  

進入90年代後,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進一步高漲,於1992年5月自行組成議會和行政機構,還選舉民主聯盟領導人魯戈瓦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形成了與塞族政權並行的另一個政權。  

1996年,阿族激進分子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了運用暴力手段的分離運動。面對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採取強硬鎮壓措施,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米洛舍維奇  

這樣,在波黑戰火逐漸熄滅的同時,科索沃的戰火卻越燃越旺,1997年以後不斷髮生武裝衝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科索沃危機的發展使代頓協議後力圖控制巴爾幹局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它們不能容許南聯盟的行為干擾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構建,同時它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排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系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  

因此,從1998年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北約與南聯盟的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

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舉行和平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  

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  

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但是,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80%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其中對南聯盟而言將遭到北約的軍事打擊。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復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