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職稱改革:“寫手”也是職業,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

上海職稱改革:“寫手”也是職業,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

來源|喜馬拉雅APP封面新聞的精品課《鮮快報》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網絡作家,出於這樣或是那樣的心理,為了不被家人知道自己從事網絡作家的職業,和白領一樣拎著電腦擠“早高峰”,卻是穿城而過找一個咖啡廳寫作;面對孩子學校的表格,在自己的職業一欄裡面只能“委屈”寫上“自由職業者”。

這樣的局面在上海有了改變:和傳統作家一樣,網絡作家也有了官方的“認可”,開啟了職稱評審的通道,有了更高的職業社會認可度。

29日,在上海,第一批10名網絡作家“過五關、斬六將”獲得了中級職稱,而根據上海職稱改革下一步的方向,網絡文學創作者未來還有望被評為副高乃至正高。

“寫手”為啥需要職業化?

作為一個職業,網絡作家還非常“年輕”,但網絡文學本身其實已經有了20多年的歷史。上海是集聚網絡寫手、文學網站最多的地區,目前上海網絡文學佔全國原創文學市場的比重達到90%。

上海職稱改革:“寫手”也是職業,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

統計顯示,全國擁有近1400萬在網絡註冊的“網絡文學寫手”,與文學網站簽約的作者達到68萬餘人,而網絡文學作品總量約2000萬部,讀者逾4億人。

上海市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馬文運介紹,上海從2018年7月開始啟動了文學創作系列網絡文學專業職稱評審的相關工作,其中的一大考量就是幫助突破網絡文學創作者的社會評價和專業評價難點,“幫助他們更好獲得主流文學界的認可。”

“最初聽到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的時候,還是挺意外的,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評判體系其實並不一樣,這次的職稱評審可能是開啟了對於中國網絡文學的一個獨立評價體系的大門。”知名網絡文學作家、首批獲得網絡文學創作中級職稱的蔡駿說。

上海職稱改革:“寫手”也是職業,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


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劉煒介紹說,網絡作家在國內主流的文學獎評選中幾乎沒有“存在感”,但其實這個行業很需要社會評價和專家評價的體系,而不僅僅是點擊率的市場評價標準,去營造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讓創作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更好的規劃。

根據《上海市文學創作系列網絡文學專業職稱評審辦法(試行)》,在文學創作職稱系列增設“網絡文學”專業,包括網絡文學原創、網絡文學評論、網絡文學翻譯等。

網絡文學創作職稱包括網絡文學創作四級、三級、二級和一級,分別對應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其中,初級實行備案制,中級以上採用審核制。

據介紹,上海出臺的方案是全國首個將網絡文學作為單獨評審序列的方案,這意味著網絡作家不再需要和傳統作家在“同一條賽道上跑”,擁有了自己的“職業金字塔”。

“開闢單獨的‘賽道’,這意味著頂級的網絡作家,以後也有機會成為正高,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鼓勵。”劉煒說。

不考試,職稱怎麼評?

和其他一些職業的職稱“評聘結合”模式不同的是,考慮到行業和職業的特性,網絡文學創作者的職稱評審採取的是 “資格評審”的模式。

馬文運介紹,此次中級職稱的評選,在個人申報後,初審時需要提交代表作,在得到專家庫內隨機抽取的兩名業內專家的作品評價後,符合條件的申請者進入了專業面談的環節,需要獲得7位面談專家中2/3的認可,才能進入公示等環節。

上海職稱改革:“寫手”也是職業,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


“這些專家不僅有作家、評論家、教師、新聞出版編輯等,還引入了對網絡文學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網站資深編輯和資深網絡文學工作者等。”

根據相關的評審要求,此次參評中級的網絡文學創作者需要有一定的職業化程度,以網絡作家為職業,已經創作完成200萬字左右的文學創作並通過網絡提交發表,提交一部已經完結的代表作進行評選。

“設定200萬字的標準,主要是瞭解申報人的職業化程度。”馬文運介紹,以傳統文學的概念來理解,200萬字是非常高的要求,但從網絡文學自身的特點來說,200萬字是一個比較基礎和科學的要求。

“一來網絡文學的創作速度相對比較快;二來網絡文學有粘度很高的閱讀模式,讀者有一個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和‘追番’的需求;三來網絡文學的收費模式一般是前幾十萬字免費、後面收費,需要形成一定的忠誠度後才能獲得收益,進入職業化的軌道。”

“即使是架空和穿越主題的網絡文學作品,也需要探究其中的現實意義。”馬文運說,在評審中,專家對作品傳遞的價值觀、文學性、創新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層層考核後,30多名申請者中有10名最終脫穎而出。

如何助推網絡文學發展?

“網絡文學二十年來,幫助著中國閱讀者完成從精英走向草根的轉變。”蔡駿說,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長篇連載,收費閱讀,讀者粘性強,碎片化閱讀。

“網絡文學的發展,對中國閱讀率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文學閱讀不再是以前的精英閱讀,而是走向每一個受過基本教育的普通人。

在蔡駿看來,網絡文學的熱潮,鼓勵了越來越多的文學愛好者嘗試寫作,也讓更多的中國人愛上閱讀,而這樣的獨特體驗遠不是AI所能取代的。

“儘管網絡文學存在一定的模式化、重複性的問題,但文學的核心價值尤其是對生命的體驗遠非AI能改變,具有獨特性的文學作品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認同。”

上海職稱改革:“寫手”也是職業,網絡文學創作者也可以評職稱


劉煒說,從2014年成立開始,網絡作協就希望能在創作者們的“小房間”裡開一條縫,讓大家能夠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風、水、聲音,與外界進行交流,也得到更多網絡外的認可。

“比如我們現在每年都會和優秀的網絡作家簽約,提供一筆扶持資金幫助寫作,還建立了網絡文學講壇,讓社會更多的人瞭解網絡作家。”

我們希望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能夠展示到世人的眼前,讓網絡作家不再對作自己的"職業”“三緘其口”,希望網絡文化也可以越來越規範,也越來越繁榮!

關於主播和課程:

封面新聞,億萬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封面新聞是面向全國的綜合性互聯網新聞產品,由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投資、華西都市報實施運營的封面傳媒出品。《鮮快報》封面新聞出品。封面新聞,新鮮出爐的新聞一打接一打,讓新聞更鮮、更快、更帶感!

關於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中國知名音頻平臺,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不用看,聽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