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據不完全統計寧波的近代建築大概有180多幢,這些中西合璧的建築是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不如靜下心來品一品,這些建築裡的故事。

1、靈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橫跨奉化江,連接海曙區藥行街與鄞州區百丈路。1934年至1936年建造,結束了1000多年浮橋歷史和帶給甬人的過江禍險。該橋系滬甬兩地寧波商紳出資,由德國西門子洋行中標承包建造,三軸鋼板環橋,鋼骨分13聯,橋面坡度5%,兩端橋腳為馬蹄式。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鋼架由弧形工字鋼和鋼板鉚接而成,橋腳基礎打入5丈8尺木樁,計102根,鋼樑固定其上。鋼樑由德孟阿恩公司提供,重455噸,打樁和混凝土工程、油漆工程分包予丹麥康益洋行、信昌洋行施工。該橋是當時我國最大最新型的獨洞大環橋。1994年擴建拓寬橋面時,恢復銀灰色配以朱欄的橋身光彩。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2、郵政局舊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波郵政局舊址位於江北區中馬路172號,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加重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光緒四年(1878),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商定,依照西歐郵政之法,由外國人把持的海關試辦郵政。同年十月,浙海關(設在寧波之海關)書信館開始收寄華洋公眾郵件,承轉郵件業務,並附發大龍郵票,開創了浙江近代郵政之先河。光緒五年(1879),海關書信館改稱撥駟達局,設於江北岸海關弄。

光緒二十二年(1897),惟恐郵權旁落,清廷創辦了大清國家郵政,全國首批御準成立的郵政局共24處,寧波名列其中。寧波郵政局改為寧波郵界郵政總局,轄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金華府、衢州府等15處郵政局和24處代辦郵政鋪商,幾乎遍佈大半個浙江省。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宣統三年(1911),郵傳部正式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自成體系。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寧波一等郵局南立面

民國十六年(1927),改稱寧波一等郵局,局址遷往江北岸屠家巷(現中馬路172),並分設兩處支局。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寧波一等郵局東立面(正面)

自1923年起,各國在寧波私設的外郵逐漸撤消,民信又廢,郵政漸漸推廣,業務蒸蒸日上。民國36年(1947),郵局遷往車站路122號新局房。

寧波郵政局舊址建於清末至民國初期,為二層外廊式磚混結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該建築採用了大量的磚砌柱式和拱券結構裝飾立面,東入口處裝飾愛奧尼柱頭,帶有古典建築特徵,是寧波代表性的優秀近代建築。

3、通商銀行寧波分行

寧波市文物保護點。位於江北區外馬路29號。現存建築建於1930年,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又分南中北三部分。南北兩邊均為三層樓房,中間則為五層樓。西部全是三層單簷樓房,中間有走廊,其正門寶塔形掛麵由黑色大理石貼就,莊嚴肅穆,臺階、第二道門面裝飾均採用白色大理石。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內部頂及四周壁圍石膏裝飾,具有外來建築文化特色。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寧波旅洋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1921年在寧波設分行。此建築即為後來分行行址。

4、英國領事館舊址

英國領事館位於寧波市江北區白沙路56號甬江西北岸。建成於清光緒六年(1880)。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中英不平等《南京條約》簽定後,寧波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指定江北岸一帶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英國派駐領事,建英國領事館。後因在寧波的英國人較少,僑務歸上海英國領事館兼管,1934年6月寧波英國領事館撤消。英國駐滬領事畢。約翰遂將該房屋作價轉讓給當時的鄞縣政府作救濟院。

解放後,英國領事館原有的領事官邸和工作人員住房等房屋被拆除,現僅存英國領事館主樓(辦公大樓)一幢,從解放初到現在一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舟山警備區後勤部的一處營地。

5、浙海關舊址

據《鄞縣通志》等文獻記載,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浙海關於寧波,至今已300多年,寧波海關可謂歷史悠久,顯示了寧波口岸在歷史上所處地位的重要性。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鴉片戰爭失敗後,寧波被迫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設立了以稅務司制的浙海關,浙海關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海關,直至1949年寧波解放。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現存的位於寧波市江北區中馬路198號的磚砌三層加閣樓建築,即是原浙海關稅務司(又稱浙海新關)辦公、管理用房之一。

該建築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屬英國人自西向東擴張過程中帶來的殖民地式建築(Colonial Architecture),是寧波開埠初期的典型建築和外灘近代建築群中的最早實例,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喪權辱國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目前,整體建築框架基本完好,建築風貌依舊,1983年9月被寧波市江北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6、傅宅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位於寧波市鎮海區招寶山街道總浦橋社區人民路4號,建於民國,坐北朝南,建築佔地面積826平方米,為典型的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由平頂門樓1幢、五間兩弄兩層主樓1幢、四間雙層前東西廂房各1幢、後單間雙層東西廂房各1幢,單間雙層邊房1幢建築組成。該宅外觀帶有歐式古典風格造型。大門內是兩層走馬廊,下層廊用連續券做法,梅園石柱子,做工頗為細緻。柱頭是柯林斯式的毛茛葉和愛奧維克柱式的渦卷組合。

傅筱庵,鎮海城關人,1872年出生,幼讀私塾,後去滬進浦東英商耶松船廠做工,升為“拿摩溫”(領班)後取悅洋大班(經理),後結識上海商務會議總董嚴筱舫子嚴子均、魯麟與平和洋行買辦虞洽卿、朱葆三等人,拜清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偉“乾爹”,得提攜扶持。1909年任招商局所屬華興水災保險公司副經理、經理。上海光復,被委以滬軍都督府財政部總參議及上海關清理處主任,出任上海總商會第一屆議董,與嚴子均、虞洽卿、朱葆三等集資創辦祥大源五金號,任總經理,獨攬招商局局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任北京政府國務院高等顧問,得選上海總商會會長,1938年10月16日任“上海特別市政府”市長,後在軍統局特工策劃下,被親僕朱升源用菜刀砍斃。

該宅用材考究,柱礎製作精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0年12月被公佈為鎮海區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7、王宅

位於中山西路257號,建於1935年,佔地面積約為1250平方米,系砼、磚、木混合結構,由五幢二至三層西式建築風格的主樓、偏房組成,每幢建築前為天井,後有花園,院落環境幽雅。外牆面均用較規則的幾何圖案裝飾,內部裝飾石膏頂。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建築總體保存較完整,為我市現存規模較大的近代優秀建築群。此宅原為民國時期工商業者、曾任浙東商業銀行董事長王文翰的住宅。王還於解放後任寧波總商會會長。

8、謝氏舊宅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謝氏舊宅位於白沙公園南,白沙路的東側。是一幢中國傳統建築與外來建築相融合、用水泥、磚和石材砌成的三層西洋式樓房。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由主樓及北側小洋樓兩個單體組成。主樓坐西朝東,高二層,青紅相間的對比手法,使牆透著浪漫、奔放、激昂的氣息。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謝氏舊址建於1903年,原為甬籍煤炭業鉅商謝蘅窗的私宅。謝蘅窗白手起家,16歲到上海做煤炭行業的學徒,滿師後自設裕昌、老永昌煤號,並在寧波、無錫、南京、漢口等地設立分號。他還籌資創立了煤業銀行,擔任過各大煤礦公司的董事長或監事。他還與朱葆三等人捐資創立了寧波旅滬同鄉會、創辦了寧紹輪船公司。另外,謝蘅窗還是一位熱心的愛國人士。他在上海地區參與創辦了紅十字會、兒童福利院、救火會等機構。在寧波周邊地區創建學校、孤兒院。並在抗日戰爭中擔任上海抗日後援會主持人之一。抗戰勝利後,他擔任了上海煤炭業工會理事長。上海解放後,成為煤業工會重要委員。被人們稱為“煤炭大王”。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1941年寧波淪陷後,侵華日寇曾將其作為水上司令部附設檢查站,現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宅樓臨江而立,依舊氣派非凡。

9、秦氏支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海曙區馬衙街,系民國十四年(1925)寧波錢業鉅子秦際瀚所建。該祠由照壁、前廳、戲臺、中廳、後樓和左右廂房等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木構建築群,匯寧波木雕、石雕、磚雕、朱金、拷作等民間建築工藝之大成,金碧輝煌,氣勢宏偉。

瞭解下寧波保存下來的近代建築群歷史

各類雕刻圖案題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內涵和豐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願寄託其上,使建築具有經久不衰的人文生命力。戲臺是建築中最華麗的部分,藻井設計最為巧妙,由如意昂組成十六條盤旋線逐級而上直至穹頂會集,中間覆以明鏡,仰視如入奇妙境界。

寧波是一個工商城市,近代的寧波商幫對中國商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和獨特地位。秦氏宗族的代表人物、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即其中著名者。寧波商幫在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又受到傳統儒家思想與價值觀的影響,所以他們在經商成功後,往往把大量的積蓄攜歸鄉里,用來建造祠堂、廟宇、書院、學塾、橋樑、道路等等,反映了他們處儒、行商兩不悖離的民俗民風。

2001年06月25日,秦氏支祠作為近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併入天一閣文物項中。

注:資料來源於政府網站公佈信息及網絡收集,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