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墓、夫子泉……泉州府文廟藏了許多今人所不知曉的遺蹟和故事

泉州府文廟你知多少?

這裡有兩個關於泉州府文廟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個是“孔子墓”,一個是“夫子泉”,你有見過或聽過嗎?又或者您家裡留有它們的舊照,不妨翻出來,可以關注本報城市人文公眾號“花巷”發送給我們,或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聯繫我們分享圖片,大家一起看個過癮!

府文廟佔地那麼大,歷史那麼久遠,藏了許多今人所不知曉的遺蹟和故事,花巷記憶專欄發起一場“揭秘府文廟”的話題徵集,歡迎你參與,微信公眾號“花巷”、海都熱線通95060,報料、投稿、分享舊照片,只等你來。

孔子墓、夫子泉……泉州府文廟藏了許多今人所不知曉的遺蹟和故事

府文廟裡真的曾有孔子墓嗎?

泉州府文廟的大成殿背後,原本有個孔子墓的,你知道嗎?”84 歲的詹方環瘦瘦的,在泉州中山南路守著一家賣神像的老店,午後悶熱難耐,他走到對街與人話仙,遠遠看到有人進店,三步並作兩步小跑過來。

這個精氣神很好的老人,見到相熟的人,就常常講起他小時候在府文廟見過孔子墓。泉州文史愛好者劉志成住在中山南路的馬板巷,與詹方環家相距不遠,亦是老相熟,聽他講過許多次孔子墓的事。早年常出門考古的劉志成,現在因為腿腳不便,對孔子墓已做不了更多,便給95060 打來熱線,希望我們可以聽聽詹方環記憶裡的孔子墓,向廣大讀者發起徵集,問一問:府文廟裡真的曾有過孔子墓嗎?

如果你有關於孔子墓的記憶,歡迎來分享。

1948 年,14 歲的詹方環終於能進學堂,父母送他到離家不遠的府文廟就讀平民小學。

府文廟早在1929 年就被作為學堂用,平民小學就設在大成殿兩側的走廊裡。詹方環記得,當時學校的廁所設在與大成殿並排的護厝裡,護厝與大成殿間有窄窄的護厝門,走過這扇門,背後是一堵一層高的圍牆,將府文廟與背靠的小巷隔開。圍牆與大成殿間,是約有兩米寬的廊道,小學的課間時間,他常常跑到這堵圍牆邊玩耍。

“在大成殿背後的居中位置,緊鄰著圍牆有一處墓,墓碑上刻著孔子墓,墓碑下還有個石頭底座。這是個土墓,墓地不大,將廊道斷成窄窄的路。”詹方環和同學們常跑進跑出,對孔子墓的記憶十分深刻。

1954 年,20 歲的詹方環到浙江繼續求學。多年後回來,再訪府文廟,再穿過那扇門尋那個孔子墓,墓卻不見了。

詹方環說,2002 年左右,大成殿背後的這堵圍牆中間被拆開,建成了兩間賣衣服的店,後來店被移走了,改為三間倉庫,三個倉庫門對著大成殿的後牆。昨天跟著詹方環再訪大成殿,殿旁窄窄的護厝門上掛著“閒人免進”的牌子,門虛掩著。門內的護厝邊房,被用作府文廟的視頻監控室,詹方環指著的後方圍牆邊,看不出孔子墓的任何痕跡。

“這些年,我四處與人講這裡有孔子墓,但是大家都沒聽說過,更別說見過,也有許多人懷疑是我記錯。”詹方環說,自己讀小學時其實已相當於現在高中生的年紀,不會記錯。他覺得,年少時見過的那個孔子墓,應該是個衣冠冢,他在浙江求學時也曾在杭州見過類似的孔墓。

關於孔子墓一說,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的相關工作人員說,未曾聽說,也沒見過府文廟有孔子墓的相關記載。

詹方環年歲已高,他希望找到與他有相同記憶的同窗或讀者。你是他想尋找的人嗎?歡迎與本報聯繫。

孔子墓、夫子泉……泉州府文廟藏了許多今人所不知曉的遺蹟和故事

府文廟有夫子泉 王十朋為它寫詩

行至中山路,走進泮宮口,腳步跨過洙泗橋,穿過欞星門的遺址,前往大成殿拜謁孔子……這是古代考中秀才的學子歸來泉州府文廟拜孔子的舊時路,腳步輕盈,帶著颯颯的風。

這也是學子們趕考之前,會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一條路。拜完大成殿的孔子,路的終點變成了欞星門邊的“夫子泉”。夫子泉的井水,清清淺淺,飲一瓢清冽的夫子泉水,是求個好彩頭的寓意。

鼎鼎有名的夫子泉,如今還有活水,泛黑的井盤上蓋著白色的風扇罩,掩在綠化花草叢中,很少被提及,也很少被尋跡。古城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記得這口井邊立著“夫子泉”的石碑,井上建著亭子,講古先生常在亭子邊說書,孩子、大人擠在這裡,熱鬧不已。

這段熱鬧的記憶,可被你珍藏?家中還有夫子泉的舊照嗎?同樣歡迎您來分享。

這口夫子泉,建於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 年),是單口井,井下鋪著正方形的石頭埕。

清晨和傍晚的府文廟,處處散著話仙的人,欞星門遺址已成了一處舞臺。

在這熱鬧處,舞臺邊三兩米距離處,綠化叢中便是夫子泉的所在。泉州文化中心的許月才,翻出舊書,《泉州府志·學校》記載著,“泉舊在禮殿邊,隆興初,清泉迸出,甘香特異,教授黃啟宗視役夫薙蕪(除草的意思)得之,乃率諸生拜祝,環瓷其旁,名夫子泉。”

據記載,這口井水量旺盛,井上建有石亭加以保護,旁邊是1.5 米高嘉靖年間立的石碑,鐫刻“夫子泉”。宋朝朱州太守王十朋為它作詩:“……刺桐城中泮宮裡,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須更以品第論,混混源流自夫子。諸生游泳芹藻間,日飲一瓢心慕顏……周流天下皆美泉,浚井得之泉更美。我來酌泉仍叩頭,遐思洙泗三千遊。世間何處有此水,此州無愧名泉州。”

許月才說,作詩的王十朋在泉州為官僅一年,他提倡並重視文化,修貢院修水利,這口夫子泉在他的詩裡,也是泉州文脈的一種。“舊時的學子,在這裡飲用夫子水,上罷了課,在這裡洗筆洗硯臺。”

詹方環也記得夫子泉上的亭子和那塊與洙泗橋一般高的夫子泉碑。“夫子泉不遠處還有個海濱鄒魯亭,每天聚集很多人,有講古先生,和許多帶上木凳子來話仙的人。不久後,這裡成了中菜市,一攤攤的臨時攤位擺進廣場,夫子泉的亭子被拆除,井邊也都是攤位。”

70 歲的薛祖瑞,也在府文廟度過童年,他不曾見過夫子泉的亭子和石碑。“中菜市場那時從泮宮口一直襬到欞星門遺址周邊,這口井是這裡唯一的井,收攤後,攤販們打井水沖洗地板。”那時候,他不知道這口井叫夫子泉,更不知道它的歷史和曾經的威望。薛祖瑞去年加入到古城社區營造的團隊裡,團隊名叫“觸井生情”,也是這樣,他才認識了這口曾以為平凡如斯的“夫子泉”。

花崗岩質地的“夫子泉”的石碑,如今被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