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品鉴」王媛墓志

「国宝品鉴」王媛墓志

王媛墓志

王媛墓志,青石质,该志刻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四月八日,长91、宽91、厚19厘米,1929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北瓦店西北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的一方较为特殊的女性墓志。盖为盝(lù )顶,篆书“唐安平郡夫人王氏墓”9字,四周刻花纹图案。志文隶书,48行(后24行转刻于盖背),行29字。首行题“有唐安平县君、赠安平郡夫人王氏墓志”。首行下题“颍阳县丞徐珙书”。首二行记有:“族孙监察御史(王)颂为志”。

此志特殊之处是志文较为冗长,近1400字,以至于志石正面刻不下,转到了志盖的背面镌刻,这也是唐人敢于突破前人刻石习惯的大胆创新。为我们了解志主的事迹提拱了非常详实的资料。这么冗长的志文写了一位女性的什么事迹呢?这篇志文不仅写了志主王媛的先祖世系、婚姻家庭,并用平和通俗的语言引用志主生前的话语,对其教诲子女、诚敬持家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描述,一般来讲,官宦人家的正妻大多不见于正史。河南博物院藏《王媛墓志》为我们了解唐代官宦人家的正妻生活状态及中唐贵族女性生活提供了真实的记录。

「国宝品鉴」王媛墓志

王媛墓志盖

据志文记载:王氏,讳媛,字正一,太原晋阳人。后魏征虏将军广业之五代孙。曾祖宝伦,北齐汾州司马;祖仁绪,隋文林馆学士;父惠子,不事王侯。按志文,王媛出身官宦世家,但官职不显。王媛婚前“孝敏自衷,宽明达礼”,十三岁嫁与安平公博陵府崔暟(kǎi),婚后做人处世谦让平和,“衣必命而后袭,膳有嘉而先馈,若奉所尊焉。”志文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夫人在家困难之时,任劳任怨,谦让持家:“咸通之岁,关辅阻饥,府君(指其夫崔暟)为率更寺丞。素业清约,位才非隐,禄未充家,孤遗聚居,稚孺盈抱。夫人于是劬(qú)劳自嗛,推美分甘,至乐融而且康,众心馁而无怨。”在崔氏大家族中,辅佐丈夫维护家族的团结,“使六亲邕邕,二族交泰?”志文也记载了在丈夫官场受挫时,王媛的表现与开明,志载:“寻以外戚专朝,忠臣削迹,府君因事而退,拂衣就闲。夫人清静无欲,听从有裕,即荆布而安,舍丘园而逸。”崔暟后起为汝州长史,并封为安平县开国男加朝散大夫,王氏封为安平县君。

丈夫崔暟死后,其长子崔浑“既练而殁”。面临丧夫丧子之痛的王媛转向事佛以求清心寡欲,志载:“夫人雅好释理,会通众妙,虽哭无昼夜,而心照玄空。情理外敷,道情深入,爰抚孤弱,济于艰难。”志中通过对少子崔沔的劝教之语,来说明志主对子女的苦心善导。志曰:“汝门绪不昌,令兄夭丧,宜恭恩命,以承家业,朝廷孝理,亦将及于汝也。”后来崔沔在王氏的教导下自秘书少监迁左庶子加朝散大夫,按当进的叙封制度,夫人当进封太君,亟请申叙,夫人则婉言谢绝,以自己无功于朝廷,“而坐致荣进,将何以安之?吾承先大夫余荫,旧封县君,不愿有所加也。”卒不许叙,天下称仁。文中称叹,正是由于夫人教育有方,子孙才能“行光邦国”,正是由于夫人和睦善处,才使家族“乡党称悌,安土忘贫。满堂常乐。和之至也。”志文记载王媛晚年病疾缠身,面对死亡泰然自若,顺应自然,志载:“儿女进药,衔悲固请。曰:强为汝饮之,知无益也。”后寝疾凡三十六日,以开元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终于东都崇政里第,春秋七十有四。王媛死后先假葬于邙山,此志是在其夫崔公死后72年,崔家重修坟茔时镌刻。志铭后补记了王媛次子崔沔,服阙,官拜中书侍郎,于开元十一年上言玄宗“以加阶之恩追赠邑号”。制赠夫人安平郡太君。以大历十三年四月八日,由嫡孙崔祐甫奉夫人之棺附葬于安平公(其夫崔暟)之墓。

「国宝品鉴」王媛墓志

王媛墓志拓本(局部)

墓志文通过对墓主的言行的具体描述,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志主做人处世的态度、鲜明的个性特征。志中以“文伯之母”、“展禽之妻”(见《国语鲁语》)的典故来喻王媛品行高尚,知书达礼。此文书写方式明白晓畅,是唐大历以后墓志在体裁上革新的反映。王媛志与其夫崔暟志同藏于河南博物院,据崔暟志记载,崔暟子孙有元子崔浑、次子崔沔及其孙崔孟孙、崔众甫、崔夷甫、崔成甫、崔祐甫等。其中崔祐甫墓志藏于河南博物院,是院藏唯一的一盒保存完好的唐代宰相级别的墓志(见相关链接二)。值得一提的是院藏这三方墓志的书法皆为隶书,同出于当时著名书法家徐珙。其隶书除点画沿用汉隶笔法圆润而顿挫外,将汉隶中的篆味去掉,以楷入隶,结体加高,波磔消失,成为唐隶特有的风貌。

谭淑琴,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在文博考古岗位上已工作25年,主要致力于古代石刻如汉画像石、碑刻墓志和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三方面的研究。发表的论文、论著及参与编著的文字已达40万字,其中论文《试论汉画铺首的渊源》、《汉画“聂政自屠”应为“伍子胥自刎”》、《试论维摩经变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被评为院科研成果奖。2008年主编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碑刻墓志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