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這三個字最早見於哪裡?造字的本意是什麼?為什麼這三個字專門用來表示這三位領袖?

田豐44273218


題主的兩個問題,我先說一個大結論:

問:堯舜禹這三個字最早見於哪裡?造字的本意是什麼?

答:我們知道,目前漢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堯、禹」二字始見於殷商文字。但是,作為刻畫符號的「堯」見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陶寺遺址中。「舜」則要晚一點,始見於戰國時代。

三字造字本義將在下文細講。

問:為什麼這三個字專門用來表示這三位領袖?

答:此問題是「因果倒置」。

這三個字跟其他任何漢字一樣,本來沒有什麼特殊,正因為這三個字是華夏最早的三位領袖的名字,古往今來的人們崇尚的有德有才的君主。

所以,後來「堯舜禹」漸漸成為「仁君聖主」的代名詞,或者也可以表示「仁德兼備」的賢人,這在漢語修辭手法叫做:代喻。

  • 比如:《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為堯舜」。毛主席的詩歌「六億神州盡堯舜」。

  • 又如:「干戈」表示「戰爭」,「絲竹、管絃」表示「音樂」,「社稷」代指「國家」。「布藝」代指「平民百姓」。


這是小學語文的內容,應該不是很難理解吧?

-------------------------------------------------------------------------

一、說「堯」



甲骨文「堯」字從「土、土」從「人」,像「土丘」下有一「人」,東漢許慎的解釋是:

《說文》: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堯」的本義指「高山、高丘」,引申表示「高大、高遠」之貌。「堯」其實就是「嶢」的初文。如:

《墨子.親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這裡「王德不堯堯者」意思就是「王的德不高」就不能成為首領。


所以,「堯」作為一個男孩的名字,是很合適的。跟今天男孩名字「陳志遠、塗志高」是一個意思。


在《甲骨文合集》中「堯」有一個殘辭,卜辭為「堯入」,疑似表示地名:


其實,東周以前,並沒有三皇五帝的概念,甲骨文沒有發現「堯帝」的記載。


「堯」的古今字形演變:

引自:李學勤,字源,頁1197


可以發現,「堯」的異體字很多,從兩「土」、兩「人」都可以:


在史前的陶寺遺址(約BC2300-1900)中,發現過一個破碎的陶壺,上面有兩個朱書符號與跟漢字古文字「堯、文」完全一樣,這也就是所謂的【陶寺遺址扁壺朱書】:

從一個「土」和一個「人」的「堯」的寫法,在西周金文中存在:


【陶寺遺址扁壺朱書】:


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系統化的符號,一兩個符號肯定不足以下判斷是「文字系統」。這是不是漢字,或者是不是表示「堯帝」的「堯」,目前還不是特別確定。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陶寺遺址】就是四千多年前的【堯都】,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在此不展開。


------------------------------------------------

二、說「舜」


「舜」這個字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楚簡:

《清華簡·保訓6》

古今字形演變:

引自:李學勤,字源,頁486 


《說文》釋「舜」為一種草名:

《說文》:舜,艸也。楚謂之葍,秦謂之藑,蔓地蓮華。象形。從舛,舛亦聲。


《說文》解釋有些偏差,這個字形聲字,而非「象形」,因為這個字經過很多訛變,許慎釋形有偏差是很正常的。

有些符號我打不出來,我只用引用李學勤先生所編纂的《字源》一書的解釋:

同引自《字源》,頁486


「舜」其實就是「夋」字的訛體,「帝舜」也就是山海經中的「帝夋(俊)」,而「帝夋(俊)」就是「帝嚳」,就是甲骨文中的商人神邸「夔」,這是王國維先生的考證成果。

張開焱. (2014). 夔、嚳、夋、舜的演變關係再檢討.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35(1), 48-52.


這個考證應該說,比較可信,也有一定爭議,這裡就不細說,讀者只要知道有這個結論就可以了。想詳細知道的,可以去找我給出的文獻和論文。


《古史新證》書影截圖:


引自:清華文叢,王國維,《古史新證》,頁9


另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堯舜」解釋:

「有虞氏以為謚者,堯,高也;舜,大也。舜者,『俊』之同音假借字。《山海經》作『帝俊』。」


所以,「舜」為「俊」之訛體,可能假借表示過「草名」,許慎當做本義。段玉裁釋「舜」的意義為「大也」,很顯然是因為帝王名引申出來的,也即代喻意義。


那麼,「舜」這個字雖然始見於戰國,但是作為商人的祖先和神靈,是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舜、夋(俊)、嚳」都是從「允」字中派生出來的。



----------------------------------------------


三、說「禹」



《說文》的解釋:「禹,蟲也。從厹,象形。」。


從字形上來看,是像某種爬蟲類動物的象形字,《說文》的解釋是正確的。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的回答中反覆解釋過,這裡就不細說了。


「禹」最開始並不是治水大禹的專稱,西周金文中也有用「禹」表示人名,如:【弔向父禹簋】中的銘文:

「弔向父禹曰:餘小子司朕皇考,肈帥井先文且(祖),共明德,秉威義(儀)。」

「弔」是「叔」的古文,鑄造這個簋是為了紀念【叔向父禹】。



目前所見出土文獻,【禹】最早表示【大禹】是春秋時期的《秦公簋》:


春秋早期的《秦公簋》有「鼏宅禹跡」之句:



所以,「禹」本義為一種爬蟲動物,後來,因為治水之大禹太有名氣,也就專指「大禹」。


--------------------------------------------------------


綜上所述,「堯、舜、禹」三個字都始見於先秦古文字。


因為這三個字是上古三位賢帝的名字,「三皇五帝」在中國政治倫理和歷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經過幾千年的代喻修辭使用,漸漸變成一個專有名詞,這跟西方的「凱撒、耶穌」是一樣的。


在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中「凱撒、耶穌」本來是很普通的人名,後來因為這兩人太有名氣,成為專有名詞(西方人名中「該撒、約書亞」其實就是就是「凱撒、耶穌」)。


所以,我說「為什麼這三個字專門用來表示這三位領袖」的提問,是一種「倒為因果」。


小漢字見大歷史


先說“堯舜禹”這三個字最早見於哪兒。

關於這三個字,咱們只能根據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古文獻等“真憑實據”來判斷,其實可能還更早,不過沒辦法證實了。

“堯”,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這個字。在編號為“一期,後下32.16”的甲骨之上。就是說,距今3000年以上了。 “禹”,金文中有這個字。目前知道最早的,是載於遂公盨銘文之中。這是西周中期“遂國”國君的青銅鼎器,約在公元前900年前後(周孝王或夷王年間),距今2900年左右。銘文中說:“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隨後,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叔夷(屍)鍾”銘文也有記載:“鹹有九州,處禹之堵(都)”。此器為齊靈公(?—前554年)所有,距今至少2500年。亦於當時的秦景公(?—前537年)“秦公簋”銘文中說:“丕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跡”,距今也不少於2500年。

“舜”字情況比較複雜。可以確定的是,孔子的《論語》裡,多次提到了“舜”。比如《述而第七》:“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他的生卒為前551-前479,可以證明,距今2500年前,已經有了“舜”字。

據說,孔子修訂過《尚書》,這部書裡對堯舜禹皆有記述。問題是,關於這部文獻的成書時間一直爭訟不斷。從先秦《國語》、《墨子》等古文獻的記述內容,基本與《尚書》一致這一點來看,此書創作的初始時間為公元前10世紀是可能的。如此,“舜”的可知最早也是距今2900年左右。

次說“堯舜禹”三個字的本義。

關於“堯”,徐中舒先生認為,甲骨文裡的這個字,從雙土,從兀,與小篆前的古文字形略同。他也引了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意思是表示對這個解釋的贊同。徐先生對甲骨文中“堯”字的釋義是:“人名或國族名”。

關於“舜”,《說文》說是一種叫“藑茅”的草本植物。《詩經.鄭風》曰:“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傳》說:“舜,木槿也”——也是草本植物。清代段玉裁講,舜是俊的同音假借字。

關於“禹”,這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說文》的註解是:“禹,蟲也”。大概根據這個解釋,顧頡剛先生在上世紀初的一封信裡,表達了自己“疑古”的觀點。後來魯迅在故事新編裡,亦以“大禹是條蟲”諷刺他。段玉裁說:禹,“夏王以為名。學者昧其本義”——他的意思是,這個字的本義就是蟲,禹取了這個名字,文人們就躲躲閃閃的不提這個字的本義了。

再說“堯舜禹”怎麼就成了堯舜禹的名字。

這件事,是比較難以給出準確答案的——文獻上沒有記載,是爹媽給起的名兒,還是自己選的?不太好搞清楚。

段玉裁做過考證,他說:“堯本謂高。陶唐氏以為號。白虎通曰,堯猶嶢嶢。嶢嶢,至高之貌。……堯之言至高也。舜,山海經作俊。俊之言至大也。皆生時臣民所稱之號,非諡也”。

老段講了這樣幾個意思——第一,堯,是至高;舜是至大。第二,堯通嶢嶢,(班固的)白虎通可以證明;舜是俊的同音假借字,山海經裡稱舜為帝俊,俊的含義是至大。第三,堯舜之名(號)是生前臣民如此稱之,並非後來的諡號。

他說的第三個意思,大約是對的——沒發現後世給堯舜禹封進諡號的文獻記載。第二個意思大約也是對的,從訓詁角度講,的確可以這樣解釋。至於第一個意思,多少有一些牽強——禹,沒有辦法解釋,所以也就不提了。 古時候對於帝王,很講究諡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初諡文皇帝;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再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繼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其實,他於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然後又逼迫他爹唐高祖李淵退位,由他即位,改元貞觀——還要諡為“孝”皇帝,真是夠諷刺的了。

幸好堯舜禹不是這樣。堯舜,還生活於部落聯盟時期——古國時代,他們是部落聯盟的共主,雖有威望,但還不至於下人和後人對他們吹吹拍拍。大禹儘管自他或者他的兒子啟開創了王國時代,也還沒有形成諡號這種習俗和制度——據王國維等人對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號這種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他高位之人,據其生平,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

一個人叫什麼名,在民間來說,隨機性很強,例如曾經於北方各地,男孩叫狗剩兒,女孩叫鴨蛋兒的不在少數。本人原來一個同事,姓王,出生時太奶奶八十二歲。按照那裡的習俗,取名叫“王八十二”,這找誰說理去?

古時候的帝王,其實也差不多。商代開國君王叫成湯;周代文王叫昌,武王叫發;秦始皇叫政;漢太祖叫邦。如果不是諡號,帝王們的名,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個“記號”,隨機性很強。 堯舜禹,應該也是這個道理。大禹他爹還叫鯀呢?難道是條魚不成?尤其是上古時期,一些人的名,是很奇怪的。

他們那個時候有沒有文字很難說,可能叫了這個音——因為語言早就有了,是第一性的,後來有了文字,人們找一個適合的同音字作為他們的名,也是有可能的。


一老沈一


太陽光!堯舜禹湯都是光明磊落的太陽的意思!堯者 ,耀也!耀乃光明燦燦。舜乃瞬,是舜華也。朗朗光華!禹者宇也。天宇璨璨,光顯星辰。湯者,浩大湯湯,令人敬畏地折射著太陽之聖光的大水!太陽乃至高無上,至聖至尊,自有永有的“天”的象徵。堯舜禹湯之名的內涵意味著包含著“天”之美德的人。是天之寵兒!由於中國自古就統治著整個世界,所以,歐美、美洲、非洲都有崇拜“太陽神”的習俗。他們所謂的“太陽神”其實就是堯舜禹湯!根據對《詩經》的研究發現,西方的赫利俄斯即阿波羅就是商帝王——“成湯”。即成就光明的人!

歐洲人有個巨大的誤會。那就是通過圖片和影視所表現的《荷馬史詩》一直認為是“白人的故事” ,其實,那是純種的“黑髮慄目黃膚的中國人種”遺留下來的故事。因為白人在公元后五世紀還蝸居在北歐森林。不會製陶,不會紡織,沒有軍隊或政權意識。它們一直過著“爬樹摘果子,撅腚就交配”的類人猿生活。而希臘故事中流露出的人是有服裝、有倫理、有文明的。儘管因白人開化甚晚,而把中國人的故事添油加醋地扭曲得邏輯混亂,漏洞百出,不成樣子。但無論怎樣古希臘古羅馬 的歷史故事都與白人無關!考古發現,只有證據證明白人是公元后五世紀之後大批進入東歐、中歐、南歐和西歐的。並且是以俘虜和奴隸或流寇的身份進入的!不然,英國的歷史就會超過一千五百年。可事實證明,無法超過!請白人及白人的崇尚者在事實面前低頭!向事實低頭是人的基本美德。更是文人的基本素養!就這麼簡單!

哈哈哈,哈利路亞,阿彌陀佛,乾杯!!!


譙郡大聖


歷代文獻都應該有一個整理過程,但中國曆朝歷代的歷史上,文獻的整理與傳述卻是因政治統治的變更,包括跨地域幾乎都出現了破缺,大規模的文獻整理,除了明朝時的永樂大典,清朝都沒有進行這種大規模的文獻整理過程,任何一個政治統治與國家,當其形成了文字記述體系時,幾乎其記事與文獻都會出現汗牛充棟,但文獻整理與流傳卻因政治統治的變更出現了多次的斷代,當然,亡國與外族統治都出現了許多次了,歷史上存在過許多國家,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何況文獻呢?

我們現在已經很難看到歷朝歷代的系統性文獻了,流傳下來的,卻多是個人學說,以點的關係進行學說與文獻流傳,歷史往前推,進行文獻整理與傳述的,到孔子那裡基本上就到頭了。再也找不到系統化進行文獻整理與傳述的朝代或者個人了。

歷史上的文獻與學說,能夠流傳至今的,其實只是極少一部分了。曾經天下學說不歸楊盡歸墨的楊朱學說,除了別人在自己的文獻中提及,已無一字流傳下來。。。

所謂的歷史,我們能夠所知的,已經是無數之中的極少與點滴而已,並且這些歷史都存在著傳聞見聞與聽聞及傳述者本人的接觸面與認識所左右。。。

秦統一文字時,各國各地的文字其實都是不統一的,別以為早於秦統一文字時數百年的孔子之時文字就不混亂!

秦最終統一當時能夠涉及到的地域的國家的區域,其實也是有限的,它的政治統治也只有十多年時間,到漢代時,秦統一文字的小篆就被廢棄,經過今古文之辯,古文學派勝出,啟用了記載於儒家經典上面的文字,即隸楷文字。

這個記載並傳述於儒家經典上面的文字,孔子是其最重要的文字整理者與推廣者。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學說,只有儒家是一代一代進行流傳的。

歷史發展到現在,後世的學者與文字學家,連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都是認識不清的,他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不同的文字之間的轉換,它是翻譯,

以文字對文字進行翻譯!

只有一種文獻上面的文字不可以隨便更改,那就是經過聖人之手的文字!

所謂的經典,就是前人讀什麼書,後人也讀什麼書,先不管這書上說的什麼,哪怕是童話寓言神話記事,經典的意義與功能,是保障文字在流傳過程中因所講讀的是同一本書,前人與後人對文字的認識與邏輯不會發生根本與大的變化。以西方世界而言,如果沒有聖經與古蘭經,文字語言經過幾百年,就必然會出現文字語言在應用過程中不斷的產生使用關係與環境對應表述的改變。它會導致現在的英國人連幾百年前的文獻都看不懂。

這就是經典的功能。

這是一個常識,但千萬別以為這個常識很多人懂。

許慎在說文解字上說得很明白,古人造字以紀數。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文字學家能夠解釋它的具體!基本上都在那裡瞎猜,這些瞎猜並且左右了所有人!

儒家的經典還在,但是識儒家的文字的,已經沒有了!後世之人對文字的認識與理解,都是來自於字典對文字在歷史應用過程與使用環境與表述對象中產生的使用關係與意義的翻譯!

孔子沒有傳字典下來,但他傳了一部活字典!這部活字典,就是漢字系統化的設置規範章法。它叫做六分書,也叫做六書!這個文字的設置規範章法,就在周易上!

群經之首的周易,演周易的邏輯,就是漢字系統化的設置規範邏輯!

這上面的文字,是嚴格按照古人造字以紀數的邏輯進行設置規範出來的文字。

古人以一套數學推演宇宙天地萬物,同樣以這套數學推演關係設置並規範文字!

堯舜禹盤古女媧共工乾坤八卦與周易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它首先是推演宇宙天地萬物形成的結構與組織環節關係過程與其邏輯關係概念,後世之人拿這些文字作命名。。。

文字在應用過程作人世社會與記事表述,這是文字使用的形而下,它產生的是文字使用關係與環境與表述對象的界定意義與涵義。字典對文字的解釋都是這個關係。

文字的設置規範章法,這是文字的形而上,它是文字的邏輯!六分書,就是文字的邏輯關係推演。六分書跟演易的六爻過程是同一個邏輯,文字的筆畫與組合必須放到一個演數的關係框架上進行推演,它的每一個筆畫與組合都是有定義的!筆畫是那個以數學推演宇宙天地萬物的數學關係框架上對應概念與關係過程的指針!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楊宇林745


從已有的材料看,如果堯、舜、禹真實存在,那麼他們的名字很大可能不是這三個字,而是後來以訛傳訛寫出來的。就像商湯的“湯”一樣,根據甲骨我們已經知道,“湯”其實是“唐”,即“庚”加上一個表示權利的口,這樣用天干稱呼先王就更符合當時的傳統了,而不是一碗熱水。很可能堯舜禹三個字也是這種情況,不過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對三者的記載。這裡我們要記住,找到這三個單字,和找到這三位先人的名字,不是一個概念哦。


番地殘日


堯舜禹,具體情況已不可知,但可以從古代漢語描述裡找到一些線索。堯,堆土山以建窯奠定陶唐制器。舜,偕萬民以建順奠定虞孝制樂。禹,尊虞孝且敷土以奠山浚川制度化,故而司馬遷尊禹的名號叫他“文”命。文命者,文明之帝是也。華夏文明的文字曙光肇基於虞夏(詩經記載的名稱叫“區夏”,虞即域,即區域),由此可見一斑。


兆昌416


要順欲,不要禁慾,要順語言去探索,大禹治水肯定領藏玄機,筋骨棒,頂嗨身振,定孩神針,大家一起思索大洪水到底是什麼吧,大哄睡


爺悽美


遠古時代的象形文字來自於巖畫的圖符化,遠古人類通過巖畫記錄重大事件,隨著巖畫的不斷增多,遠古人類開始把巖畫簡化並刻在甲骨上,長期不斷的在甲骨上簡化巖畫,最終簡化成圖符,這是象形文字的啟蒙,文字的發展是一個歷史漫長的自然過程,是逐代傳承演化而來,並非是某個人腦洞大開後即興創造出來的。


北方的狼


堯非今日堯,舜非今日舜,禹也非今日禹字,古“禹”秦公鼎已見,與今大不同,內無蟲字身,堯舜古字何處尋?望作者加把勁,再尋兩字根!


維權78380048


布藝應該是布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