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吳昌碩是中國書、畫、篆刻史上的最後一位古典大師,也是近現代書、畫、篆刻領域中的第一位領軍人物。有許多關於古代書、畫、篆刻史的著作以他為終篇,也有許多關於近現代書、畫、篆刻史的著作以他為起始。

即使是研究吳昌碩的專家們也常常說不清他在哪個方面更加出類拔萃。那麼,僅就其書法而論,我們應該給他賦予一個什麼樣的定位呢?

沙孟海先生說:"昌碩先生以詩、書、畫、印四絕雄視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書法上的。"

真書

少寫真書

學鐘太傅三十餘年

沙孟海先生青年時期曾經親炙於吳昌碩,對吳昌碩的書法有深於常人的瞭解。他回顧道:"先生平日言論,談畫談印的多,談書法比較少。據他自己說,早年楷法專學鍾繇。今天看到他早年畫款,多作鐘體,別有風格。我曾見過他早年自寫詩稿長卷,全是鍾法,最為先生小真書精品。中年以後,少寫真書,風格一變,楷法傾向黃山谷。"

《楷書自作詩》

1879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結體舒展、用筆方勁,

具有明顯的北魏碑、志、造像痕跡。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楷書"守破吃粗"十二字聯》

1887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結體開始緊湊內斂,

用筆也含蓄遒勁了許多。

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吳昌碩在中年以後"少寫真書",精力幾乎都用於篆書、篆刻、繪畫之上。在他晚年之時,常有一些接近於黃山谷結體風格的大字對聯行世,但基本已是行楷範疇,算不上是真書了。

隸書

曾讀百漢碑

四十七歲時吳昌碩請楊峴為其書訂的《缶廬潤目》中就特別申明:"只作篆書,分隸不應。''

《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

1877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世人作隸,結體皆喜呈寬扁之勢,而吳昌碩隸書的結體一開始就偏向縱長之勢,並且終生不變其好。

"茅堂石領"七言聯

1903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西泠印社新建觀樂樓之碑"立軸

1920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到1920年七十七歲時,西泠印社"觀樂樓"落成書碑,吳昌碩竟然一反"分隸、真楷不應"的規矩,以隸書書寫了此碑,字數達499字之多。這件隸書是涵括了數種漢隸體勢、筆法,以及篆書《祀三公碑》的一些獨特趣味,再糅雜了《石鼓文》篆書功夫結合而成的。

"花亞潮平"五言聯

1927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結體縱長、上寬下窄、左低右高,

圓筆直入、正鋒鋪毫。

行草

強抱篆隸作狂草

從吳昌碩行草的風格與技巧來看,其早年行書受黃山谷影響,結體中宮收緊、點畫舒展,同時還受到懷素、王鐸草書的影響,形成了一種行與草相雜的行草風格。《缶廬潤目》中後面一句便是"行書與篆同"。而一句"行書與篆同"足以說明問題。

《大野堂序》橫披

1883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到了五十多歲,隨著其篆書水準的提高與認識的深入,他竟然突發奇想、在行草書中又摻入了篆書的字法。

《寄蘭丐詩》立軸

1899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疏""肩""予",皆是篆書字法 。

這個大概就是古人所謂的"破體"。

其行草用筆圓轉、行筆沉著,正如沙孟海先生所云:"晚年行草,轉多藏鋒,堅挺凝練,不澀不疾,亦澀亦疾,更得'錐畫沙''屋漏痕'的妙趣。當我未見先生秉筆之前,意謂行筆必迅忽,後來見到他秉筆,並不如我前時所想象,正鋒運轉,八面周到,勢疾而意徐,筆致如萬歲枯藤,與早年所作風格迥殊。"

篆書

用筆諮肆而沉穆

圓勁而嚴峻

吳昌碩一輩子用功最勤的是篆書。其一生篆書的學習與發展大約經歷了:

吳讓之、楊沂孫階段

"兩漢六朝"八言聯

1884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石鼓文階段

"射人唯鱮"七言聯

1884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自從一八八六年獲得《石鼓文》拓本,直至終年,吳昌碩一直是臨寫、創作不輟,成就了一生輝煌的業績。

"小戎詩"冊頁

1885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兼學金文階段

臨《寰盤銘》

1884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據朱關田編《吳昌碩年譜長編》記載:一八七九年九月其三十六歲時已經在吳大澂幕中,一八八〇年二月三十七歲時得入蘇州吳雲兩罍軒,一八八三年七月四十歲時在蘇州結識潘祖蔭。此三人皆為飽學之士兼商、周青銅器收藏大家,吳昌碩由此而得以遍觀諸人所藏曆代吉金文字。

臨《曾伯黍簠銘》

1884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豆新柳綠"五言聯

1903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臨《散氏盤銘》立軸

1922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

吳昌碩一輩子浸淫《石鼓文》,一輩子以"臨"為創,他以創作的立場與態度來臨摹《石鼓文》,在臨摹中不斷脫胎換骨、成就了一生偉業。

"從茲刻畫年復年,心摹手追力愈努''

"㯱有棕陳"七言聯

1924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到了五十多歲之後,吳昌碩更是有意在結體上左低右高,偏斜取勢。這種偏斜取勢的結體特徵成為其篆書與古人篆書的最大區別。

"樹角花陰"七言聯

1926年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從篆書的發展歷史來看,"篆尚婉而通"是恆定的法則,行筆時婉轉而無頓挫、接筆時通暢而無痕跡是基本的規範。而吳昌碩在行筆時則有意強調那種頓挫使線條雄強硬朗,接筆時則有意保留痕跡,使線條奇掘渾厚。

一言以蔽之:書法是吳昌碩藝術的基礎,又是其藝術的頂峰、是其藝術大廈的最高層!

以上節選自陳大中撰《"自我作古空群雄"——吳昌碩書法綜述》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吳昌碩全集·書法卷

總主編 鄒濤

分卷主編 陳大中

購書鏈接

| 版式 |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 印刷 |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轉」約900件書法,100張局部,全面呈現吳昌碩的書法世界

文獻卷與篆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