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朱棣只是攻下了南京就能當皇帝,其他地方的官員就那麼容易臣服嗎?

不加糖8867


當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順利登基稱帝,為何其他地方的諸侯王就這麼容易屈服於他,具體原因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先聊聊朱棣的“前任”皇帝建文帝。建文帝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孫朱允炆。由於太祖在培養他時就有意讓他以文治國,所以建文帝在軍事方面的造詣大概只能算是“紙上談兵”一類,加之太祖時期大殺開國將帥,因此建文帝登基時,朝中文武比例天平其實早已倒向文官。然而,這並沒有引起建文帝的重視,他仍舊按照太祖的教導,加重主張重文輕武,這更直接導致當時朝中高官多為文官,從而引起了武將不滿。

與此同時,他的對手燕王朱棣則截然相反。朱棣作為皇子,多次北征蒙古,曾制服蒙軍乃兒不花等,儼然成為太祖後期軍事第一人。兩相對比之下,不難明白為何建文帝會敗給燕王朱棣。

而為何朱棣攻下南京後,其餘地方便手到擒來的一大原因便在於朱棣軍事威望高。據聞,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棣起兵,手下僅八百餘親兵。然而,由於他在北部立下的赫赫戰功,再加上北方武將們對建文帝的不服與不滿,在他攻下南京時,北方將士可謂是一呼百應,迅速歸順於他。

不過,僅僅是將士的歸順顯然並不足以構成建文帝迅速潰敗的局面,這就提到了第二個重要原因。

再次說回到朱允炆,朱允炆上任後,身邊是近二十個虎視眈眈的藩王叔父,這嚴重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削藩收權,並以燕王胞弟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自己父王謀反為由開始削藩。畢竟,一山不容二虎,這種的掣肘對任何一個帝王都是威脅,但是,建文帝的削藩過程中犯下的錯誤實在太多了。

建文帝的削藩既無計劃、隨意性強,如一月之內連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後處理,加之建文帝本人當時剛剛登基,根基未穩,削藩速度過快,導致人心浮動,地方有人捕風捉影,虛假告變邀功,比如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削廢並進,種種過於急躁的行徑迅速激化矛盾,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給予地方藩王造反的理由。漢代的七國之亂、晉時的八王之亂的禍根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變亂,而是中央的削藩引發既得利益者抗爭。曾經嘗過權力的滋味,怎麼捨得交出?即使在七國之亂後,漢武帝也不敢直接廢藩,而是通過頒佈《推恩令》來逐步削減藩國勢力。

這些問題都昭示著建文帝削藩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削藩的失敗,也直接影響了當應天府被攻陷,其餘藩王在情緒化影響下均無動於衷,被朱棣迅速拿下。顯然,比起一個乳臭未乾又不善兵技且偏聽腐儒之言的皇帝,一個軍事能力強且為眾王所信服的朱棣更值得他們聽命。不過,略顯諷刺的是,在這場可以說是由削藩導致的政權更迭裡,以朱棣殘暴的個性,在登基後不久就完成了其侄子未能完成之事,成功削藩!

很多朝代不是失於外敵,而是敗於內患。權力最是使人慾罷不能,但權力的蛋糕就那麼大,對於帝王而言,自己的蛋糕被動了自是一番計較,而藩王也同樣不能容忍自己的蛋糕被切割走。人人都在貪念著整塊糕點的滋味,所謂藩事,便成了一件必爭之事。當腦子裡被權力徹底佔據之後,人心難料,唯有真正的實力和徹底的打敗方成大事。


鄧海春


話說朱元璋死後其皇長孫朱允炆繼位,朱允炆繼位後面對自己爺爺留下的威脅中央統治的藩王難題,聽從從了黃子橙等大臣的建議決定進行削藩。可以年輕的朱允炆太心急了把自己的叔叔們逼得走投無路,更失算的是沒先把藩王中最能打的朱棣幹掉以至於想收拾朱棣的時候他已經準備好造反了。

從1399年到1402年朱棣經過三年屢敗屢戰,最後決定賭一把不計較一城一池得失,直接帶兵繞道直撲京城,最終在叛徒李景隆等人的幫助下,順利進入南京城更順利的是還當上了皇帝,而且還沒什麼人反對。(在這不得不提《明朝那些事》裡從朱重八到朱棣,寫得真的是幽默)奇怪的是朱棣只是拿下了南京城控制的地方並不多,憑什麼只有朱允炆幾個真愛粉強烈反對他當皇帝,其他人都沒有表示呢(敢怒不敢言吧)?大概是哪些原因讓朱棣撿了大明朝皇帝寶座這個大便宜,打下南京就能當皇帝呢?



一、朱允炆和朱棣對削藩的不同態度

政治新星朱允炆和老謀深算朱棣都知道,藩王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要削的。而朱允炆年輕小夥子聽了大臣慫恿,爺爺剛死沒多久就直接拿自己叔叔開刀,不是逼死就是下大大獄,搞得人心惶惶各地官員和百姓都看不下去了,這還是一家人動起手來也忒狠了點。就這樣朱允炆上臺就把該得罪的得罪一遍不該得罪的也得罪了,結果讓很多藩王坐山觀虎鬥。你朱允炆算啥不就是仗著皇帝長孫身份嘛,要軍功沒軍功要政績沒政績就攤上個好爺爺和死得早的爹。而朱棣呢打著替藩王出頭的口號,說自己可不是造反是聽從先皇命令,把侄子身邊的奸佞除掉“清君側”,沒成想朱允炆不爭氣自焚了(說你自殺就是自殺)。就這樣朱棣這麼一喊藩王們放心了,你不削藩我就支持你,百姓一聽原來是皇帝身邊有奸臣呀,燕王是好人親自帶兵進京除奸佞。朱棣就這樣把自己從不義之師變成正義的化身,得到誰不削藩就支持誰的藩王們的支持。



二、 打下南京朱棣成了最大的實力派

話說當年朱元璋分封把朱棣丟到了北京城,這可是帝國最前線的地方,朱棣在這裡積累了無數的軍功,手下也都是些個百戰餘生的人。而朱允炆手下的精銳被自己用人不當差不多基本報廢,精銳都輸了又沒帶頭大哥誰還為不怎麼親近的皇帝賣命啊,機智的朱棣起兵之初就拉了寧王(後代愛造反還不成功)上了他的賊船,試問天下有幾個安逸慣了的藩王能和每天在北京刀口上舔血的朱棣相比。同樣是朱元璋家的人朱棣武能馬上定乾坤,文能提筆寫文章。而且朱棣的口號是隻殺首惡,其他人該是什麼官是什麼官,就連寫檄文罵他的都受到重用,誰還有空反你呀造反可是容易掉腦袋的,倒不如維持現狀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而且進城後中央軍倒戈,朱棣實力大到沒人敢動。



三、朱允炆被“自殺”讓朱棣繼位變合法

進城後朱棣指著大火沖天的皇宮裡,找到的兩具屍首象徵性的辨認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宣佈朱允炆自焚了,管你死沒死先把消息放出去。就算以後你敢露頭起兵,我朱棣也敢指鹿為馬的說你是假的。天下人一聽啥皇帝死了,想進京勤王(真不真心誰懂)的理由都被朱棣個掐滅了。再看看其他人也沒有當皇帝的資格?你們老朱家的皇帝寶座,你朱棣是靖難的大功臣,是你拯救了大明王朝免遭塗炭,你又是老皇帝的親兒子,還替大明國守著國門,實力又大還給我們這麼多好處,那就委屈你一下當個皇帝唄!(朱棣,哈哈等這天等了半輩子了)


四、朱棣當皇帝業績很好也團結同zhi

朱棣上臺後就大刀闊斧的改革,先不動藩王和功臣使得天下安定。對內不斷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讓國家空前繁盛,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最後一次死在了征途上。兢兢業業的當皇帝拿出業績讓天下人臣服,提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口號,並遷都北平削弱南方派系實力。派鄭和下希望揚大明國威,使得四方臣服這麼好的皇帝誰還想著前任呀。



闕魚肥


朱允文跑了,沒皇帝了,朱棣就可以當皇帝了。關鍵是,誰當皇帝,是朱家自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