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當初聽從趙雲的建議,帶蜀軍北伐,能北定中原嗎?

小敏149199230


其實趙雲會錯了意,諸葛亮不諫,應該是明白的。後來夷陵兵敗,諸葛亮嘆氣說,若法正在,必能阻止主上東行伐吳,就算前去伐吳,也不致有失。諸葛亮不勸阻,因在當時的情況下,並沒有更好的辦法,說也沒用,何況不一定輸,且打且看再說。趙雲用大道理阻止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曹丕,不能輕重倒置“雲諫曰: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關羽失荊州時,曹魏一方兵強馬壯,文武雙全,文有賈文和劉曄老司馬等奇才,武有曹仁、張遼、徐晃、張郃等猛將,天下雖然三分但曹魏佔八成,《隆中對》中也提到,討伐曹魏必須兩路出擊才有成功的把握,在荊州丟失的情況下,失去兩路合擊的可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孫吳做賊心虛,哪怕劉備方拉下面子去和他再聯盟,表示既往不咎之類,他們也是不會相信的,曾陰你一刀大的,一輩子都會提防你,絕不會因為你的態度而放鬆戒備,這樣,孫劉聯手北伐的基礎也沒有了。


以蜀漢佔據天下一州之地,去攻打天下有其八的曹魏,基本看不到勝算,雖然,趙雲的話含有大義和輕重名份等,從戰略戰術看卻是不可行的,伐魏必須另有一個出口出兵,從漢中出兵無論取涼州或雍州,都極為艱難,蘇東坡的父親蘇洵曾說,他曾到四川現場看過,蜀道之險只以守不能攻,進攻後繼無力。“蘇洵: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諸葛亮五次北伐均後繼乏力和缺糧就是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大軍無糧,談何克敵制勝。(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後人有以為趙雲之論正確的,大多是因為看到劉備伐吳大敗,夷陵一戰全軍覆沒,以結局推初衷,認為要死也得死在打曹魏的前線,這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賭氣話。何況,劉備的伐吳,並非意氣用事,其出兵,是在關羽死後近二年,如是感情用事的人,豈會等了兩年?趙雲之諫還誤判了出兵的前提,他看到曹丕篡漢稱帝,劉備繼起稱帝繼漢,然後決定東出伐吳,以為劉備本末倒置,其實,劉備出兵的一個重要前提並不是稱帝,而是曹操死了曹丕又篡,此時的曹魏必無心力主動進攻蜀漢,是伐吳良機。而劉備心裡,可能認為他出兵時,曹魏也會乘亂攻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