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熄上方谷中,諸葛亮為何沒部署軍隊攔截逃出的司馬懿?

妲己丶妖嬈了誰的今世


火燒上方谷是《三國演義》的劇情。諸葛亮將司馬懿誘入上方谷中放火,結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性命,趁機逃出上方谷。那麼,諸葛亮為何不安排軍隊攔截呢?這首先是劇情走向。歷史上根本不曾有火燒上方谷,司馬懿沒有被諸葛亮殺死,所以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可以虛構諸葛亮如何大敗司馬懿,最終還是必須寫司馬懿逃出重圍。

那麼,站在劇情本身的角度,為何諸葛亮未曾派兵攔截司馬懿呢?

首先是諸葛亮沒有料到火居然會熄滅。

按照演義設定,諸葛亮也算熟知天文,甚至還會借東風。上方谷位於陝甘地區,素來乾燥少雨。諸葛亮這次伏擊的核心就是靠火攻來燒死司馬懿。演義中,諸葛亮曾在博望坡、新野和赤壁三次放火,後來又火燒盤蛇谷等。每次他也沒有做一旦火攻失敗的預案。演義中諸葛亮的特色並不是把所有情況都考慮到佈置萬全之策,而是依靠對敵情的評估制定恰到好處的最優解。上方谷大雨超出了他的評估,因此諸葛亮不曾安排。

其次諸葛亮認為天意不要司馬懿死在此,不願違抗天意。

三國演義是傳統文學作品,“天命有定”是其中的指導思想之一。之前諸葛亮明知關羽很可能放走曹操,還故意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原因就是“曹操天命未絕”。此時他火燒上方谷,結果千鈞一髮居然天降大雨,在諸葛亮看來(以及按照演義的體系設定)這就是天意。原文如下:

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既然說出了不可強也的話,那麼諸葛亮自然不會在這一刻再強行阻攔了。

再則,從純粹的軍事角度,此時也並不容易堵截司馬懿。上方谷之計雙方的安排是這樣的:


孔明……密令馬岱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內外皆伏地雷。……“可將葫蘆谷後路塞斷,暗伏兵於谷中。若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將地雷乾柴一齊放起火來。”……又喚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討戰,……引得 司馬懿入葫蘆谷內,吾自有擒之之計。”……又喚高翔分付曰:“汝 將木牛流馬……往來行走。如魏兵搶去, 便是汝之功。”……孔明將祁山兵一一調去,只推屯田;分付: “如別兵來戰,只許詐敗;若司馬懿自來,方併力只攻渭南,斷其歸路。”孔明分撥已畢, 自引一軍近上方谷下營。

……司馬懿見蜀兵屢敗,心中歡喜。……喚諸將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 在上方谷安營。汝等於明日,可一齊併力攻取祁山大寨。……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見我兵 攻之,各營必盡來救;我卻取上方谷燒其糧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敗也。”司馬師拜服。 懿即發兵起行,令張虎、樂綝各引五千兵,在後救應。
且說孔明正在山上,望見魏兵或三五 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隊伍紛紛,前後顧盼,料必來取祁山大寨,乃密傳令眾將:“若司 馬懿自來,汝等便往劫魏寨,奪了渭南。”眾將各各聽令。
卻說魏兵皆奔祁山寨來,蜀兵四 下一齊吶喊奔走,虛作救應之勢。司馬懿見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並中軍護衛人馬, 殺奔上方谷來。……大驅士馬,盡入谷中。懿忽見草房上盡是乾柴,前面魏延已不見了。懿心疑,謂二子曰:“倘 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

可見,司馬懿的部署,是命令魏軍各部向祁山的蜀軍大營進攻,然後趁著各路屯田蜀軍都去救祁山的時候,司馬懿自帶中軍部隊去攻打上方谷,奪佔蜀軍的糧草。

而諸葛亮對應的策略,就是引誘魏軍一路進攻祁山,一路進攻上方谷,卻在上方谷安排火攻,同時蜀軍主力去進攻魏軍的渭南大營。至於上方谷,主要就是安排了馬岱的火攻設備,放火燒斷谷口。

在上方谷,蜀軍的兵力並不是很多(因為要保證奪取渭南的兵力)。只有諸葛亮親自率領的一支部隊,馬岱的火攻部隊,以及魏延的誘敵部隊。而司馬懿方面則是帶著兩個兒子和中軍人馬,而且後面還有張虎、樂綝各引五千兵接應。即是說,如果火攻得手,入谷的魏軍當然會被全部燒死。但如果火攻失敗,蜀軍實際上是沒法阻攔兵力強大的魏軍的。

果然,在火滅之後,魏軍突圍:

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 功。司馬懿大喜曰:“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張虎、樂綝亦各引兵 殺來接應。馬岱軍少,不敢追趕。

司馬懿率領的中軍護衛人馬,再加上外面張、樂的一萬接應軍,總兵力至少是數萬以上。馬岱的兵力就幾千人,攔不住內外夾擊很正常。

當然,除了這一處之外,其他渭南和祁山兩處蜀軍都贏了:

司馬懿父子與張虎、樂綝合兵一處,同歸渭南大寨,不想 寨柵已被蜀兵奪了。郭淮、孫禮正在浮橋上與蜀兵接戰。司馬懿等引兵殺到,蜀兵退去。懿 燒斷浮橋,據住北岸。
且說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聽知司馬懿大敗,失了渭南營寨,軍心慌亂;急退時,四面 蜀兵衝殺將來,魏兵大敗,十傷八九,死者無數,餘眾奔過渭北逃生。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在上方谷沒有安排重兵,是因為主力部隊要保證祁山、渭南兩處兵力。實際上雖然上方谷被大雨滅火,走了司馬懿,但祁山殲滅了魏軍主力,渭南奪取了魏軍營寨,也算得上大獲全勝了。


巴山夜雨涮鍋


《上方谷》出自三國演義第103回,因其形狀如葫蘆,故俗稱葫蘆峪,又名尚方谷。

熟讀三國演義的都知道,上方谷一場大火,差點讓司馬三父子亡於此地,當時司馬三父子已經絕望放棄了,抱頭痛哭,奈何天不佑大漢,一場大雨,讓司馬三父子看到了一線生機,得以衝殺出去。

也是這場大雨,讓諸葛亮克復中原的願望破滅了,也證實了漢室江山確實氣數已經。

那麼為什麼當時諸葛亮沒有派人追殺司馬懿呢,首先我們先說說上方谷的地形。

上方谷又名葫蘆谷,因其像葫蘆形狀而得此名。上方谷兩個入口,一個是車馬可並行的大道,司馬懿就是從這個口子進入,而另一個出口僅能通過一人,這個出口就不用說了,司馬懿的大軍要是從這個口子出來,得排隊走上幾天幾夜吧。

當司馬懿從大道進入之後,大道便讓王平用滾木雷石給堵住了,還放起大火,谷內四處都是峭壁,攀爬不上,所以司馬懿當時可謂是已經走到決路了,後來一場大雨,滅了火以後,司馬懿收拾殘部,從谷口的滾木雷石上爬出,而且當時王平確實率領埋伏在谷口上方的老弱殘兵兩千人下山追擊司馬懿。

確實是追擊了,不過谷口外有郭淮的大軍接應司馬懿,王平見得不到好處,便放棄了。

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後人也有人寫詩嘆曰

“谷口風狂烈焰飄,

何期驟雨降青霄。

武侯妙計如能就,

安得山河屬晉朝!

”不久操勞過度的諸葛亮便病死五丈原,蜀軍不得已撤軍。




河南長垣防腐人


上方谷之戰,在司馬懿即將拔劍自刎的時候 ,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什麼看到此情況不去追擊呢?王平當時怎麼不攔住呢?難道是諸葛亮懼怕司馬懿有詐不成?王平念舊不忍追殺?但我覺得,真正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神權思想以及文學特點。

首先,蒼天助曹不助漢,諸葛亮並沒有預料到會有突如其來的大雨,本以為圍困司馬懿已經是萬全之策,才安排王平帶2000人埋伏,所以可能認為這是天命 。 並且司馬懿被圍困,必有軍隊前來營救,就算派兵前去追擊,也需要時間,這些時間也足夠魏軍調動援軍來增援了,所以必會遇到前來增援的軍隊,一番惡戰並沒有把握,本來蜀軍糧草就不濟,之後還會打持久戰。而且突遇大雨就算是撥出軍隊,都知道封建王朝信天命,蜀軍遇此情形,心裡也會覺得是天之註定,軍心必會動搖而軍心渙散。而魏軍得雨天救助,認為蒼天有眼,天佑魏國,自然士氣大增,戰力也會增強。正如司馬懿所說:"天不亡我,此時不殺出去,更待何時"。而諸葛亮也長嘆一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個人已經把一件事做到近乎完美,本以為萬事具備,卻突然被不定因素打敗阻礙,加上各種客觀條件影響,還會有什麼動力前去追擊,不說統帥,就是將軍,士兵,心裡也會頓時沒有鬥志。魏軍,好不容易看到一絲希望,其心理優勢可想而知...

所以,按當時神權的思想來看 心理上蜀軍已經輸了,而魏軍佔優。埋伏的蜀軍僅僅王平帶領的2000人,而增派援軍去追,也會遇到魏軍增援,不免又是惡戰,還可能被魏軍反敗為勝。諸葛亮必不想再耗費國力 軍力,再加上自己本來心力憔悴,重病纏身,時日無多,知此乃天註定,無心再調兵遣將,不久就逝世於五丈原。



其次,上方谷之戰可能就是羅先生杜撰。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並沒有那麼慘。在他擁劉反曹的觀念下,他自然要神話諸葛亮,貶低司馬懿,諸葛亮這個悲劇英雄才得以更好的塑造。 以蜀漢弱小的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希望微乎其微,諸葛亮事實上也只是累積了一些戰術勝利,對戰略態勢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其最終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換言之,即使不考慮史實,其退場也是不可避免的。

這場戰役,為的是突出諸葛亮與司馬懿鬥智鬥勇,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的智謀已經相對於司馬懿來說更勝一籌了,只不過天命不可為,對於羅貫中擁劉反曹的態度也很明顯,最後的百密一疏,也是突出諸葛亮並不是輸給了司馬懿而是敗給了天,這為其後來病逝五丈原埋下伏筆,也為後來司馬家取代魏國,滅蜀,最後三家歸晉埋下伏筆。否則,直接追擊殺掉司馬懿一家,哪還有後來的故事可說。



總而言之,沒有追擊,一是符合當時的天命觀,成事在天。二是為後來的故事發展做鋪墊 ,與正史相接軌,奠基基礎,達到神話諸葛,併為最後三家歸晉接軌的目的 “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無花臺


諸葛亮上方谷用後方的糧草為餌,引司馬懿上鉤,雙方的心理博弈十分精彩。


司馬懿說“只要佔領諸葛亮的糧草大營,蜀軍就會斷糧,從蜀中運糧需要數十日,諸葛亮退兵勢在必行了。”司馬昭說“萬一諸葛亮以糧草為餌,騙我們上當,然後把我們包圍在上方谷,我們豈不是要全軍覆沒?”

司馬懿聽了不以為然,他覺得諸葛亮平生做事謹慎,決不會冒著幾十萬大軍斷糧的危險,來做這個局,如果諸葛亮真的這麼做,那我命中註定要死在今天,也怨不得誰。

此時的諸葛亮,正在山坡觀察司馬懿軍隊的一舉一動,他看到司馬懿成功進入糧草大營,立馬命人點火,頓時大夥吞噬了糧草,同時司馬懿大軍也被困谷中,等待他的就是被燒死,或者被蜀軍殺死。



司馬懿絕望中準備自殺謝罪,誰知突然天降大雨,澆滅了這場大火,司馬懿帶領兵馬突出重圍。

諸葛亮萬萬沒想想到,這個時候會下雨,因為在他夜觀天象時,天氣並沒有要下雨的跡象,但是卻偏偏下起了雨。


諸葛亮也是凡人肉胎,加上古人都比較封建迷信,他認為老天爺是在幫司馬懿,這個時候再去堵截已經來不及了,最後只好退回蜀中,不久後因病死在了五丈原。



文史頻道


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而火燒上方谷的這段情節,恰恰印證了諸葛孔明不得其時的讖語。按照諸葛亮的策算,一旦司馬懿父子進入上方谷,必死無疑,絕無生還的可能。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將要燒死司馬懿父子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澆滅大火,司馬懿父子如有天助,死裡逃生。

司馬懿是諸葛亮進攻魏國的勁敵,也是最大的前行障礙,只有消滅司馬懿父子,才能掃淨滅魏之路,可惜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最終功敗垂成。

一切皆有定數,人力無法改變冥冥之中已經註定的事物。人生在世,該努力的就要努力,成功與否,由老天決定!


易天道長


談何容易!諸葛亮佈置火攻司馬懿的事前,就沒有考慮到可能會降雨的事(這跟赤壁之戰時候不一樣了啊),總之一切出乎諸葛亮的意料。。。不是諸葛亮計算不周,是敵人太狡猾吧。


董元奔古典情懷


《三國演義》的主旨是神話諸葛亮,描寫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讓他感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無奈,他千算萬算就沒有算到老天會突然下雨,不然他也不會用火攻了,或者乾脆再裝神弄鬼搞個祭臺求老天那時間段不要下雨。真實的歷史事實不是那樣的,演義就是演義,三國演義的偉大就在於寫了許多本事出神入畫的牛人,卻又碰到反覆無常的命運,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在左右著這些人的命運,所以故事才引人入勝。


布南溫


火燒司馬懿時已將司馬懿困死在谷內,不可能逃跑,但是諸葛亮不知因地形原因在谷內大火形成空氣對流,易形成大雨,故致使司馬懿逃出生天


歷史名人那些事兒


作者沒那麼寫,要是那麼寫那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就亂了嗎。按照演義來說的話諸葛亮沒想到會下雨,在一個下雨之後他信命了,司馬懿註定命不該絕,老天註定不幫諸葛亮


鐵王座的遊戲


我估計可能是忘了吧!不是有句話叫百密一疏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