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引力波顧名思義,就是引力源的運動產生的引力波動,這個波動就是時空的漣漪。這個提法是愛因斯坦和愛丁頓最早從理論上給出的預言。有了理論預言自然就有科學家想去探測引力波的存在。

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第一個開始進行引力波探測的是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他是1959年首次提出了引力波的探測方案,1969年底,韋伯在權威雜誌《物理評論快訊》上列出一系列零時延遲事件的超出值,並聲明這是真正的引力波跡象。這意味著,他探測到的每一個脈衝將意味著比人們所能想象得出的事件所爆發的能力還要高出幾百萬倍的引力波的閃爍。但是後人一直也沒能成功重複韋伯這個實驗。

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老郭(郭哥論道)開始關注引力波這個話題還是從遼寧一位下崗工人在7年前參加電視節目時提到“引力波”遭到譏諷的視頻在網上熱傳這個事件開始的。從那時,老郭覺得自己落伍了,必須及時補腦,於是買了一《本廣義相對論基礎教程》開始學習。

結果這一開始才發現,原來廣義相對論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單是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老郭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能看明白寫的是啥(無奈啊,本科畢業,沒學過這麼高深的數學)。有了這個數學工具,才能勉強看懂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入門部分。今天老郭來跟各位愛好科學的小夥伴們聊聊引力波這個話題。

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脈衝雙星系統輻射引力波

1974年年底,修斯和泰勒研究了射電脈衝雙星PSR1913+16,這是緻密雙星系統中的一顆脈衝星。通過多年的監視觀測和分析,求得其軌道公轉週期變小的變化率與廣義相對論計算的引力波輻射造成的輻射阻尼的預言符合得非常好,從而間接地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為此他們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是,對引力波的直接觀測一直沒有成功。1990年前後國際上就積極籌建並已經於1999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與在華盛頓州的漢福德分別建成相同的探測器。這也是近30年來耗資最大的物理實驗了。

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LIGO引力波探測器

另外,還有一些正在建造或運作中的地面干涉儀,例如,法國和意大利合作建造的處女座干涉儀(VIRGO)(臂長3000米)、德國和英國合作的GEO600(臂長600米)、以及日本正在建造中的神岡引力波探測器(KAGRA)(臂長3000米)等。另外,歐洲空間局(ESA)正在建造未來在太空中運行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其將會被用來探測低頻引力波信號。

2002年LIGO正式進行第一次探測引力波,2010年結束蒐集數據。在這段時間內,並未探測到引力波,但是整個團隊獲得了很多寶貴經驗,靈敏度也越加改善。在2010年與2015年之間,LIGO又經歷大幅度改良,升級後的探測器被稱為“先進LIGO”(aLIGO),於2015年再次開啟運作。經過多年不懈努力,LIGO科學團隊與VIRGO團隊終於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兩個黑洞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

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引力波觀測到的兩個中子星合併

在2015年12月26日、2017年1月4日、2017年8月14日分別三次探測到兩個黑洞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又在2017年8月17日探測到兩個中子星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事件,這標誌著多信使天文學的新紀元已經來臨。

2016年,LIGO科學團隊與VIRGO團隊共同宣佈,在2015年9月14日測量到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處的兩個黑洞合併所發射出的引力波信號。之後,又陸續探測到多次引力波事件。

由於引力波的相干性和極強的穿透性,引力波的檢測和波形的研究對於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科學家們預期對引力波的探測至少將對以下幾個方面有所貢獻:

1、引力波可以穿透超新星爆炸是產生的不透光的殼層,通過對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引力波波形的分析,人類將首次瞭解到超新星爆炸過程中內核的變化情況;

2、通過引力波的研究人類將可能直接確定黑洞的存在,可以測量黑洞和中子星的質量,結構,產生率及其在宇宙中的分佈,進一步認識伽馬爆與緻密雙星互繞結合的關係;

3、可以確定在極高密度下(密度大於5後面15個零千克每立方米)物質的物態方程;

4、可以研究早期宇宙(符合時期以前)的狀態。

總之,引力波作為不同於電磁波的一個全新窗口將對人類認識自然界和宇宙空間產生巨大的影響。

宇宙的顫抖:引力波

我是郭哥論道,一個致力於科普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機、數學,讓深奧的科學理論通俗易懂起來、讓科學更有趣的科普搬運工。耐心看完的小夥伴,留個言、點個贊加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