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軍隊經過60多年的發展,為何仍無法生產彈道導彈?

橫澤隆史


這個問題實際上毫無意義,因為彈道導彈並不是普通武器,一般國家並不在這個方面有所追求。越南作為一個地區內的中等國家,顯然也沒有必要發展昂貴而專業的先進彈道導彈。至於因歷史原因裝備的前蘇聯產品,也沒有繼續升級的必要。

越南軍隊在歷史上一直以蘇聯模式為建軍思路,所以曾經引進過不少飛毛腿短程彈道導彈。這些裝備對於今人來說已經日趨陌生,但對於20世紀後半段的軍事歷史來說,卻是經常上新聞的主角。只是放在今天的世界,這些前蘇聯50年代水平的戰略武器,已經沒有多少實戰價值。

雖然技術水平很低,但飛毛腿卻被前蘇聯大量出口到華約和反西方陣營的國家。也因此參與了眾多局部戰爭,成為了世界上實戰發射數量最多的彈道導彈。不僅在有伊拉克人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的屢次使用,還被埃及、利比亞、也門和阿富汗軍隊使用過。哪怕是在今天的敘利亞戰場,還偶露崢嶸。

但即便是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飛毛腿的實戰水平就已經非常低下了。除了可以轟炸城市來製造恐慌外,其最幸運的戰績就是命中過一個駐沙特的美國兵營。除此之外,無論是阿富汗和也門的內戰,還是埃及人在贖罪日戰爭中的突襲,都沒有什麼像樣的戰果。他們攻擊的對象,也都是沒有區域防空部署的。可見飛毛腿除作為具有威懾能力的小型戰略武器外,沒有其他價值可言。

基於這種技術水平限制,越南的飛毛腿導彈也就只能有非常有限的用處。除了象徵性的轟擊敵方城市目標,也就一些大型機場或固定建築可以試著攻擊一下。然而,即便是不考慮21世紀的防空網絡水平,其低下的精確度也很難保證擁有理想戰果。


此外,根據利比亞人曾經向美國抓意大利沿海目標發射飛毛腿的案例來看。這種到導彈在面對小型島礁級別的目標時,更加難以發揮作用。所以空有300公里的射程,也不可能被越南人用於對南海地區的威懾。

目前,越南在整體上是一個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的國家。其軍事力量的發展,會受到內部資源配置影響。既然飛毛腿導彈已經沒有多少實戰價值,那麼自然也不可能受到軍方的重視。任何以飛毛腿的彈體為原型,進行改進的項目都很難得到批准。加上近些年越南的主要國防投入,都用於有限的海空軍常規武器升級,所以不太可能發展更新的彈道導彈項目。

此外,不忘提醒看客一個基本原理:彈道導彈級別的戰略武器,精度要求是相對較低的。其設計使命與承擔職責都不用於應付複雜的常規作戰任務。如果不加區分的混淆概念,最後只會是得不到應有的效果而被給外界留下各種口實。


越南人不是沒有在陸軍的遠程精確火力方面下功夫,從以色列採購的新興火箭炮系統就可以發射彈體更大的短程導彈。儘管射程只有150公里,卻有出色的精度保證,所以被越南用來制海作戰。而空軍裝備的蘇-30戰鬥轟炸機,也足以在飛毛腿導彈的射程內執行各種精確打擊任務。

所以,越南人儘管還保留著最後一些飛毛腿導彈,但淘汰掉它們只是時間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發展一種新的戰略武器替代品是完全沒有意義和必要的事情。


米南德王問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彈道導彈的門檻很高,絕非什麼國家都能製造的。


中國第一款實用彈道導彈:竟然是山寨納粹德國的V2?

南京國防園裡面有一枚巨大的東風2型導彈的實物展品。薩沙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非常激動。這是中國第一款實用性的彈道導彈,更重要的它基本是二戰鼎鼎大名的德國V2導彈的複製品。聽薩沙說一說吧。

------------上圖是V2導彈,下圖是東風1型導彈,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

二戰期間,德國發射的復仇者2型,也就是V2導彈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仿造V2導彈成為頭等重要的大師。在斯大林寵臣貝利亞的親自監督下,蘇聯科學家花費了4年仿造成功了V2導彈,產品也就是R1導彈。

蘇聯吃透所有技術,到自己獨立研發新的導彈,還是9年之後的事情了。

1958年,在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我們開始仿造V2導彈,於1960年正式研究成功,這就是東風1型導彈。

不過,我們對於東風1型只有600公里的射程嚴重不滿。這種導彈不可能對敵人縱深目標,造成嚴重傷害。

早在1959年開始,我方向蘇聯提出希望仿造射程超過1200公里的導彈。

此時中蘇關係已經開始惡化。

-------------東風2型雖落後,至少解決了有導彈和沒有導彈的根本問題。

從1959年開始,蘇聯陸續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到了1960年下旬,蘇聯專家奉命全部撤走。

而當時東風導彈已經於1959年開始研製,卻突然失去技術支持,項目幾乎崩潰。

此時中國方面幾乎沒有什麼火箭導彈方面的科學家,而且相關技術資料奇缺。除了蘇聯提供的一些資料以外,其他可以說基本為0。

蘇聯封鎖了技術,只能到西方利用非常手段搞到一些資料。

西方對於導彈火箭也是高度保密,能夠搞到的資料多是基礎書籍。這種書籍用於給大學生上課自然沒有問題,用於研發導彈就是天方夜譚!

無奈之下,一切只能從頭學起!一邊學習,一邊研究!

有過艱苦創業經驗的蘇聯專家,壓根就不相信中國第一次自研發導彈能夠達到1200公里射程。蘇聯人自己研發出射程1200公里的R5導彈,也是1954年的事情了,花費了9年時間。

中國1959年仿製導彈尚且沒有成功,同時還想研發新式導彈,豈不是做夢?

蘇聯專家甚至諷刺的說:你們有志氣是好事!最好趕快研究出來,到時候我們可以買你們的導彈,省得我們自己研究了!哈哈哈!

面對挖苦和諷刺,聶榮臻元帥鼓舞大家不要失去信心。

於是,從1959年底開始,我方開始了東風2型導彈的研究工作。由於技術力量缺乏,決定在東風1型技術上,將導彈放大,單純提高射程。至於精度,實在無法兼顧,只能不管了。好在東風2型主要用於核彈攻擊,即便有幾公里誤差也不要緊!

除了技術上的種種難度以外,生活上也有極大難度。資料中寫道:1959年到1961年,正是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即便中南海的食堂,也開始供應困難。導彈主要研究機構五院在北京的科研基地又正在建設之中,條件非常艱苦。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每天糧食定量很低,副食更是幾乎沒有,肉更是不見蹤跡。有時候中午剛剛吃完飯,步行一個小時走到試驗場,就又餓了!許多研究人員得了浮腫病。他們每天醒來,就感覺渾身無力,甚至起不了床。就這樣,每天拖著病體、忍受著飢餓 堅持工作。不少人工作和居住在早年的舊兵營裡,那都是一些老平房,陰暗潮溼。有些人甚至連這樣的條件也達不到,居住在臨時搭起的軍用帳篷裡,完全是軍隊野戰條件。更有甚者,吃住均在大食堂。這些科技人員,白天去上班,兩頓飯回大食堂吃,夜裡又住進大食堂。冷、熱且不講,大家一起住大食堂,沒法看書學習,對 於知識分子來講也是一件十分苦惱的事。

不過,在這些知識分子的拼命研究下,僅僅用了1年多時間,1961年底就基本完成東風2型的研究工作。

--------------北京軍博的東風2型導彈!

1962年春節,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親自去慰問研究人員,預祝第一次發射試驗成功。

遺憾的是,這次實驗並沒有成功。

表面上似乎東風2型僅僅是東風1型擴大版,實際上絕對沒有這麼簡單,設計到種種複雜的設計、研究和測試工作。

如當年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絕對飛毛腿射程太小,試圖將兩枚飛毛腿拼成一枚所謂的阿爾侯賽因導彈。聽起來簡單的工作,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也花費數年時間。

資料中寫到:1962年,聶榮臻元帥親自到現場指揮發射。

9時5分53秒,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操作員迅速按下電鈕,導彈在烈焰的託舉下騰空而起,在場人員禁不住歡呼起來。

突然,人們的歡呼聲噎住了。他們發現,導彈在空中搖頭擺尾地晃動,飛行極不穩定。中部又冒出火來,導彈出現平躺橫飛,忽然又轉頭向發射場飛來,在彈頭猝然下折之後,彈尾噴出黑煙並一頭栽入距發射臺600米左右的沙灘,爆發出霹靂般的轟響,掀起了漫漫黃沙。

沙灘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坑穴,被炸碎的導彈零件散落在方圓數百米的沙漠之中。這是極為危險的!如果導彈再偏一些,就很有可能危及指揮中心,對聶榮臻元帥本人造成危險。

導彈墜毀了!中國人第一次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發射失敗了!

時任東風二號導彈設計師謝光選回憶:幾個月都跟著它,對這個彈是有感情了。一打就下來了,實在是覺得,這個人覺得很難過,就跟孩子死了一樣,老人死了一樣,確實很難過,我們好多人都哭了。發射之前,試驗基地的伙房準備好了豐盛的酒菜,準備發射成功後舉杯慶賀。現在,導彈墜毀了,大家對著滿桌酒菜,誰也沒心思動筷子,氣氛異常沉悶。這時聶榮 臻講話了:導彈墜毀了,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我也一樣。但是,我們做試驗就有可能失敗。希望大家不要灰心,下一步要很好地總結經驗,爭取第二次發射成功。

------------------目前東風2型早已全部退出現役。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款實用的彈道導彈!

這次我們不再大躍進,而是仔細挖出沙漠中的導彈殘骸,分析失敗原因。時任東風二號導彈設計師梁思禮說:實際上兩個問題,一個是橫向彈性振動問題,一個是發動機大概存在一些管道上設計薄弱環節。

隨後,花費了2年時間的重演研究和實驗!重新修改設計的東風2型導彈,經過了17項大型地面試驗,和105次發動機試車的考驗。東風2型終於在1964年6月第二次試射成功,1966年開始裝備部隊。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東風2型性能不佳。它採用落後的單級過氧化氫+酒精液體燃料作為推進劑,和二戰時期的V2導彈沒什麼不同。

至於精度上,誤差到達3公里。即便彈頭有1.5噸高爆炸藥的威力,這麼大的誤差也不足以做精確戰術攻擊,只能用核彈頭。

不過,東風2型卻有極大的實際意義。它可以搭載1枚1290公斤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這樣一來,中國就真正有了核打擊力量。在當年,任何國家是無法防禦東風2型導彈的。

1966年3月11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15次會議,決定在東風2型導彈上安裝原子彈彈頭,在我國本土進行一次導彈核武器實彈飛行試驗。發射場選在酒泉發射基地,彈著區定為新疆羅布泊的核試驗場。

1966年10月26日上午,這次實驗順利完成。這標誌著,中國核武器正式形成戰鬥力!


薩沙


越南變成今天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歷史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沒有在短期內再次發生大規模戰爭,而越南則斷斷續續的一直在打仗,想要統一就得打仗,還沒怎麼消停就又和美國打,後來又和我國練了幾年,此時的世界正在全力發展經濟,恢復國家建設,越南卻因為打仗而錯過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段。



越南打仗期間,武器裝備也是靠外援支持,連基本的子彈都造不出來,還養成了白吃白拿的習慣,所以白拿就不想發展軍工。



還有經濟基礎不行,在科學技術上的投入有限,當然最主要還是技術問題無法解決,想要製造重武器,沒有人才,有錢也沒辦法,加強在武器研發方面也沒什麼基礎(白眼狼一個),基本都是靠外援支持,雖然有數量不菲的兵工廠,但是說實話,重武器基本造不出來,想要模仿人家又沒那個本事,軍事國防體系又不完善,總之處境非常尷尬。



越南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從蘇聯引進了一批飛毛腿近程彈道導彈,但是具體技術越南仍然沒有獲取,光是彈道導彈的發動機技術,就足以讓越南頭疼死,這種需要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才有可能完成製造,就越南這個油耗子,白吃白拿慣了,能指望他做什麼彈道導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2016年時,國家的很多重要部門都進行了人員大換血,並進行了選舉活動,意在大力發展越南的軍事,並且增添了很多軍事裝備,還大力引進科學技術,特別是在海軍建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未來的越南是個威脅!


琅琊利劍


越南是有“戰略火箭軍”的,大概在1980~1990年代初從蘇聯/俄羅斯引進了100枚左右的“飛毛腿B”近程彈道導彈(射程300㎞)。




但外界目前對於越南“戰略火箭軍”的情況獲知的不多,估計編制可能是一個或者兩個旅級日常管理單位,下設營級戰鬥單位,這些導彈也可能歸越南總參管轄。
越南擁有近程彈道導彈在東南亞國家當中是唯一的,但這些導彈射程太近和CEP(精度)不高,並未給除了金邊以外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首都和其他大城市造成威脅!與北部彈道導彈品種最齊全的國家抗衡更是“乞丐與龍王爺比寶”,所以越南的“戰略火箭軍”並沒有形成大的戰略威懾。

那麼越南擁有近程彈道導彈也不少年頭了,為何到現在也沒自行製造出來?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彈道導彈仍然是工業化國家的產物,越南這種前工業化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製造,而且製造彈道導彈這種航天級別的裝備工業技術等級要大大超過製造陸軍裝備。
圖片上是法國M51潛地導彈外殼的製造,採用的是碳纖維(T800等級)/環氧樹脂編織而成,不是我們認為的金屬材料(早就淘汰了)由於導彈射程很遠還要克服地球引力作用,這就需要導彈自身的重量越輕越好!只有減輕自身重量所攜帶的燃料利用率就會更高。

以目前越南的工業能力根本製造不了碳纖維/環氧樹脂這樣水平的彈道導彈殼體,“飛毛腿B”這種1960年代技術成熟的彈道導彈也不需要用高檔材料高技術去製造,採用高級不鏽鋼薄板就可以了,但越南好像連不鏽鋼薄板製造和等離子焊接技術也沒達到航天級別的水平,僅殼體制造就已經成了越南自行製造彈道導彈的第一隻攔路虎。

彈道導彈的發動機製造技術要比殼體高了許多的等級,固體發動機完全是難以企及的高度,液體火箭發動機對於越南來說也高不可攀,偏二甲肼加紅煙硝酸(飛毛腿B的燃料)還相對容易一些只要配比合格、純度高就行,而燃料箱、喉管、燃燒室、噴管……這一套發動機系統的材質與製造工藝越南當前的工業水平顯然是達不到。

導彈殼體、發動機系統僅這兩項已經讓越南工業水平做不到了,還有導彈的飛控系統(裡面的陀螺世界上僅5個國家可以製造,難度超過製造“百達翡麗)、慣性導航系統…大大小小十多個子系統,這些唯有工業能力強大的國家才能製造出來,而越南的工業水平比巴基斯坦、伊朗都低了很多!巴/伊兩國在製造彈道導彈方面已經非常吃力了,何況越南?

製造武器裝備這個事情,先要有資源,而所謂資源無非就是:人和錢。有大批量高素質的工業人口再加上國家不斷的鉅額投入,那麼任何事情都好解決。但這個事情具體到越南兩樣都非常缺乏!既然是這樣也就不能奢求自己製造任何武器裝備了。


皇家橡樹1972


越南是個農業國家,軍工技術只能到輕武器級別,對於像火炮這類比較傳統的重武器都沒有能力製造更不要說彈道導彈這類高精尖武器了。不過越南是有現役的彈道導彈,下圖為越南的“飛毛腿B”型彈道導彈,是在1980年年代由蘇聯引進,目前裝備於490地對地導彈旅,隸屬越南炮兵司令部指揮。不過該導彈數量到底有多少就不得而知,而且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導彈大部分都處於維護狀態,從越南方面幾次公佈的視頻來看,導彈車同時出現的數量從來沒有超過3輛。越南的這些“飛毛腿”的精度也十分感人,圓概率偏差可能超過500米,在配備常規彈頭的情況下可能也只能實施“無差別攻擊”。

越南這個國家的工業、教育和科研實力一直是很弱的。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越南雖然經歷過讓他很得意的越南戰爭,但是細心的軍迷們可以發現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越南大到導彈飛機,小到軍裝繃帶都是由國外援助,可以說越南自己幾乎沒有什麼工業能力。僅蘇聯援助越南的“薩姆”系列地空導彈就達到1萬枚,而中國援助越南的輕武器、衛生用品、糧食等可以武裝多達200個師的兵力。而越南戰爭結束後,越南開始武力入侵周邊國家,一直折騰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且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還將越南北方為數不多的工業悉數摧毀。下圖為越南的T-34型坦克,這是一種二戰期間設計定型的裝備,除了T-34之外,越南還有美製M101型榴彈炮、蘇聯ZIS-3型加農炮、蘇聯SU-100坦克殲擊車,這些都是二戰期間的制式裝備,早就已經被淘汰,由此就能看出越南極弱的工業能力。

話題回到彈道導彈身上,雖然這種短程彈道導彈看起來其貌不揚,然而他涉及的技術可不是一個農業國家能搞的。彈道導彈技術涉及到材料、化學、機械加工、焊接、電子等等方面。就拿著個飛毛腿的外殼來說吧,看著就是個鋼筒,然而他的壁厚一般不會超過1.5毫米,需要用卷板機捲成直徑880毫米的圓筒(飛毛腿B的彈體直徑為880毫米),超薄的鋼板加工技術和圓筒卷制技術對越南來說都有點困難。卷制後還要進行焊接,但是這個焊接可不是我們平時看的拿著一根焊條直接從頭走到尾,他需要達到“航天級焊接”水平,不僅對焊接設備有要求,更要有極高水準的焊接技工,這些都要要進行長時間的工業積累的。沒找到飛毛腿的,用一張DF的替代吧

再就是火箭發動機,飛毛腿彈道導彈使用的是液體燃料,他的發動機燃燒熱室要在高溫、高壓和強震動條件下工作,而且“飛毛腿”使用的四氧化二氮燃料具有強腐蝕性。所以這就要求燃燒室材料要求強度、剛度、耐高溫、抗腐蝕性必須好,一般使用高強度合金鋼,鈦合金或複合材料製造燃燒室。這就又涉及到材料問題。

還有制導問題,“飛毛腿”使用的是慣性制導,需要陀螺儀和加速度計對導彈飛行參數進行測量,解算出誤差後將數據傳送給控制系統進行誤差補償。下圖為早期的陀螺儀,高精度的陀螺儀連印度都依賴進口跟不要說農業國的越南了。

而且這僅僅是導彈本身,一套“飛毛腿”導彈發射系統還需要特種卡車作為運載工具,地面測量車、指揮車、電源車、推進劑加註車、測試車、消防車。這些涉及的方面不亞於導彈本身,需要極強的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配合,至少你要有能力對彈道導彈進行飛行監控。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冶金、機械加工、電子、化學這些都是硬傷,而越南又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去搞,所以長時間以來越南的對於各類重武器都沒有獨立製造的能力,95%的武器依賴進口。


雛菊西瓜Peterpan


一個還在使用T34的國家,你讓他弄導彈?二踢腳弄不好都會炸到自己~北越統一全國後家底不可謂不厚,上到美製F4鬼怪式、支奴幹,下到M16步槍、M79榴彈發射器,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應有盡有,可是後來你再看看~首先到了打柬埔寨,天上飛的因為使用不當大部分全都趴窩了。其次水裡遊的在80年代被中國的“袖珍小戰列艦”們打得沉的沉、毀的毀。不過還不錯,地上跑的那些用了半個世紀還能動,只不過一開出來總有一種解放柏林的感覺,弄的毛子們為了玩cosplay還得跟他們買“裝備”~我估計到了本世紀末,要想拍抗日神劇必須得找越南,因為道具都在那裡,越南將是最大的神劇加工基地,從而誕生了“越漂”、“猴萊塢”等新名詞。


古月滌生


正常,彈道導彈屬於高技術武器。

如果說起彈道導彈就不得不提及馮·布勞恩,彈道導彈這種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出現,德國的V系列彈道導彈是各國彈道導彈的雛形。

當然世界上第一款成熟而且大規模實戰的就是V2導彈,那肯定就有人會說拿什麼制導,我只想說制導方式有很多種,早期彈道導彈都是慣性制導。也就是按照拋物線飛行,這屬於物理作用就跟扔石子一樣的,所以不要那麼無知。

而美國的彈道導彈技術就是來自於德國,蘇聯的不用說我國也是來自蘇聯所以可以說源頭是德國,當然火箭武器是一款航天裝備它跟導彈的區別就是載荷的不同,導彈載荷是爆炸物或者殺傷物,而火箭的載荷是各種衛星。

越南自身工業基礎極差,越南在2018年才國產化他國內的第一款國產防彈衣,當然用的是國產的防彈陶瓷插板,跟中美最先進的凱夫拉縴維和超高分子材料製作的防彈衣相比差距在10-20年,連個防彈衣都搞不定的國家你還想讓他搞彈道導彈,不好意思沒錢也沒有工業基礎。


李曉偉


越南的軍隊在60多年內實際上沒有什麼太正經的發展,前30年基本上躺在中國和蘇聯的懷抱裡,靠著兩個大國的支持打贏了越南戰爭實現了統一。可是他們統一之後又幹了什麼?

繳獲了一批美國帶不走扔給南越軍隊的先進武器裝備,越南軍隊突然覺得自己是比中國還先進的軍隊了,第三軍事強國就是這麼叫起來了。這個自我感覺太好,就讓越南軍隊開始不幹正事了。

首先跑去了柬埔寨,好吧,這件事情實際上算他們不是全然沒道理。可是轉過頭來跟中國使勁又是怎麼回事?

這麼一折騰又是十年,這期間越南軍隊所做的一切就是跟蘇聯伸手要,然後就在戰場上捱揍。你要說這十年是發展,可怎麼都說不過去吧?

等著蘇聯散架了,連要都沒處要了,越南軍隊才想起來該怎麼樣自力更生。

當然了,一支軍隊是什麼樣子的是脫離不開他背後的那個國家。可是越南呢?

蘇聯散架以後越南學著中國開始搞改革開放,確實經過了這麼20年左右的發展,越南的經濟還是蠻有起色的,不過越南這20年的發展多數都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輕工業上,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產業能快速解決人民生活水平,賺錢也快。

這兩年越南手裡有了點錢,又開始滿街買武器,然後時不時的還會有點想三想四的心思,更美國也搞點眉來眼去。

可是越南仍然沒有什麼重工業,這就是越南搞不出地對地導彈的核心原因。他們從來也沒有真的好像中國這樣餓著肚子都要搞出重工業,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在近代史上拼命抵抗外來殖民侵略的痛苦感覺,要麼老老實實被殖民了,要麼就找一個大腿抱著然後伸手要。

造地對地導彈需要什麼?首先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去研究導彈的總體設計和各種子系統,然後還有人去研究彈體的材料結構,燃料成分等等等等,有人去研究生產工藝,有人去研究製造流程組織。這不僅需要大量的重工業製造業經驗積累,還需要對基礎學科進行大量的投入,從人才培養到實踐實驗,這都是些只花錢不賺錢的玩意。朝鮮就是餓著肚子也要造出來這些東西。

看看越南今天忙的那些事,他們根本也沒有這個心情和想法,大約就是因為歷史慣性覺得要麼能要到,要麼掙了錢就去買唄。


千里巖


大家後,我是小怪。

我們知道,越南只是一個東南亞的小國家,綜合軍事實力並不強,軍事工業系統也並不完備,這也是越南至今仍然無法生產彈道導彈的主要原因。


這第二個原因呢是越南的現代化軍事發展歷史並不長,軍事技術的人才儲備也並沒有做到位,所以越南想要發展彈道導彈技術,在技術儲備上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個原因呢,就是越南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小國家,沒有那個經濟實力去發展這樣一個耗資很高的彈道導彈的項目。


第四個原因呢,是越南根本就沒必要擁有像彈道導彈這樣的高端武器,簡單的說,就是拿來根本沒用處。


南山一隻怪


因為沒錢沒技術,從二戰結束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經濟,搞國家建設,儘量不在本土發生戰爭,而越南恰恰在全世界發展經濟時打了仗,當時他們就沒有能力自己研製武器,什麼武器都需要外來支援,時至今日,越南為了仍然造不出彈道導彈?



第一,國防體系不完善,技術不到位。

越南主要是發展輕工業,連年的打仗讓越南十分貧窮,雖然有一百多家兵工廠,但也只是生產輕武器,重武器基本做不出來,仿造山寨做不到,國防體系不完善,主要是沒技術,其實錢還是次要的,我們那時候沒錢,不是也造出兩彈一星了嗎?沒技術才要命,可是技術不是想有就'有的,有錢造不出來更加誅心。



第二,國家經濟。

越南一直在模仿我國,學習我國的改革開放經驗,不過只能說我國“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越南還以為自己學的差不多了,想要自己按照自己的發展計劃進行,結果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所以國家經濟不行,在國防上投入就少,沒錢造什麼導彈?不是哪個國家都有沒錢都能有本事造原子彈的。



越南才真的是一隻白眼狼,自己困難的時候想著抱大腿,從中蘇獲取了不少支援,沒多久就恩將仇報,氣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