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歷史文化

在大約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鹽池湖泊遍佈,氣候溫和,草木蔥蘢,一派旖旎風光。

鹽池歷史文化

1973年在紅井子鄉發現一具完整的牛頭骨化石,1975年在傅地坑(在原紅井子鄉政府駐地南)發現一具魚骨化石,1976年在惠安堡發現動物脛骨化石,1982年在高沙窩發現鴕鳥蛋化石。

這一切都證明,那個時期鹽池為古生物活動區。

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大約距今四五千年)的人類活動遺址,縣境內也多處發現,遺留文物包括磨光的石斧、石刀等;紅陶、彩陶等器物殘件也時有發現。

公元前21世紀為夏朝,當時鹽池一帶為葷粥(古族名,即犭嚴狁)之地。

公元前10世紀,湯滅夏建立商朝,鹽池屬鬼方之地,居住著羌族等遊牧部落;商武丁時期,曾對鬼方大規模用兵,《易·既濟》九三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約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聯合諸侯國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鹽池地屬獫狁,亦稱戎或西戎。

《通典》載:“鹽州,古戎狄居之”。平王東遷,史稱東周。鹽池境內居住著昫衍戎族,《史記·匈奴列傳》載:“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昫衍……”。

在列國戰爭中,秦的勢力不斷擴大,鹽池地區已置於秦的勢力範圍。

戰國時期,秦國對其後方西戎之地不斷用兵,鞏固其統治。

公元前444年,“伐義渠,虜其王”,鹽池地區仍為秦的勢力範圍。

《史記·秦本紀》雲:戰國時,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北遊戎地;《史記·六國年表》中也記錄了同一件事情。

秦惠文王所遊之地即在昫衍,標誌著鹽池地區已於此時之前開埠建邑,設立了昫衍縣。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北地郡,昫衍為其屬縣。

鹽池歷史文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

據《括地誌》記載:“鹽州戎狄居之,即昫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

《漢書·地理志》第八上記載:“秦置北地郡,領縣十九:馬嶺、富平、昫衍…”

西漢承襲秦制,漢初,在今鹽池地方襲置了昫衍縣,仍隸屬北地郡。

東漢時期實行郡國合併,昫衍縣廢,其地仍為北地郡管轄。

三國時期,鹽池一帶為匈奴、羌和漢族雜居地區。

公元280年,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鹽池地區屬於五部都尉的管理區。

西晉末年,各族統治者混戰不已,先後出現了二十多個割據政權,較大的有十六國。

鹽池先屬前趙、後趙,繼又屬於前秦、後秦。

公元407年,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建夏國(史稱赫連夏),鹽池為其腹地。

公元420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進入南北朝時期。

北魏置西安州,西魏於州下置五原郡,後又改為大興郡。

公元554年正月,西魏改西安州為鹽州。

公元557年,鮮卑族宇文覺篡西魏建立北周,鹽池為其屬地,域內大部仍屬鹽州五原郡,西南部則屬靈州普樂郡(郡址在今惠安堡附近)。

鹽池歷史文化

上世紀80年代的鹽池街道

隋開皇初,五原郡廢。開皇三年(583),普樂郡亦廢。

大業三年(607),改置鹽川郡,轄五原一縣。並在靈武、鹽川一帶設軍府以防突厥。

大業十三年(617),梁師都割據勢力佔據鹽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鹽川郡為鹽州,領五原、興寧二縣。

是年,移州及縣寄治靈州。

武德四年(621),省興寧入五原。

貞觀元年(627),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

貞觀二年(628),平梁師都,復於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寧二縣,隸夏州都督府。是年,改隸靈州都督府。

天寶元年(742),更名為五原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鹽州,轄五原、白池兩縣。

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升為都督府。

貞元二年(786),吐蕃屯兵鳴沙,進攻鹽州城;貞元三年(787),鹽州城為吐蕃所據;貞元九年(793),鹽州發生大饑荒,吐蕃兵食困難,將城池毀壞殆盡後離去。

唐王朝調動三萬五千人馬,迅速復築鹽州城,貞元十九年(803),又於州境內置保塞軍。

唐時鹽池縣絕大部分時間隸屬靈州都督府(或朔方節度司)。

神龍元年(705),在今惠安堡附近設置溫池縣,屬靈州。

五代時期,鹽池分屬靈州溫池縣和鹽州五原縣,統屬朔方節度使,是吐蕃和党項雜居的地方。

後梁初年,鹽州為岐所據;後梁開平三年(909),後梁派朔方節度使韓遜攻克鹽州,斬殺岐國的鹽州刺史李繼直,鹽州歸屬後梁。

後唐天成四年(929)冬十月,後唐派康福出任朔方節度使,鹽州歸屬後唐。後晉因襲之。北宋時期仍置鹽州。

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夏,因地處宋之西北故史稱西夏,鹽州歸屬西夏。

元時鹽州併入環州。

明正統二年(1437)置花馬池營,弘治六年(1493)又置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正德元年(1506)改千戶所為寧夏後衛。在興武營也設立千戶所。

惠安堡、隰寧堡、鹽池堡、萌城堡歸屬靈州守禦千戶所。

今鹽池全境分屬花馬池、興武營、靈州三個守禦千戶所管轄。

萬曆二年(1574),置東路副總兵官,協守寧夏東路地方,駐花馬池。

天啟七年(1627),改協為鎮、協守副總兵改為督防總兵。

鹽池歷史文化

今日鹽池

清初沿襲明制,順治三年(1646),置花馬池營及興武營兩個軍事據點;雍正三年(1725),廢衛所改稱府、州、縣,寧夏後衛廢除,改為靈州花馬池分州。

民國二年(1913),成立鹽池縣,隸朔方道。民國十八年(1929),建立寧夏省,鹽池縣歸屬寧夏省。

1936年6月21日凌晨,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七十八師攻克鹽池縣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蘇維埃政府,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

同時,民國鹽池縣政府遷居惠安堡,紅白兩縣並立。

1947年鹽池縣城失陷,民國鹽池縣政府又遷入鹽池縣城。

1949年8月鹽池光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鹽池隸屬寧夏省;1954年8月寧夏省建制撤銷,鹽池改隸甘肅省;1955年歸吳忠回族自治州所轄;1958年8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隸屬至今。

鹽池歷史文化

文章選自《鹽池歷史文化探微》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