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胤禩明知母親身份卑微,為何還要參與奪嫡?

忠肝義膽嶽老三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為良妃衛氏,出身非常的卑微。

《雍正王朝》中,雖然沒有對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做明確的說明,但是八阿哥出身卑微是不爭的事實。

八阿哥的生母是良妃衛氏,辛者庫出身,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八阿哥胤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冊為良嬪,後晉封良妃 。

良妃衛氏地位的卑微除了辛者庫出身外,還有兩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

第一,就是良妃衛氏被冊封的時間。

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了雍正,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晉封為德嬪;而良妃衛氏生下八阿哥胤禩之後,過了快20年才被冊封為良嬪。

第二,就是良妃的這個“良”字。

縱觀古代皇帝的冊封,將“良”用以妃嬪以上級別的,只有良妃衛氏這麼一家,並沒有給予類似於“德貴淑嫻”這樣的詞語,

並且,康熙在責罵八阿哥的時候,也曾用到“辛者庫賤婦”這樣的詞語來形容良妃衛氏,可見衛氏的身份和地位卻是非常的低,從而也導致了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卑微。


而正是因為卑微的出身,才更會激發八阿哥爭奪皇位的鬥志。

古代皇家,要麼是“子以母貴”,要麼就是“母以子貴”,既然出身不好,就改變自己從而改變整個母家的地位。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出身低微,但是還有兩位阿哥最開始的出身也不高貴,一位就是雍正,一位就是十三爺胤祥。

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參將威武的女兒,生下雍正的時候也沒有被冊封,雍正還是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大的,是後來德妃得到了康熙的寵愛,並且生下來的孩子活著的比較多,這才逐步提升起來的。十三爺的早年的經歷也很悲慘,母親章佳氏,死的時候也只是個庶妃,沒有被冊封,死後被追封為敏妃。這兩位皇子的生母正是憑藉著雍正登基、十三爺封王后母以子貴才有了今天的歷史地位。

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因為出身不好,才更加的急迫的改變現狀,讓自己出人頭列,登上皇位,洗刷自己母家的屈辱。


卑微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八阿哥胤禩在奪嫡之路上的優勢。

首先,卑微的出身讓八阿哥從小就有很重的心機,更懂得去拉攏結交人士。

這一點《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胤禩表現的非常多,大家管他叫“八賢王”,周圍有很多的大臣和兄弟的支持,就是因為他懂得用各種方法去籠絡人心,維護關係,並且本人的辦事能力也很強,這才贏得了很多人的追隨。

其次,正是八阿哥缺少母家的背景,才更容易獲得支持。

就拿十阿哥來說,生母溫僖貴妃鈕鈷祿氏,外公是遏必隆,親姨姨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鈕鈷祿是,這樣的背景下,必然有很多母家的門人故吏相隨,再後面來的人就相當於是後進入的,並不是初創團隊的,無論是地位還是影響力都不佔優勢。

但是八阿哥則不同,母家無權無勢,與八阿哥結交則則是直接與八阿哥建立關係與感情,因而在地位上會更高,也越能得到重視,在將來所能獲得的利益也越多。

再次,就是八這樣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磨礪了八阿哥的意志品質。

剛才也說了,越是卑微的出身,越是激發了八阿哥的鬥志,同時不管是卑微的出身,還是從小在大阿哥生母惠妃那拉氏那裡的寄養生活,都培養了八阿哥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才能讓他在幾次被康熙打壓,依然不放棄對於皇位的執著。


雖然八阿哥的出身卑微,但是八阿哥的妻子孃家則是非常的高貴。

八阿哥胤禩的福晉是郭絡羅氏,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

安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為清朝奪取天下立下大功,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晉封和碩安親王,順治臨終前曾一度想將皇位傳給嶽樂。

娶了這樣一位有身份有背景的福晉,也讓胤禩原本卑微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與扶持,也讓八阿哥更有利於八阿哥參與儲位的爭奪。


“九子奪嫡”以雍正的勝利而告終,八阿哥胤禩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駕崩,雍正登基,成為“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雍正登基後,對於當年參與“九子奪嫡”的阿哥們進行殘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為嚴厲的處罰,不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原來的名字也被剝奪,八阿哥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為“菩薩寶”。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以八阿哥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允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此時距離他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已經過去了整整53年。


雍親王府


有一種人,骨子裡面天生就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這種人從不相信命運、出生、眼裡只有人定勝天。《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就是這類人,認定皇位就孜孜不倦為之拼搏,甚至不惜一切手段。

在清朝的宮廷,可以母憑子貴,如胤禛的皇額娘烏雅氏,憑藉兒子的實力,自己也水漲船高;也可以子憑母貴,如十阿哥的母親是康熙比較寵愛、身份比較高貴的宜妃,十阿哥的待遇,地位也受到相應的“關照”。歷史上,八阿哥的母親品級不高,很晚才被康熙封為妃子,所以八阿哥的出生已經輸在了起跑線。沒有雨傘的孩子跑得更快,一無所有才能養成堅強不屈的性格,出生相對卑微的胤禩只有通過後天的努力才能出人頭地。

《雍正王朝》一開場就已經拉開了奪嫡之爭的序幕,胤禩處處給太子挖抗,掏空心思給胤禛製造麻煩。黃河發大水,胤禩主管戶部,按道理他責無旁貸,應該主動請纓。然而胤禩金蟬脫殼,刷鍋給了胤禛。胤禩這麼做,也有他的道理。當時太子是胤礽,負責監國,未來的江山繼承人。胤禩做得好,將來也會是胤礽的;做得不好,也給胤礽留下一個窟窿,自己看笑話。後面的“追繳戶部欠款”、“刑部冤案”、“舉薦新太子”、“舉薦大將軍王”、“傳位波折”等事件,胤禩都會跳出來折騰。他絞盡腦汁地活動,只為黃袍加身。

胤禩的母親雖然沒有給他帶來資源,父親卻給了他成為帝王的希望。胤禩是皇子,身上流淌著康熙的血統,按照中國古代父死子繼的傳統,他天生就有成為皇帝的可能性。皇位只有一個,候選人卻不少,而且各個都非等閒之輩。想脫穎而出得到老爺子的賞識,就必須為自己爭取,爭鬥的手法、策略、方式、分寸不同而已。

康熙對胤禩的加封與信任,讓他產生錯覺,在處理“刑部冤案”的過程中,胤禩為了扳倒太子,使用不正當的方式。他私下審問,誘騙肖國興供出太子。然後連夜上報康熙,暫時被康熙所賞識,封其為廉郡王。在熱河行宮,康熙又命胤禩負責設宴接待蒙古王公大臣(往年都是太子負責此事)。受到康熙如此之多的關愛,胤禩心裡 難免會想入非非,覺得離皇位越來越近了。後來,圖裡堔對康熙的一次工作彙報,讓“其心可誅”的胤禩馬前失足。

胤禩是八爺的黨魁,身邊一幫小弟和同僚都捧著他、推著他朝向那個位置走。胤禩為了把自己包裝成“賢王”,到處結交大臣,禮賢下士,形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所有人都唯胤禩馬首是瞻。胤禩這些黨羽為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圖個名和利。只有將胤禩推上皇位,這些人才能飛黃騰達。樹欲靜而風不止,即使胤禩停下了,這些等著雞犬升天的人可不會停。奪嫡之爭也是一場賭博,官員選擇了胤禩,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strong>

作為皇子,胤禩還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情懷的人。當大清的江山面對外敵入侵,他能暫時擱置與雍正的矛盾,為平定西北做出不少正面工作。當外患平息,他與雍正的立場又發生變化。胤禩是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是守舊派;雍正是要除舊佈新的改革派。胤禩只有推翻雍正,自己主政,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有理想的胤禩,是可以不顧一切的為之奮鬥的,不管前面多麼困難,只要有一線希望,都會奮不顧身。

起點低沒有難到胤禩,也不是他失敗的原因,胤禩的終點是其自己的選擇。

皇位就如同一碗“迷魂湯”,一旦迷上了,就會難以自拔。


秋媚讀史


“帝王將相和有種乎”漢高祖劉邦是什麼出身?雖然歷代王朝中注重出身是否高貴而決定他的前途命運使然,可是人性決定並只是某一個人去爭奪他渴望得到的東西。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就是這樣一個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愛新覺羅·胤禩: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

有記載說八阿哥胤禩的母親是康熙皇帝的“良妃”衛氏,是辛者庫出身的一個宮女被康熙皇帝看中以後臨幸生出了八阿哥胤禩。小時候是賽大哥胤禔家裡由於大阿哥胤禔的母親惠妃養大的。


(與命運抗爭的八阿哥胤禩)

愛新覺羅的子孫,特別是康熙皇帝的兒子們那都是典型的龍種,可偏偏就因為各自的母親出身而決定了他們這些皇子的命運,皇帝位置只有一個,可康熙皇帝二十幾個兒子爭奪的七死八活,就是為了未來這個皇帝位置。

可清王朝的鐵打的祖制限制了他們的命運,那就是由於他們母親的出身而決定每個皇子的身份是否高貴?特別是作為“儲君”的繼承人,母親的出身尤為重要。

八阿哥胤禩的母親良妃衛氏是康熙朝前中期獲封妃位的五妃之一,並且是這五位后妃中,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的一人。由此可見:按照良妃衛氏的出身而被康熙帝寵愛,這就說明這位良妃衛氏一定是一位氣質高雅的女人。
(雙王對決中暗藏殺機)

八阿哥胤禩一定要想:同是龍子鳳孫,自己的能力也不比其他的兄弟們差,為什麼要低人一等?由此他想到了是自己的母親出身卑微,所以自小就由“惠妃”撫養,特別是聽到自己的父皇康熙皇帝罵自己是辛者庫賤婢所養的時候,自己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眾皇子爭奪“儲君”的諸位皇子阿哥中,以八阿哥允禩鬧出來的聲勢最為盛大,滿大臣有上書房大臣佟國維及馬齊、鄂倫岱、揆敘等,漢大臣有王鴻緒等,都是他的支持者,包括老九老十阿哥。


(你死我活的巔峰之戰)

八阿哥胤禩實在不簡單,也掌握著朝廷上下諸多官員的隱私,本身又靠他的經濟實力為賢字開路,培養惡勢力,收集的官員的隱私達數箱之多,這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更有精彩的演繹。

在銀票的引誘和隱私的威脅下,朝廷上下 哪個官員敢不聽命於他? 他處處揣度聖意,然後因勢利導, 將情況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引導,所以他的人氣大漲!

康熙皇帝在臨終時刻也曾經對雍親王四阿哥胤禛說過: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又處處學不像!



(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成員)

在太子允礽第一次廢黜後,八阿哥允禩便以為自己是競爭新太子的不二人選,於是妄自尊大,以東宮自居,又更廣結黨羽,收納九流術士張明德,謠言惑眾,並且利用江湖術士為自己樹碑立傳。

在送給那個不死不活的死鷹事件中,康熙皇帝一氣之下說:

“朕與允禩父子之恩絕矣!”,又說“此人之險,實百倍於二阿哥(允礽)也。”

康熙六十一年冬,雍正皇帝即位後不久,就是因為腳跟沒有站穩,為了朝局穩定不願樹敵過多,依然封八阿哥允禩為廉親王。八阿哥允禩更是深知雍正皇帝的為人,更是知道自己的處境。

都說高處不勝寒,可這皇帝位置吸引力實在太大。康熙皇帝駕崩,最終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八阿哥胤禩只能俯首稱臣,可是當上了皇帝的這位四哥還是沒有放過他,被雍正皇帝開出宗籍、抄家。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了猜想,故事為主,有不同看法歡迎網友們吐槽!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王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第249期總268期)


日堯居


母親身份卑微不代表不能參與奪嫡啊,畢竟在中國古代,女性地位本來就不高,子憑母貴的情況固然有,但更多的是母憑子貴。

八阿哥的生母衛氏出身辛者庫,不過一宮女而已,確實身份低微。但衛氏自己卻很爭氣,被康熙偶然臨幸後竟一路躥升至妃位,可見其身為下賤,心比天高。



要這麼說來,八阿哥胤禩其實是繼承了其母的性格。自己母親身份低,並不代表就要自甘墮落,相反就更要奮發向上,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去拼得與他們同場競技的機會。

在這一點上,衛氏做到了,胤禩也做到了。

胤禩努力地去提升自身能力和修養,同時廣泛地結交朝臣,與人為善,在天下士人心中留下了賢名,被尊為“八賢王”。而太子胤礽仗著母家地位尊崇以及康熙對其母赫舍里氏的眷戀當了三十多年的平庸太子,處處唯唯諾諾,毫無天子之風,還賣官鬻爵,違法亂紀,逐漸為康熙所不喜。面對這樣扶不起的太子,以胤禩的性格又豈能不抓住機遇,力爭上位呢?



而到了後期,太子倒臺,奪嫡之爭白熱化,胤禩其實是最有機會的一個。他不僅有九阿哥和十阿哥的支持,還掌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可謂十拿九穩。但命運卻總是跟奮鬥者開玩笑,因為康熙壓根就沒有立他為繼承人的打算。

但命運卻總是跟奮鬥者開玩笑,幾度拼搏,幾番沉浮,胤禩從低位起步,奮鬥半生,逆流而上,卻始終未能勝天半子。他贏不了康熙,也贏不了雍正,更贏不了關鍵時刻總是助四哥一臂之力的老十三。

胤禩這輩子沒有做皇帝的命,以他的能力,如果他一心輔佐雍正,足以做個留名青史的賢王名相,但他偏偏愛上了那萬人敬仰的皇位,飛蛾撲火,萬死不辭。



只能說人生如此,一步是錯,步步是錯。


達摩說


向敬之

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出身“甚微賤”,乃雍正帝修撰《清聖祖實錄》所言。康熙帝究竟說沒說這樣的話,那只有天知道。

良妃出身辛者庫,其父乃五品內管領,但從她資歷淺、生子晚卻是康熙前中期所封五妃之一,足見康熙對她很是寵幸。

八阿哥胤禩參與儲位之爭,與母家身份尊卑無關,而是因為他作為皇子,有資格爭奪。他在康熙諸子中,能力最強,平易近人,深孚眾望,為其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他十八歲被封為貝勒,成為康熙皇子中獲授此爵的最年輕者,且經常在康熙外巡行圍時,奉命與老三胤祉帶隊留守京師、綜理政務,甚至排名在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帝)前。康熙對他非常倚信和重視。

他能力出眾,不僅深得國丈兼國舅佟國維、內閣首席滿洲大學士馬齊和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為首的皇親國戚、王公勳戚和滿漢大臣的支持,就連康熙的皇兄、和碩裕親王福全生前,也對他讚賞有加。同時,他得到了皇弟胤禟、胤䄉、胤禎的力挺。就連同樣覬覦儲位的老四胤禛也是對他佩服之至。

有著傑出的能力和深厚的影響,胤禩自然會冒險。遺憾的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廢儲之後,決意新立太子,是懷著復儲胤礽的態度,而不是另外擇子為儲。更何況,胤禩的人氣爆棚,讓康熙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以禮觀書


母親身份地位並不代表著兒子就沒有多的機會。其實八阿哥小熟讀四書五經,精通為官之道,做人謙和深受康熙和百官喜愛。太子窩囊,毫無驚豔之處。“九子奪嫡”情況下誰都有可能繼承王位,更何況子不能憑藉母貴,母可以憑子貴。八阿哥的生長環境和周圍聲音慢慢促成了八阿哥的奪嫡性格。


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沒有什麼突出作為,卻絲毫沒有明顯得到康熙皇帝的認可,康熙皇帝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退位之心。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心浮氣躁的阿哥們越來越對皇位擁有了特別的覬覦之心。既然說到了《雍正王朝》,我們就從電視劇中來談開去,暫時先放下歷史事實,好好來看劇。從第一集黃河發大水案,我們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召集眾臣前來議事,太子卻與康熙的妃子鄭春華私通。姍姍來遲的太子被問到如何解決。太子吞吞吐吐,只說了“皇阿瑪英明睿斷,自有決策。”我想康熙此時估計踢死太子的心都有了,“我心裡自然有數,問你主要是想讓你在眾臣面前表現表現。沒想到回答的如此狼狽不堪。”


在面對問題上,首先就輸給了主動出來說話的八阿哥,還有辛辛苦苦在戶部籌算的四阿哥。怪不得跪著的九阿哥一聲冷笑,估計此時九阿哥心裡都把這個太子鄙視了一百遍。首先八阿哥有奪嫡之心,他自小就受到康熙皇帝的寵愛,並且他為人謙和,善於處事,不得罪人的心態又得到了百官的認可。所以一直以來在朝中勢力眾多,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對皇位有覬覦之心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八阿哥一個野心家,不是一個真正的如表面上看的那般謙讓明理。


八阿哥從康熙心裡失寵,也是他自以為是的野心家,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了深淵。首先太子貪汙案,他夜深審肖國興威逼利誘,最後被康熙知曉以後,康熙甚至說八阿哥其心可誅。再者道士張明德在宣傳“八王大”“八大王”謠言惑眾的時候,胤禩沒有及時處理,而是將道士押送給了康熙皇帝。他這是故作聰明,其實反被聰明誤。他將道士呀給康熙,不過是變相想讓康熙知道,“你看民間可是已經有傳言說我能當皇帝了,你要立我為太子。”三者,百官聯合推舉八個成為新太子的時候,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康熙的權威。


八阿哥為了奪皇帝之位,甚至心狠手辣。誣陷太子謀反,康熙大壽調換十四阿哥送來的壽禮將壽禮掉換成死鷹。他的所作所為,他的表面文章,都是為了招買人心,為自己登上皇位服務。黃河發大水,追繳國庫欠款等等利國利民的事吧,八阿哥從來不參與。給太子穿小鞋,故意透露消息給蠢笨大阿哥,甚至連自己朋黨裡邊的十四阿哥,他都要監視,陷害。口口聲聲說著,為了大清江山,為了列祖列宗的社稷 ,卻從來沒有真正辦過一件實事。

等到奪嫡失敗以後,八阿哥仍然心中不服。雍正登基以後,他擔任總理王大臣,雖然表面上也是為朝廷著想,背地裡卻給雍正設陷阱。最後喪心病狂的聯合鐵帽子王導演了一場八王議政的逼宮行動。其實八阿哥胤禩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能人,只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斷的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陰謀奸宄的偽君子。如果他一心為國為民辦實事,不在背後搞小動作,或許他不會失去康熙的寵幸,登上帝位也未嘗不可能。雍正登基以後,他一心做好總理王大臣,成為流芳千古的能臣親王,這也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只可惜他始終沒有理解“天下莫與之爭”的真正內涵,非要和皇帝爭一個高下,最後落得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紅雨說歷史


母親身份地位,跟他爭奪皇位沒有直接關係。雖然皇家有子憑母貴的說法,但是也有母憑子貴的說法。八阿哥雖然出身低微,但是人緣好,確切的說是官緣好,從推薦太子,絕大部分官員都推薦他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句話,這個人會來事兒。

此外,由於康熙是一個長壽皇帝,在位61年,曾經的嬰兒太子熬成40多歲的老太子。在這期間,難免其他人不會有想法。而且太子確實不夠格,肯定會引發阿哥的不滿,不由自主會形成對立,而八阿哥善於拉攏群臣和阿哥,所以勢力慢慢變大。康熙皇帝原著裡的話說,一個沒有獨立辦過大事兒的阿哥,可以擁有這麼大的勢力,想來都讓人驚心。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八哥的個人能力或者叫政治情商是非常強的。在雍正皇帝小說裡,雍正即位之後,八阿哥在整頓旗務方面的才能也讓雍正非常佩服,張凱說他有才能,但是不為自己所用。

有能力,有野心,有條件,所以要去爭一爭。


小哥愛說話


八阿哥在康熙那麼多兄弟之中,綜合素質是數一數二的。這樣的人自然有野心,就連一貫道貌岸然的四阿哥也有奪嫡之心,那麼八阿哥想當皇帝就不稀奇了。

八阿哥禮賢下士、交接朝臣,又有幾個鐵桿兄弟的力挺,他的前景本來是一片光明。八阿哥處處向外昭示自己的寬仁,與很多大臣交好,漸漸形成八爺黨。

有了這些有利條件,八阿哥的信心更足。太子被廢以後,朝廷裡面八阿哥的死黨聯絡呼應,共同推舉八阿哥做新太子。

沒想到眾人的意見犯了康熙的大忌,康熙不願意八阿哥坐大,威脅到自己的權柄。康熙嚴厲地駁斥這些人,徹底斷了八阿哥的念想。


華聲1818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明知母親身份卑微,卻要積極參與奪嫡。因為八阿哥在這些阿哥里最有野心,有能力,有親和力,不甘心,為何不努力試一試。


京川6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得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