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好阿里巴巴還是騰訊?

i首席執行官


看好騰訊。。。

先來說說巴菲特護城河理論:“一家真正稱得上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條能夠持久不衰的‘護城河’,從而保護企業享有很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導致競爭對手們必定持續不斷地攻擊任何一家收益率很高的企業‘城堡’。因此,企業要想持續不斷地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讓競爭對手非常畏懼的難以攻克的競爭堡壘,回顧整個商業歷史,很多企業只是像‘羅馬焰火筒’一樣輝煌一時,它們的護城河事實證明虛弱得不堪一擊,對手很快就輕鬆跨越。”

個人以為兩家最核心護城河(從商業模式看):

阿里護城河--“雙邊網絡效應”:更多的買家吸引更多的賣家,更多的賣家商品吸引更多的買家,是一個閉環,規模起來了,競爭對手很難打進去。

騰訊護城河--“強關係鏈”: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網友都在用,只要手機、PC沒被顛覆,很難離開qq微信。

用戶更離不開誰?網購,不去淘寶天貓,我們也可以去京東拼多多。顯然網絡效應不能解決阿里存在替代品的缺陷。而微信也許存在著momo探探這些陌生人的工具,但是由於微信qq對熟人鏈的壟斷,在我們需要聯繫人的時候還真有點無法替代,因為社交網絡是一層環環相扣的網,不受個人喜好改變。

網購站點和APP工具屬性更多,通常情況下,我們都不會整天在電商網站泡著。而聊天起來就很殺時間,和朋友聊幾個小時是很平常的事情。

社交的流量屬性和電商的工具屬性,決定著騰訊處在一個很好的戰略要地,而阿里可能主要是被動防禦的境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阿里收購的企業總是衰落(中國雅虎優土uc瀏覽器天天動聽),而騰訊總能很好地位騰訊系導流贏得各個行業一席之地。阿里是個需要流量的公司(需要人去買買買),騰訊是個需要流量變現的公司。其實兩者是互補的,不過競爭關係決定了很難合作在一起。

流量為王決定了騰訊註定是個進攻型的企業。騰訊主要任務是流量變現,這個其實難度是比阿里引流更容易辦到的事情的。騰訊的流量優勢在其在線生活戰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騰訊的門戶、qq空間、視頻、遊戲、音樂各個領域都做成了第一。不過這種跟隨型的戰略惹毛了整個行業,在那時候騰訊就是個山寨公司,總能依託流量優勢後來居上,讓別人無路可走。不過在3q大戰後,騰訊的戰略升級了(開放平臺),應該是聽取了周鴻禕的建議,通過入股新創公司,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一方面促進了這些新創公司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自己作為股東還可以分享成果。是個更完美的方案,創業公司被扶持了自己也能獲得收益。這樣其實騰訊又有了個優勢,曾經的行業殺手,成了行業的推動者。如果一個新創企業找阿里還是找騰訊合作好?毫無疑問是騰訊,並不是說馬化騰比馬雲更慈善,而是騰訊的流量就是初辦企業的助推器。

最近拼多多的快速崛起是個非常好的案例,3年就上市,市值近300億美金。從數據看微信對拼多多起到的作用毫無疑問是巨大的。


不知閒人


兩家公司都任職過,我更看好阿里

阿里:

1、阿里技術超強,新技術領導者,中國最好的開源項目阿里可以佔一半,各種技術輸出造福社會

2、阿里有社會責任感,有情懷,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3、阿里內部競爭激烈,職級越高壓力越大,p9照樣忙成狗,阿里的績效制度會榨乾每個人的智力和精力

4、阿里的格局是全球

騰訊:

1、騰訊技術一般,新技術一般落後主流2-3年後才能在騰訊應用上,每個部門等同於小的創業公司各擼各的,以滿足業務為準,很少沉澱出可以複用的技術輸出

2、騰訊產品的確很強,職能劃分非常細

3、騰訊的業務幾乎僅限於有利可圖的項目,除了賺錢缺少大公司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4、騰訊3-3級以上的員工基本進入養老狀態,部門斗爭和內耗現象普遍

5、騰訊的格局僅限中國

最後,阿里人的競爭力強於騰訊



小僧網紅鳩摩智


年初的時候,有一則這樣的消息,美國知名風險投資數據分析公司CBInsights搞了一個“最值得投資的企業”的“世界盃”比賽。先是預選賽,由投資經理選出全球64家最值得投資的企業,蘋果、谷歌、Facebook、特斯拉、大眾、高盛、IBM、SpaceX、NIKE、沃爾瑪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巨頭都在名單中,而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軍團,分別是分別是小米,騰訊,阿里巴巴,今日頭條,京東,百度,滴滴;預選賽後接著再通過六輪對決,從小組賽到四分之一決賽到半決賽再到決賽,決出唯一一家最值得投資的企業。

在初賽中,滴滴擊敗了索尼,但在和UBER的比拼中落敗。而在16進8的比拼中,UBER敗給了百度。

當投票進行到八強,剩下的是8家科技公司,分別是蘋果,全球最高市值公司;Netflix、亞馬遜、Facebook、Alphabet(谷歌母公司)、SpaceX(埃隆馬斯克的火箭公司)以及百度和阿里。

在4進2的比拼中,亞馬遜擊敗了谷歌,阿里巴巴擊敗了蘋果。最後剩下的兩家是電商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雖然2017年,亞馬遜股價一路飆升,市盈率達到了驚人的300多倍,其創始人貝佐斯也登頂全球首富。但阿里的業績和在美國資本市場表現也一直搶眼。最終,阿里巴巴戰勝亞馬遜,獲得這次投票的冠軍,也符合美國媒體和市場的普遍看法。而在此次投票前,美國知名的財經媒體CNBC預測,阿里巴巴將先於亞馬遜和騰訊,成為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在此次比賽中,京東和今日頭條敗於迪士尼和共享經濟始祖Airbnb,未能進入32強,在32進16中,小米和滴滴分別輸給了蘋果和Uber,騰訊止步於16強,百度和阿里則順利進入八強。騰訊在16進8與Amazon 狹路相逢,最終不敵,止步於16強。百度在之後的比拼中遭遇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並落敗,最終只有一家中國企業——阿里巴巴進入四強,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中商產業研究院


冷靜的旁觀者,專注互聯網企業討論!

寫了很多阿里巴巴和騰訊文章,對於兩個企業的國內發展和國際化進程有一定的瞭解,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阿里巴巴和騰訊概況對比

阿里巴巴核心板塊有三駕馬車:

電商:以淘寶、天貓為主

金融:支付寶為核心,或者說螞蟻金服吧

物流:以菜鳥物流平臺整合物流

騰訊核心板塊:

社交:以微信和QQ為核心,移動端第一、第二名的產品

遊戲:世界最大的遊戲公司,國內好玩的遊戲基本都和騰訊有關

至於什麼股價和營收,其實沒有必要去討論,只要一家公司做得好,投資者自然看好。而營收和淨利潤並不能說明一家公司的問題,也許很多新業務投入也說不準。

我們主要看這兩家企業未來的趨勢。

二、國內而言:我更看好騰訊一些

根據第一點的核心板塊來看,騰訊的社交和遊戲帝國是牢不可破的。不管阿里巴巴支付寶社交化、投資陌陌、還是現在的釘釘,要和微信、QQ比肩都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一點毋庸置疑的,我還看到很多阿里巴巴的擁護者說,馬雲為什麼不做一個通訊軟件幹掉騰訊?一定會有很多人支持的啊!

馬雲不缺錢,不缺技術,但是就是做不好社交。看著支持者聲勢浩大,馬雲真做了實際情況就不是這樣了,所以,我不贊成在真實討論的時候逞口舌之利。

再看遊戲,阿里巴巴雖然也成立了遊戲部門,但是存在感並不強。而市面上最好玩的遊戲三分之二都是騰訊的。其他三分之一,都要用到騰訊的微信或者QQ入口。

但是,很顯然阿里巴巴的核心板塊一直在受到挑戰。

先從最近的“新零售”戰場來看吧,事實上,騰訊的微信支付線下的活躍度要遠高於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雙方買買買,佔領的新零售資源可以說勢均力敵。

然後是電商,阿里巴巴的電商正在受到京東、拼多多的挑戰,京東和拼多多現在依然在高速發展,這一點從這幾年電商市場份額可以看出來,京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而阿里巴巴的金融,在國內的對手也越來越多,騰訊自己做金融板塊的業務,京東和螞蟻金服一樣也拿到了各種金融牌照。而且阿里巴巴金融最大的對手其實是監管,現在看來,花唄借唄被砍,支付額度被砍都對阿里巴巴的金融造成了實質的打擊。

再說菜鳥物流吧,不得不說菜鳥物流成立以後,對於物流的統一調配和管理確實有優勢。但是菜鳥物流這幾年的進步並不大,收快件有些反而慢了很多。而京東和順豐再加上郵政,完全碾壓菜鳥體系下的四通一達,這也是阿里巴巴新零售下最不如意的點。因為物流不到位,新零售用戶體驗就差一大截。

所以,在國內市場,騰訊的發展趨勢要好於阿里巴巴。

二、國際市場:更看好阿里巴巴一些

我想在我國經濟騰飛,並且提出“一帶一路”計劃的時候,中國在未來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會非常頻繁。說白了,這就是阿里巴巴最擅長做的事,eWTP計劃就證明了這一點,菜鳥物流可以無縫鏈接國外和國內的物流公司,而電商平臺和支付平臺都有了,阿里巴巴在國際化進程中具有天然優勢。

這對阿里巴巴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因為阿里巴巴在國內流量已經封頂,想要增加流量的辦法,在國內就是收購公司收編流量,還有就是擴展海外業務增加流量。

而騰訊,以社交起家的,不可否認,騰訊的遊戲業務在全世界都做得很好,而且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像是中國支付的雙子星都在開疆擴土。但是騰訊的社交想要走出國門確實很難,我在我的文章裡分析過社交是一種基礎生態,互聯網世界在構架的時候,社交生態是首先被建立起來的東西。所以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社交軟件,社交的粘性也使得想要完全替代這個社交產品只能收購或是花很多時間深耕市場。

而且,以facebook為首的很多社交軟件做得並不比微信差,而且擴展市場顯然更早。但是現在facebook顯然是有了大麻煩,這也許是騰訊的一個好機會吧。

三、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新業務

雲計算領域:國內阿里巴巴第一,騰訊第二

文娛板塊:騰訊閱文集團壟斷了網絡文學市場,給騰訊視頻未來發展輸出資源創造了大後方。阿里影業稍稍落後。騰訊視頻僅次於愛奇藝排第二,優酷第三。

騰訊QQ音樂、酷我、酷狗音樂,基本已經佔領了所有音樂播放器市場。


還有其他小方面就不贅述了,總的來說:短期內騰訊依然有優勢,但是未來瞬息萬變,我們不好去推測未來誰是贏家,也許未來,最大的贏家既不是騰訊也不是阿里巴巴,而是某個獨角獸企業。


月亮哥戲說互聯網


阿里巴巴。

中國互聯網的江山,阿里巴巴和騰訊可以說是一人佔了半壁。毫無疑問,他們倆都是行業巨頭,旗下分支也多到數不勝數,滲透領域及深。

騰訊總是能準確的把握住市場的脈搏,市場上有什麼遊戲火了,騰訊馬上就能效仿出來,而且做的更好更容易上手,吸引消費者這方面騰訊做的不佩服都不行。社交軟件和遊戲同事也是騰訊最強的地方,儘管這兩年騰訊也開始注重新零售和科技的佈局,但規模卻難以和阿里巴巴抗衡。QQ就相當於中國的FB,阿里則是扮演亞馬遜的角色,這樣一對比,FB和亞馬遜公司差距可不小。

和騰訊比,阿里更著眼於未來,從馬雲大力投資“達摩院”計劃,就可以看出阿里是以社會為己任的。從最開始做電商,到後面的支付寶再到盒馬鮮生新零售等等,阿里在一步一步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再來看看阿里的體系:電商、螞蟻金服、健康產業、阿里影業、智能產品、阿里教育、生活服務、雲計算。幾乎全方位的囊括了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這樣龐大的脈絡,我只能說,未來可期。

往往在大家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阿里能第一個看準時機,比如最近在中國大火的智能音箱,明顯阿里巴巴動作更快,搶佔了先機,而騰訊卻表現出了難產的局面。以小見大,未來人工智能一定是主流,這方面確實是阿里贏得了頭籌。


鎂客網


我個人覺得騰訊應該比阿里更有潛力。

拋開所有一切光一句遊戲無國界,阿里國外發展會被限制不是所有國家會縱容一個企業這麼發展的,但騰訊呢這是一個未來腳步的問題,騰訊可以通過遊戲將全世界連在一起然後通過他社交平臺來輻射深度粘粘客戶群體。

但阿里呢還沒走出去人家就害怕了,現在連銀行都抖動哦,。

這是僅僅是一個發展的方式!

然後我們說說現有的,阿里賺錢一個客戶理財和交易時間的資金池還有很大一塊廣告和一千多個店鋪的廣告費,但現在有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越來越大開店成本將簡單的事情碎片化具體化這是一種累死賣家不光抓生產還得抓銷售數據運營,這樣走下去只有可能是壟斷模式的出現,將數據全偏向天貓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不是所有買家都是傻子都是富豪不在乎錢,這隻能將其他賣家推向騰訊系的社交電商拼多多,阿里是不是完全沒考慮過自己和買家和賣家的粘黏度。

再說資金池的事情,現在暴力的用砸錢手段花唄,可能消費者會選擇,但商家心理是拒絕的,千分之6,呵呵,微信不收哦,你啥時候停啥時候也是開始慢慢流失資金的時候,這個粘黏度太低了用錢來維持關係的多數都會垮的,沒社交沒深度一直是阿里的痛點。

你看看狗逼的騰訊做過啥金錢營銷麼,我是完全沒印象,好像人家也沒特別的宣揚在意過這一塊,但卻有那麼多人用,這就是社交自動裂變的魅力。

至於理財,阿里已經嚴重危險到銀行了,銀行就是國家,秒殺他秒秒鐘的事情,如果上層政策一變阿里很痛苦的。

但騰訊最主要是遊戲這一塊,其他看上去都是漫不經心的樣子,有時候做老二老三的好處也就出來了,一旦政策變打老大的時候後面的就有時間變化和逃離


蘭癲


作為資深的網民,現在就帶你來分析一下阿里巴巴和騰訊。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騰訊和阿里巴巴他們各自的優勢。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騰訊)是一家民營IT企業,成立於1998年11月,由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曾李青創辦,總部在中國廣東深圳,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國服務用戶最多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騰訊公司主要產品有IM軟件、網絡遊戲、門戶網站以及相關增值產品。

而且,騰訊主攻通訊方面,騰訊做社交出身,流量是它的優勢,電商是它的劣勢。也就是騰訊有QQ、微信兩大流量利器,憑這兩大利器,騰訊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流量第一。

然後我們都知道王者榮耀,手遊版cf,吃雞等等各種遊戲都有騰訊若有若無的影子。

對於王者農藥,它更是能夠達到數十億元的純利潤,這也不僅讓我們驚歎,也讓我們由衷佩服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之大,這也是騰訊的一個優勢。

然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阿里巴巴的優勢。

阿里是做電商出身,也就是說電商便是他的優點。

近日,由美國全球投資數據庫CBinsights發起的全球商業聯賽,阿里巴巴一路過關斬將,接連擊敗美國的諾華製藥、迪士尼、特斯拉、SpaceX、蘋果、亞馬遜,登頂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投資者心目中最值得長期投資的企業!而騰訊止步16強。這也是阿里優勢的一個體現。

接下來再說一下阿里的佈局。

螞蟻金服(估值6000億)、菜鳥物流、阿里雲(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僅次於亞馬遜),電商平臺:淘寶、天貓、1688國內站、alibaba.com國際站Aliexpress 全球速賣通。以及等等等等,這便是阿里的一個又一個的大殺器。完全抓住了國人的胃口,令人不得不歎服。

最後一點,阿里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騰訊也只不過是在國內做的比較好,在國外,阿里正在一步一步的踩下一個又一個堅定的步伐,為了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甚至是佔領世界,做出了他的準備,阿里的這種佈局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木俗不俗的木


按照2017年世界500強排名,騰訊位居478名,阿里巴巴排462位。

依據當前最新市值排名,兩家都是超過50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騰訊第5,阿里第七名。

同屬於國內互聯網巨頭,當然了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企業前10名。阿里佔據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頭把交椅,光一個雙十一,淘寶就單日交易額超過100億,可見影響力之大呀!

騰訊是中國網絡社交領域的老大,不論是龐大的微信還是QQ用戶數都已超過9億,就拿用戶量來說,騰訊毫無疑問第一!因為互聯網企業拼的就是用戶和流量。


目前支付寶雖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但在國內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壟斷了,不分伯仲呢!

就其企業創始人來說,不論是馬雲還是馬化騰都都登頂過華人首富和中國首富。也都是互聯網和科技界的大佬。

兩者都屬於互聯網領域,但核心業務各不相同,騰訊主打遊戲和社交、即時通訊服務;阿里主營貿易和金融。

海外拓展方面,馬雲早已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為了推動中小企業全球化,他已經飛遍全球主要國家。騰訊似乎不順利……

打造生態系統方面,阿里更全面、佈局似乎也更早更深,從其業績表可見一斑。尤其是達摩院的成立更是著眼於未來技術取勝,締造出一個技術驅動的產業鏈。


騰訊去年資本運作也很成功,尤其是在新零售的佈局上,但其還是一家遊戲和社交為主的公司,目標客戶群主要還是國內,國際競爭力較差。

阿里巴巴從整體佈局、生態產業鏈以及海外市場競爭力方面優於騰訊;社會口碑、營銷能力方面更勝於騰訊;從老百姓喜好來看普遍熱愛阿里巴巴和馬雲,馬化騰和騰訊受歡迎程度差一些。

馬雲和馬化騰你們更看好哪一個呢?


東震木


在我看來,阿里巴巴目前領先騰訊一個到幾個身位。


對於阿里、騰訊這一級別的公司,比拼的早已不是現在的業務領域,而是未來的新興業務領域。舉例來說,百度從BAT的掉隊本質上並不是因為核心搜索業務的失敗,而是進軍移動互聯網後並無能夠佔據一席之地的產品或者應用。阿里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但隨著手機淘寶和支付寶的發展,阿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風生水起,還憑藉釘釘進入了企業社交服務領域,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擊退了騰訊的企業微信。


下一個時代是企業服務的時代,無論是華為的“產業賦能者”、騰訊的“產業互聯網”,還是阿里的“基礎設施”,其實都在說這一點。從這一點來看,阿里的佈局無疑是更加全面而且優勢更大的。


阿里巴巴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阿里集團旗下的阿里雲,一是螞蟻金服集團旗下的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阿里雲目前已經領先國內其他雲幾個身位,據阿里智能雲總裁張建鋒所說,阿里雲在公有云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2到8名的總和,先發優勢非常明顯。螞蟻金服的企業服務同樣領先於對手,有消息稱,阿里將原阿里雲負責人胡曉明調到螞蟻金服擔任總裁,就是為了強化企業服務。


反觀騰訊,雖然前不久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開始強化對企業服務以及技術的投入,但是從目前來看,騰訊在企業服務方面略顯薄弱,是否能夠追上並趕超阿里存在非常大的問號。


另一方面,阿里和騰訊都面對了新一代互聯網公司的挑戰,阿里的對手主要是美團以及拼多多,而騰訊的對手則主要是今日頭條。相對來說,阿里目前更佔優勢,其主戰場雖然有拼多多的攪局,但似乎對曾經的挑戰者京東影響更大,而且這一市場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其本地生活戰場的對手美團,挑戰雖然非常大,但二者依然可以通過進一步擴張市場以及提升效率來獲取更高的收益,即使無法擊敗美團,阿里的本地生活市場依然有可能守住。騰訊則遇到了較大的問題,騰訊目前擁有多個現金牛,遊戲、視頻、音樂以及廣告都位居行業前列,但問題是騰訊目前的生意核心依然是流量。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已經見頂,頭條還在瘋狂爭奪用戶的時間,流量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到其他行業,同時也會讓騰訊在開拓新業務上有所分心。


過去幾年,騰訊憑藉投資獲取了大量的收益,然而,投資的成功也讓騰訊忽視了在很多方面的投入,在企業文化等方面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在真的“刺刀見紅”的戰場更容易選擇退縮。這也是騰訊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綜合上述分析,我認為阿里相對騰訊領先一個到幾個身位。


林颯君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曾形容:騰訊和阿里,一個是盟國生態,一個是帝國生態。

這個分類很生動。



阿里零售起步,從物流、支付、會員、商戶等多個方面將資源打通,以自身為中心,輻射連接上下游,最終所有行為都在阿里平臺終結。

騰訊IM起家,以流量帶動遊戲,輔以直播、視頻、音樂等數字內容服務,和虛擬道具的銷售,同時開展廣告業務、線上支付等,流量不斷導向旗下投資。

在2018年騰訊投資了128個項目,而阿里巴巴投資了55個項目。

阿里控制,騰訊包容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覺得騰訊財力雄厚。

其實,不然,騰訊這兩年越來越像一個投資公司,但是他作為一個頭部流量分發巨頭主力是社交,投資也只是給與流量扶持,在某種程度上,騰訊的行為就像是賽馬機制,投中了,就活下去,不行就淘汰。

而阿里投資則是深度參與,或者說,將被投資者納入阿里的生態中,不斷吸取能量。

社交阿里也從沒放棄,釘釘的月活在競品中幾乎碾壓,而目前toB是一片藍海,阿里的業務佈局以及戰略傾斜在ToB上的比重很大。

阿里一直都在吸收,自身版圖不斷擴大,而騰訊則是將流量分出,扶持被投資者。

騰訊的行為確實包容,但是不可控因素大,就和賭石一樣,成了發財,砸了敗家。



電商產生的流量是弱社交關係,而騰訊社交則是流量池的源頭,阿里和騰訊站在截然不同的兩端,向著中心點前進,看似不同的業務體系其實早就掐得死去活來。

在兩家的業務中,阿里雲和騰訊雲,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目前來看都是阿里更厲害一些,阿里的所有產品基於阿里雲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而騰訊在社交一塊下足了功夫,遊戲、視頻等多態多維,幾乎成壟斷之勢。

確實,擁有社交網絡,做什麼起步都快。

說實話,看好阿里,但是絕不看衰騰訊,帝國和盟國都不是弱者。

ps:小孩子才二選一,成年人兩不站邊。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原創不易,你的關注和點贊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