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陳平究竟誰更高明,到底是誰更勝一籌?為什麼?

人間正道陳德立


張良與陳平都有一個共同的角色,那就是都是劉邦的謀臣,但是在劉邦的心目中,張良對他的作用顯然最大,有兩個證據最能說明,第一,劉邦說,他有三傑,分別是韓信,蕭何,張良,而張良就是這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人。

第二,劉邦讓張良任挑在齊地任挑三萬戶,要知道像蕭何與曹參這些列侯第一,第二的,也不過才萬戶侯,可見劉邦是何等的看中張良。那我們來看看張良都起了哪些作用。

劉邦打南陽宛城的時候,因為久攻不下,就打算繞過宛城西進,但被張良勸住了,張良任為,如果宛城不拿下的話,很容易被宛城的秦兵給斷了後路,到時候前後夾擊,就危險了,最後劉邦勸降南陽太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宛城,而南陽的其他城池看到南陽太守都投降了,就紛紛向劉邦投降。

劉邦到達了嶢關,而嶢關過去就是咸陽了,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關隘,而且有重兵把守,劉邦又想要強行攻關,張良給劉邦獻了一計,虛張聲勢,讓守將以為劉邦大軍人很多,另外再帶些金銀珠寶勸降守將。

守將大喜,願意投降,並且要與劉邦軍共同攻打咸陽,劉邦想答應,但是張良卻說,守將願意投降,秦兵不見得投降,到時候如果秦兵造反,那就不好控制了,不如趁機攻打秦軍,劉邦依計,秦軍大敗,劉邦就順利的進入了咸陽城。

劉邦進入咸陽城之後,就想享受咸陽宮中奢靡的生活,樊噲勸諫,劉邦根本不聽,張良對劉邦說,我們為什麼能到咸陽城裡來?就是因為秦王做了很多不義的事情,而您進來就想享受,跟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您應該節儉,讓秦地的百姓看到你好的一面。

劉邦恍然大悟,把咸陽城宮殿的東西都封存起來,還軍於灞上,劉邦另外還採信了張良的建議,跟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很高興,紛紛向劉邦獻糧食,劉邦說軍中糧食充足,不要老百姓的東西,秦地百姓更覺得劉邦是仁義之王,希望他能做秦地之王。

劉邦派兵駐守函谷關,不讓項羽與諸侯軍進入,項羽聽說劉邦想做關中王,就攻破函谷關,並打算攻打劉邦,劉邦自然不是項羽的對手,剛好項羽的叔叔項伯因為與張良有舊,就連夜來找張良,勸張良離開劉邦。

張良卻把劉邦找來,劉邦趕緊向項伯解釋,並結為兒女親家,項伯答應說服項羽原諒劉邦,劉邦赴項羽的鴻門宴,范增讓項莊舞劍,要劉邦的命,張良趕緊找到樊噲,樊噲一席話讓項羽羞愧無比,最後劉邦在張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離開了項羽大營。

劉邦賜給張良很多財物,張良卻把這些財物再送給項伯,項伯就勸說項羽把漢中地區封給劉邦,而劉邦之前只得到巴蜀之地。

張良勸說劉邦,將入蜀的棧道全部燒燬,這樣就可以消除項羽的猜忌,而其他諸侯王也打不進漢中之地,而後來韓信暗度陳倉,拿下了三秦之地。項羽聽說劉邦拿下了三秦之地,十分生氣,準備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寫了一封信給項羽說,劉邦就是想做個關中王,如今拿了關中,就不會再往東擴展了,而如今你的敵人在東面,項羽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沒有攻打劉邦,這個就給劉邦發展的時間。

彭城之敗後,劉邦十分洩氣,張良給他分析,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可以爭取一下,用來對付項羽,另外要重用韓信,只有他成大事,劉邦依計行事,這個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的時候,酈食其建議劉邦採用分封制,但被張良所勸阻,張良講了八大理由,這個就是著名的張良借箸。

劉邦這邊不順利,但是韓信那邊卻十分的順利,拿下了魏地,代地,趙地,燕地,齊地,韓信向劉邦請求做為假齊王,劉邦很生氣,剛好要發作,張良就向他使了個眼色,劉邦會意,說做假齊王有什麼意思,要做就做真齊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約彭越與韓信合圍項羽,可是劉邦去了,發現他們兩個根本沒來,就被項羽打敗,劉邦就問張良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兩個在等著你給他們封土地呢,劉邦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依計行事,果然彭越和韓信都來了,最後在垓下打敗了項羽。

張良總在最關鍵的時候,都向劉邦獻策,指明瞭方向,怪不得劉邦要說,他打嬴項羽,就是靠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而沒有提到陳平。


歷史簡單說


張良和陳平都是劉邦的鼎級謀士,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漢馬功勞。可是,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們兩個人的獎賞卻完全不一樣。張良的獎賞更豐厚。他還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個,是蕭何和韓信。

因為陳平的獎賞沒有張良的多。這是不是就等同於說,陳平比不上張良呢?

這個問題不應該這樣看,張良之所以更加受劉邦重視,立的功勞更多。是因為張良加入到劉邦的陣營之中比較早,他是在劉邦反秦的時候,就跟隨著劉邦過。雖說那時候他還不是劉邦的部下,但是,張良和劉邦一見如故,惺惺相惜。雙方對彼此都認可。

在鴻門宴上的時候,張良還救過劉邦的命。

張良真正的歸順劉邦,是在鴻門宴之後。項羽平定了天下,把劉邦封為了漢中王,劉邦在漢中得到韓信,殺出漢中到達關中的時候。就是在這個時候,張良成了劉邦的部下。

這一時期,也正好是楚漢爭霸的開始。

陳平則不一樣,劉邦當年參加鴻門宴的時候,陳平是項羽手下的一個重要謀士。並且在宴會上,陳平是和劉邦有見面的。

在劉邦給項羽爭霸天下後,項羽讓陳平把守原來的韓國這一片土地。

很可惜的是,這塊地方被劉邦給打了下來。陳平怕項羽追責,所以,他就跑到了劉邦的陣營,投靠了劉邦。

直到此刻,陳平才開始為劉邦效力。

他不像張良,張良早在劉邦反秦的時候,就為劉邦出謀劃策過了。

我們再說一下,到底是張良厲害呢,還是陳平厲害呢?下面我們通過他們給劉邦出的主意來判斷。

劉邦殺出漢中,來到中原和項羽爭霸,他就召集了四十萬大軍,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那時候項羽正好在齊國和田榮幹仗呢。

當項羽聽說劉邦把他的老家給佔領之後,他就帶領了三萬騎兵殺了回去。

劉邦的四十萬大軍被項羽打了一個大敗,劉邦更是連命都差點丟了。

這時候的劉邦手裡已經沒有兵了,他只要投靠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呂雉的哥哥那裡。因為那裡還有幾萬人馬。他想要東山再起。

這時候的劉邦是很沮喪的,對於劉邦來說要打敗項羽真的是太難了。

就是在這個時候,張良告訴劉邦,若是你想打敗項羽,只要聯合三個人就可以了。

一個是韓信,一個是彭越,另一個是英布。

韓信是劉邦的部下,爭取他是沒問題的,彭越是劉邦的合作伙伴,也沒問題。唯獨這個英布,因為英布是項羽的大將。

但是,劉邦還是採用了張良的計策,策反了英布。

最終項羽就是在韓信、英布和彭越的聯合下,被打敗的。

所以,張良的建議都是戰略層面上的,他看的很遠,只要劉邦按照他的戰略來,就不會出錯。

我們再看陳平,陳平在楚漢爭霸中,為劉邦建立的最大功勞,就是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

項羽懷疑范增,范增氣憤之下,離開了項羽。項羽就像沒頭的蒼蠅一般,被劉邦南北戰場來回調著打,項羽沒有了范增,真的是吃盡了苦頭。

最終項羽就是在失去范增後,很快敗下陣來的。

我們說張良和陳平的這兩個事。就是為了說明,他們一個是戰略性的人才,一個是戰術性人才。所以他們兩個的功勞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張良的功勞,肯定是 比陳平大的。因為張良加入劉邦比較早,還救過劉邦的命。所以,這一點陳平沒法給他比。


史學達人


張良和陳平作為劉邦主要的三個謀士(張良、陳平、酈食其)之中的兩位,其中張良為首席謀士兼職帝師,陳平在劉邦去世後和周勃攜手,評定呂氏之亂。二人在劉邦手下都是伴有很重要的角色,兩人謀劃的內容也不一樣,但是若論起了張良應該比陳平高明一些。

張良主要計策有:

1、攻宛城、破函谷關獻計迅速破敵——漢軍因此先入關,

2、諫主安民以秦為鑑——劉邦因此得到民心

3、鴻門解圍化險為夷——劉邦因此逃過了一劫

4、謀劃漢中地——漢軍因此有出川的橋頭堡

5、燒燬棧道——漢軍有出其不意的機會

6、誘楚功齊——將楚軍主力東調,漢軍評定三秦

7、策合縱英彭——漢軍對戰楚軍的戰略總設計,

8、力阻分封——將漢朝保證了漢朝將士的決心

9、勸都關中——建立了漢朝的基業

10、請封雍齒——穩定了開國初期的君臣之心。

陳平的主要計策有:

1、施反間計 氣死范增 ——削去了項羽的謀臣力量

2、夜出婦女 解救滎陽 ——解救了劉邦,不然劉邦必死

3、暗揣劉邦 請封韓信 ——穩定了韓信(張良也有此謀)

4、偽雲夢遊 智擒韓信 ——將韓信進行控制

5、賄賂閼氏 解圍白登 ——再次解救劉邦

6、明尊皇命 暗釋樊噲——保全自己,取的呂后信任,為將來評定呂氏之亂奠定基礎。

張良和陳平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的功勞,其中張良更多是從軍事戰略上的計謀,而陳平是人性與人心上面的計謀,各有千秋,也是通俗說法,張良是陽謀,而陳平是陰謀。

從謀略上來說無論陽謀還是陰謀都需要,但是從對漢朝建立的功勞上來說,張良要厲害一些,並且張良陽謀中也有一些陰謀,而陳平陰謀中陽謀的成分較小,所以我覺得張良更厲害。


帝國烽火


從謀略上來說,張良所出的計謀主要是戰略上的,方向性的。方向性的,固然很好,但其實也比較空,缺乏實操性。陳平的計謀則是戰術性的,非常實用,劉邦拿來就可以用,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其實陳平無論在才能上,還是在所起的作用上,都不輸於張良。可是為什麼,後世對張良廣為稱讚,對陳平的評價卻不是很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劇照)

一、陳平講術,張良講道。

古代在評價一個知識分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從道德層面來進行判斷的。道德最高的人,被稱為“聖”。而在人的聰明上,卻並不做過高要求。

比如曾國藩,他是很笨的。傳說有個小偷去他家偷東西,當時曾國藩正在背書,小偷只好伏在房樑上,想等曾國藩背完睡覺後,再去偷竊。誰知曾國藩反反覆覆背了好幾個時辰,天都要亮了,他還背不得。小偷很生氣,跳下來背給曾國藩聽。走的時候說了一句:“這麼一篇簡單的文章你都背不得,還讀什麼書!”這個故事也許並不是真的。但卻說明,曾國藩的笨,一點都不妨礙他做“聖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很聰明,也就意味著他有謀略。但是,謀略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欺騙,才能實現謀略的價值。因此,在謀略的使用上,就有不同的方式。

(陳平劇照)

陳平的謀略因為是解決具體問題,所以是處在“術”的層面。而“術”的層面,直接指向欺騙。比如陳平讓劉邦封韓信為“真王”,比如陳平讓劉邦以巡遊為名抓韓信,比如陳平讓劉邦賄賂冒頓單于的老婆,都具有明顯的欺騙性質。

張良出的計策則不一樣。張良因為是在方向上,是從道理的層面來分析,講的是戰場的規律,分析的是人性的規律,所以其欺騙性並不大。因此其謀略獲得後世推崇,而張良也被稱為“謀聖”。

二、陳平與領導關係近,張良與領導關係遠。

陳平一生經歷了三屆領導:劉邦、呂后、劉恆。陳平竟然和這三屆領導的關係都非常不錯。

自從陳平跟隨劉邦以後,劉邦就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劉邦在攻打匈奴的時候,由於不信任諸侯,只好親自出徵。但是他不懷疑陳平,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劉邦去世前,想換太子,打擊呂后的勢力,派人去殺樊噲。而這個機密的任務,他就讓陳平去做。

(呂雉劇照)

呂后的時候,陳平也一直與呂后的關係很好。後來漢文帝劉恆上臺後,當時有兩個宰相,周勃與陳平。但是周勃顯然不適應劉恆,很快就被劉恆給罷免了。但是陳平很適應,不但繼續當宰相,而且是獨相。

張良卻不同,他與領導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緊密。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是復興韓國。後來因為韓國實在扶不起,他才跟隨了劉邦。但就算跟隨了劉邦,也與劉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劉邦要對他大肆封賞,但是他只要留地一個地方。劉邦要他出任宰相,但他卻要去尋仙訪道。

對呂后也一樣。因為幫助呂后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後來呂后掌權後,一定要他放棄修仙,一定要用他當官。但是,他可以放棄修仙,但絕不做呂后的官,一直到去世。

因為與權貴保持了足夠的距離,張良得到後世的尊重。同時,因為與權貴捱得太近,後世對陳平的評價不高。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遷將兩人都編入“世家”,恐難分伯仲。

張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一舉成名。



陳平“不事農桑,四處遊學”
,全縣有名。

張良有“拾履之羞”,陳平有“偷嫂之名”。

張良靠名師指點,學成《太公兵法》;陳平好黃老之學,無師自通。

兩人都歷經轉輾,先後投靠劉邦,輔佐劉邦,都以謀略名重天下!


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與“蕭何、韓信”齊名。

而獨不見“陳平”,似乎顯得張良高明些。

其實不然,陳平素以“六獻奇計”顯名於世。每每在千鈞一髮、生死存亡之際,往往出奇制勝,扭轉乾坤。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不就是說“陳平”嘛!

張良功成身退,頤養千年;陳平身陷政治漩渦,卻善始善終,為社稷盡心盡力。



打個比喻:張良好似“君子”,深謀遠慮,贏得光彩;陳平好像“小人”,刀刀斃命,勝之不武。

就像兩個不同賽道上的“王者”,一個“百米冠軍”,另一個“馬拉松冠軍”。

孰優孰劣,根本沒法分!若以兵法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戰者也”,那“陳平”當略勝一籌。


內求安己


明確地說,張良比陳平高明。

劉邦對張良是稱子房,這待遇在劉邦時代沒第二個。為什麼?因為這全是張良自已掙來的。他對陳平很平常,如果不是陳平聰明會察言觀色,他的待遇僅與酈生,隨何,陸賈,劉敬,叔孫通,張蒼等差不多。這些謀士是"專家級"人才。同張良相比,還差一個大的層次。

張良在潛心攻讀《太公兵法》時,陳平在操刀割肉,混跡鄉里。

張良刺秦後,潛伏,深刻反省,等待時機。陳平在兄嫂家遊手好閒,肆意江湖。

張良有自己的人馬,至秦末遍地烽火時,他己有一百多人的親信部隊,而陳平是個打工仔。前者名聲大且好,陳平遠遠比不上。

張良是智慧,陳平是聰明。

張良是放眼全局,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陳平是局部操作,處理一城一地之得失。

張良志在復立韓國,而且成功。陳平只圖自利,頻繁跳槽,談不上有多大目標。

張良與劉邦的交往,實在是"有始有終”,劉邦順利困厄,他不曾離開過,想方設法挽救不利局勢,這點陳平做得也不差。

他們二人都在盡本分本職工作幫助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張良給劉邦指明有利於大局的方向,劉邦讓陳平具體操作去執行。所以"功人"與"功狗″的區分就出來了。

這二人都明白自己的處境,懂分寸,是外人。所以極少過問皇家之事。行事極其低調。方才有好的"善終”,這一點,後來百分之九十的皇帝近臣趕不上。

張良輔兩代,均有大功。劉邦欲廢長立幼,群臣莫解,惟張良用"商山四皓"化了此難,保了太子,從而穩了初漢的政治局面。

陳平輔四代,避重就輕,後雖滅諸呂迎代王,維漢正統有大功。但多少有些忘恩負義的味道,呂太后並沒對不起陳平。她也沒對不住朝中其他大臣。呂太后一死,陳平就出來了,讓人多少有些不齒。

總而言之,功勞大,分封就大。張良封留侯,陳平封曲逆,都是上等功臣。漢家待二人不薄。





劉一千五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良和陳平,兩個人有很多的相同點。

兩個人都是超越常人的智者,都深諳人心,洞曉世故,都為劉邦奪取天下獻計獻策。

兩個人又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從計謀上看

張良的計謀多為陽謀,而陳平的計謀則多是陰謀。

張良的計謀著眼於大戰略,就是他向劉邦提出了用韓信、彭越、英布這三人來擊敗項羽的英明決策,也是他一口否定了酈食其“復立六國”的昏招,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當得起“運籌帷幄”這四個字。

陳平的計謀則多著眼於具體環節。就是他使用“反間計”一舉整死了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相當於直接打瞎了項羽的雙眼。也是他,滎陽之圍,使計使劉邦逃出重圍。更是他,用計謀將劉邦從“白登之圍”中解救出來。陳平可謂是“智謀過人”。

其次,從個人作風看

張良乃是一學者更兼具俠者之風,而陳平則更多的政客之氣。

張良初心不忘復興韓國,韓王成死後忠心一片助劉邦奪得天下,此後明哲保身,退隱不談政事,一生淡泊名利,重情重義,有禮有節。

陳平,多了很多的世俗氣,為發達取“連克五夫”的富家女為妻,為自己事業起步打下基礎。劉邦建立帝業後,先是效忠劉邦,使計助劉邦擒得韓信。劉邦死後,立刻轉投呂后。呂后死後,又立刻調轉槍頭使計誅滅諸呂。漢文帝時,擠走周勃,一人“獨相”。這就是政客陳平啊!

以上便是張良與陳平二人的特點,至於說誰更高明,各位朋友你們自己說吧。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陳平在戰略上雖然不如張良,但陰謀詭計同樣把項羽范增玩的團團轉,逼得項羽趕跑了范增,讓一雙虎丟了眼睛,可謂是漢初毒士。



張良在戰略性上可以說很強,也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他的能力雖然不在戰場上,但同樣比在戰場,那就是政治,韓信攻打齊國,要劉邦封為假齊王,劉邦正要發怒,張良使了一個眼色,劉邦懂了,封韓信齊王,安撫了韓信。



同樣的事例有很多,可以說兩人不分伯仲,一個是陰謀詭計,一個是陽謀,二人都是當世一流的政治家和謀士。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


獨坐靜飲閱盡世態炎涼



但是相對於陳平,張良的計策或許沒有這麼大威力,見效這麼快,但是他的計策都是非常遠了,每一次用計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他的計策是一針見血,他才是大智慧,而陳平更想當是小智慧,他是大謀,陳平是小謀!劉邦對張良是稱子房,這待遇在劉邦時代沒第二個。張良善於陽謀 ,陳平則是陰謀。論手段張良高級點,陳平有些低級。但才能沒有高低之分,都是頂級的謀士。張良是正路,陳平是邪路。邪路可以讓你強大,但不能長久,打天下最終還是靠正路

另外陳平自身雖然有汙點,但是無可否認,他自身的計謀和為人處事的策略比張良更強,張良懂得知難而退,而陳平不是,他更懂得圓滑世故,官場作風。

所以我認為張良更計高一籌 而且他還是漢處三傑!

希望各位動動你的小手指點個贊,關注一下喲!


修遠談歷史


當然是張良更厲害,因為張良有的是大智慧,這從他選的主子還有他的謀略都可以看出。

張良能成就功業,重要原因是他選拉一個善於聽意見的主子。

范增也有一肚子才學!

可惜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而中國歷史上,項羽之類的人恰恰最多。

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對張良最直接的評價

而面對錯綜複雜形勢,提出並能讓君主採納自己政治主張,才是中國古代謀士主要工作。

張良同志就是其中佼佼者,在輔助劉邦以弱勝強、建立鞏固漢王朝過程中,都表現出高超政策水平和謀略藝術,下面我們就看看張良的謀略藝術。

第一:透析人心,明確陣線,知根知底

“澆樹澆根,知人知心”,張良就深諳此道,漢王三年,項羽加緊對滎陽進攻,增兵包圍滎陽,多次切斷漢軍甬道,造成漢軍軍糧不足,軍心動搖。劉邦很擔心,

於是就找謀士酈食其商議。

這酈食其是個老夫子,慣於談古論今,對分封制度很推崇,就建議劉邦恢復六國後人王位,給予他們印信,有他們支持就可以面南稱霸了。劉邦沒多考慮就同意了這個建議,並委託酈食其加緊實施。(劉邦一直從善如流)

而這時張良公差回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將酈食其建議告訴張良。張良聽後,覺得計劃貌似有理,實質上非常錯誤。張良就用漢王吃飯的筷子為籌算工具,對酈食其觀點做一一反駁,又進一步分析說:“天下謀臣說客,拋棄妻兒,離開祖墳,告別朋友,追隨您原因,不過想獲得小塊土地立足。您如恢復六國,韓、魏、燕、趙、齊、楚六國後人都在,那麼這些謀臣說客,都會各自回國侍奉他們,跟親戚家人團聚。人走了,誰來幫大王奪天下?目前,楚國無敵於天下,您立六國後代將被楚削弱而去附庸他,大王又如何使楚國臣服?假如您真用酈食其計謀,大事就完了!”

聽到這,劉邦吃不下飯啦,下令把印信銷燬,此後,漢軍上下一致,同仇敵愾,終於轉危為安。

張良從沒有不著邊際亂髮議論,更不用教條硬套,他善於通過精闢的心理分析,剝去表象,抓住本質。具體到封王問題,張良的思路是:高官厚祿令人嚮往,但並不是所有封官許願都能達到收買人心壯大自己目的。在內憂外困處境下,酈食其計謀行不通。

張良這一謀略,讓劉邦擦亮眼睛,分清敵友,明確陣線,為劉氏王朝最終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運籌全局,定鼎關中

漢王五年,劉邦得天下後,齊人婁敬位卑不忘憂國,建議劉邦建都關中,但是開國大臣都是東方人,都主張在洛陽建都,因為離家近。還說洛陽戰略位置更好,地理形勢也不錯,易守難攻。

劉邦又拿不定主義,就問張良。

張良說:“洛陽雖有天然險要,但腹地太小,方圓不過幾百里,田地貧瘠,四面受敵,不利攻防。而關中,東有崤函險要,西有隴,蜀山區,地域廣闊,沃野千里,南面還有巴蜀的豐富資源,北邊有放馬牧畜的大草原,北、西、南三面皆有險要固守,只用東向控制諸侯。諸侯安定時候,通過黃河、渭水轉運天下糧食,供京師所需,諸侯反叛,又可順流而下,足以轉運軍隊和軍需物品。這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呀!

婁敬建議很正確,於是,劉邦當天就啟駕向西,定都關中。

同是謀劃,同是定都,有人固執一端,見仁見智,搞得劉邦也沒主意。

張良高明之處是站在國家生死存亡高度看問題,巧妙將洛陽、關中放一起比較,比得透徹,深入,而又全面。宏觀上比,微觀上也比;比完地理形勢,還比腹部地區;就連平時戰時都在比;進路退路也在比,如此全面對比分析,洛陽關中,孰優孰劣,自熱不言而喻。

第三點:抓住本質,強固國本

封建時代,太子被稱國本,劉邦晚年戚夫人得寵,因此劉邦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做太子。很多大臣來勸,甚至以死相諫,都無濟於事。

呂后為此十分恐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張良出主意。

張良心想,現在的自己,其實言行已無關緊要,常規辦法別人都試過,沒啥用處,必須想別的辦法,於是對呂澤說:“這是難以用言辭爭辯的。天下有四老,躲在深山裡,堅決不做漢家臣子。皇上對他們十分尊敬。若能請來時常跟太子上朝,皇上看到他們,這對穩定太子地位很有幫助。”

隨後宮中宴會,太子侍候在劉邦身邊,劉邦發現四位老人跟著太子,年齡都80以上,衣冠打扮,與眾不同。問明情況後,劉邦震驚同時對他們說:“麻煩諸位,好好照應太子吧。”四人舉杯向劉邦致意,敬完退了出去。

劉邦看四人離去,對戚夫人說:“我要換他,可那四人輔助,太子羽翼已成,動不得了,呂后真是你未來主子了。”因此劉邦徹底放棄更換太子主張。

“清官難斷家務事”封建帝王家務事,更難。

無怪乎有的大臣以死相諫,都不能奏效。

張良則不同,站在劉氏王朝立場上,對影響全局諸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後,抓住“決定性因素”因勢利導才成功。知道劉邦對四位隱者敬慕之情,他們言行在劉邦心中分量無需贅言,請他們出山,就不會失敗。

張良的謀略,能準確地把握籌劃對象,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相機而動。或者明察秋毫,分析心理;或者高瞻遠矚,統御全局;或者抓住本質,扭轉乾坤,無不達到神奇效果。這種成功的謀略經驗,或許對我們今人有所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