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兵敗夷陵後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小小嬴政


並非不敢回成都,劉備有自已深切的用意。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劉備兵敗退到蜀漢境內,應該就要回成都,但劉備沒有回。

劉備戎馬一生,百折不饒,雖然歷經挫折,但從來未曾言敗,前半生劉備的失敗自已也數不清有多少次,多次丟失城池,多次寄人籬下,多次被曹操追得滿世界跑,從來也不曾放棄,夷陵一敗,劉備遭受有史以來最大的挫折,以劉備的堅韌不拔,並未完全放棄自已的理想。



至於臉面,劉備從來也不是個好面子的人,如果要講臉面,劉備前半生的屈辱已經足夠羞愧得自殺了,但劉備是個英雄,而且繼承了劉邦的厚黑,不可能因為遭受一次失敗,沒有臉面不回成都,之所以不回成都,劉備有自已的用意。

222年夷陵之戰兵敗後,劉備逃到永安白帝城,收攏散兵再加上趙雲率軍前來增援,白帝城蜀漢駐軍達到2萬多人。白帝城是靠近吳國的邊境城池,離吳國邊境很近,只有二三十里,從白帝城出巫山就到了吳國境內。

同年十月,曹丕伐吳,孫權得知劉備仍然停留在靠近邊境如此近的地方,孫權非常恐懼,孫權為什麼恐懼呢?因為一是曹丕伐吳,二是劉備仍在吳蜀邊境虎視眈眈。



劉備為什麼不回成都而待在如此靠近邊境的白帝城呢?

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整理如下:

一、威懾東吳。

劉備是蜀漢的皇帝,又在夷陵之戰中大敗。現在劉備駐守在邊境,而同一時間,曹丕因為孫權的反覆而討伐孫權,孫權與曹丕開戰,卻不能兩線作戰,而劉備仍在邊境擺出一幅虎視眈眈的狀態,有利於威懾東吳,劉備雖敗,但從不言敗,進可繼續攻打東吳,哪怕不能打,也能震懾東吳,在政治上處於主導地位,如果劉備回到成都了,說明蜀漢真的是放棄了,被打怕了,但劉備沒回,世人皆知劉備百折不饒,劉備的姿態給了孫權一個擔憂。

果然,孫權馬上就派出使者來和劉備議和,劉備同意了。蜀漢雖弱,但議和卻是孫權提議的,是夷陵之戰勝利的一方提出議和的,這在政治上對劉備有利。



二、為託孤創造條件。

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回到永安白帝城,感覺時日無多,開始準備為政權交接做下一步的安排,不久劉備就召李嚴到永安,任命他為尚書令,為什麼劉備這麼做?

當時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了,主管政務,劉備再任命李嚴為尚書令,尚書令是幹什麼的?尚書令是內朝官,可處理天下奏章,處於國家政治中樞,是實權官職,是削弱相權、鞏固皇權的,劉備此舉意圖很明顯,讓李嚴分割諸葛亮的相權,互相制衡,以便在自已去世後,兩人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夠相互輔政,達到權力平衡,以便政權合理交接。



如果劉備到成都處理這事,就不方便操作,因為諸葛亮在成都處理政事,劉備又招李嚴到成都的話,怕引起各方的猜忌,讓諸葛亮在成都處理政事,然後自已帶著李嚴在永安處理政事,方便培養李嚴,又減少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

三、劉備病了,不方便再回成都。

劉備在白帝城是真的生病了,既然生病了,就不方便輾轉再回到成都,只能在永安養病,結果一病不起,在223年的四月於永安去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在夷陵大戰中失敗後,一路奔逃,退到白帝城後,就不走了。最終,劉備死在異國他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劉備不回成都呢?

(劉備劇照)

一、劉備害怕東吳乘勝追擊嗎?

如果劉備往成都去,陸遜跟著他一路追到成都,那樣的話,不僅僅是夷陵大戰失敗,整個蜀國都可能要亡了。

但實際上,當劉備逃到白帝城,把逃散的兩萬士兵聚攏起來,並且趙雲率軍前來救援的時候,陸遜知道已經沒有攻陷白帝城的可能,立馬就撤軍了。而且,陸遜害怕曹魏在後面釜底抽薪,也不敢擅自進攻。當時,孫權還在打勝的情況下,派使者向劉備求和。可見,東吳肯定是不會往川內打的了。

再說了,就算想守住白帝城,劉備也用不著親自在那裡。蜀道艱難,派一員大將就可以解決問題。他留在那裡,是沒什麼作用的。

二、劉備身體出了毛病走不動了嗎?

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劉備當時走到白帝城的時候,雖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顛簸,身體受到影響。但是要回成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劉備去世,也是過了一年多才去世。而且他最重要的是心裡鬱悶,氣的。也就是說,當時他其實沒有什麼大礙。在這段時間裡,安然回到成都,本來是很容易的。

再說了,古代人講究“壽終正寢”“落葉歸根”。劉備作為皇帝,難道不想回到他的皇宮?不想將來安葬的時候有個體面的葬禮嗎?

何況,劉備要是死在外地,很可能引起國內的動亂,他難道不考慮這些因素嗎?

(陸遜劇照)

三、劉備不好意思回成都嗎?

誠然,劉備在發動夷陵大戰前,確實有人反對。但是,反對的人,其實只有諸葛亮等少數幾個人,大部分人,是不理智,是堅持要求報仇雪恨的。也就是說,劉備打敗了,不會有人抱怨他,他只會在諸葛亮面前才會覺得不好意思。在其他人面前,他並沒有這種不好意思的感覺。

不過,就算劉備不好意思面對諸葛亮,但最終,他還是把諸葛亮叫來了,還是要和他見面。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

再說了,劉備是皇帝。古代皇帝犯錯誤,根本就不叫錯誤。錯誤全在於大臣,是大臣沒有及時進忠言。所以,這不會成為劉備不回成都的原因。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劉備最終沒有回成都呢?

(諸葛亮劇照)

我覺得,最關鍵的原因,是劉備雖然敗退回白帝城,但是他並沒有放棄繼續進攻。也就是說,他認為輸掉夷陵大戰,只是自己戰略上的一個小失誤。湊巧被陸遜用火攻打敗了。再說了,他帶出去7萬人馬,最後收攏2萬多人馬,實際上只是損失了不到5萬人馬。這在整個三國大戰中,損失的人數其實並不多。而整個蜀軍的主力大軍,都是還在的。

而且,就算蜀國丟了荊州,丟了從夷陵到白帝城的一大片土地。但是以白帝城為根據地,把軍隊、糧草準備充足,再和吳國打一仗,報仇雪恨,也不是不可能。

從劉備把李嚴調到白帝城,讓他掌管軍事,就可以看出,劉備確實是有這個想法的。

只不過,劉備的身體很快惡化。當他身體很快惡化的時候,他就只能考慮託孤和蜀國政治穩定的問題。再和吳國打一仗的雄心壯志,顯然就不可使實現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不是不敢回去,是沒臉回去。

劉備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要討伐東吳,一方面確實是恨透了東吳,東吳三番兩次偷襲荊州,臨了還把關羽給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一方面,他也是覺得自己經驗豐富,有必勝的把握。特別是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劉備更加自信了。

沒想到乘興而去,敗興而回。數萬大軍竟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若是被聞名天下的宿將打敗,也沒什麼好說的。偏偏打敗他的還是個年輕的小娃娃陸遜。劉備羞憤難當,一張老臉真不知該往哪擱。真咽不下這口氣啊。

回成都怎麼辦?怎麼向大傢伙交代?

而且蜀軍新敗,難保東吳不會趁機進攻四川,自己一回成都,蜀國東大門門戶洞開,東吳長驅直入,蜀國就要亡國了。

劉備鎮守白帝城,也算是天子守國門了吧。


上將噯福斯


劉備執意發兵東吳,聲稱是為關羽報仇,不接受東吳和議,一開始蜀軍氣勢如虹,東吳陸遜反倒以逸待勞,公元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之後退到魚腹縣,將此地改為永安,而後轉往白帝城,公元223年,諸葛亮由成都趕往永安,之後劉備於永安宮駕崩,享年63歲。

從上面可以看出,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並沒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說沒有時間返回成都,而是劉備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回去,這又是為何?

有人說劉備被陸遜擊敗,70萬蜀軍所剩無幾,當初信誓旦旦說要為二弟報仇,如今卻如此狼狽,哪裡還有臉面回去?

也有人說是因為漢嘉太守黃元反叛,蜀國動盪,劉備不敢回去,事實上這兩個原因都比較膚淺,一是劉備根本不在乎顏面;二是劉備也不是貪生怕死之人。

我們不妨先看看四川的地形,四川盆地北靠秦嶺、東倚武陵山脈,蜀漢就是這樣被包圍住,這樣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想要進攻川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行,有一條路就可以直達,這就是長江水路,所以說控制住這條水路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水路無非就是要控制長江三峽。

三國時期,如果要進川蜀地區,就會由陸路再經過江漢平原,溯長江而上,途中會經過西陵峽,然後到達白帝城控制的瞿塘峽,當時的夷陵(也就是宜昌)是長江的東大門,白帝城是西大門,白帝城一面榜山、其他周圍全是河流,扼守三峽的絕佳地段。

當時的東吳陸遜打敗劉備之後,一路上率領吳軍追隨,劉備則是一路倉皇逃竄,但是一邊跑一邊想,自己肯定是不能直奔成都,必須要守住長江三峽,這樣才可以守住川蜀大門,於是選擇駐守白帝城,上面也說了白帝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在這裡抵擋東吳的進攻,毫無疑問是用最少的兵力做最大的事,換句話說,如果白帝城失守,川蜀就會像是打開了一道大門,讓敵人快速攻破江州,之後順勢而下,經過岷江、涪江、嘉陵江,最後直接抵達漢中,到了漢中,怕是災難抵擋東吳大軍了。

另外劉備駐守白帝城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可以隨時調整,一有機會還可以幫二弟復仇,事實上劉備這樣做是非常高明的,因為當時的東吳一時間又攻破不了劉備,在長江北岸又有曹操的攻擊,很快就派使者和劉備議和,劉備當然只能答應,畢竟此時的蜀國兵力大損,只有和東吳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曹魏。


羽評郡主


彰武元年,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為弟報仇”的名義,率大軍向東吳發起了夷陵之戰。由於蜀國精兵將多,而東吳名將中就剩一個陸遜,蜀對吳明顯成壓倒性優勢。孫權遣使者向劉備求和,遭到劉備痛罵,可以說是硬逼著決一死戰。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非三國演義中那般,東吳大將甘寧被射死,這是一段是虛假的。歷史上的甘寧早於夷陵之戰前就病逝了,所以東吳此時此刻面臨嚴重缺乏大將的地步。雙方兵力也並沒有演義中描繪得那般差了50萬那般懸殊,實際參與作戰的數量是蜀國八萬精兵對打東吳五萬精兵,但因劉備怒火中燒,仗著兵多將廣,藐視東吳,可謂犯了兵家大忌;而後又不觀察地形,將兵馬帶至崎嶇的山道上紮營,營帳綿延200裡,嚴重疏散了兵力,使得陸遜才有機可乘,讓本該被動防禦的吳國徹底變成了反攻。劉備於彰武二年四月,全軍覆沒,損兵折將,退守白帝城。

三國演義的描述是誇張地描述劉備損失75萬大軍,因此他無顏面對成都父老,不敢回去。很顯然這是錯誤的,一來劉備損失的兵馬實數值是8萬,這對劉備而言算不得什麼;二來劉備臉皮厚號稱天下第一,他借荊州不還已經把臉霍出去了,他又不在乎別人說什麼。那麼,劉備退守白帝城的真正用意又何在呢?

蜀國地勢險峻,在三國時期進入蜀地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長江。而白帝城正位於長江岸邊,又是蜀國的大門,在三國時期還是一個軍事重鎮。蜀國損失八萬精兵,也可以說是元氣大傷,而劉備退守白帝城守住蜀國的大門,一來是為了阻擊東吳的追兵,二來是要鎮住蜀國,防止發生叛亂。若是劉備倉皇逃往成都,蜀國人必將以為劉備大勢已去,只能靠成都最後這塊險隘苟延殘喘,而劉備立守白帝城恰恰給人營造出這樣一個信號:我還有能力抗擊東吳。那麼內部那些離心離得的人也就不敢作亂。

這就是劉備退守白帝城的真正原因。夷陵之戰兵敗的第二年,劉備撒手人寰,蜀國內部迅速發生多起叛亂,諸葛亮不得不再次與東吳修好,花了近5年的時間才平息了蜀國動亂。所以,劉備守在白帝城,防東吳是次要的,防內亂才是主要的。


讀文學史詩


劉備兵敗夷陵道後,狼狽不堪的逃到白帝城,本想暫時駐守白帝城以備東吳乘勝追擊,然後再整軍出擊陸遜,一雪前恥;不想疾病突發,沒有熬多久就駕崩了。不是劉備不敢回成都,而是他疾病突發,生命危在旦夕,回不了成都;他在白帝城駐守了九個月之久,前期處在守勢,中期在整軍備戰,後期躺在床上養病。三國演義中說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七十萬大軍;歷史資料表明,劉備率七萬大軍出征,領兩萬殘兵駐守白帝城。



歲月不等人,劉備當皇帝時都是六十歲的老人了,而統一漢家天下的事業遙遙無期,他的人才儲備都快枯竭了。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劉備樹起“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旗,親自領兵擊潰曹操,收復漢中之地。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劉備驕傲輕敵之心頓起,他曾公開在多個場合向全軍大小將士表明他用兵老道,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關羽被東吳軍擊殺後,劉備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打著為兄弟報仇的旗號親征東吳,在劉備看來擊滅東吳,整合蜀漢東吳之力必然可以擊滅曹魏,進而在他有生之年實現他中興大漢的宏圖霸業!


劉備率大軍七萬猛擊東吳軍,東吳軍一潰千里。此時陸遜接任都督之職,以示弱驕兵之計誘敵深入,再擇機合圍劉備大軍,以火燒連營之計擊潰劉備大軍。劉備兵敗後狼狽逃回白帝城,然後據城堅守,以備東吳趁勝追擊,攻取西川。孫權聽聞劉備引兵鎮守白帝城後,十分恐懼,他恐懼的是劉備會引兵再戰,於是孫權向劉備求和,劉備順勢同意了東吳的請和要求。夷陵之戰的慘敗使得蜀漢軍力大損,要統一天下的難度更大,劉備自責不已,兼之逃命時受了風寒,憂憤之下竟然一病不起。

劉備生病後為何不回成都呢?原來劉備認為孫權請和是假,他一旦撤退,東吳就會揮兵西進;他同意東吳請和也是假,只是想獲得再次伐吳的時間,用來準備軍隊糧草。劉備一旦回成都後,如何面對群臣是很難的,他不可能把群臣都殺了來立威。兵敗之後又病重,劉備只能駐在白帝城靜待時機,等病好了再東征吳國。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蜀漢,他通過各種努力,才消除了夷陵之戰對蜀吳兩國的不利影響,才重新結成蜀漢聯合東吳對抗曹魏的局面。我們發現諸葛亮以及他的繼承者姜維,一生都致力於北伐魏國,他們從沒有出兵擊東吳。在諸葛亮看來,蜀漢滅了魏國後,一紙詔書就可以逼迫東吳投降,何必要去死磕吳國呢?



大秦鐵鷹劍士


夷陵兵敗是發生在222年8月左右,白帝託孤是在223年3月,劉備於223年4月底病逝。算一算時間我們能看出,劉備在永安待了9個月左右。首先我們能肯定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並未受重傷,因為史料沒有這方面記載,那在這段時間裡,劉備如果想回成都是完全沒問題的。那為何還要滯留在永安直到死去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永安的地理位置和戰略重要性,這個問題就簡單了。由長江而上,永安的東邊是秭歸,秭歸的東邊就是夷陵,而在夷陵大敗之後,陸遜追擊至秭歸,也就是說永安的白帝城已經是蜀國抵禦吳國進軍的最後防線,這時候的永安就是前線,是門戶。相當於關羽時期的江陵。劉備跑到永安便停在這裡,就是為了防禦陸遜繼續西進,這個時候的吳國也確實有這個計劃,並且已經任命韓當為漢中太守(這點是有點滑稽,漢中太守在蜀國這邊是魏延,但這表明了吳國要反攻入川的決心了)。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停在永安收整敗兵,又得到趙雲的增援,於是在永安佈防據守。

其次,夷陵之敗,是潰敗而非殲滅。火勢一起,大部分蜀軍是逃散,而非燒死,夷陵地處山地,逃入山林就可躲開追兵,所以散兵多是燒傷、踩踏受傷,真正死亡的並不算多,加之蜀兵熟悉山地野戰,山地生存經驗豐富,有大量散兵是可以往回逃的,相信戰前針對戰爭失敗,也會做逃跑路線的部署。劉備停留在永安,想必也有收納敗兵的考量。

劉備作為一國之君親守國門,而非逃回成都,想必也是展示給陸遜看的,我都留在這裡,這裡肯定有重兵把守,就問你敢不敢來攻,起到震懾作用。三國志記載,孫權在看到劉備經此大敗,竟然仍守在前線,心中畏懼,於是遣使求和。當然,孫權和陸遜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也是有北方曹魏的威脅,更為主要的原因,正在於劉備的防禦另其無可乘之機。

在永安期間的劉備,還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平定漢嘉太守黃元的反叛,另一個就是完成了與孫吳的媾和。從此之後,永安也成了蜀漢政權的第三大戰區,即永安戰區,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也親命李嚴為永安太守,以彰顯此地的戰略地位和重視程度。


棍哥觀史


公元222年八月,夷陵之戰終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劉備一路向西逃至白帝城。同年九月,由於蜀將趙雲引軍及時支援永安,加之顧忌曹魏襲擊後方,引軍乘勝追擊的陸遜主動撤兵。後劉備因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於次年四月亡故於白帝城。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從222年九月到223年四月,期間近七個月的時間,劉備一直是待在白帝城而再未踏足成都,難道他真是如當年西楚霸王那般“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過這並不像劉備的為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寧死也不回成都呢?下面我們便一探這背後的究竟。

白帝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嶺、大巴山,東邊亦有武陵山脈,所以當時魏,吳兩國要想進攻蜀國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有軍隊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線絕對是走長江水路,而這條“最佳線路”的必經之地便是白帝城。

詩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發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從白帝城順流而下到江陵(現今荊州市),那速度是飛快;當然若是從江陵逆流而上的話,那可能便得花費數月的時間了。所以佔據了白帝城便相當於佔有了長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動權。為什麼當年劉備會敗在夷陵啊?除了劉備戰略方針有問題外,還有一個非常客觀的原因就是夷陵這個地方易守難攻,三國時期的夷陵即現今宜昌,宜昌被稱為長江的東大門,而西大門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離奉節城不過8公里,距離重慶市區四百餘公里。一面傍山,三面環水,扼守著三峽的門戶,所以白帝城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天子守國門

白帝城相當於蜀國的東大門,如若有失,進犯之敵便可輕易的攻破江州(現今重慶),然後順著岷江、沱江、涪江三條水路進軍直抵成都,通過嘉陵江、渠江直取漢中,到那時,蜀國的存亡就真是在旦夕之間了,所以白帝城一定得牢牢守住。

劉備經過夷陵慘敗後,蜀國元氣大傷,然而越是在這種危急時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輕心,所以劉備不得不選擇了以天子之尊守衛國門。儘管當時的陸遜已選擇撤兵,但這種關乎國運的大事又豈能掉以輕心呢?經此大敗,朝局動盪,人心惶惶,劉備不敢也不能將如此重地交付與他人,且不說孫吳是否真的放棄了西進之意,北方的曹魏對此也是虎視眈眈,所以劉備只得親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確保蜀國的安危!這也是劉備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夷陵之戰是劉備人生中最後一次御駕親征,也是令劉備最為懊悔的一場戰役。此戰後,荊州歸屬問題徹底解決,卻也使得蜀漢失去了先機,元氣大傷。劉備敗逃至白帝城後,直至病死,也未曾回成都。

襄樊之戰時,東吳趁關羽同曹軍拼殺時,派人偷襲了荊州,並殺害了關羽。此後,劉備決定出兵征討東吳,以為兄弟報仇的名義同孫權爭奪荊州,圖謀江東。

公元221年,劉備禦駕親征,派將軍吳班、馮習統領4萬餘人深入夷陵地區;孫權派大都督陸遜率五萬人馬與之對陣。結果,劉備一方急於交戰,可陸遜卻避而不戰。相持數月後,蜀軍糧草緊張且士氣低沉,陸遜先用火攻燒了劉備軍營,然後集中兵力發動進攻,使得劉備大敗而歸。

劉備一邊收攏殘兵,一邊退守,而陸遜等人追逐了一段後,擔心曹操背後偷襲,所以也就主動撤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在兵敗後卻未回到成都,而是一直待在白帝城,並最終病死在這裡。

有人覺得,劉備不回成都,是因為大敗後無顏再回都城,也有人說劉備未回成都是因為逆江而上不易,耗時太多,所以選擇了駐紮在白帝城。

這兩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忽視了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還不甘心就此放棄荊州,甚至仍有進取京東的野心。

我們知道,劉備兵敗數月後便病死了,可是,劉備卻並不知道自己尚有多少時日。因此,他依舊駐紮在白帝城,無非是出於以下兩點考慮:其一,此地易守難攻,可以防止東吳偷襲;其二,將白帝城作為再次征討東吳的大本營。

劉備戎馬一生,屢敗屢戰,歷經苦難後才建立了蜀漢政權。對他來講,夷陵之戰的慘敗雖然元氣大傷,卻不至於就此心灰意冷。所以,劉備收攏殘兵後,在白帝城守住蜀漢門戶,同時又積蓄力量準備再次攻打東吳。

只是,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命運並沒有再給他扭轉乾坤的機會,在數月之後,白帝城竟成了自己生命的終點。


夕陽下的晚楓


其實的話我們去看《三國演義》,上面對於劉備從兵敗到他最後生病到最後死亡,整個時間特別短,看起來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正史上面,劉備從夷陵兵敗,一直到他白帝城撒手人寰,中間可經歷很長一段兒時間,而且劉備死的也不是算太過於窩囊。

在夷陵遭到陸遜的軍隊火攻以後,劉備的軍隊一直處於一種敗退的狀態,並且後面陸遜的軍隊一直保持一種追擊的態度,從宜林一路追到白帝城,但是後來東吳方面軍力不足了,選擇自動撤退了。這個時候劉備待在白帝城主要就是收攏殘兵,包括他夷陵跑到白帝城不是說一路連滾帶爬快速跑到白帝城關閉城門,不見人了,而是邊打邊撤,一路在收集,因為夷陵之戰而損失的殘兵敗將。

所以說劉備在得到白帝城這座堅城以後,一直待在了這個地方,為什麼?如果過江,那就是益州的地盤,但是剩下來在江對面的殘兵敗將,這就必須為他們生命負責了。

所以劉備必須待在白帝城,只要他呆在白帝城周圍被打散的蜀國的殘兵敗將可以找到一個方向,可以朝著白帝城的方向,聚攏,然後劉備可以收攏殘兵敗將。

與此同時,這個時候劉備可能是在路上得了病,一直拖到了白帝城,然後才倒下來,在白帝城的時候,劉備病已經很重了,不可能說再把她送回成都,這中間路途遙遠不說,而且山林眾多,獐氣眾多,一旦中間出了任何問題,那連遺言都沒有,直接就嗝屁了。

當然,這個時候曹丕也看到了一絲希望,說我能夠統一天下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因此聚集重兵在荊州方向,打算對東吳動手,也就是說曹丕如果針對漢中進行動手的話,劉備是不管自己身體究竟有多麼虛弱,必須要跑回成都去。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曹丕給了一個神助攻。發動兵力攻打荊州,給了劉備一個喘息的機會。劉備不需要那麼著急回到成都了。

當然,這個時候劉備回去也是有點兒臉上掛不住,畢竟當初是自己力排眾議,想要攻打東吳,為自己的關羽,張飛報仇,此時此刻軍隊損失這麼大,糧草軍械損失大半,這是最重要的。蜀國曾經積攢起來的國力一下子揮霍一空了,什麼東西都沒撈到,那劉備回去之後怎麼面對群臣呢?我們去看劉備身邊的人,此時益州的本土派幾乎一個都沒有見到,包括李嚴也是之前從荊州到益州的。

你說劉備不能回去,他在那兒有自己的任務。與此同時,它也回不去它的。身體病的實在太厲害了,同時也沒有理由回去。曹丕不想攻打蜀國,而是直接想對東吳動手,另外,劉備沒有臉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