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父子蜀地四十年,為何沒感動那些益州勢力,反出了大量投降派

蜀漢,三國時期的地方政權,與東吳以及曹魏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被後世稱為,東漢末年三巨頭。但是蜀漢和其他兩個大哥比起來,其實勢力非常的弱小,但就這樣還不算,在三國中,蜀漢的勢力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投降派居多,叛徒也多,而蜀國也正是在這股勢力中被破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劉備父子蜀地四十年,為何沒感動那些益州勢力,反出了大量投降派

我們都知道在公元263年,魏國進攻時候,譙周帶領著益州勢力直接開城投降,劉禪在朝中雖然是王,但是勢力卻非常淡薄,只能被牽著鼻子走。按理來說,劉備父子都是仁德治天下,為什麼在他們治理的這40年中,益州的士族們不光沒有被感化,最後還給魏國帶了路,成為了地地道道的二五仔呢?

回到劉備時期,其實蜀漢對於益州來說是一個外來政權,劉備剛剛進入四川時候,為了在這裡站穩,和當地的東洲勢力走到了一起,而這個東洲勢力雖然在益州,但其實也是外來勢力,兩個勢力兩合起來開始打壓益州的士族,雖然他們的權利並不小,但是在打壓中卻被邊緣化,長期遊離在邊緣。

劉備父子蜀地四十年,為何沒感動那些益州勢力,反出了大量投降派

所以由於蜀國的刻意打壓,益州勢力對於蜀國好感並不大,也沒有多大的認同感,兩股勢力非常的地勢對方,在三國的歷史中我們也能看到,兩方矛盾非常的尖銳,相互之間並不配合。但是蜀地偏偏又是益州勢力的天下,當地的鄉紳豪強都是益州勢力的人,蜀國每年的賦稅,經濟、農業和政治其實都是益州勢力在不斷地維持。

而自從劉備進入蜀地以後,大部分的青壯年都被徵召入伍,賦稅連年上升,益州這時候其實已經有些難以承受了,很多地方在正史的記載中還出現了抗拒稅款的暴動。而另一邊,曹魏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對於士族團體有了更多的優待,這些被打壓的益州士族們開始看到了希望,想著投奔魏國,而一些老百姓受不了賦稅,也想投降,最後在譙周的不斷遊說下,劉禪最終不得不按照他所說,開城投降。

劉備父子蜀地四十年,為何沒感動那些益州勢力,反出了大量投降派

畢竟當時在城中,劉禪手下的各路人馬都不在,此時勢力最大的就是益州勢力了,並且劉禪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士族,還有哪些被賦稅快壓垮的人民,所以實際上劉禪的投降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