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升级!广州加入抢人大战,中国城市化竞争进入下半场?

昨天,一则《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引爆地产圈,被指限购放松的信号得已广泛传播,图文如下:

人才争夺战升级!广州加入抢人大战,中国城市化竞争进入下半场?

广州放宽非户籍人口落户实施方案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新闻,毕竟这则通知2017年12月30日就发了。在兰州限购令的背景下,催生了一系列的联想。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当时,依靠农业部门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下,中国城市化进程才真正开启。当时的名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改革开放、人口红利、土地财政等多重利好的催生下,中国的大工业时代一日千里,狂飙突进。而当时的人口红利并不是今日当下所说的大学生,而是所有普通的年轻人,不管是否有读过书(一般都是有初中水平了),都成为人口红利的一份子,为中国的大工业时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当时,拥有全世界最多、最廉价的年轻劳动力,成为中国最早发展起来一批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还有低廉的土地成本(很多是免费送给工厂企业使用的)。

如今,拥有全世界最多、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城市,将成为下一轮城市化竞争中的赢家。而这些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口就是城市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看到的是这样的现实:受扩招的影响,毕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而毕业就失业、毕业找不到工作等报道也是一年比一年密集。同时大学生这边的反馈也是如此基调,工资太低、房价太高、前途秒茫。所以于各地抢人大战的背后,我们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1. 户籍的现实性价值和历史性意义

  2. 大学生倒底算不算人才资源,且不说是否稀缺

  3. 大学生们应如何正确理解大学教育的价值及被社会利用的价值

  4. 入户放松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户籍的现实性价值和历史性意义

户籍算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吧。按说都是中国居民,到哪居住、生活、就业、医疗、教育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人口的登记和管理倒是有很久很久的历史,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是商鞅变法中关于户籍的管理了。其实在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到了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到了1985年,居民身份证制度宣布实施。也就是1985年以前我们都是用户口薄证明自己,然后居民身份证经历了两代的发展。对于所有外出打工的人来说,估计也都经历过暂住证、居住证等,特别像深圳等特区城市,早些年还要有边防证才能进市区。所有这些证的背后都是有相关的历史意义,这背后影射的逻辑就是城市公共资源。要理解户籍,必须先理解城市。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

城市不动产的价值,说到底,就是其所处区位公共服务的投影。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而问房四宝认为,除了上述这些公共服务,城市居民最关心的还是以下几项:

  1. 层次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年人均收入

  2. 完善的教培体系和有竞争力的教育质量

  3. 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及较高的医疗水平

  4. 发达城市交通网络和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

各种证的限制和取消、户籍的控制的背后,其实是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这就是户籍管控的现实价值。当中国优质的城市不止北上广深,也不止一线新新一线等划分之时,户籍也许会退出历史舞台,也许会重新赋予居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北上在人口管理方面,虽然没有增量空间,且必须进行置换,置换的背后依然是对优质人口的争夺。

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1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5.27万。

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后保持。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

2.大学生倒底算不算人才资源,且不说是否稀缺

当然是算的。在问房四宝发的: 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每年都在扩招,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但是相对庞大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来说,大学毕业依然是稀缺品。来自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毕业的小学生有1507.45万人,全国毕业的初中生1423.87万人,毕业的普通高中生792.3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33.62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704.18万人。而且基本上绝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自于城市。据有关统计显示: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

所以,大学生在庞大年轻劳动力人口中占比依然不算高,属于稀缺品。

人才争夺战升级!广州加入抢人大战,中国城市化竞争进入下半场?

高中生占比

3.大学生们应如何正确理解大学教育的价值及被社会利用的价值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在学校学的知识在社会上基本没用,而且我们现在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大城市在拼命奔跑,也只能勉强让自己维持现在的样子。大学无用论因此也是甚嚣尘上。其实不然,大学学会的是学习的基础,比如学习的习惯、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一个没有经历过学习的人,内心是盲目自大的。也不具备基本的条件转换升级职业技能,获得更多增值机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学生很可能毕业时只是一个前台文员,但她可以通知自学来获取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行政管理之类、司法考试等等,为未来职业转换升级获得更多的筹码。而且你会发现,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一直都在学习。有点学霸的意思,在大学里混的人,一出学校就不再学习了,就会一直退步。就变成越努力越幸运,越学习越自信。这个社会可怕的不是那些人比你历害,而是那些比你厉害很多的人,还在拼命努力学习。

如果你理解了大学学习的价值。那你就可以理解被社会利用的利值,城市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这样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基础的人,如果又能通过自我学习,在不断转型升级的产业变化中,始终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人才当然是每个城市的必须品。大学生没什么了不起,所以不要一出校门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要求高工资,大学生也不要太看不起自己,我身边那些优秀学校毕业生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是我等望尘莫及的。也是我等学渣们焦虑所在。

4.入户放松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房子是用来住的,对于一个顶级优秀的人才来说,这似乎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包括在北上也有对顶级人才的礼遇计划。但顶级人才并不是一个城市生产力的全部,一个城市还是要靠绝大部分的中间力量支撑起来。入户放宽争夺的就是这一波中间群体。现在没有人可以统计北上有多少大学生,有多少是小学生。目前对于没有人口增量空间的北上来说,把更多的小学生置换成大学生难道不是唯一之路吗?只是北上不会放宽户籍来引进大学生了。而是通过产业转移置换的形式。说到和房价的关系。那是当然了。放宽了入一定程度上是给了更多的人房票(购房资格),在广深一个购房资格本身就值几百万。

但广深放宽户籍并不是为了房价。很简单:因为地方债务并不压身。(珠海是第一个放宽入户的广东城市吧)

人才争夺战升级!广州加入抢人大战,中国城市化竞争进入下半场?

广东地方债务

北上广深等一些城市基本上已经完成城市化的原始积累。一旦原始资本(基础设施)积累完成,就会带来持续税收。这些税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资,自我循环,加速积累。城市的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而这些投资的资金都需要地方大量举债,而当下能够抵押融资的只有土地,土地价值如何又取决于规划和当前大家对高房价的态度。不拿新钱还旧债,原始积累又没有完成,持续性的税收又不够,那又如何自我循环发展呢?所以,以下城市的放宽入户政策,看起来就是在救市无疑了!

人才争夺战升级!广州加入抢人大战,中国城市化竞争进入下半场?

各地的地方债务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打着抢人的旗号,干着救市的事情吧。中国的城市化竞争将进入下半场,独立的城市将难有大发展,而在城市群中的城市,借着良好的交通体系,会承接一些产业转移带来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