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會出現兩德合併那種情況嗎?

時鐘Q


誠邀,如題。英國末代總督蒙巴頓本來劃分給巴基斯的是兩塊土地,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那麼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東西巴基斯坦會出現兩德合併那種情況嗎?小編以為基本沒有可能。為什麼呢?

首先,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關係並不好

實際上,巴基斯坦分裂的原因,除了強鄰印度的搗亂之亂全靠巴基斯坦自己的內亂。因為孟加拉有一億人口,面積也不小但是在原來的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中卻沒有話語權,所以才導致孟加拉一直想從巴基斯坦分離。於是印度用第三次印巴戰爭使得東巴基斯坦坐實,成立了孟加拉國。 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並在4月於印度加爾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這點和德國完全不同,西德和東德雖然政府敵對,但百姓之間還是有感情的,甚至於許多百姓為了見到親人在柏林牆的底下挖地道,西德東德官方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說白了,德國合併有基礎,巴基斯坦沒有。

其次,印度不會同意

的確,東西巴基斯坦合併是人家內部的事,印度本無權干涉,但是印度可是想要成為南亞第一的大國,怎麼可能允許自己唯一的對手巴基斯坦再次壯大起來?想當年德國合併也是給美國和蘇聯很大的代價才實現的,然而印度與巴基斯坦相比,印度錢多人多武器多,巴基斯坦還是個很窮的國家,能拿出什麼來讓印度高興呢?領土還是資源,巴基斯坦自己會同意嗎?所以小編以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合併還是紙上談兵,當然國際局勢風雲詭譎,如果哪天印度先內亂了,可能巴鐵就有機會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巴基斯坦國力強變得強盛,那麼它可不可能像兩德合併一樣收復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從19世紀到現在有200多年了,分裂的國家一抓一大把,沙皇俄國,蘇聯,到現在俄羅斯和中亞五國以及白俄羅斯之間都有重新合併的思潮,但是合併了嗎?奧匈帝國解體以後誰還記得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原來是同一個國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可大了,沙特以色列伊拉克,埃及蘇丹,尼日利亞這群國家原來都是土耳其的領士

最近一兩百年唯一合併,並且在過程中沒有使用武力或者說威逼利誘的國家也就一個東西兩德



首先兩個能夠合併是因為,第一當時蘇聯解體了無暇顧及

第二,當時歐洲各國因為未達成一致,所以沒有出兵干涉兩德合併,

第3出現東西兩個德國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冷戰雙方對德國的分區佔領。所以說,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種族歧視問題。第四,在之前兩者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民族。所以說本身也有很強的向心力。

但是東巴基斯坦一條都沒有。

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隔著十萬八千里,所以說巴基斯坦收復東巴的,先得把印度暫停,並且承認巴基斯坦佔領印度上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才有可能讓巴基斯坦本土同孟加拉國之間聯繫起來。



並且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之間本身就沒什麼關係,無非就是因為當年的蒙巴頓方案劃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時候能把這留的心眼兒,蓄意挑起印巴戰爭。

所以說趁早打消這條心吧,想要收復東巴基斯坦可以,把印度幹扁了,順便吞了印度。(否則的話,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之間怎麼聯繫也不看地圖啊?

難不成像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一樣嗎?但是你也不看看俄羅斯和加里寧格的領土差距有多大?


嘯鷹評


從感情上說,東巴基斯坦的丟失是巴基斯坦永遠的痛。所以,到今天分裂東巴的始作俑者印度仍然被巴基斯坦看做最大的敵人,只不過現在巴基斯坦受國力所限,只能乾瞪眼沒辦法,一旦國家強盛,一定會尋求複合的。

其實,巴基斯坦強盛之後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就會和孟加拉國再次走到一起。

一開始,擁有東巴的巴基斯坦佔有地利和人和優勢

1947年南亞次大陸各國獨立之後,在這裡形成了兩個大國,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巴基斯坦。印度共有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為3.6億。巴基斯坦大約100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萬。

印度國土面積是巴基斯坦的3倍,人口卻是巴基斯坦的4.5倍。但是巴基斯坦卻有地利的優勢,彼時的巴基斯坦有一塊巨大的飛地東巴基斯坦,這裡和印度的孟加拉邦接壤,人口4200萬,西巴基斯坦人口有3370萬,東巴和西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鉗子將印度夾在中間。

(今天的南亞地區)

(當初孟加拉國海是東巴的時候,對印度具有鉗制的作用)

不僅有地利優勢,巴基斯坦一開始還有人和,由於信仰原因,東巴和印度關係也極為緊張,他們願意團結在巴基斯坦政府周圍和印度對抗。所以,雖然巴基斯坦國力不如印度,但在對抗中雙方還是能打的有來有回。

但是,巴基斯坦並沒有珍惜這一切,丟掉了大好形勢!

東巴與西巴分道揚鑣

東巴地區以孟加拉族為主,大約佔總人口的98%,而西巴的主要人口為旁遮普族和普什圖族,並且和中東地區聯繫緊密,而東巴的孟加拉族在1948年之前和西巴幾乎沒有聯繫,更談不上認同感。這是兩個幾乎完全沒有聯繫的地區由於宗教原因被人為強行糅合到一起的,也就為後來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印巴分治時期,信仰伊斯蘭教的孟加拉族人前往東巴)


西巴雖然人口少,但軍政大權在握,東巴雖然人口多,但很難進入高層參與決策。再加上缺少民族認同感,巴基斯坦在政策上總是厚此薄彼。

比如,政府預算東巴長期遠超西巴,最多的1955年到1960年期間,東巴所佔的政府預算只佔31.5%,西巴佔68.5%。如此一來,東巴的發展水平越來越不如西巴,而東巴的精英階層由於得不到重用也開始走向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對立面。於是,東巴的主體民族孟加拉族開始與巴基斯坦政府漸行漸遠。在這一背景下,東巴的精英和印度走到了一起。對於印度來說當然求之不得,開始加大對東巴境內反對勢力的支持。就這樣東巴和巴基斯坦政府的矛盾越來越激化,終於在1971年3月26日這一天爆發了孟加拉民族解放戰爭(當時孟加拉人口7000萬,西巴基斯坦人口6500萬)。巴基斯坦政府派兵對當地人進行了嚴酷的鎮壓,導致上千萬人逃亡到印度境內。

(逃往印度的難民)

但事與願違,巴基斯坦政府的做法,讓當地的孟加拉族士兵變節,反而加強了反對者的抵抗力量。而且,印度開始派出教官幫助訓練難民,然後分批送到東巴與巴基斯坦軍隊作戰。據估計印度一共訓練了大約10萬人,而當時東巴的巴基斯坦準軍事人員一共才8萬人。

看到印度在背後支持反對派,巴基斯坦惱羞成怒決定先發制人對印度進行打擊,在1971年12月3日這天襲擊了印度的多座機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誰成想印度早有準備,巴基斯坦空軍幾乎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印度早已在東部邊境集結了3個軍共25萬人。戰爭爆發後印軍大舉攻入東巴,東巴危急。巴基斯坦趕緊派出軍隊攻擊印度西部邊疆,在這裡印度也準備了25萬人,與巴基斯坦軍隊人數相當,雙方一時間打得難解難分。

戰爭讓各大強國介入,中美選擇了支持巴基斯坦,蘇聯選擇了支持印度,但東巴局勢已經不可挽回,在印度軍隊絕對優勢的攻擊下,僅僅過了13天8萬巴基斯坦軍隊就被俘虜,戰爭也隨之結束。在印度的支持下東巴獨立為孟加拉國,從此巴基斯坦被印度斷掉了一臂,再也無力在印度次大陸與印度爭雄。

(巴方人員簽訂投降書)

東巴的獨立,說到底還是在巴基斯坦政策過失導致,如果當時巴基斯坦能夠對東巴平等相待,當地人就不會反抗,更不會給印度可乘之機了。

今天的孟加拉概況

孟加拉今天的人口超過1.7億,人均GDP大約為1800美元。孟加拉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主要為農業和輕工業,以出口衣服、黃麻、皮革、冷凍食品和茶葉等輕工業和農產品為主。

(孟加拉國的服裝廠)

目前,孟加拉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近些年來人口增長緩慢,在剛獨立的時候孟加拉人口要超過西巴基斯坦,但是現在西巴基斯坦人口已經超過2億,孟加拉國人口只有1.7億。孟加拉國人口增長的停滯,和國內較為惡劣的環境是分不開的,除了氣候高溫多雨之外,糧食產量也存在不足,長此以往孟加拉國內肯定會亂套。

而且,孟加拉國的軍隊也不行。孟加拉軍隊總兵力14萬人,陸軍12萬,海軍1萬,空軍1萬,軍人待遇微薄戰鬥力地低下。

可以說,目前的孟加拉危機重重,需要有人來收拾爛攤子。

假如巴基斯坦突然強大,孟加拉國還是老樣子的話那就有意思了

目前巴基斯坦人口為2億,人均GDP為1700美元。假如巴基斯坦變強盛了成為一個發達國家,比如人均GDP和澳大利亞一個水平達到5萬美元。那麼,他的經濟總量將會增加到10萬億美元。

這個體量的國家,其科技水平、工業水平必然會極為發達,因為僅靠初級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為經濟支柱,一個人口過億的國家是無法成為發達國家的。

國力強盛的巴基斯坦一定會試圖收復東巴,這個時候他要解決兩個問題:

  • 第一,阻止外部勢力干涉

強大的工業和科技足以讓目前總人數為60萬的巴基斯坦軍隊鳥槍換炮。空軍會批量裝備四代機和五代機;海軍擁有一到兩支航母艦隊;陸軍的坦克、火炮、武裝直升機等性能和數量遠超印度。

(強大的新一代戰機可以在空戰中以幾乎零傷亡的代價擊敗敵軍)

(假如巴基斯坦有這麼強大的海軍,印度海軍會老老實實待在海港裡)

(立體攻勢可以撕碎印度的防禦戰線)

也就是說,變成發達國家的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在戰爭中壓制印度軍隊。這個時候,關於外界的干預就可以排除了。

第二,緩和東巴人民的牴觸情緒

接下來就是這次事件的主角孟加拉國的態度了。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的分歧主要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當初巴基斯坦政府厚此薄彼導致東巴上下對政府不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如果巴基斯坦吸取教訓答應在統一後一視同仁,並且加大對孟加拉地區的投資,無論是精英階層還是老百姓都會歡迎的。

所以,如果巴基斯坦成為發達國家,並改變對孟加拉地區的態度,願意平等相待,統一不是不可能的。至於極個別的反對勢力,無異於螳臂當車!


歷史風暴


巴基斯坦曾經也有過一段和印度不分你我的時光歲月,在曾經的英屬殖民地時代裡,人們不會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和印度區分開來,他們會統一地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印度。


那時候的印度,在英國的統治下擁有著現如今所無法擁有的龐大國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實力極為強悍,憑藉著他們分散在各地的龐大殖民地,而開始擁有了日不落帝國的美稱。

日不落帝國的大意就是無論地球如何旋轉,陽光都總能照射到他們的殖民地或者國土,在他們龐大的國土和殖民地中,總有那麼一塊地方是白天。

不過他們的輝煌並未能延續太久,以歐洲為主戰場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就如同兩次驚雷一般擊打在了英國本土之上,這兩次驚雷擊打得英國元氣大傷。

日不落帝國崩塌時刻的老奸巨猾

就如同一個黑幫老大平常還能憑藉著自己的武力以及手段控制一個黑幫一樣,但如果他受了重傷,再無法擁有以往的武力,那等待著他的將會是被手下人反噬或者所建立的黑幫分崩離析。

英國經歷到了第二種結局,他們原本並不想放棄英屬印度這麼一塊讓他們獲利豐厚的殖民地。

但是以當時他們的實力衰退、以印度當時脫離情緒的高漲、以二戰後世界各殖民地自立大潮的洶湧,要是他們繼續在印度強行延續他們的統治,那他們最終就真有可能被這些殖民地給反噬,落得一個萬劫不復的境遇。

在經過無奈的抉擇與考慮之後,他們選擇了放手。

他們接下來把英屬印度拆分成了幾塊,其中獲得土地最多的是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分別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不過他們選擇放手的時候,也頗為老奸巨猾,還在為著以後迴歸這些殖民地著想,為了能在以後重回這些殖民地。


英國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製造了矛盾,以防止他們高速發展、未來難以掌控。

其中有一個巨大矛盾就是在給巴基斯坦劃分國土的時候給了他們一塊飛地。

所謂飛地,就是兩塊不相連的土地,被加拿大阻隔的北部美國是這麼一塊飛地。

現如今已經變成孟加拉國、當時人被稱為東巴基斯坦的地區也是這麼一塊飛地。

東西矛盾的產生

英國人給了巴基斯坦兩塊土地,其中一塊就是巴基斯坦的本土,被稱之為西巴基斯坦,另一塊就是以上所說的東巴基斯坦。

因為這兩塊土地之間有著印度的阻隔,所以如果他們想要互通有無,就必須得繞過印度洋或者從別國繞道,十分麻煩,由此引發了很多問題。

在上個世紀,因為東巴基斯坦距離西巴基斯坦有著一段遙遠的距離,所以西巴基斯坦對東巴基斯坦的投入根本遠遠無法達到對西巴基斯坦本部的投入力度。



這其中的差距,就引發了東巴基斯坦的不平衡和不滿。

再加上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族群是兩個不同的族群,他們之間更加沒有了歸屬感。

很快,東巴基斯坦人就產生了脫離西巴基斯坦管控的想法,他們想自己建立一個國家,自己管理自己。

印度就是藉著這東巴基斯坦內部的情緒,展開他們干預巴基斯坦內政行動的。

在1971年的時候,印度人在蘇聯人的支持下,打著幫助東巴基斯坦的名義出兵攻打了東巴基斯坦駐紮的巴基斯坦本部軍隊,然後又和巴基斯坦本部爆發了一定規模的戰爭。

印度當時的軍隊力量相比於巴基斯坦來說非常強大,東巴基斯坦駐守的軍隊根本不是印度的對手,西巴基斯坦又沒有實力對其進行支援,因此他們很輕易地就佔領了東巴基斯坦。

不過當時的印度明顯是不懷好意的,在佔領下東巴基斯坦後,他們竟然反客為主,打起了吞併東巴基斯坦的決定。


如果不是後來美國人動用了核威懾以及派出航母以及軍艦組成的艦隊,對印度進行了威脅,可能他們真的就吞併了東巴基斯坦。

在美國人的威脅下,印度只能放棄了吞併東巴基斯坦的想法,把東巴基斯坦交還給了東巴基斯坦人,支持著他們自己建立了國家,這個國家就是現如今的孟加拉國。

巴基斯坦基本不可能合併

在這個提問中有問到巴基斯坦如果強大起來,有沒有可能如同90年代的東德和西德一樣合併一體。

這個提問其實是很寬泛的,如果巴基斯坦想要如同東德、西德一樣合併的話,他們有兩個不同的選擇。

第一種選擇就是和印度合併,這個選擇的難度非常巨大,根本不可能會發生,要說印度合併他們,倒更加讓人容易相信一些。

不過現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擁有著核武器,國際間又有著諸多大國的制衡,這種結果根本不可能會發生。

第二種選擇就是和曾經被分離的孟加拉國合併,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也很小。

雖然孟加拉國曾經和巴基斯坦是一體的,但是他們的距離畢竟那麼遙遠、他們之間的文化相差又那麼懸殊,想要不通過戰爭,他們想要合併孟加拉國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他們想要發動戰爭,那他們就得考慮到印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雙方都擁有核武器、不敢輕舉妄動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發生。

所以說無論巴基斯坦國內再如何強盛,都不可能會出現兩國合併的情況,東西德合併的幾大因素在巴基斯坦身上是沒有的,這種情況下,自熱不可能獲得和東西兩德一樣的結果。


孤客生


我們都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原來是一個國家,被英國統治。後來,英國頒佈“蒙巴頓方案”,印巴開始分治。在1971年。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那麼,若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會像德國那樣重新實現統一嗎?

當年德國由於二戰而分裂,之後又能重新實現統一。首先是因為東德與西德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都差不多,雙方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次就是西德與法國和解後,經濟發展迅速。西德對東德有較大的吸引力,所以東德的人們也迫切的渴望統一。隨後蘇聯也答應和解,德國才得以統一。由此可見,德國的統一同時具備了內部和外部的條件。

再縱觀巴基斯坦,想要實現統一,必須具備的條件有:國力強盛、解決與印度關於克什米爾的問題、與孟加拉國的不同等等。

首先,暫不論巴基斯坦的國力,就算巴基斯坦的國力強盛,對孟加拉國有吸引力,但畢竟在位置上,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之間還隔著印度。印度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的問題已經延續了六十多年,雙方關係比較緊張。由此可見,印度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做出讓步。還有一點,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之間,除了同樣信奉伊斯蘭教外,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比如,在語言、文字,地理位置上都有很大的相異之處。

綜上所述。就算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要想實現統一,在外部條件上,需與印度和解;在內部條件上,需孟加拉國同樣希望統一。但這些條件,估計很難達到。


利刃軍事


這個問題……當然很難。因為巴基斯坦和德國,從來就不一樣。

近日的印巴衝突,再次讓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世界的焦點。作為英國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傑作”,從英屬印度分別獨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從來都是水火不容的敵人。

自印巴分別獨立至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共進行了三次印巴戰爭,雖然時至今日,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仍然激烈對峙,但總體而言印度實力要強於巴基斯坦。

一方面,印度體量遠遠大於巴基斯坦;另一方面,印度獲得了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拉攏和支持,這讓印度有恃無恐。

特別是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巴對比更加懸殊。

那麼,失去的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國,還能回到巴基斯坦懷抱嗎?還能重演兩德統一的奇蹟嗎?靜夜史認為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巴基斯坦和德國的情況,本身就不一樣。

首先,巴基斯坦的位置太偏。

二戰後因為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世界政治中心轉移到歐洲和亞太,而地理位置居中的南亞反而成為邊緣地區,這就使巴基斯坦問題,從一開始就不如德國備受矚目。

而且德國是美蘇英法四國分割的,而英屬印度只是英國一手操刀完成。因為身處邊緣,巴基斯坦不可能像德國那樣利用大國矛盾縱橫捭闔最終實現兩德的統一,因為世界大國從來就沒有正眼看過這裡,這也是印度極其囂張的重要原因。

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就是在美蘇兩國選擇性失明,且北方大國無暇顧及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巴基斯坦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註定只能淪落到和錫金相似的命運。

其次,兩巴空間距離太遠。

和東西德國的山水相連不同,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國有著相當遙遠的空間距離,這就讓兩塊土地的合二為一困難重重。

從朝韓對峙的情形可以看出,即使兩塊土地山水相連,因人為的阻隔交流尚且不便,而巴基斯坦如此遙遠的飛地,重新統一就更是難上加難。

因為兩巴之間,是水火不容的惡鄰印度。在國際社會從來不重視這裡的情況下,印度就是南亞次大陸名副其實的霸主,這是巴基斯坦統一東巴的最大障礙。

如果巴基斯坦統一東巴,一方面巴基斯坦可威脅印度東部和孟加拉灣,另一方面向北可威脅印度的西古裡走廊,使印度東北地區成為飛地,所以印度絕對不容許兩巴統一的事情發生。

而從兩德統一的艱難歷程來看,統一的前提從來不是勢均力敵,只有在雙方出現巨大懸殊後,比如軍事實力,經濟水平,才有可能走在一起。比如兩德統一前,聯邦德國早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強國,而民主德國的計劃經濟則遭遇了重大挫折,這才使聯邦德國吃掉民主德國成為可能。

巴基斯坦除了國土面積,在人口上都不佔優勢,更遑論經濟優勢了。而因為印度的瘋狂打壓,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這使巴基斯坦的強大似乎遠遠看不到頭。

最後,世界大國不支持。

作為小國,巴基斯坦和德國的情況一樣,能否統一全看世界大國意志,而世界大國是不希望兩巴走向統一的。

作為美國在南亞次大陸的重要夥伴,印度的訴求當然是美國優先考慮的,因此美國不允許兩個巴基斯坦對印度形成夾擊之勢;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雖然綜合國力一蹶不振,但仍然和印度眉來眼去,因此俄羅斯當然不會支持一再被忽略的巴基斯坦。

說白了,正因為巴基斯坦小,沒有大的戰略價值,所以才會被世界大國拋棄,這也是印度得寵的重要原因。

而北方大國,一直是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夥伴。

但越南反目的教訓在前,北方大國是不會允許兩巴統一走向強大的。

從越南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旦鄰國強大,必然和北方大國反目,因為兩者的訴求天然存在水火不容的衝突。只有在巴基斯坦國力較弱時,才會對北方大國更加依賴。

“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不只適用於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如此。

最後,從兩德統一的進程可以看出,只有世界形勢風雲突變,分裂的國土才有可能走向統一,正是因為東德蘇聯路線以及共產主義陣營的失敗,才給了西德統一的契機。

那東西巴基斯坦不存在意識形態的對立,沒有發展路線的成敗,更沒有民族認同的親疏。兩巴能否統一的根本因素,在於實力的強弱。

具體說來,就是世界大國的取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結婚容易,復婚特難。曾經的大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成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兩個獨立的國家,即使未來巴基斯坦強大了,巴孟兩國也絕無可能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

因為當初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這兩個地區搭夥過日子,組成一個國家,實屬殖民者英國操弄的“包辦婚姻”,彼此間沒有愛情,同一口鍋吃飯了幾十年後被仇敵印度用武力拆散,各自成家立業過日子,這是不可逆轉的現實,未來想要“復婚”,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無論是巴基斯坦、孟加拉,還是印度,都不答應!為何?

【 巴基斯坦第一名模 阿夫扎爾 】



一、巴孟歷史上只有兩個共同點

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由大家都熟悉的東印度公司治理。二戰後,隨著世界各地的民族覺醒,獨立運動如火如荼,二戰中元氣大傷的大英帝國墮落成日已落帝國,國力虛弱,已經無力再殖民南亞這片廣袤的土地,不得不允許對方同意。然而由於伊斯蘭教地區與印度教地區的對立十分嚴重,加上日已落帝國為了日後保持對這片土地的影響力,維護一己私利,對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族群的對立情緒加以利用,1947年6月,英國駐印度末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公佈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印度與巴基斯坦相繼成立。當時的巴基斯坦包含了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里的飛地孟加拉地區。

巴基斯坦(西巴)與孟加拉(東巴)作為一個國家的兩個組成部分,彼此間的共同點只有兩個,一個是這兩個地區都是伊斯蘭教佔據絕對多數的地區,另一個是這兩個地區都是日已落帝國的殖民地。他倆搭夥過日子,實屬日已落帝國操弄的“包辦婚姻”。

1971年,印巴戰爭,在印度軍隊與孟加拉地區分離組織的聯手打擊下,巴基斯坦不敵,被印度成功肢解,孟加拉地區脫離了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日已落帝國的“包辦婚姻”解體了,南亞由此多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巴基斯坦的實力被削弱了一大截。


二、巴孟不同種族缺乏認同

現如今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差異性相當明顯,首當其衝的是兩國種族的巨大差異。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是旁遮普族、信德族、普什圖族和俾路支族,而孟加拉的民族多達20多個,其中孟加拉族佔全國人口的98%,是南亞古老民族之一。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民族林立,兩國沒有共同的民族,不同種族之間缺乏認同感,特別是獨立了這麼多年,再讓合夥過日子,哪個主要民族都不樂意。因為,民族的世界發展趨勢是走向獨立自主,而不是合夥過日子。

三、巴孟不同文化缺向心力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雖然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但兩國的文化截然不同,比如孟加拉的文化是各種傳統習俗及其外在影響的產物,有些傳統習俗是深深地根植於史前時期,另一些則是形成於近代,而迷信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還十分普遍。

巴孟兩國的文化差異非常大,兩國缺乏向心力,誰也不願意放棄獨立自主的現狀,重新合併,搭夥過日子。

四、巴孟沒有共同語言與文字

巴基斯坦語系繁雜,地方土語和方言多達幾十種,使用的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通用語言是英語,憲法規定的國語則是烏爾都語它的語言狀況跟近鄰印度一樣複雜,同樣通用英語。

而孟加拉的語言就單純多了,全國人民幾乎都是使用官方語言孟加拉語,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更順暢,溝通成本低,這個方面,巴基斯坦是沒辦法跟孟加拉比擬的。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使用的主要語言不一樣,沒有通用性,兩國絕大多數的人民是無法交流與溝通的,文字也是如此,彼此間是生疏的,有著無法逾越的隔閡,又怎麼可能重新合併呢?


五、地理隔絕,國家管理成死穴

在“包辦婚姻”的歷史階段,東巴基斯坦(孟加拉)與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上是分離的,被印度隔絕著,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屬於大型飛地,兩者的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里以上,東西巴基斯坦的來往與管理十分不便,這是無法克服的難關,也是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分離主義強盛,並輕易被印度肢解成兩個國家的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


六、印度絕不允許巴孟重新合併

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想獨吞克什米爾全境,為了打了三次大戰,至今依然是互為頭號死敵,和解之路遙遙無期。而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用武力支持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分離戰爭,成功幫助孟加拉脫離西巴基斯坦,獲得獨立,嚴重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實力,絕對不會同意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壯大頭號死敵的實力,必然會使盡一切辦法與手段,阻止、破壞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的合併,印度完全做得到,不僅印度的經濟與軍事能力遠遠高於巴孟兩國累加的實力,還在於印度把巴孟兩國隔絕著,只要印度需要,就能輕而易舉地切斷巴孟的空中、陸地、海上通道,使之成為無法通聯的1+1=0的兩個個體,合併成為名義上的事情,徒有虛表,沒有任何的意義。


飛狼


事實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兩德合併,那是因為柏林牆東西雙方,本就是一個整體,同屬一族,有著相同的歷史和血脈,並且都對德意志有著很強的認同感!

因此,雙方間是有著強大向心力的!

但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則不同,二者在1947年後之所以能夠同屬一個國家,完全是因為二者都信仰伊斯蘭教的緣故!

按照《蒙巴頓方案》的安排,將信仰印度教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分開建國,就成了後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當時的孟加拉國歸屬巴基斯坦,稱之為東巴基斯坦!

東西兩個巴基斯坦之間,被強大的印度隔開,二者間相隔千里之遠,歷史,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都不相同,唯一一個相同點就在於信仰的宗教之上!

但僅僅一個宗教,很難使雙方愛到死去活來,並形成那種難以割捨的向心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孟加拉國選擇獨立建國的原因之一!

因為二者歷史上本就沒有太多交集,合夥過日子也是英國人一手安排,是人為操控下的臨時性選擇!

因此,文化,習俗及生活方式的差異,會使二者間的分歧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調和,就好比戀人間的三觀不合一樣!

當初兩者就曾經搭夥過過日子,事實證明二者並不適合在一起,與對方強大與否無關,僅僅是因為不愛而已!

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即使巴基斯坦強大了,那也與孟加拉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既然選擇了分手,又何必回頭?

再說了,孟巴兩國都是高傲的,誰又原意第一個低頭,去請求對方的原諒呢?不會的,高傲的單著,挺好不是!


汶與川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描述:如今的孟加拉國是當初的東巴基斯坦(簡稱東巴),而不是題主所說的西巴。至於題主所問的巴基斯坦國力強盛起來後是否會像兩德合併一樣合併孟加拉國,我覺得我們不妨先追本溯源探究一下當初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分成兩國的歷史。

巴基斯坦也好,孟加拉國也罷,都曾經歷過相當漫長的一段與印度不分彼此的時光。歷史上的古印度文明曾覆蓋過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在英國殖民者到來前印度更多隻是一個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在印度次大陸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國,隨著英國人的到來整個南亞次大陸被打造成為統一的英屬印度殖民地。然而二戰的爆發使英國的殖民統治面臨嚴峻的危機: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在戰爭過程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英國為獲得自治領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不得不與之妥協,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自治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可在撤離之前英國仍試圖在印度獨立之後仍儘可能維持自己在南亞的利益存在,為此有必要遏制獨立後的印度的發展勢頭,而英國使用的手段就是印巴分治——英國在從印度次大陸撤離之前提出了《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的差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建國,次日印度也宣佈獨立。

在實際的印巴分治過程中《蒙巴頓方案》的缺陷暴露無遺: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次大陸長期以來形成的土邦割據狀態採取了默認的態度,試圖以此實現分化瓦解以印治印的圖謀,正因為如此各土邦從得以在服從英國殖民當局的前提下保持半獨立地位。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各土邦有權自願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實際的印巴分治過程中《蒙巴頓方案》方案在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克什米爾三個土邦遭遇了尷尬: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都被印度領土所包圍,居民也以印度教徒為主,偏偏卻是由信奉伊斯蘭教的土邦王公統治;克什米爾則恰恰相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領土都接壤的克什米爾以伊斯蘭人口居多,卻由印度教王公統治。這樣一來就使這三個土邦的歸屬問題出現爭議,印度依仗著自己在地理上的優勢搶先下手佔領了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對此鞭長莫及的巴基斯坦選擇了默認這一既成事實。但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巴基斯坦就不願讓步了——畢竟克什米爾相比對巴基斯坦而言鞭長莫及的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直接和巴基斯坦接壤,又是以伊斯蘭教人口為主的地區,在心理上較為容易接受巴基斯坦,於是巴基斯坦派兵進入克什米爾,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逃往印度,印度隨即也出兵克什米爾,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戰後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爾近四分之三的地域,而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爾四分之一的地域,然而這場戰爭並未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這就為日後的印巴關係埋下了隱患。事實上除了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克什米爾三個土邦之外《蒙巴頓方案》在孟加拉土邦也遭遇了尷尬。

歷史上的孟加拉土邦比今天的孟加拉國要大——大體上包括今天的孟加拉國以及印度境內的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特里普拉邦和奧里薩邦等地。古代的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地理區間,唯一的缺口就是位於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來自波斯和中亞的遊牧民族不斷跨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13~16世紀突厥人和阿富汗人進入跨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他們在這一地區大力發展伊斯蘭教。1526年德里蘇丹國被蒙古和突厥混血的莫臥兒王朝取代,具有中亞突厥血統的莫臥兒王朝控制了印度絕大部分地區,開始在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蘭教。由於本土的印度教徒數量過於龐大,信仰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無法將其完全同化,但仍通過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人頭稅等措施使伊斯蘭教在印度河流域逐漸站穩了腳跟,至此印度河流域由信仰印度教的雅利安人佔多數逐漸轉變為信仰伊斯蘭教突厥後裔佔多數,這對日後這一地區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莫臥兒王朝雖然控制了印度絕大部分地區,但這種控制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靠武力壓制的控制,地方上依然存在許多土邦王公,這些土邦王公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半獨立的國中之國。儘管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入主印度後大力推行伊斯蘭教,但這時的印度存在許多半獨立的土邦王公,在他們之中不乏信奉印度教者,莫臥兒王朝為避免過分刺激地方土邦王國並沒採取強制措施。正因為如此儘管莫臥兒王朝大力推行伊斯蘭教,但印度教依然是印度絕大部分地區絕大多數人的信仰,然而孟加拉土邦卻是一個例外——孟加拉地處南亞次大陸的東北邊緣地帶。僅西部與印度本部核心區——恆河平原相毗鄰,至於北、東兩面在今天看來也與印度接壤,但已是印度文明的邊緣地帶,在歷史上今天印度的東北部地區曾長期處於藏緬語族的民族控制之下,加之德干高原的地緣阻隔作用,實際上使孟加拉成為了印度文明輻射的薄弱地帶,這自然使伊斯蘭文明在這一地區的傳播阻力大為減小。不過印度文明畢竟在孟加拉長期經略,而孟加拉又遠離其他伊斯蘭文明地域,因此並沒被伊斯蘭文明完全同化,而是形成了東部的伊斯蘭文明和西部的印度教文明並存的獨特格局。正因為如此在以宗教信仰為依據的《蒙巴頓方案》中孟加拉被一分為二:東部歸巴基斯坦,西部歸印度。前者後來演化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而後者則成為今天印度境內的西孟加拉、比哈爾、特里普拉和奧里薩等邦。

由於孟加拉東部地區被劃歸巴基斯坦就使獨立後的巴基斯坦領土分成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而在兩者之間隔著印度的龐大國土。巴基斯坦的主體部分位於西部,東巴基斯坦實際上成為了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即使在信息諮詢已相當發達的今天擁有飛地的國家也屈指可數,在上個世紀的南亞地區以巴基斯坦的國力想要控制這樣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其實並不容易,與此同時印度也不會放棄巴基斯坦這個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軟肋。印巴分治完全依據於宗教信仰,而忽略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幾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圖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東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語為孟加拉語。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為加強對遠離本土的東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這裡強制推行烏爾都語,以試圖徹底同化東巴基斯坦地區,然而這引起了東巴基斯坦人民的牴觸。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始終偏重於西部本土,而對東部飛地則顯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雙方的恩怨日積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以及東部人民認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綜合在一起使東巴基斯坦對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強。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並在4月於印度加爾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隨後東巴基斯坦發生大規模動亂和難民潮。印度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打擊巴基斯坦的大好機會,於是出兵當時的東巴基斯坦,隨後戰爭又擴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終釀成第三次印巴戰爭。當年12月16日印軍攻佔東巴首府達卡,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從此東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回顧完了孟加拉國走向獨立的歷程,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是否存在像東西德一樣合併的可能性。應該說未來發生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即使有朝一日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合併組成地球聯邦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們只能就我們目前可預見的未來進行分析,至於數百年、數千年乃至千萬年、億萬年之後的事我們是沒法預測的,甚至那時是否有人類有地球都尚未可知。那麼我現在所能告訴大家的就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合併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昔日的東巴和西巴具有同東西兩德完全不同的情況:東德和西德本就出自同一民族,由於柏林牆的存在使無數親人和戀人被迫從此天各一方骨肉分離,強烈的民族自尊和血脈之情使東德和西德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統一意識,儘管在冷戰時代德意志人的民族統一意識被迫屈服於大國博弈的客觀現實,但德意志人民從未放棄過統一的努力。然而在東巴和西巴的分裂過程中我們看不到這種強烈的民族統一意識——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本就是不同的民族,只是因為共同的伊斯蘭教信仰而被《蒙巴頓方案》判定為一個國家,孟加拉國的獨立是孟加拉人自己的選擇,儘管在這背後有印度的介入,但這和德國完全是由於大國博弈而導致分裂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既然孟加拉人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爭取到了獨立地位,那麼又要他們和巴基斯坦合併又有多大可能性呢?除了孟加拉人不願意之外,印度作為外部勢力也不會坐視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合併——印、巴兩國一直都是戰略對手,儘管1971年12月17日後印巴之間沒再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但邊境衝突一直存在。事實上目前印巴兩國之間只是達成了停火協議,就法理上而言:印、巴兩國至今處於戰爭狀態。作為戰略對手的印度自然不願看到巴基斯坦因合併孟加拉國而變強大。題主說假如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那麼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如果這種強盛只是具備與印度分庭抗禮的實力,那是不夠的;除非有朝一日巴基斯坦具備完全碾壓印度的實力,直接一路打到孟加拉國去,否則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合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孟加拉國的東巴基斯坦是否和巴基斯坦合併就必須要了解印巴分治的原因——一戰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滅亡引發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對立

19世紀期間總督官邸


英屬印度帝國的建立

1、1600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批准建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1612年英國在斯沃利海戰中擊敗葡萄牙人,贏得了當時統治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的信任;1615年,英王詹姆士一世派遣托馬斯 羅伊作為駐莫臥兒帝國的使者,開始和莫臥兒帝國簽訂通商條約——莫臥兒帝國的通商協議,成為了日後英國意圖再次和大清簽訂通商條約的前例。

2、1670年,經歷了55年通商之後,英王查理二世准許東印度公司擁有土地,並有權在其土地建立軍隊、鑄造錢幣、行政權力;東印度公司開始了和莫臥兒帝國之間的土地爭奪。

3、1773年,英國通過《印度規管法案》,規定東印度公司由英國內閣管理,並設立印度總督職位。

4、19世紀時,東印度公司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從理查德 威爾斯理開始擴張;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的印度總督、奧克蘭伯爵喬治 伊登因為在1835年開始扶持沙阿 蘇查奪取阿富汗的第一次英阿戰爭、勞累過度而老病纏身,根本無力將注意力放到東方的大清。

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拓居地(1501年至1739年)


5、1848年,拉姆齊侯爵擔任印度總督和孟加拉總督,以東方主義君主自居,開始大規模的兼併;拉姆齊以效益主義、維權主義、無嗣失權政策進行治理;1849年的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奪取了旁遮普地區;1852年英緬戰爭奪取了大部分緬甸土地。

6、因為拉姆齊的無嗣無權政策,觸動了印度種姓階層的利益,1857年發生印度兵變。印度兵變,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徒共同參與的兵變。

7、因為印度兵變,1858年英國流放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 沙二世到緬甸仰光,將印度作為英國直接統治的土地;英國在內閣中設立印度實務大臣,印度總督駐紮加爾各答,下設行政和立法機構,總督之下設立省長,管理地方;同時印度總督宣佈廢除無嗣無權政策,安撫印度種姓階層;

8、1909年的莫萊-明託改革讓高層印度人獲得參政權力,開始慢慢建立印度自治政府;

9、1917年,英國宣佈在印度進行提升印度人自治能力的憲政改革;同時作為印度穆斯林和遜尼派穆斯林合作象徵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時滅亡,導致印度穆斯林失去了依託——這是印度穆斯林為什麼提出兩國論的原因——重建穆斯林國家——畢竟當時穆斯林世界兩大帝國莫臥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滅亡了!

10、1942年,國大黨向英國要求完全獨立,並推廣退出印度運動;獨立運動領導人錢德拉 褒嗣在日本的援助下,建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卻成為了印度軍隊背叛英屬印度的現實根源;

11、1945年的印度國民軍士兵大審判之後,英屬印度軍隊整體背叛英國,要求獨立;1946年開始就獨立問題和國大黨進行對話;1947年英國進行印巴分治。

1909年英屬印度疆域

印巴分離的根本原因

1、作為伊斯蘭帝國象徵的莫臥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被滅,印度伊斯蘭認為有必要組建自己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意思是純潔之地。

2、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對於日後如何治理存在價值觀的分歧:伊斯蘭教徒要建立政教合一國家,印度教要求政教分離,堅持世俗主義。

3、末代印度總督路易斯 蒙巴頓設計了由印度教的印度斯坦、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各藩王國組成的印度聯邦,以維持統一的印度,但都被國大黨和全印伊斯蘭聯盟所拒絕,最後蒙巴頓決定以宗教為原則進行印巴分治。


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的原因

1、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被印度分割,成為飛地;

2、東巴基斯坦雖然信奉伊斯蘭,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因為地理上的割據,使得雙方在民族、文化、語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3、印度通過攻打東巴基斯坦援助獨立的孟加拉國臨時政府,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以削弱巴基斯坦。

綜述

東巴基斯坦獨立後的孟加拉國,雖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根據其憲法,孟加拉國是世俗政權,而非政教合一國家。

巴基斯坦雖然在憲法中保障宗教自由,有總理和議和等,但憲法明確規定由古蘭經治理,不得違反古蘭經,實質上是政教合一國家。其他宗教在巴基斯坦也必須符合古蘭經的規定。

一個世俗政權的孟加拉國,一個政教合一的巴基斯坦,註定了兩國不可能合併。

一戰時英國這麼不會想到滅亡的奧斯曼帝國竟然引發了印巴分治。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