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長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卻是一個地方一種語言,無法正常溝通,你怎麼看?

amp路燈下的雪花


事實上,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雖然交流沒有大的障礙,個別地方也存在交流困難的現象。南方方言眾多,尤其是不同的大方言之間都不能交流,但也不至於一個地方一種方言。

漢語的語言分佈

嚴格來講,“漢語”並不是一個具體的語言,而是一個“語族”,即漢藏語系漢語族。按照語言學的習慣,語族下面是語支,語支下面是語種。但是,漢族畢竟是一個統一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人們習慣用“方言”來稱呼漢語族下面的語支和語種。

下面這張圖最大的區域,代表Mandarin,也就是北方方言或官話。圖中把漢語的方言分成了十支,分別是:北方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平方言。這十個方言叫做“大方言”,對應語言學中的語支。我們平時所討論的粵語、閩南語等都屬於大方言,而東北話、河南話這些都是北方方言裡面的小方言,比大方言低一個等級。



我們可以在圖中找到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城市連一條線,因為它們都被長江經過,可以大致確定長江的位置。我們發現,長江以北貌似只有北方方言和晉方言,事實上也有語言學家把晉方言歸入北方方言中。而在長江以南,北方方言仍然佔了很大一塊土地(貌似北方方言的稱呼不太嚴謹),剩下八個大方言可憐地蜷縮在中國的東南角。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長江以南的方言種類比較複雜,而北方相對單一。所以交流起來,北方的障礙更小一些。

為何南方方言這麼多

個人認為,一門語言的分化,離不開民族融合和地理隔離。

歷史上,中國的周邊一直存在眾多民族。民族融合會使漢語語言發生定向專變,尤其是語音和詞彙方面,可以說民族融合就是語言變化的催化劑。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漢語產生了不少變化,也分化出不少方言。

下圖是百越民族的分佈圖。百越是古代對沿海民族的統稱。可以比較一下百越各族和南方各大方言分佈的情況,相似度極其之高,幾乎可以認為大部分南方方言都是漢語言受百越各族語言影響的產物。那麼中國這麼大,為什麼只有東南方出現了這種差別呢?


首先,中國的北方和西方民族分佈相對單一,不像百越這邊這麼複雜。而且,南宋時期,蒙古人曾經佔領了中國北方、西方大片區域,把南宋憋到角落裡。搞語言教育的朋友都清楚,你去教一個蒙古族的孩子學習普通話,他的口音要比同是漢族的南方學生標準得多。究其原因,正是北方方言的口音中有蒙古語言的影子,北方方言正是受蒙古語言影響才會變成今天這樣。舉個例子,南方漢語方言不存在捲舌音,但北方方言和蒙語中就有。而且,漢語中的一些詞彙,像戈壁、敖包、衚衕、站等都是蒙語的音譯。



雖然元曾經統治了北方方言區,但北方方言並沒有因此統一,還分眾多的小方言。這說明語言變化極快,或者元南下之前北方方言就存在很大差別。但是,南宋這片土地也被元統治過,為什麼南方方言沒有被同化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張中國地形圖,東南方山地較多,這部分山地也正好與南方大方言區高度重合。山路崎嶇,自然交通不便,因此古代很多地方的人都幾代生活在自己的村子裡,最多和鄰村走動走動,嫁個女娶個妻,生活還是比較閉塞,語言也自然保存著自己的特色。

相比而言,北方方言區,除了雲南、廣西、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漢人較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當然山地、盆地也是有的。但北方人好騎馬,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北方各地交流相對容易一些,語言流通也不難,在保存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大部分是可以相互交流的。

總結

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民族融合和地理隔離造成了方言的分化及發展,以及目前方言南多北少的現狀。北方方言區大部分可以無障礙交流,但不是全部。南方的大方言跨區無法交流,但很多大方言區內部是可以交流的,不至於一個地方一種方言。為消除方言造成的交流不便,我們推廣普通話,但是不可以傷害方言,要儘可能地保護他們,傳承下去。


方玄靈


我是廣東客家人,光客家話就有多個版本,我家鄉的客家話特別硬,說得快了就像吵架似的,而市裡的是非常柔軟的客家話,一聽就能聽出來。靠近福建那邊的又是另一種,還有一種接近潮汕那邊,他們的客家話又夾雜著潮汕話,我們已經聽不出來了。

珠三角這邊是說粵語的,粵語也好幾種啊!廣州和佛山的不同,番禺靠近佛山,這裡的人說的粵語有時聽不懂。

湛江和茂名也說粵語,但他們的粵語特別有趣,比如,說沒有,粵語是“毛”,他們是說“毛使”,聽到的應該都知道。

光廣東的語言就很多種了,還有其他省份呢,西南省份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的語言就更多咯。

北方受普通話影響比較深刻,方言雖多,但應該都能聽出來吧,這個不大清楚,也許在北方呆過的朋友們能幫忙咯!


康莊小徑


此話當真?我倒確有同感。八九十年代,因工作關係,經常去全國各地出差。因此,語言交流成主要問題,再就是風俗習慣。二者弄不明白,幾乎就是勞而無功,費力不討好。與北方人交流尚可,一到南方,特別是江浙閩粵桂。語言交流真的太難;記得八五年九月下旬,去深圳購電教設備,在等待單位匯款時,閒的無聊,二人商量出去走走,那時深圳真的太小啦!從南到北,由東到西步行不到一小時四十分。結果出市區後口渴難耐,去老鄉家找水喝,費了半天勁咋說不明白,這時看到院裡有一小池塘,就比劃水,指一下嘴,這老太太似乎明白了,進屋拿來水舀子,在塘舀了一下,端給我們喝,二人對視後,由於渴的厲害,只好喝了。出了院,有一句成語形容當時情景最恰當了,令人啼笑皆非呀!回到旅店還忍俊不禁呢。這就是語言不通留下的笑柄。


一江1955


大致上如此。但是,這個說法恐怕太絕對了,並不都這樣。

南通位於長江以北。我認識一位在湖北定居數十年的南通籍張先生,與他通話不下於二十次。作為湖北省中部之人,我聽他老人家的一口南通話,聽起來一直頗為費勁。與他相處多年的同事們,也感嘆“老張的話不容易懂”。

北方的方言中,膠東、陝北這些地方的方言,也不是那麼容易聽懂的吧。我生活中有過這樣的體驗。

可見,長江以北地區,方言並不是都好懂。只能說是大致上較容易溝通。

西南官話區域十分遼闊,北起陝南,中經川、渝、湖北(大部)、湖南(局部)、黔,南到滇、桂(北部),從漢江上游直到祖國大陸西南邊陲。該方言區的大多數區域是在長江以南(最南邊甚至到達雲南邊緣)。但是,西南官話區的方言一般是比較好懂的,西南官話區內部也存在較大的一致性。



我有一個貴州籍同學(而且是少數民族的),他日常與我交談時,經常使用當地漢族方言(黔東南,屬西南官話),我聽起來毫無障礙,甚至沒什麼陌生感。

南京一帶位於長江以南,但是,這一地區並不屬於吳越方言,而是屬江淮官話區,方言大體上較容易聽懂。

長沙在長江以南,屬於“新湘語區”(官話系統之外)。我作為湖北省西南官話區的人,與長沙人交談時,只要對方說方言稍慢一點,我聽起來並不覺得太吃力,能夠聽懂多半。

所以,長江以南的方言是不是都不好懂,不能一概而論。


曉帆輕舟


其實北方方言包括的範圍很大。例如,四川話其實也屬於北方方言,而湖南話和四川話差距不算太大,雲貴話和四川話更接近了。當然,有人說粵語更好的保留了古漢語,是因為比較少的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攻擊,那四川是不是更可以拿這點作為理由了。其實和北方方言能形成比較大區別的只有三個地區,浙江、福建、兩廣。而這三種方言和全國其他地區能有這麼大區別,不是因為保留了古漢語,而是因為和當地土著居民發音習慣的結合。尤其是粵語,居然有人說什麼九種音調是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而普通話只有五種音調。難道這些人不知道n和ng的存在麼?而且粵語連發音都已經面目全非了,還談九種音調有意義麼?有學者說唐詩用粵語讀更好,我真的想請主張這種言論的學者再總河南話、山東話、河北話、都讀一下,知道一下平仄的區別。不扯了,太多人因為地域問題睜著眼睛說瞎話了。有空再聊……哈哈


歐彼託


《普通話來交流》:

@高等學校的一門重要課程→→《現代漢語》。開篇一張地圖就是中國各地區方言圖。

@什麼是普通話?以中國北方方言為基礎,以首都北京話為參照的漢民族共同語。以《漢語拼音方案》為準繩。

@北方方言地區: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北。河南全省。魯,冀,晉,陝,京,津,黑,吉,遼,內蒙,寧,甘,青,新漢語地區。四川,貴州,雲南,重慶,湖北襄陽十堰等地。以上地區的人們學習普通話很容易。

@我國東南部各地方言濃厚。有吳方言(蘇南,上海,浙江,皖南,江西)。楚湘方言(湘,鄂,廣西大部)。閩粵方言(福建,廣東,臺灣,海南,廣西東南部)。客家話夾雜北方方言,潮汕話等是粵方言的下屬分支。


汪學智


這很正常,長江以北的口音大多是變換正常發音的聲調,而長江以南的口音變幻的不僅僅是正常發音的聲調,還有其讀法。說的直白些,長江以北的口音雖然有變化,但基本上還接近普通話,但長江以南的口音理論上都可以稱之為一門兒外語了。

就拿東三省、河南、河北、山東來講,口音肯定各有特色,比如說“你去哪兒”,不管聲調怎麼變,你都會知道他說的是問你去哪兒。日常生活中除了老鄉見老鄉,陌生人與陌生人溝通的語言是基於普通話的,也就是說你的方言越接近普通話,與人就越好溝通。

而長江以南的方言我基本上都聽不懂,像閩南語、粵語、客家話、吳儂軟語等,幾乎是聽不出來的,如果不是我經常看韓劇和日本片,將這幾種語言混在一起我都分辨不出來。我這麼說沒有歧視的方言的意思,中華有56個民族,語言是各組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所以我肯定是尊重的。尤其是溫州方言,我之前幹超市行業,溫州老闆接觸的多一些。據他們說,雖然溫州話大體上差異不大,但是村與村、鄉與鄉之間的溫州話還有區別,也就是說,當你學會了這個村的溫州話,很可能到下一個村你還需要再來一遍。


實體店老王


有漢字,中國才會統一,按歐美標準,中國南北好多語音,妥妥的不是方言,都是語言。如果沒有漢字,改用拼音書寫,聽著和看著都是外語。這樣中國就不會有凝聚力。

兩種完全不能通話的語音就算語言,所以有吳語,閩語,粵語等區分。以上舉例的語言,內部雖然有語音差別,但不是完全不能通話,所以歸為各種語言。都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的語言。

個人覺得,漢語語音多樣化可以維護各地民俗民風,保留漢文化的多樣性。不然從南到北,都一個特色,太單調。漢民族能有凝聚力,不是語音起的作用,是漢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漢語語音多樣性,絕對是文化寶藏,不是糟粕。


不早不晏


地域方言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

北方地區好懂一般也是指黃河流域,在歷史上,一直以西安沙都城,形成了北方方言區,而少數民族如藏族,維族等形成了他們固定的區域和語種,由於遷移和交流少,一直未改變。

而南方語種,因明清江西向湖南大遷徙,湖南方言和江西方言比較好懂。

如果追根溯源,長江中下游地區最早被三苗統治,後來被炎黃追趕到邊遠山區,因而貴州方言即接近湖南又靠近苗族。

粵語比較難懂,吳語和閩語也有自己的風格,主要也是歷史上居住比較穩定,又沒被外來文化侵犯,故一直沿續下來,比較難懂。





城頭山看天下


這個分界線並不是長江,而是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北方人無論是東北話、山東話、河南話、山西話還是陝西話,儘管方言不同,但溝通起來基本沒什麼問題!因為除了個別的方言和發音問題,大多還是比較接近普通話的。

而南方不同,無論是廣東的粵語還是福建的閩南語,又或浙江話和江蘇上海的吳儂軟語之間都是無法溝通的。不但省際交流有困難,就連本省之間地區不同,也無法用方言交流,更何況還有客家人的客家話流行其中!

形成這種因素的原因或許和氣候地理因素有關。北方乾旱少雨,再加上古代是久戰之地和政治中心,促進了人員的往來和交流。自然語言相近、交流通暢!

而男方地區水鄉縱橫,自古就交通不便。且又遠離政治中心和強烈爭奪之地,再加上氣候條件優越,自古就比北方富庶,也造成出外謀生的比北方人少。由於人員流通的封閉,自然就在各個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