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有高低優劣之分嗎?哪個更勝一籌?為什麼?

中囯觀察家


個人認為象形文字更勝一籌。

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

當今世界的流通文字中,除了中文和日文(漢字部分)以外,其它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中,日文假名是對漢字的簡化,韓文是根據元音的陰陽屬性和輔音的發音位置生造出來的,剩下的所有文字都是字母文字,而且都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

所以說,世上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漢字,一類叫其它文字。“其它文字”都屬於表音文字,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表意文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表音的效果。

那麼,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有什麼區別呢?是不是一看到某個字或單詞能在腦中出現它的讀音或意思,來區分表音或表意呢?並非如此。如果這樣,全世界的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了。

“表音”和“表意”是一種跨越語言而存在的屬性。什麼意思呢?比如說英語使用的拉丁字母,每個字母發音都是一定的。字母“Dd”在任何使用拉丁字母得語言中都發“d”或“t”這些比較類似的音,越南語中發音比較特殊,發“z”的音,這在英語中的一些字母組合(比如“dz”)中也能找到影子。但是,“Dd”累死也發不出“g m n l f......”這些與它毫無關係的音。表音文字的基本單元是字母,字母發音的固定性是表音文字的基本屬性。

“表意”文字也有跨語言的屬性。比如“日”這個字,在不同的漢語方言中讀音不一樣,在日語、韓語、越南語這些漢字文化圈的語言中讀音更不同,但不論在哪個語(方)言中出現,“日”的意思幾乎都是一樣的,一個是太陽(sun),一個是天(day),不會出現相差較遠的含義。



為何表意文字更勝一籌

首先,表意文字比表音文字多了一層意思。如何體現呢?我們知道,表音文字之間都可以實現轉寫。在我們初學日文假名、韓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等非拉丁字母文字時,習慣用羅馬字母來標註這些“奇怪”的發音符號輔助記憶。這些發音符號之間都可以相互轉寫,當然也都可以用漢字來轉寫,比如各國的人名和地名。雖然漢字在不同方言中讀音不同,比如普通話用“貝克漢姆”音譯英國球星“Beckham”,而粵語中“碧鹹”的讀音更接近,但都是漢字的轉寫。但是,卻不能用表音字母轉寫漢字。比如,“山西”和“陝西”,轉寫成拼音文字的話就完全一樣了。為了區分它們,參照“國語羅馬字”使用了“shaanxi”這個十分突兀的拼音。有人說音調是語言的問題,那麼再舉一個例子,“切忌”和“切記”,同音同調不同意,用拼音文字轉寫相當傷腦筋。這是因為漢字的表意性,“記”和“忌”的意義不同。所以說,漢字的承載能力遠高於拼音文字。

漢字的“表意”也體現在跨語言上。在使用漢字詞的不同方言和語言中,同一個字的表意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相同的。雖然語言上無法溝通,但是如果用“寫漢字”的方式來交流,就不會有很大障礙。這在漢字文化圈中是通行的原則。反觀字母文字,基本上就是把說的話按照“語音元素”機械地記錄下來。語言不能溝通,文字就不能溝通,哪怕是用的同一種字母體系(借用詞除外)。另外,語言是時刻在變的。漢字自從造出來的那一刻,意思就基本固定,無論讀音怎麼變,意思始終不變,過去是,將來也是。但表音文字不一樣,隨著語言的變化,還要對每一個詞進行修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英文和莎士比亞時期的英文有很大差別。全世界,只有漢字能實現跨時空的統一。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字母文字是表音的,所以學習字母文字只鍛鍊左腦。而學習音意兼備的漢字,可以同時鍛鍊左右腦。所以學習漢字對小朋友的大腦開發是有好處的。

漢字的所有優點都是基於它獨一無二的“象形+表意”屬性。有人說,各國文字都是平等的,無高低貴賤之分,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語言是平等的,但文化是有高低的。就像兩個人,法律上平等,但二者的文化程度、言行舉止不一定相同。文字屬於一種文化,漢字的文化底蘊就擺在那裡,是事實,不是吹出來的。它值得我們去傳承,去發揚。


方玄靈


拼音文字和漢字各有優缺點,我試著比較一下。

拼音文字由二十來個字母組成,它由若干個字母依次排成線形隊列構成,字母數多少不同,因此單詞可長可短,排列方向可以從左向右,也可以從右向左(阿拉伯文字)。單詞和單詞之間必須通過添加空格來加以區分。這種線性排列和空格添加都加大了空間的佔用面積,降低了操作運行效率。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鉤等很有限的幾種筆畫組成,王永民的王碼五筆將之歸為橫、豎、撇、捺、折五種筆畫,這些基本筆畫類似於拼音文字的字母。我們的祖先並未走簡單的線形排列的道路,他們將這些筆畫通過在二維平面方向上進行伸縮俯仰組合一個個大小相同的漢字,這些漢字組成的二維圖形頗類似於一個個“集成電路版”,漢字文章則類同於“集成電路”。其漢字排列可以直排(古籍排列方式),也可以橫排。漢字和漢字之間天然具有邊界,所以無需添加空格。以上特點造成的後果,就是節省了大量的空間。有人說,在聯合國各種相同內容不同文字的文本中,漢語的永遠是最薄的那本!

從學習和使用的難易程度上來看,當然是拼音文字容易,漢字難!

簡單的拼音文字很省心,學習起來容易上手,但是先易後難,學到後來,厚厚的詞典,堆積成山的單詞也令人頭痛。拼音文字能解決所有沒有文化的地區人們的語言,可以快速建立文字,幫助他們脫盲,因為他是一種最無腦的解決語言的方式,他只是簡單的“方言錄音機”。正因為如此,他也只能完成簡單的事情,比如只能把當下的、某種方言的文字作為標準語言,若跨越本國方言區,操著不同方言的居民也是很受罪的,若將時間拉長到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它就只有崩潰了。

複雜繁瑣的漢字令人頭痛,漢字本身被賦予了形、音、義三要素,學習起來有很大難度,需要一個一個字地學習,我們每個人從小學習,都深有體會。但是這些學習有“先難後易”的特性,越學到後來越容易。漫漫的時間長河,考驗了漢字,漢字完成了複雜艱鉅的任務(延續幾千年文化,統一了上萬裡的地域方言)。其他拼音文字之於漢字,一如癩蛤蟆看天,嬰兒望父母!

如果你要簡單,那麼你只能得到低級成果。如果你願意付出複雜的代價,那麼你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迄今為止,我們人類並未得到形式像拼音文字那樣簡單,成果像漢字那樣巨大的文字,這兩種特點沒有交集;權衡利弊,我們寧願選擇後者。老天爺只能許諾:同工同酬。在這方面,他老人家是公平的!


bratskid


我們說漢語的人,由於語言學不普及,落下了一個語言文字在意識裡渾然一體,你我不分的狀態。一般人你跟他說語言問題,他就拿文字說事兒。

可以說,如今在這信息流通不能完全對稱的漢語語境裡,人們只知漢字,漢字就是漢語。這就出問題了。

漢人往往舉埃及聖體字和漢字的例子,說兩者都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誤的。

埃及聖體字不是象形文字,而是拼音文字。只不過其字母是由圖像構成,字母的發音不是圖像意義的發音。

象形文字的短處是詞彙意義擴展比拼音文字詞彙麻煩,原因就是拼音詞彙是聲音記錄,如呯ping,這聲響作動詞,表示意義可從拍桌子,擴展到打槍,理解和記憶直白生動,文字拼法不用變。如用象形文字的漢語同樣走一遭,就遇上拍和打兩個寫法不同的動詞。這裡各位開罵前請持續保持清醒意識:語言是聲音,文字不是語言。

用拼音文字的人,其思想發展以語言為載體,給有意義的聲音賦予更多含義,如從外族人那裡聽來的新義,一旦理解就變成新詞。而用象形文字的人遭遇同樣的事,流程就漫長複雜,得為新的聲音意義造新詞,而這往往非一人一時之功可完成,如此艱難,本族語言詞彙多樣性發展和拼音文字比就這樣不斷滯緩直至僵化。什麼宗教,哲學,科學,邏輯等學科都被語言發展的落後下錯失發展機遇。

可見兩種文字在記錄語言時,有簡約和繁雜的方法論高超和低能的區別。


高老嘆世界


所謂拼音文字,我想應該是指的是 “表音文字”,其大概演變歷史是:結繩記事—楔形文字(兩河流域)-各種字母,比如字母A,腓尼基字母表讀著aleph,寫起來類似於字母V中間加一橫,表示牛頭或牛角,後來希臘人把它給倒過來,B表示兩件房子(如下圖);由於字母數量畢竟有限(繩結實在不適合搞出太多花樣來不是),所以發展成為字母組合來表達稍微複雜的意思,這也就有了單詞,然後是句子,這種文字源頭上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與其對應的就是“表意文字”,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古的甲骨文,印第安象形文,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文字最開始多與祭祀活動相關(這麼一說,似乎象形文字的出身顯得高貴那麼一丟丟,哈哈),最開始文字這東西屬於很高級很牛逼的一種東西。

文字這東西其實是社會文化的一種表象,象形文字中就是中國的這一套得以延續流傳下來卻併成功演變進化,這個是有深層次的文化原因的。西方社會的發展,王權神權逐步分離,文字文化這東西逐步步入世俗社會,加上異族入侵等多種因素,所以埃及以及古印第安的象形文字都被搶反應世俗生活的字母文字取代,所以誕生現在的西方人文主義/人本主義。

而中國,一直比較牛逼,王權神權高度統一了很多年,在這個基礎上,象形文字這一套得以保留並逐步演變成現在使用的各種現行漢字。即便如此,今天我們依然有另外一套拼音系統並存的,這也說明了表音文字的大勢。

不能說誰比誰牛逼,這個沒意義。如果非要比較,那麼必須說 表音文字更加有利於傳播和接受,看看現在的受眾群體,表意文字主要是靠我大天朝的漢語支撐,表音文字的受眾群體相對要大很多;同時有一個事實就是:信息傳遞大概可以分為兩類:聽覺載體和視覺載體(別糾結盲文等小眾群體),前者相比更簡單(會說能聽足矣),後者卻需要專門的訓練。這也就是表音文字為什麼比較受歡迎的原因。比較一下各種語言的學習難度,就會發覺,咱大天朝的這一套東西,尤其是書寫,真是特麼太難了……

似乎我這回答就是在和稀泥,哈哈。但實際上我比較不贊成這種非黑即白的比較方式,二者各有優劣,不一定非的分出個高下三等。咱天朝的漢字系統難是難點,但單就是書寫這一塊就多了好多藝術性的東西不是;同時,因為太難,也難以世界性傳播不是…


壓力山大克斯


提這個問題,明顯的是想引出一番“漢字優越論”。

還要更正一下:漢字不是象形文字,“象形”只是“六書”構字方法中的一種,用“象形”造的字只佔少數。

“高低優劣”其實可以有兩種評價方式。一種是自以為的,一種是通過客觀評價體系來確定的。

於是可知,問題應該是“評定文字優劣有科學標準嗎?”、“按文字優劣評價標準,漢字屬於哪一級?”

題主沒有這樣問,就表明並不打算科學評價,只是想自娛自樂,或者說得“糙”一點,意淫一番。那麼請便,恕不奉陪。

類似的問題還可以有:皮膚顏色有高低優劣之分嗎?哪個更勝一籌?為什麼?


ZBLiu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語言符號有83種為社會通用,如漢語、英語。另有8、9百種為特殊領域使用,如藏文主要限於在藏經中使用。題目所說的文字,指稱的應該是社會通用範圍的語言符號特徵,這個特徵,眾所周知,一個指漢語,一個指另83種社會通用語言符號,實際上,除了漢語之外,世界上的其他語言符號都是。

不同的族群使用不用的語言符號,不同的語言符號本身不存在高低之分。不過,若瞭解語言符號的歷史發展過程,也就能夠認識到不同語言符號為什麼不同了。

現在可以知道的是,人類世界一開始使用的語言符號都是一樣的,也可以用象形表示,等於說最早的語言符號都是象形符號。公元前1050年左右,迦南字母被人發明出來(名字想不起來了),這個字母是根據當地人使用的語音進行的一種標識。它出來之前,全世界使用的書寫語言符號種類不多,目前知道的僅3、4種。它出來之後,不光另集中書寫符號改換成了它的樣式,其他原本沒有使用書寫符號的地方也紛紛效仿,從此,拼音文字成為了所有書寫符號的特徵,只有漢字除外,繼續使用象形符號。


胡氏口語文


文字是為了文化的傳承而產生的,不論是拼音文字或者象形文字應該並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但雙方還是有所差別的。

拼音文字以發音為主,在拼寫起來相對容易,易學難精,文字的含義不易一一掌握;而對於象形文字而言,看到字體的形狀就能夠明白其表達的是具體物品是什麼,所以容易明天其含義,但讀音就相對來說難以掌握,並且不同地域的人發音也不同。

不過,拿今天的漢字為例,因為繁改簡的緣故,很多字已經很難從形體上判讀其含義,僅有“日”、“月”等文字保留著最初的象形意義,而如“愛”字少了“心”,對於掌握文字本身的含義已沒了最初的幫助。

所以,今天我們在學習漢字時,是依靠拼音來認字形,然後再靠字形來與現實中的物品強行聯繫在一起,不能因為字形就可以很快地掌握其含義。


旅遊看開封


光漢語的成語這一項拿出來就勝拼音文字無數籌!!!

有人舉過例子,漢語中的成語就像齊劃一的設備,各個有巨大動能,裝配出來的語言汽車直接就是法拉利!

表音語言詞彙長短不一,無法形成成語這種形式,一團零配件在他們的語言的汽車裡參差不齊,充其量就是一臺夏利。

更不用提咱漢語的對聯的萬物生靈,宇宙自然,人生哲學的思辨之美了!!!

我是英語專業,但卻更喜歡自己的母語~漢語!!


英美國際音標正音專家


“拼音文字”是聲音記憶法,易記難忘,亦容易喚醒記憶。“象形文字”是圖像記憶法,難認易忘,有時需要用記憶中的拼音法才能喚醒曾經看過的圖形(象形文字),所以,若然沒有“漢語拼音”,要認識漢字,並非易事,除非時時刻刻都在“念念不忘”,重複又重複,才能謹記。


周生153132800


其實,所有文字一開始都是象形文字,在發展過程中拼音化了,可以說,這是人類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取巧,而那些本來沒有文字的語言也得到實惠,迅速利用字母建立了自己的文字,而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區別,象極了現在的五筆輸入法和拼音輸入法,拼音輸入法入門低,幾乎不用什麼學習就能掌握,在聊天這種口語化的應用中,似乎並不比五筆慢,所以現在用拼音輸入法的越來越多,五筆輸入法越來越少了,乃至年輕一輩幾乎看不到學五筆輸入法的了,五筆輸入法,入門高,難學,以至大家都不願意去學了,但是真要是輸入比較複雜點的字,五筆輸入法的優勢是拼音輸入法不能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