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粵語為什麼叫“蛤乸”?

青蛙粵語為什麼叫“蛤乸”?

青蛙粵語叫蛤乸,也叫田雞。廣州兒歌:"蝦冇乸(蝦公),蛤冇公(蛤乸),生魚冇死日,塘蝨冇出湧"。

還有一句有趣的俗話:“亞六捉蛤”。據說鄉下人捉田雞是在夜間用火照的,田雞見了火光便不動,任人捉捕,可是“亞六”不懂這方法,卻用東西去罩田雞,將它局住,於是“亞六捉蛤”便成為笑話了。

粵語有"田雞東"一詞。田雞,粵語稱作“蛤乸”,而“蛤”也是“夾”的諧音,意思是“夾錢”(湊錢)“夾份”(合份);東就是就是作東,東家的意思;所以,田雞東就是夾錢作東,亦平時所講的“AA制”。

田雞為什麼叫"蛤乸"?《廣東俗語考》:"蝦蟇 ,蛤乸即蛙。『本草』蛙小者其聲曰蛤。俗名石鴨。所謂蛤子也『韓詩』蛤即是蝦蟆。又名田雞"。

沒有免費午餐。天上不會掉下餡餅,粵語會說:"點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呀?"自動送上門來,粵語說:"送蛤老爺炒"。

古代人的對子真是有趣,解縉 :“水中蛤蟆穿綠衣 鍋裡蝦公著紅袍“ 。

廣府人將蝦叫“蝦公”,將青蛙叫“蛤乸”,又總結出一個規律,“蝦無乸,蛤無公,水中無魚,蝦公為大。” 廣東話,蝦無乸,蛤無公(讀:哈母拿,嘎母公)。譯過來就是說蝦沒有母的,蛤沒有公的。

至於"蛤無公"的說法,其實,青蛙是有雌雄之分的。因為粵語大部分語音來自中原的漢族古漢語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吸收了壯族語言(特別是接近自然的語音)和語法。如粵語叫蝦(包括公母),一律叫“蝦公”,因壯語叫蝦為“公”;叫青蛙為蛤乸,壯語田中蛙的田,讀那,田蛙叫“蛤那”,又把那寫為乸,叫蛤乸。用漢語讀就誤認為田蛙全是母的了。(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