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她踞長城,臨黃河,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處於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地帶,民歌、二人臺藝術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俯瞰河曲縣

這裡處於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地帶,民歌、二人臺藝術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她踞長城,臨黃河,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黃河、長城交匯之地,素有“煤電之鄉、雜糧基地、文化名城、白樸故里”之美譽。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河曲縣

河曲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西北部,位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晉陝蒙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的美譽。東鄰偏關縣、五寨縣,南接岢嵐縣、保德縣,西北與陝西省府谷縣、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隔黃河相望。

轄4個鎮、9個鄉:文筆鎮、樓子營鎮、劉家塔鎮、巡鎮,鹿固鄉、前川鄉、單寨鄉、土溝鄉、舊縣鄉、沙坪鄉、社梁鄉、沙泉鄉、趙家溝鄉。總面積1323平方公里,人口14.72萬,共轄4鎮9鄉,縣政府駐地文筆鎮。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縣名取自黃河千里一曲之義;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縣城西瀕黃河,當河之彎曲處,因名。清同治《河曲縣志》:縣當河流曲處,故名。戰國屬趙,名林胡,又曰儋林;秦漢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為河西郡宣武縣地;南北朝時屬北魏;唐為嵐州宜芳縣地;五代北漢置雄勇鎮,屬嵐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火山軍,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縣。金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元憲宗七年(1257年)省州縣入保德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十四年(1381年)復置,別號熒臺。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河曲縣

1949年將東北部48自然村劃歸偏關縣。1950年將黃河以北137自然村劃歸內蒙古。1959年1月至1959年7月,河曲、偏關、保德合併為河曲縣,駐巡鎮,此段屬晉北專員公署。

治所最初在今山西河曲縣東南,興定四年 (1220) 移治黃河灘許父寨 (今河曲縣城附近)。萬曆中移治今河曲縣東南舊縣鄉。清屬保德州,乾隆二十七年 (1762) 移治今曲縣。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河曲縣地勢東高西低,境內丘陵起伏境內翠峰山海拔1637米,是縣內最高處。由於流水切割,地表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雨水集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黃河流經境內72公里,有縣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溝等較大支流。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礦產資源主要有有煤、硫黃、鋁土礦、黏土、油頁岩、石灰石等。其中石灰岩儲量601億噸,煤儲量120億噸。農產以穀子、糜子、高粱、玉米、豆類、油料作物為主。野生動物主要有山雀、鷹、兔、黃河鯉魚。

開河魚是河曲縣著名特色菜,其鯉魚更佳,為歷代上貢佳品。據古《河曲縣志》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每年春天都將金絲鯉魚上貢給皇帝。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地處晉、陝、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重要的電力生產縣、山西省省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縣,工業有煤炭、電力、化工、機械、採礦等。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初步形成煤電化建四大產業齊頭並進,第一產業,第三產業跟進的新格局。當前河曲推進文旅融合,把河曲民歌、二人臺推向市場,著力打造黃河風情特色旅遊勝地,把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她地處三省區交界處,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有黃河渡口多處,已經或即將建成的神朔鐵路、朔準鐵路、黃河龍口大橋、韓河公路、沿黃公路和府谷至河曲公路橋等便利交通網絡。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晉蒙黃河大橋

河曲縣文化底蘊積澱深厚,著名的《走西口》產生於此,被譽為民歌海洋、二人臺的故鄉,河曲民歌、二人臺與河曲河燈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縣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北方民歌之鄉等稱號。

河曲民謠說:城隍三出府,河裡點豆腐(黃河流上冰凌);民謠三月三,柳毛幹,紅纓帽,解綢衫;清同治年間知縣金福增詩:北天雄鎮峙巍峨,廬舍田園抱郭多。隔岸童山無綠樹,出城官渡是黃河。一年似水流鶯囀,百貨如雲瘦馬駝。琴韻花光人散後,憑欄來聽打魚歌。


河曲縣,黃河和長城交匯處,中國北方民歌之鄉

娘娘灘

這裡既是長城和黃河的交匯處,又是內長城和外長城的交匯處。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戰國、秦漢各代古墓葬群,河曲護城樓、文筆塔、娘娘灘、岱嶽殿、香山寺、海潮禪寺等景點

護城樓是保存完好的明代長城敵樓,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明朝後期這裡商賈鱗集,官廨民居,崇墉比櫛,乃巍然重鎮。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樓內俱為磚碹窯洞,名:九窯十八洞,影壁上面鐫刻著一副楹聯:東有青山護千載,西得黃河保萬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