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GDP將排名世界第五了,不是說內部矛盾重重,印度政府到底有多少掌控力?

相城一二一


在很多方面,印度和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有點相似,人口數量眾多是印度的優勢,也是劣勢。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以來自身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人口紅利的推動下,印度經濟的發展還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也正是由於印度人口數量龐大,所以雖然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七位(統計方法不同,結果不盡相同),不過人均GDP還是非常低的,大約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同時印度還有將近2億的貧困人口,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確實是一個內部矛盾重重的國家,比如說印度的種姓制度,一直被很多國家詬病,也是讓外人很難以理解的,也造成了印度階層的固話。印度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建立全國的統一市場和統一的稅收制度,印度的很多邦都有很大的權利,甚至一些邦還有強烈的分離傾向,比如印度東北部地區的幾個邦,印度政府的掌控力就比較弱。


地理沙龍


目前印度GDP還沒達到世界第五,不過也很快了,可能就這一兩年的事情。根據印度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GDP約為185.77萬億盧比,摺合2716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排名第五的是英國,其2018年GDP為28234.5億美元,只比印度高出1000億美元左右。對比兩國的經濟增速,印度為7.4%,而英國只有1.4%,所以印度GDP超過英國也就這一兩年的事情,很快就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印度的GDP高主要是以它的體量撐起來的。印度國土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儘管它的GDP已經達到2.7萬億美元,但人均下來也就剛過2000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至於說印度內部矛盾重重,其實每個國家內部都會或多或少的面臨一些矛盾、問題,只要這些矛盾、問題在可控的範圍之內,是不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格局。



印度某些方面和我們國家有點像,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大國、人口大國,同為金磚國家,經濟增長比較快。印度的經濟發展還是值得期待的,未來它可能不會取得像中國這樣巨大的經濟成就,不過印度GDP很有可能會超過英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躋身世界前三大經濟體。

印度內部確實面臨很多矛盾,比如種姓制度、宗教矛盾、腐敗問題、貧富差距懸殊等,如果處理好這些問題,印度經濟可能發展得更快,取得更大的成就。


錦繡中源


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里(自報數據32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39億(2017),比上年淨增1500萬。

全印自然條件優越,各類資源豐富。首先是可耕地遼闊,佔國土面積的60%以上,大部地區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東部沿海三角洲一年三熟。全境礦產品種多、儲量大,世界級儲量礦產有鋁土、煤炭、雲母、鐵礦石等,規模儲量品種有鉻、錳、鋅、銅、鉛、石灰石、磷酸鹽、黃金、鑽石、鈦、釷、鈾等,油、氣對外依賴率達84%和38%,電力能源供不應求,廣大農村處於缺電狀況。

印度人文呈現多樣紛繁的特點,它可能是世界上人口構成最為多樣化的國家,其因素包含宗教、語言和地區、部落、種姓、社會階級和權力等,它們不是獨立地作用於社會,而是在複雜多變的人群中以重疊和相互影響發揮作用。

印度獨立70多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現代化進程提速,而經濟社會鉅變並未改變國家族裔、宗教及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專家和學者認為印度沒有分裂的危險,它全民內聚力來自諸多因素,政治上各邦享有相對自治權力,多數邦內族群混合和睦,各派別、政黨公開參與政治進程;再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印度教傳統,人們對語言、宗教多樣化的接受等;與周邊國家關係上,印度與鄰國的爭端也有助於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在二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 的背景下,末任總督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出爐,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當年人口3.47億。1950年1月印度宣佈成立共和國。

獨立伊始,象徵自力更生和反殖的甘地紡車沒有成為國旗圖案(時任中國駐印大使阿育王輪的建議被採納,紡車一度成為國大黨黨旗的中心圖案),開國總理尼赫魯胸懷遠大,以不當二等角色、誓做“有聲有色大國”為目標,踐行“民族主義、議會民主、社會主義和世俗主義”的建國四原則,政局“亂中有穩,政權更迭不動搖政治框架和底基”。獨立至今,“大國夢”步履緩慢而有條不紊,國家強大統一穩定發展,倡導並引領不結盟運動,1998年跨過核門檻,成為印度洋沿岸綜合實力最強國,全情全力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它以“最大的民主國家”為榮,每5年進行一次大選,2014年議會選舉時已有登記選民8.14億多,他們用5周時間完成投票,最終把茶攤小販出身的人民黨領袖莫迪推向總理寶座。

2017年實現GDP2.6萬億美元,年增速在7%以上。在“綠色革命”促進下,糧食產量從獨立時的0.15億噸增至2015年2.64億噸,其中大米年產過億噸,大米、小麥、豆類、甘蔗、茶葉、菸草和黃麻產量居世界前列,農業吸納47%的就業。建立起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化工、鋼鐵、能源、機械、電子等已趕上輕工業為代表的傳統工業,醫藥與紡織是工業的兩大亮點,現已成為非專利藥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紡織業吸納3000多萬勞動力。憑藉英語優勢和年培養30多萬工程師,印度軟件、商務外包等IT服務業持續興旺,班加羅爾、海德拉巴和馬德拉斯構成印度軟件的“金三角”。當下該國三次產業佔GDP比重分別為17%、30%和53%。

如今,印度成為新興國家的“優等生”,其經濟以服務和消費驅動,目標是擴大基礎設施支出和提高製造業產出。曾經的“人口炸彈”已成“紅利”,人口年齡中位值是27歲,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將繼續增長,消費者大軍很年輕。政府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近10年人口年均增長1.39%,婦女生育率為2.53,國民人均年齡為26.6歲。25歲以下人口占50%,25歲-35歲佔15%,農村人口約佔68%,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74%。世行數據顯示,印度貧困率21.9%,預期壽命68.3歲。

經濟與社會的不足包括落後的基礎設施、社會分化、官僚主義、種姓制度和難以置信的貧困。甘地就曾有“一處混亂之所,既是眾神和信仰之國,也是嘈雜和貧困之邦”的精闢定位。

從人類文化學角度看,印度屬“高語境”社會,國民富於情趣,喜歡熱鬧,輕易許諾但未必都能兌現。它傾向於以家庭為中心,人與人建立起長期的密切關係,在這種非常親近的環境中,很多東西都不言而喻或表達簡潔。高語境社會深信傳統、歷史並喜歡圈內人,有易於產生腐敗的土壤。同時,殖民統治也給印度留下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保密文化,獨立之後,政府依然沒有透明度,迴避責任,滋生腐敗。在權力分配上,印度政治體系建立在各黨派、各權力階層不斷妥協的基礎上,這種妥協能夠消除衝突,但對發展有阻礙作用。表現為中央政府經常與邦政府發生爭執,後者又忽視城市,而偏重投票支持他們的農村選民。


ruixuezhaofeng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人口13.24億,主要宗教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1950年印度憲法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用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

古代印度,因地理位置優越,維護國家統一的壓力較小,致使其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的動力不足。又因種性制度的施行,致使宗教勢力強大,嚴重影響了地方行政官員的權威,弱化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這就是印度中央政府掌控能力不足的由來。

近代印度,因印巴分裂,及科技進步致使其北部喜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降低,又因領土,宗教問題與巴基斯坦和中國矛盾,使印度的安全環境陡然變差,建立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的需求變得非常強烈,這就是印度近年來致力於解決內部掌控力問題的動因。

印度政府一直心存高遠,特別是莫迪執政以來,一直積極發展經濟,推動改革,努力消除內部分裂因素,希望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的印度。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徹底改變印度的亂像,恐怕還要假以時日。

儘管印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力仍然不可小覷。作為英聯邦國家,印度有著良好的外部環境,有著天然的語言優勢,通過快速的經濟發展,未來的印度,不可限量。


Star說


A3的GDP水份重。現在和RUS差不多多。比一下兩國國力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