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就感受到了西方火器的威力,大清為何始終沒學習?

陳威峰


清朝並非不重視火器的發展,入關以前,清軍武器裝備主要以弓箭、長槍、藤牌為主,鳥槍數量少,但入關以後,武器裝備發生了重大變化,清朝統治者們對火器很重視,設立了火器營。順治五年,朝廷組建了鳥槍兵,成立專門的鳥槍兵種,此後鳥槍兵種不斷擴大規模,到了康熙十三年的時候,八旗步兵21000餘名,其中鳥槍兵就要佔1737名,比例約為8.3%

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除了滿洲八旗外,各省漢軍八旗亦開始設立漢軍火器營,專門操練火器,此後各省營勿不斷擴建鳥槍兵,以利實戰,此後不斷擴大到各省,綠營也開始裝備鳥槍,到了雍正時間,還制定了火器演練的嚴格制度,以保障鳥槍兵的實戰效果。

可是,為毛大清的火器軍工產業到了道光時期卻還是在用上兩個世紀的技術呢?

其實關鍵在於兩點,科學理論的支撐,以及對火器軍工的生產管理和研發制度。

康熙時,清朝有一個著名的火器軍工專家,叫戴梓,也就是傳說中發明了“機關槍”那位大佬。戴梓給清軍創造過不少“大殺器”,最有成就的當是創制和裝備了“威遠將軍炮”以及子母炮。

戴梓不僅會製造火器,而且還善於複製。某次,西洋人把一種稱為蟠腸鳥槍的火器獻給康熙,康熙讓戴梓仿造,戴梓幾天就魔法除了多把這樣的槍,“能擊百步之外”。

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戴梓不僅沒有因種種功勞而獲得賞賜,反而落得了一個讓人扼腕長嘆的命運。戴梓因為製造火炮成功,得到了康熙的嘉獎,在朝廷供職,但這讓同樣從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時人南懷仁心中不是滋味,於是南懷仁勾結當時的起義軍叛徒陳通巖,向康熙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日本,使戴梓獲罪,在康熙三十年初,舉家被流放到了盛京。

從戴梓的遭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清廷對於從事火器研發人員的態度依然跳不出其卑賤匠人的認知,即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來鼓勵更多的人從事研究,也沒有豐厚的待遇來保障匠人們積極的工作,保持創造性,所以一直以來,清廷都極度缺乏自己的近代武器研究人員。

然而,當時的中國缺乏科學邏輯,無論是教育還是像火器這種國家重要戰略武器的研發,都缺乏系統的科學理論支撐,而往往依靠經驗和熟練度而成為優秀火器工匠的人,他們又過於敝帚自珍,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推廣和經驗交流,而這種情形卻又與政府的無意識和不作為有極大的關係。

當然,更關鍵的還在於,清廷並不具備相對科學的生產管理系統,國有的火器將作坊是一個官僚機構,難免人浮於事,對生產管理一竅不通,生產出來的武器粗製劣造,不堪使用。很多時候幹鳥槍這種兵種,幾乎都是靠玄學,指不定什麼時候炸膛就把半張臉給炸沒了。

究其種種,還是出在制度的問題上面,國家政府未曾意識到一切先進武器的製造,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仿造不如培養自己的人才,對待匠人,不僅經濟待遇差,社會地位也很差,屬於社會的底層。專制之下的官僚主義,幾乎很難把火器製造部門發展大型火器工廠,而且還沒有起相應配套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是制約了清廷火器發展的主要因素。

封建專制的落後,不僅僅在於其專制剝削一面,還有其無法跳出自然經濟,從而更加高效調動社會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的生產積極性。再專制之下,即便把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圖紙、高薪聘請西方高級專家來負責火器生產,真的也很難生產出大批量的合格產品供應全軍。而且即便人手一把最犀利火器,就封建軍隊的性質,以及落後的戰術思想,也很難發展成為一隻真正的火器部隊。


青年折緣


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原因一、當時明朝的火器質量很差,清朝入關的時候取勝比較容易。

當時清朝穿的都是厚重的鎧甲,質量精良,以騎兵為主,野戰時,西方火器不佔優勢。

加上當時使用的火器合格率很差,大概只有15%左右,不但彈藥填充效果奇慢無比,還時常出現火槍炸膛事件,遠沒有他們一直使用的弓箭靠譜。

在加上明朝將領作戰指揮不利,沒有配備為之掩護的長矛兵,所以基本在戰鬥中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所以清朝並不懼怕西方的火器,總覺得不堪一擊。據清太祖滿文原檔記載,有些女真人被多次射中,卻安然無恙,還有一個士兵的頭盔接縫處被槍彈擊中,但他的腦袋卻安然無恙,可見明朝火器質量之低劣。

滿清的布面甲,外面是硬布,裡面襯有鐵片

但是到了清朝康熙的時候,清朝的局勢基本得到了穩固,而火器也慢慢得到了重視。

康熙就曾專門召見林興珠詢問如何剋制火器,並親自下令創辦了專門對抗火器的虎衣藤牌兵。

鎮壓噶爾丹叛亂、中俄雅克薩戰役當中,康熙征討蒙古噶爾丹叛亂時,大量裝備鳥嘴銃和輕便的虎蹲炮火槍火炮大顯神威,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至少清朝自從康熙開始,對於火器是非常重視的。

原因二、當時作為統治者皇帝康熙儘管也意識到了火器的威力和強大,但是對火器也有所忌憚,雖然清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下來,但是漢人的生活仍然是水生火熱,各地大大小小的反清運動更是連綿不斷。

如果給清軍裝備火器,又害怕火器會威脅到他的統治,總認為認為其威力大、噪聲大,擔心其在地方軍隊和民間氾濫而威脅朝廷安全,對火器進行嚴格限制,比如不準地方私採私運硫磺硝石,因此當時對於火器清廷的態度是嚴禁繼續研發。

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京師禁軍中設立火器營,八千官兵全數使用槍炮。 火槍在軍中已有一席之地,但作戰衝鋒的主力仍是騎兵和持刀矛搏殺的步兵。殺傷力巨大的火炮在戰爭中的地位似乎遠遠高於火槍,因此清廷對善鑄火炮的西方傳教士格外青睞,倒是少有善制火槍而出名的。另有戴梓製成連珠銃,能連射28彈,但未引起重視。

原因三,遊牧民族使然,總認為火器不過奇技淫巧,崇尚騎兵弓箭作戰。

總之,大清在使用西方火器上,故步自封,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了,所以一直沒有重視學習西方火器,最後吃了大虧。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鯤鵬歷史,碼字不容易,喜歡的點贊,留言,謝謝!



鯤鵬歷史


題主這問題問的.......是什麼給你”清朝不學習火器“的錯覺?


事實上,清朝的統治者在建立的前一百年裡(努爾哈赤到康熙)都是非常注意學習別族的軍事技術的,火器技術的真正停滯是從雍正皇帝開始的。


事實上清朝前期能打下那麼大的疆土,憑藉的就是學習自明朝和西洋的先進軍事技術。


如果清朝建立早期不快速學習 西洋文明的軍事成果,就沒法擊敗明軍和大順奪得天下,八旗入關後能快速攻下李自成軍把守的潼關,攻下史可法把守的揚州,都是靠西方傳來的紅夷大炮。你還以為他們真是靠傳統的騎射?



在海軍方面,為了攻下臺灣,康熙在短時期內組建了一支規模不亞於明初鄭和時期的強大水師,清王朝建國初期水師的戰鬥艦船,基本上保持在明代水師大中型帆船編隊的水平。

雖然大家都討厭辮子戲,但我們要承認的是,在17世紀,東亞最生機勃勃最有進取心,最有學習能力的文明,就是八旗滿州。



閉家鎖的紅楓


康熙年間,清朝在對付沙俄和噶爾丹的時候就已經瞭解了西方火器的威力,但為何沒有學習呢?原因有很多:

第一,康熙時所謂的“雅克薩之戰”不過是清朝正規軍打沙俄盜賊而已。清朝依靠非武器優勢取勝(說白了就是人多,圍而不攻),這給了清朝上層一種錯覺:清朝之強大,不依賴武器裝備,國力碾壓即可取勝。

第二,滿族八旗以射箭為本,而在當時,火槍無論適用性和射程,都不如弓箭。事實上一直到來復槍發明以前,火槍的射程一直落後於弓箭,這也是清朝統治者不重視火器的原因。但他們沒考慮到的是:訓練一個槍法精準的火槍手,一年時間就夠了,但如果要訓練一個弓箭手,兩年時間還不夠練胳膊力量的。

第三,是國家體系決定的,歐洲武器發展快,是因為大家天天都在打仗,你不發展武器,就打不過別人。但反觀當時的東亞,朝貢體系堅如磐石,天朝地位無法撼動。這也給了統治者歌舞昇平的資本和錯覺。




現代史觀


沒有不學習,一直在學,只是西方火器和技戰術進步太快了,而東亞又太偏遠了。

打仗這種事沒有誰傻,一定要用差的武器,滿清統治者也一樣,滿清一直希望搞到好的武器和技術。

但西方近代軍事的崛起不是搞點先進武器就可以的。奧斯曼帝國離歐洲近吧,直接從意大利和西歐國家搞工匠和軍人來,加強自己的軍隊。效果很明顯,軍隊強大了不少。然而依然連俄羅斯都打不過,而俄羅斯一直是歐洲的蠻荒之地,打仗根本不行。

後來大清的洋務運動更是教訓深刻。買了很多武器,自己也造了一些,也請了洋教官,也派留學生去歐洲了。但依然不斷吃敗仗。晚清武器並不差,比同時代歐洲最先進的也就差一點。

滿清和奧斯曼最大的問題是人的德性不行了。乃祖們都是剛健質樸的蠻族,是征服者。然後後代卻融化在被征服者裡面,僅僅有祖宗遺留下來的高貴身份,卻沒有祖宗們的剛健的精神。他們的武力已經配不上他們的身份了。

日本人還殘留一部分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武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還能有戰鬥力,擊敗滿清和俄國。


白完家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清朝統治者一直以為弓馬嫻熟才是立國之本。當初滿清是以騎射定的天下。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對滿清而言一直都是很先進的,而清朝是靠了明朝的降將,才學會了造炮技術,在這之前清朝的攻堅能力一直都是很薄弱的。滿清佔據遼東,主要靠的是招降和內奸,沒有幾座城是自己打下來的。所以一條寧錦防線就能夠阻擋滿清20多年。但最終清朝還是很順利地進了山海關,當然這是吳三桂的功勞。但這就給清朝統治者一個錯覺:明朝火器先進還是抵不過他們弓馬嫻熟。

第二:入關之後,經過明末的動亂,百姓人心思定,清朝在北方並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紀實是在南方,在剃髮令頒佈之前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反抗。多爾袞頒佈剃髮令之後,江南才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反抗,但最終也被鎮壓下去。而這靠的也是清朝統治者所謂的弓馬嫻熟。所以滿清統治者就越加肯定火器不如弓馬。越往後弓馬立國就成了祖制國策,越發難以動搖。

第三:清朝康熙時期面對沙俄的入侵和噶爾丹的叛亂,清朝依靠明末時期的火器水平成功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種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滿清沒有發展火器的需要。之後差不多100多年的時間,滿清一直處於閉關鎖國狀態,對外部世界缺乏基本的認識,而國內的人民起義也沒有真正地動搖過他們的統治,這種狀態一直繼續到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才開始重視火器。

第四:清朝不發展火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止漢族百姓擁有更強的反抗自己統治的能力。實際上,他們心裡未必不清楚火器遠勝於弓馬。





讀史可知興替


實際上,康熙時期的清朝火器已經與歐洲齊平,在數量上更超過了沙俄的裝備水平。康熙在東北拆沙俄要塞的時候就是用萬炮齊鳴的方式拆掉的要塞。擊敗準格爾也是靠軍隊中有52%左右的火器裝配率獲得的勝利。

清朝火器漸漸被削是從乾隆末年開始的。徹底消滅了準格爾的乾隆開始膨脹了,覺得我連準格爾那麼大的敵人都能徹底消滅,你們歐洲那點地方的小國們能有什麼好東西?所以,乾隆一直很輕視歐洲諸國,導致失去了進入工業化的機會


金晶林


其實放棄火器而堅守弓箭,從公正的角度來說,並不是當時的清朝迂腐和愚昧,而是當時的火器因為質量不好,科技部分不足,射程短、易損壞、精準度不高(沒有滑膛線)、攜帶難等問題在當時的科技環境下始終解決不了,在戰場的實際操作上並不如弓箭易於使用和殺傷力高,所以清朝就放棄了對火器的研發,而保守的繼續推崇弓箭。真正火器淘汰弓箭也是在工業革命後,火器因為工業的大發展,漸漸的把弓箭所徹底淘汰。


手機用戶14177847723


不是學與不學的原因,是不敢學!天下的漢人何其多,如果掌握了一種一兩個月就能具備的殺人武器,滿人害怕會被取而代之,所以,滿清一直以來就是宣揚騎射,宣揚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而對於火器採用的卻是嚴禁,這才是清朝相比明朝火器要倒退的根本原因。後來之所以放開火器的管制,也是因為被太平天國逼得沒辦法了才採取的措施。


擦身情緣198


天府之國,地大物博,應有盡有!盲目的自信,領導層看不到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