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到戰亂,往往人口銳減,為何民國三十年軍閥混戰,人口卻維持在四億多?

用戶111181753575


還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當時中國的人口約為4.5億人。《辛丑條約》的4億5000萬兩白銀賠款,就是這麼來的。因為當時列強的為了懲罰、屈辱中國,要求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而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為4.5億。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10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1911年到1949年,民國一共存在了38年之久,在這38年間,除了8年全面抗戰,其他30年間,中國始終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之間的戰爭也從未停息。如此之久的戰亂,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人口依然有5億之多。

辛丑條約簽訂

為什麼民國30年的軍閥混戰,中國的人口始終能維持在4、5億呢?對比中國曆朝歷代王朝末期,隨著遍佈烽煙的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中國的人口總是銳減,甚至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烈景象,戰亂地區人口十不存一。

例如明朝末年,先後經歷了張獻忠和清軍進川之後,高達600多萬人口、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人口甚至不足1/10,曾經的天府之國,變成了荒無人煙的野獸出沒之地。也因此,清初清廷開始了持續上百年時間的湖廣填四川的行動。

湖廣填四川

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口會因戰亂而銳減,到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的人口始終能保持4億多,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人口減少呢?

第一,文明的進步。無論中間發生怎樣的曲折和倒退,人類的文明終究是在進步的。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軍閥割據勢力可以肆無忌憚的屠殺,動輒屠城。例如清朝入關之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慘烈的屠殺,往往一場屠殺數10萬人就徹底失去了生命。

但是到民國時期,無論軍閥底線有多麼低,如何他們如何橫徵暴、斂草菅人命,但沒有任何一個軍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再如古代一般肆無忌憚的屠城和屠殺。少了這樣大規模的屠殺,民國時期自然不會如古代一般百姓大量減少。

軍閥割據的民國

第二,戰爭方式不同。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是一場戰鬥乃至戰役勝利的極為關鍵的因素。哪怕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面對數量超他數十倍的流民,依然有可能被其消滅,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蟻多咬死象。

因此,古代的軍閥們為了擴充勢力,往往竭澤而漁,將無辜百姓全部席捲一空,強行納入軍隊。他們如蝗蟲一般四處擄掠,為的就是增長自身的實力。這種模式,往往導致一個地區,數十萬乃至百萬人都被迫脫離生產,淪為流民。

民國廣州

而大量不事生產的人,不但徹底斷絕了自己生產的能力,還要四處擄掠維持生存,這種如滾雪球一般裹挾流民的方式,導致這些勢力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人口銳減,而民國的軍閥就不再是如此。

對於民國軍閥而言,軍隊的數量不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裝備軍隊的槍支彈藥,成為制約一支軍閥部隊戰鬥力的最關鍵因素。因為在火器時代,即使裹挾了百萬人口,沒有足夠的槍械和大炮,面對對手的槍炮,依然只有被屠殺的命運。因此,軍閥們開始加大壓榨力度,以掠奪更多的錢糧,用於購買武器。

民國軍閥部隊

第三,包括軍閥在內民族意識的覺醒。民國時期,軍閥們雖然一直在爭權奪利,軍閥之間的混戰也從未停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苦難。但是,從來沒有哪一個軍閥不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同為中國人,軍閥之間的紛爭終究只是內戰而已,彼此之間也很少人下死手。自然也不會,也沒有必要對自己的百姓下手。

因此,民國時期的中國百姓雖然要遭受著戰亂、自然災害、軍閥壓榨、土匪土豪劣紳欺凌、列強剝削等諸多苦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依然艱難的從事著生產。也因此,雖然飽經磨難,但依然能勉強維持生存,民國時期的百姓們不會如古代的流民一般,徹底杜絕了生產,坐食山空,並最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


鳶飛九天2018


全世界歷史上的戰爭,大部分情況下是武士之間的戰爭。失敗的一方被消滅或者投降,戰爭也就結束了。這種戰爭很少會導致人口減去大半的效果,大多也就老百姓日子過的苦一點,出生率成活率低一點,軍隊進攻的城市會被騷擾甚至屠殺,但損失的總人口數不會多大。

而流民戰爭則不然。流民是生存不下去只能到處流浪乞討的人,他們結成團伙後掃蕩一切鄉村和能攻下的城市。被他們掃蕩過的地方的人也活不下去,只能加入或者結成自己的流民團夥,滾雪球不斷增大。這些人因為打不過朝廷精銳,所以必須流動作戰,所過之處全都成廢土。

黃巾軍是流民軍,所以東漢末年人口大減。黃巢是流民軍,所以唐末人口大減。李自成是流民軍,所以明末人口大減。太平天國是流民軍,所以太平天國時期人口大減。

而民國時期,所謂軍閥混戰不過是教科書的誇大其詞,大部分軍閥間戰爭屬於“通電戰爭”,就是花錢和搞陰謀,放幾槍就結束了。軍人都死不了幾個,更不用說平民了。

到了國民黨興起,蘇聯人教會新的戰爭方式,拋棄了原先的禮儀式戰爭,軍人死亡人數才多了起來,能到千人級別。但和平民依然關係不大。

抗日戰爭時期,軍人死亡人數更高。然而秩序還在,老百姓大部分依然穩穩的生活在自己家裡,沒有成為流民。日本人也沒心思搞什麼種族屠殺。所以人口依然沒有大減。

到了國共時期,情況依然沒變。

所以清末到49,人口一直是增加的。


白完家


民國時期(1912~1949年)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到1949年這段時期。其實這段時期,人口還是緩慢增長的,清末人口大概4.5億,1949年大概是5億多。

那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情況下,為何中國人口沒有出現斷崖式的下降,而能維持在公認的四萬萬五千萬這樣一個數字呢?



民國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聯繫一下之前的清朝和1949年建國後這兩個時期來分析。

清朝乾隆年間出現過一個人口爆炸時期,從一億多人口,增加到超過三億人口,隨後緩慢增加到清末的約4.5億,而且期間伴隨著太平天國等幾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同樣的,1949年建國初約5億人口,到1980年代三十餘年突破十億人口,這是第二個人口爆炸時期。



可以看出,只要具備兩個因素:一、充足的糧食供應。二、沒有發生劇烈的戰亂。中國人口增速是相當快的。這與重視生育、多子多福等一些傳統觀念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如此看來,民國時期如果能夠保持政局穩定,沒有戰亂,三十餘年的人口增長應不止1949年約5億這麼個數字。



為何民國時期人口並未出現銳減的現象呢?歸納幾點:

一、北洋軍閥繼承清朝衣缽後,又分裂為直、皖兩大系,代表人物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等,在加上東北地區的張作霖奉系,中國主要格局就是直奉皖這三大勢力。相繼出現的還有閻錫山佔據的山西,李宗仁桂系,劉湘的四川等等地方小的割據勢力。



雖然各個軍閥們時有聯合,時有爭鬥,都只能稱為局部的衝突,規模和時間都較為有限,而各個地區的軍閥統治也基本能維持秩序,並非之前亂世的完全失控狀態。

到了蔣介石執政期,雖然還是分為各個山頭,明爭暗鬥,但各地勢力已經基本都聽從中央政權的節制。



二、這段時期的人口沒有爆炸性增長,也從側面說明了人口的損失。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曾舉出一個數據,民國時期每年因戰亂和饑荒死亡人口為600~700萬人,總計約兩億。可能有偏差,僅做參考。

三、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性質與歷史上各個王朝時期截然不同。軍閥之間爭鬥,傷亡侷限於軍隊之間,牽涉平民相對較小。如直奉、直皖大戰,規模屬於較大,投入兵力約數十萬。而且有一點要注意,軍閥之間的戰爭,烈度有限,以其裝備、戰鬥力、鬥志,打不過要麼降要麼潰,死亡率有限。



而古時的人口銳減則慘烈的多。動輒戰亂數十年,而且秩序崩塌,涉及平民極為嚴重,屠城情況時有發生,生產力也遭到滅頂之災,種田的勞動力要麼加入,要麼死亡,要麼躲避。如此,殺戮而亡的,無糧餓死的,人口損失極為嚴重。


百味乾坤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對列強的活動,拆除大沽炮臺,允許列強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在北京規定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

——《辛丑條約》

當時清朝的人口大約為4.5億人,所以列強才提出“一人一兩”的要求,也就是4.5億兩白銀,主要是為了懲罰清政府扶植義和團運動,清朝也是我國古代史人口最多的時候 。但就以往的經驗,戰亂往往會造成人口巨減,而清亡後整整持續了三十八年的戰爭,這裡麵包括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我們除卻八年的抗日戰爭,軍閥混戰有三十年之久,然而直到民國結束新中國成立成立之初,中國人口已達到了5.4167億之多,戰爭並沒有造成人口的推薦,反而人口還有所增加,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作戰方式方面



我們知道,古代戰爭主要靠的是人數優勢,動輒往往是十萬幾十萬的大規模戰爭,而巨大的戰爭基數和戰爭耗損往往是通過強徵百姓來完成空缺的,為了保持這一平衡,軍隊一般會進行“蝗蟲式”進行邊走邊擴充,將一個村莊整體摻入兵營,而這種模式也就造成了人口的流離及人口的銳減,但現代戰爭或者說是“次現代”主要依靠的是優良的武器裝備,對人數的要求並不是那麼嚴格,所以軍閥混戰時期並沒有大規模出現強徵的情況。

人性的進步



戰爭意味著死亡,而勝利也往往則伴隨著屠城,在我國古代,屠城往往會解決很多必要麻煩,也是最簡單解決問題的辦法,齊國大屠殺、穎陽屠城、徐州屠城、鄴城屠殺以及鐵木真近乎種族滅絕式的屠城等等,都是古代權謀的手段之一,但到了民國時期,但反有軍閥發生屠城,必定會受到其它軍閥的進攻。

目的性的強弱



古時戰爭往往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不管兄弟是否、種族是否、國家是否,完全是一種你死我活的爭鬥,而軍閥混戰時期則沒有那麼強的目的性,軍閥主要是由外國勢力的扶植才不斷髮生戰鬥的,而且心中第一個是“自己是中國人”,對於軍閥之間的戰鬥並沒有下死手,這也是三十年軍閥混戰並沒有那個軍閥被完完全全的消滅。


歷史伶俜者


軍閥混戰為1921—1935年,大概打了14年。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到崩潰的時都出現過軍閥或是軍閥混戰,影響力較大是漢末、隋末、元末的軍閥混戰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以及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的相互混戰。

古代每逢戰亂,老百姓背井離鄉,生靈塗炭,造成人口銳減,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沒有造成人口銳減呢?

一、防疫能力和戰場醫治水平提高



古代戰爭屍橫遍野,極易流行各種傳染病,比如瘟疫,一死就是一大片,軍隊沒有戰爭力,對老百姓影響也很大,有時整個村子都看不到活人。

軍閥混戰時期防疫能力大幅度提高,戰場上對傷員的救治率也在提高,屍體也能及時掩埋,這樣既減少了傳染病對人口的影響,也減少了戰場死亡率。

戰爭造成的傳染病“黑死病”而亡國的例子在歷史上是有的,哪個軍閥都不想自己的軍隊垮掉,所以他們會盡量避免,無形中也使的人口不減反增。

二、人類文明程度在提高

古代戰敗動不動就屠城,對人口數量影響肯定很大!軍閥們割據一方,他們還指望靠老百姓養活,才能保證部隊有糧吃,自己的割據勢力才能得以長存。

當然,軍閥燒殺搶掠肯定也有不少,但比起古代,是強了一些,畢竟社會總在進步嘛!

再者,也不排除比較開明的軍閥,他們對老百姓還是可以的,比如譚廷凱。

若想在眾多軍閥中獲得一席之地,不休養生息,發展本地實力是不行的!這個休養生息也包括老百姓,畢竟他們才是衣食父母!

如果本地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那麼軍閥離覆沒也不遠了!比如馮玉祥幾十萬的西北軍灰飛煙滅,這個在後面重點提。

其實局部也曾人口銳減過

比如1928年至1930年,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併發的巨災,僅被餓死的就達大約1000萬人。據統計,陝西在三年大荒中,人口銳減至原人口的30%。曾經發生過人吃人的慘劇!且愈演愈烈!據說兩家人家換孩子吃,自己親生的下不去口……

馮玉祥的40萬西北軍也因此棄他而去,西北軍之敗原因複雜,但西北旱災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若不是軍閥混戰,如果有一個英明的中央政府,絕對不會餓死那麼多人的!


小熙為人人



125878215蜂獾


根本上的原因,是古代戰爭和近代戰爭,完全是不同的模式。


古代戰爭由於原始的作戰環境,誰的人多和糧食多,就能贏得戰爭勝利。所以軍閥們動員人力無所顧忌,哪怕抽乾一個地區的人力,把當地全部荒廢也在所不惜,反正只要戰爭打贏,還有別的地盤。


因為能有糧食就有兵,實在沒武器,髮根木棍裝個鐵槍頭就是士兵了。


所以在中國古代戰爭模式下,軍閥們往往不顧一切代價抽乾一個地區的全部人力和物力供應軍隊,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往往隨之而來的就是饑荒和大量人口滅絕。

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攻克鄴城,九月受封州牧,對戶籍資料進行了整理。 查完後說:“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這個時期的冀州人口總數估計在200-300萬之間,曹操盤算的“三十萬眾”應該是其中的極限動員下的青壯年人口。試想一下,如果動員當地1/10的人口會對當地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古代大量青壯人口從事農業,一抽出來當兵,恐怕糧食產量要銳減。隨之而來的就是老弱婦孺的大量餓死。


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古代大型戰爭,損失最多的人口其實是老弱婦孺。


而近代的軍閥戰爭則不一樣,軍閥的實力不是看他治下有多少人口,而是看有多少把槍,多少炮,多少子彈。


而當時國內軍工業落後,軍火需要高價從國外進口。所以地盤有多富,是否方便和外國交易才是地盤好壞的標準。


擁有槍炮武裝基礎上的軍隊,才是軍閥的真正實力。所以相對而言,民國的軍閥混戰戰爭模式,對當地的經濟影響,是沒有古代亂世那麼誇張的,


民國時期的軍閥,雖然治下人口遠遠高於三國時期,但軍隊規模相對卻小得多。以最強大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為例,1926年東北人口近3000萬,但軍隊規模才35萬。近代戰爭雖然會抽乾地區的財力,但終究不會大量損耗農業人口,即使是後來與日本全面開戰,全國拉壯丁1400萬人,也遠遠不像古代朝代更替那樣帶來毀滅大。


閉家鎖的紅楓



一、西方近現代先進軍事體制和技術的傳入,使得戰爭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屠殺,更多的是路過的軍隊除了例行的燒殺姦淫以外,大量裹挾或者招誘民眾隨軍遷徙,丁壯充軍,老弱負糧。人口大量集中在一地,很容易爆發瘟疫,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又會導致農耕失時,水利失修進而饑荒。這種擄掠民眾的行為又會使戰區的人民大量聞風逃難,途中又是九死一生。一場規模不大的戰爭,往往能夠使地方人口減半。

古代的戰爭中,交戰各方尤其是起義、叛亂的一方,動輒聚眾數十萬,其實很多都是這種被裹挾而來的農民。漫山遍野的人眾,到處流傳真假莫辨的謠言,很容易使得缺乏訓練和鬥志的軍隊在龐大的人數面前陷入恐慌,真正的“人海戰術”。而爆發大規模起義叛亂的時候,往往朝廷已經腐朽不堪,除了少數訓練有素的軍隊以外,一般都不敢與之交戰,甚至一觸即潰,比方說我大清的八旗綠營“見賊而逃者為上勇,望風而逃者為中勇,誤聽而逃者為下勇”。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戰爭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聚眾號稱幾十萬,在洋槍洋炮面前,再也沒多大用處。李鴻章的淮軍剛到上海不過六千餘人,改用西洋槍炮和戰術以後,很快戰鬥力突飛猛進,大敗李秀成號稱數十萬的太平軍,從上海一直打到常州,故意留下天京給曾國荃。後來的義和團,人數雖多,但是在八國聯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真正還能夠和八國聯軍打一下的是董福祥、馬福祿、聶士成等部正規軍。

到了民國,幾萬幾十萬的烏合之眾,在槍炮面前根本毫無還手之力。比起幾萬沒有訓練的烏合之眾,任何軍閥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機槍大炮。過去那種裹挾幾十萬人漫山遍野湧來的蟻附之眾,在槍炮面前只能是被屠殺,毫無勝算,人海戰術徹底失效。戰爭進程也大大加快,軍閥混戰,一般的戰鬥幾天幾周就可以分出勝負,軍糧及轉運消耗也大為減少。

不論前清走過來的舊軍閥,還是國民黨新軍閥,都已經深刻知道了軍事上翻天覆地的變革,過去的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等等都沒用,必須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戰術、引進西方武器。各路軍閥都知道要捧洋人大腿,大力從國外進口或者國內仿製先進武器,大力舉辦軍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評書小說中那種羽扇綸巾的軍師徹底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專業的參謀人員。西方軍事體制強調紀律性,受此影響,軍隊好歹有了一些紀律,除了必要的拉夫徵糧以外,兵油子至少在長官眼皮子底下不敢公然燒殺姦淫。即使是偏居青海的馬步芳,到了四十年代也開始扶持在國民黨中央軍校軍訓班學習過的長子馬繼援上位,馬繼援大力搞軍隊的正規化,嚴禁軍隊騷擾平民,青馬軍紀和戰鬥力都比肆意騷擾民眾的胡宗南強很多。軍閥和國民政府徵兵雖然仍然是舊式的拉壯丁,但至少通過地主土豪把持的保甲來拉壯丁,比起古代動輒悉發丁壯充軍的做法從比爛的角度來說到底是“文明”了一些。

二、民族意識和人權意識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長期遭受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是不同於過去元清的那種單純的上層更替,而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民族意識覺醒,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逐漸深入人心。

古代的戰爭中,統帥激勵士氣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城破之後,大搶三天”,“賊過如梳,兵過如篦”,最典型的就是清初的屠城。吳三桂、尚可喜、金聲桓、李成棟等各路軍閥,在和滿清作戰的時候要麼一觸即潰,望風而降,要麼出工不出力,而降清以後,從中原一路殺掠到嶺南,個個奮勇爭先。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淮軍也多靠殺掠地方來維持軍心。

而到了民國,清末新政以來,各地組建諮議局、興辦教育、建設電報郵政系統,軍頭們的胡作非為很快就會被當地士紳通電譴責,臭名遠揚,失去大義名分而遭到其他軍閥的圍毆。馬廷賢、馬仲英等人在甘肅屠殺民眾,立刻全國輿論大譁,遭到了千夫所指,馬廷賢很快被西北軍和川軍聯合打敗,本人投降寧夏的馬鴻賓以後,也立刻被收繳武器、遣散部眾,再也混不出頭;馬仲英遠走新疆,最後被盛世才勾結蘇聯打敗,轉進南疆打敗了沙比提大毛拉的東XXXX以後就交出武裝後前往蘇聯“學習”,最後可能消失在了古拉格。禹縣屠城、長沙大火以後,真正的罪魁禍首雖然沒有被追究,但是都有重量級替罪羊在輿論重壓之下被槍斃。

各路軍頭大部分自己都有點那個啥數,奉軍、川軍、滇軍、馬家軍、晉軍等各路軍閥都知道及時改旗易幟、歸順中央。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乾的是內戰害民的勾當,只是混世魔王,混一天是一天,早晚會有一天氣數用盡得帶著搜刮的民脂民膏去京津滬等地做寓公。軍頭們多少都知道殺人不能太出格(相比曾剃頭來說),以免臭名遠揚不被中央接納(比如吳佩孚殺罷工工人),或者下野以後被仇家報復(比如張宗昌、孫傳芳被複仇)。軍閥混戰,屠殺戰俘的事情雖然也有,但是規模比起古代大為減少,各路軍頭多少知道手下留情積點德,尤其是對高級戰俘(彼此很多人還有同學關係),殺戰俘的事情多半都是民團、紅槍會等地方武裝對軍紀敗壞一方潰兵的報復。

到了抗戰時期,各路漢奸,除了極個別死心塌地的以外,大多數人心裡也都有那個啥數。偽滿、德王、汪偽等各路偽政權的高官甚至首領本人,多半都和國民政府有暗中聯繫,尤其是日本和英美開戰以後,都知道日本人吃棗藥丸,爭相對重慶暗送秋波了,不敢太過分以免被暗殺或者國民政府最後嫌自己名聲太爛不要自己(張嘯林、傅筱庵、李士群等被軍統暗殺,陳公博、梅思平等抗戰勝利後被槍決)。在淪陷區出任偽職後摸魚划水、玩無間道大家都能理解,畢竟這樣還可以從那裡走私軍需,但是拿了五日元就進入角色為日本人鞍前馬後、殘害百姓的貨色,很容易被國共雙方的鋤奸隊盯上,死得很難看(傅筱庵被最親信的僕人剁了腦袋)。

三、共產黨的根據地建設

在民國年間,戰爭最頻繁、激烈的地區,莫過於華北的共產黨根據地。而共產黨不同於歷代紀律鬆懈、組織渙散的造反者,每開闢一個根據地,都能夠建立起鞏固的政權,恢復秩序,組織生產,這就是被很多大V激烈反對的所謂“集權體制”。

在八年抗戰中,日寇對華北的各路抗日武裝進行了殘酷的掃蕩,國民黨和其他派系的抗日武裝多半被日軍擊潰或者乾脆做了偽軍,只有共產黨的武裝生存了下來。極度諷刺的是,八路軍新四軍要能夠更好的發展,前提往往是日軍將國民政府的抗日武裝徹底擊潰,這樣八路軍新四軍才能夠順利填補日軍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的空缺,在當地建立政權,發動民眾。在共產黨的穩定根據地,從清朝遺留下來的匪患都能夠得到根除,保證了最起碼的社會治安。

日軍雖然三光政策極為殘酷,但是畢竟人數有限,面對八路軍新四軍,幾十人的小部隊往往不敢離開據點太遠,不敢深入鄉村殺掠。太行山、呂梁山、太嶽山深處的縣城,日軍即使佔領了,也會被人民戰爭包圍,比如沁源圍困戰。

華北抗日根據地在抗擊日軍的同時,在軍事形勢最嚴峻的1941-1942年還遭受了旱災和蝗災,在共產黨的強有力領導下,主動減少脫產的軍政人員數量,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即使是貧瘠的山區根據地也最大程度上保全民生,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河南,大規模饑荒以及徵兵導致了可怕的人口銳減。日軍在其佔領區強徵壯丁服苦役造成了至少200萬人死亡,糧食徵購也造成了饑荒。

共產黨先進的動員體制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豫東、魯西、蘇北、皖北貧窮的黃泛區,貧瘠的沂蒙山區,土改帶來的上下一心,科學的總體戰動員體系,在支撐了粟裕大軍四年的高強度戰爭,殲滅了蔣介石的嫡系主力的同時,民生也能夠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解放區的貨幣購買力比國統區的法幣金圓券幣值穩定得多。淮海戰役中魯豫蘇皖四省(蘇皖只有江北部分)動員了500多萬民工和大量的糧食衣被,保障了華野中野兩路大軍60餘萬人,以及幾十萬國民黨傷員、俘虜的基本生活,這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


第一秒讀


那時候也沒有計劃生育,人口沒有增長,那就說明什麼嗎?死亡率和出生率持平。並不代表軍閥有多麼仁慈,而是進入現代社會了,想過去古代的滿清時代的,成大規模的,把整個一片一個城市人口都消滅的現象,幾乎不存在的。但是戰爭,直接間接也造成了老百姓流離失所。生老病死沒人管,被拉壯丁,成為炮灰還是很多的。人口沒有增長,就說明,死亡率還是很高的。這種死亡率比起古代。這種大規模的死亡,比起古代還是罕見的,死亡的雙方主要是交戰雙方,捎帶腳的還有那個冷槍冷炮,造成平民的死傷。並不代表這軍閥混戰,有多麼進步,只不過說,相對來說,針對無辜的人,相對於古代來說少了點,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三光政策,在鄉村還是很厲害的。


cpcycc


戰亂人口銳減主要是採用建設兵團制度造成的。這種方式一直使用到明朝末年,直到清朝時期才改變(清朝使用職業軍制度)。這也就不難發現清朝發生過多起戰爭卻依然完好無損。

在古代,為了減輕邊境用兵對國內財政的依賴性往往採用就地屯田的方式去解決邊疆地區的糧草問題。但是這種方法會造成很大問題,一個是邊疆地區本身土地就相當貧瘠,生產難度不是一般的大。為了滿足幾萬戰鬥部隊的給養問題往往需要派出幾十幾百萬老百姓去屯田當,這些人不得不放棄家裡挺好的農耕條件,去開墾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的地區,這樣農業生產力就會下降,國民總產值就會下降,糧食大規模減產。比如漢武帝時期,總共遷移出去200多萬戶老百姓去邊疆移民實邊。沒有足夠的糧食,國民生育力就低,孩子的夭折率高(邊關地區氣候惡劣)。

其次,城池如果沒有守住,老百姓則會被屠城。屯田是一種雙刃劍發明,在某種意義上看確實減輕了中央財政負擔,但是實際上也把老百姓當成了人質。一旦邊城被攻破,這些屯田的老百姓就會被躺槍,大量的敵軍會衝入城中屠殺老百姓掠奪老百姓,每次都是幾十萬的殺。

清朝以後,由於採用職業軍制度,邊關不再駐留屯田,所有部隊糧草由朝廷調撥(清朝採用這種制度主要是害怕邊關將領擁兵自重,只是陰差陽錯成了拯救百姓的手段)。這樣一來,邊關打仗的話,農業區的人口不需要移民實邊,他們可以正常的搞生產,糧食產量不會減,也不怎麼會出現因為氣候惡劣造成孩子夭折的事。當然,打敗仗也不至於殃及池魚,棄城逃走就是了,損失也不過是一城的物資而已,不會危及人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