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识,而学到的却只有很少?

我们都患了“知识饥渴症”。

今天看到这个公众号有一个新的见解,你关注了它;明天看到那个公众号推送一篇不错的文章,你又关注了它。

面对这些每天源源不断更新的养分,对知识严重饥渴的我们,似乎都希望自己能够全盘吸收,好让自己借此成为一个紧贴世界步伐,能力优秀的人。

可惜,正因为这些所谓新鲜的知识源源不断输出,而我们又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去接收消化它们。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看似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掌握。

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太浮躁了,恨不得想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

每个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是透过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就算是同一个人写(我说的就是我自己),也可能因为心情、灵感、感觉而写出不同的内容。

这些文章未必能够系统成篇,不是东说一坨,就是西谈一堆,十分杂乱。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识,而学到的却只有很少?

尽管有些内容看上去对你很有用,但如果你没有在自己的脑海中将其过滤一遍后吸收,把这些知识咀嚼到身体里去,我敢保证,不出三天,你已经忘了之前看的都是什么了。

想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学到脑海里,除了用心之外,你最好还要懂得联想。

打个比方:

我们学习演讲,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肯定是不知所措,无从入手,面对一堆练习资料,也不知道怎么开始学起来。

但如果你学习演讲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口才知识,那么透过这些知识的辅助和启发,你就能够把相关的经验复制到学习演讲上面,很快就掌握到其中的窍门,举一反三。

我很多文章的内容,看上去在阐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整体知识都是出自同一框架。

今天说如何调整心理,让自己变得自信社交;明天说如何提高口才,掌握流利的表达。然而这两方面,很多时候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信,你的口才自然可以提高得很好。

同样,你口才练得很好,也能够让你更自信地去社交。

有时候我的文章尽管是针对内向者或者口才不好的人写,但如果你能够把不同文章的内容连在一起去分析,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相通的,只要善于联想利用,一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

可惜的是,我们很少人愿意花费时间去思考当中的关系。

每天看到不同公众号有新的推送出现,就点进去快速滑屏浏览;看完了,也就以为自己也学完了,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识,而学到的却只有很少?

那怎么才算是学到呢?

这就要看你有没有知识整理的能力。

什么是知识整理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

手机,自行车,风扇,保时捷,洗衣机,电脑,单反相机,空调,飞机。

每个词语如果看作是一个知识点,那么当你看完这九个词语,你会整理出什么知识呢?

想要找出答案,可不是单单看完就完事的,你还需要思考。只有经过思考之后,你才会知道,这九个词语,可以归类成三组不同范畴的词汇。

手机,电脑,单反相机,被归类成数码产品。

自行车,保时捷,飞机,就可以归类成交通工具。

至于风扇,洗衣机,空调,就是家用电器了。

经过这样整理,你是不是更容易理解这些词语的作用呢?

所谓整理知识的能力,就是透过联想、归纳,把某些看似零散不同的知识整理到一起,让其变成一个更易理解的逻辑类别。

阅读同理。

如果看了一篇文章,你不主动去整理里面的知识点,把它们归类,我们就算看完文章也不会理解这些知识,更遑论去运用它们帮助自己提高了。

阅读任何内容,除了学会针对文章提出问题之外,我们还需要懂得主动整理学到的知识。看看这些知识到底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它们又可以跟哪些地方产生关联。

当然,结合自己固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这些新学到的知识,更能让其牢牢刻在我们脑海之中。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识,而学到的却只有很少?


好比上面的例子,只有你知道手机、电脑这些是“数码产品”,自行车、保时捷这些是“交通工具”,那么你就更容易将其归类理解。否则你脑海中没有这些总类的概念,你也很难明白。

为什么说知识越丰厚的人,学起东西来会越容易呢?

因为他可以透过固有的知识帮助他理解新的东西。

你知道如何操作电脑,那么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不在话下;你熟悉怎么开车,你学习驾驶飞机,比起什么都不会的人更容易上手

一种知识跟另一种知识产生交集,就会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这也是我们学到一种新的技能,最好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原因。

因为只有把这些技能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才能够修正技能书本化的死板,让其变得更灵活和适合我们。

对知识保持饥渴是一件好事,但这件事之所以称为“好”,只是赞颂背后的求知欲。如果我们对知识渴求的程度,已经浮躁到让我们无法真正沉下心来思考学到的东西,那我还是希望你对知识保持一定的距离好了。

在浏览那些碎片化知识的时候,不管有用没用,我们似乎都是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没用的,划过看一遍就算了;有用的,认真看一遍还是算了。

问题是,你的思考呢?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识,而学到的却只有很少?


尽管现在很多公众号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门知识,但这种了解,仅仅是浅层,距离我们真正的掌握还有一段还长的路要走。看过,不等于学会。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没必要花费时间去思考公众号那些碎片化的知识,那么我建议你,每天抽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一本实体书。

每个月,至少读完两到三本书。毕竟一本好书,它的知识体系肯定是非常系统逻辑的。

这种深度化的学习,既能够让你的知识积累变得更系统,而你也可以由此打好基础,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到学到的碎片化知识。

有时候学习,量不宜过多,慢慢掌握好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我们就更容易借此扩散持续学习。

所以,你真的不必对那些所谓的新知识太“渴求”,静下心来认真读完一本书,胜过你看完每天更新的十篇公众号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