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該怎麼辦,要不要去做手術?

當大家第一次看到B超單上的臨床印象赫然寫道;“膽囊息肉樣病變”,不知道你的心跳是否瞬間就加快了幾次,或者是額頭上突然就冒出幾滴冷汗,回家後上網搜一搜,說什麼的都有,“息肉容易癌變”、“息肉要儘早做手術”、“保膽取息肉”等等,太可怕了。“膽囊息肉樣病變”該不是意味著自己的膽囊已經開始癌變了,談癌色變,茶不思飯不想,甚至連續幾天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趕緊來大醫院找專家看看吧!

我每週有三個半天專家門診,週一、週五上午,還有周二下午,帶著“膽囊息肉樣病變”報告單來找我確診的患者至少佔了門診總量的十分之一,大家也都帶著各種各樣的疑惑,其中最常見的幾個問題包括:1、我的“膽囊息肉樣病變”是否就是膽囊癌;2、我平時不太吃肉,為什麼還會得“膽囊息肉”;3、我以後是不是不能吃雞蛋了;4、我是不是要儘快做手術;5、我還能不能保膽;為了能準確地回答以上這幾個問題,容我逐一詳細講來。

一、“膽囊息肉樣病變”到底是個什麼鬼?!

根據各種《指南》和《規範》的定義,“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很多人會誤把“病變”和“癌變”劃等號,其實英文“病變”相對應的單詞是“lesion”或“pathological changes”,而“癌變”是“cancer”,二者的含義是不一致的,“病變”所包括的疾病範圍遠遠超過“癌變”。

如果將“膽囊息肉樣病變”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成三大類:1、膽固醇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屬於這種類型,常為多發性,目前理論上認為此類息肉是不會癌變的;2、炎症性息肉,是膽囊炎反覆發作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組織增生,大部分合並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3、腺瘤性息肉,又稱為真性息肉,一般為單發性,只有不到5%的膽囊息肉屬於這種類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性病變,屬於良性腫瘤,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會有癌變的可能。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都稍微清楚一些了,我們在臨床上發現的所謂“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息肉,特別是那些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的“膽囊多發息肉”更不必要過於擔心,因為它其實就是沉積在膽囊壁上的膽固醇結晶而已,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膽囊真性息肉和長期存在的膽囊慢性炎症。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該怎麼辦,要不要去做手術?

膽囊雖小,毛病可不少

二、膽囊的膽固醇性息肉是怎樣形成的?對我們的身體會產生危害嗎?

膽固醇性息肉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飲食、作息習慣等,伴隨著我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肥胖人群比例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三高”人群中,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樣的人群自然難以避免地會增加“膽囊息肉”的患病率。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農藥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劑氾濫、電離輻射、環境汙染等與膽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存在相關性。

飲食中攝取過多的脂肪和膽固醇,飲食結構不均衡合理,不恰當的快速減肥,都會使得膽汁中膽固醇比例失調而引起膽固醇結晶形成,因此膽固醇性息肉也不僅僅是體重超標人群的“專利”;生活起居沒有規律,不按時吃早餐,熬夜等,會引起膽囊收縮和舒張功能紊亂,膽囊無法及時排空膽汁,膽固醇結晶就會附著在膽囊壁上,長此以往就形成“膽固醇性息肉”;酒精需要通過肝臟進行分解和解毒,長期大量喝酒會直接對肝功能造成損害,引起肝功能異常,不僅容易造成脂肪肝、肝硬化,還會導致膽汁分泌和排出紊亂,繼而增加膽囊息肉的發生。

多數膽囊息肉的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少數患者會有上腹部不適,可伴有腹痛,不適或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少數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息肉位於膽囊頸部可出現膽絞痛,在合併結石時可有膽絞痛發作及急、慢性炎症發作的表現。雖說絕大多數膽固醇性息肉不至於引起嚴重後果,但膽固醇性息肉的形成至少是身體在向我們提抗議了,警示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夠健康了,要不就是飲食不合理、三餐不規律,或者是沒有經常去健身,體重超標、“三高”人群等。

對於已經出現了多發性的膽囊膽固醇性息肉,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積極地進行防治,比如合理安排飲食,不要不吃早餐,飲食中也不能夠多吃那些膽固醇比較多的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魚子醬等,以避免過多的膽固醇沉積在膽囊壁上,當然一天一個雞蛋還是可以的,此外還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平時不要抽菸或者喝酒,多鍛鍊自己的身體,控制體重不超標,同時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該怎麼辦,要不要去做手術?

早餐要吃好

三、如何對膽囊息肉進行檢查和複查?

多數情況下,B 超檢查能夠早期判斷膽囊裡的東西到底是結石還是息肉,對於數量、形態、大小的敏感度甚至高於CT和核磁。如果需要進一步明確息肉的類型和性質,特別是對於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診斷,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了。有些膽囊息肉性質一時不能確定,需要每3-6個月複查一次B超進行密切觀察,如果能夠確定是屬於膽固醇性息肉,則只需要每半年-1年複查一次B超就足夠了。

超聲造影檢查是進來我在門診經常給病患開出來的檢查,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在超聲實時監測下就能分辨出膽囊息肉的性質,特別是鑑別膽固醇性和腺瘤性息肉,具有比較好的準確率,根據這樣的檢查結果,我們可以決定下一布應該如何治療。

至於到底要不要做增強CT或MRI增強掃描,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了,如果高度懷疑膽囊息肉有癌變的危險,CT和核磁的幫助更大一些。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該怎麼辦,要不要去做手術?

超聲檢查最容易,對膽囊疾病診斷明確

如果查體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這個時候還是建議大家到正規大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如果沒有明顯症狀且息肉為多發,大小在5mm左右,患者為年輕人,這種情況通常就能診斷為膽固醇性息肉,完全不必要去手術,但仍需定期複查。如果息肉較大(>1cm)或增長速度較快,或者又合併了膽囊結石甚至是急、慢性膽囊炎,我們就建議及時採取手術治療了,當然如果能夠在手術前確診膽囊息肉的性質最好,通常我還是會建議患者去做超聲造影檢查。

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徵:

(1)單發病變,直徑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

(2)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

(3)超聲造影檢查提示為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或者多普勒彩超檢查證實息肉存在豐富血供,提示不排除惡性;

(4)CEA、CA19-9(腫瘤標記物)的檢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這種情況在膽囊癌早期並不常見;

(5)膽囊息肉導致膽絞痛症狀明顯,反覆發作者,排除其他因素導致。

再重複一次,我不推薦所謂的“保膽手術”,目前認為膽囊息肉,特別是膽固醇性息肉是由於膽汁代謝異常引起的,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慢性肝炎、藥物、女性妊娠等都會引起人體內脂類代謝紊亂,另外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都是膽囊疾病在上述人群中高發。

因此,膽囊息肉不僅僅是膽囊自身的問題,而是一種全身性和社會性疾病,對於我們來講,應該建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尤其是年輕人,避免膽囊息肉的形成更為重要。切不可一發現膽囊息肉就糾結於要不要手術,甚至是不必要的保膽手術,有關這一問題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如果膽囊大小、形態、功能正常,膽囊息肉不引起任何症狀,在排除膽囊息肉癌變危險後,是完全沒必要做手術的。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該怎麼辦,要不要去做手術?

微創膽囊切除手術並不可怕

結語

總之,膽囊息肉樣病變已成為一種常見病,既不能過於擔心,也不能大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