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河北藩鎮能夠長期獨立?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而其中割據時間最長的,當屬范陽、鎮冀、魏博三鎮,因為地處黃河之北,史稱河朔三鎮。

自建立之日起,唐朝中央政令就在上述三鎮無法施行,其節帥的任免也不由皇帝決定,而是由軍中自行授受和推舉,據統計,河朔三鎮共有五十六名節度使,除唐穆宗時由中央直接派遣張弘靖、田弘正、李愬等人為盧龍、鎮冀、魏博節度使外,其餘五十三位節度使或留後都久居河北軍中。

即便是上述三位節度使,也並未能真正掌握當地軍權,田弘正被部下殺害,張弘靖被囚禁,李愬雖然倖免但對魏博鎮的驕兵悍將也無力指揮。

為什麼領土只佔唐朝1/20的河北藩鎮能夠長期獨立?

唐憲宗元和年間,河朔三鎮懾於朝廷平定淄青鎮和淮西鎮的威勢,相繼歸命,並接納了朝廷派遣的節度使,魏博的轄地為魏、博、相、貝、衛、澶六州,鎮冀的轄地為恆、冀、深、趙四州,范陽轄地為幽、涿、媯、莫、瀛、營、平、薊、檀九州,總計19個州。

如果再將其中分拆出的橫海鎮,也稱滄景節度使,所屬的滄、景、德、棣四州,和義武鎮也稱易定節度使,所屬的易、定二州計入,則大約有25個州叛服無常。

而整個唐朝的地盤,根據《舊唐書·憲宗紀》記載:

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總計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縣一千四百五十三,戶二百四十四萬二百五十四。

也就是說,在元和年間,唐朝的總轄地是295個州府(唐代的府是比州級別高的州級單位),則河朔三鎮歸命時的地盤佔唐朝全境州數的6.44%,略多於1/20,而其極盛時代,約佔唐朝全境州數的8.47%。

當然,由於河北地區人口密集,州的轄地面積要遠小於山南、劍南、嶺南地區,在實際面積上,要比這個比例還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塊地盤的軍事實力並不弱。

范陽鎮的兵力在5-7萬左右,鎮冀鎮的兵力在5-7萬之間,魏博鎮則最多時達到10萬,裁軍後還有7萬,也就是說,其長期兵額維持在17萬左右。

而元和年間的數字為:

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

也就是說,河朔三鎮的兵力佔整個唐朝軍隊總數的20.48%,也就是1/5。

而據學者統計,河朔三鎮歸命時財政收入總數不過4,470,727貫(見馬春華《淺論唐代河朔三鎮長期割據的財政原因》,但卻有高達50-90萬貫的盈餘。

《民族史研究》2005年00期),而唐代全國財政收入規模則有一個指標混亂的數字:

三千五百一十五萬一千二百二十八貫、石。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包含元和年間天下各道兩稅、榷酒、斛梪、鹽利、茶利的總計數,是糧食+錢的累加,而沒有經過換算。

為什麼領土只佔唐朝1/20的河北藩鎮能夠長期獨立?

同時,兩稅法制度規定,唐代天下財政收入三分,一分送省,一分送使,一分留州,也就是中央收入、道(節度使)收入和地方收入三個板塊,真正能夠被中央使用的是送省部分。

而這之中,又有特例:

其鳳翔、鄜坊、邠寧、振武、涇原、銀夏、靈鹽、河東、易定、魏博、鎮冀、范陽、滄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戶口。

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等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

也就是說,中央能夠完全控制的財源,只有49個州,144萬戶,另有71個州,因為軍事原因,根本不交戶口版籍,是財政上的只出不進。

為什麼領土只佔唐朝1/20的河北藩鎮能夠長期獨立?

在此條件下,唐代元和年間中央能夠控制的收入大約只有900萬貫左右,且已經作為常項支持花出去了,只有兩個科目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平叛戰爭,其一為皇帝的內庫,其二為戶部的節餘錢,但其總規模也不過500萬貫左右,而且來源並不穩定,如前者主要來自於天下各道、鎮的進奉、羨餘,直白地說,即節度使、觀察使對皇帝的賄賂……

也就是說,唐朝雖然坐擁遠比叛亂節鎮更大的地盤、更多的軍隊,卻根本沒有足夠的財政力量來維持對所有叛亂者的鎮壓戰爭,哪怕得到了表面的臣服,也沒有足夠錢財來維持賞賜和裁軍,最終只能“姑息養奸”。

而這才是唐朝只能維持藩鎮割據的常態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