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嶗山水庫,原名“月子口水庫”。水庫位於原青島市嶗山區夏莊鎮以東,距青島市35公里的白沙河中段,因為是彎月形山谷,被人們稱為“月子口”。它是嶗山白沙河段的最後一個山谷,四周群山環抱,中成山谷盆地,白沙河水從小風口和張普山兩山之間流過,在此築壩攔截從北九水奔流而下的河水,是興建水庫的最佳選擇。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月子口水庫1957年由國家投資批准立項,1958年9月1日開工,1960年4月竣工,是建國後青島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水庫容量初始為4650萬立方米,佔地面積440萬平方米,匯水面積99.6平方公里,屬市內最大中型級類別水庫。水庫建成後,因月子口不如嶗山在全國有名,根據山東省副省長李宇超的提議,經上報,最後將“月子口水庫”改名為“嶗山水庫”。1964年動工補建嶗山水庫淨水廠,1965年建成投產,設計日淨水7.5萬立方米。

月子口水庫興建始末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社會面臨百廢待興,軍事管制委員會實業部接收、接管自來水廠後,依靠員工發動群眾,生產很快恢復正常。據青島市軍管會編制的《青島市公營企業十月份生產統計簡報》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個月,即1949年10月全市供水量546542噸,日供水量平均只有1.8萬噸,遠遠滿足不了新生政權的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為儘快恢復生產,保證供水,自來水廠制訂了“三年計劃”藍圖書(1950-1952),對生產進行挖潛,對設備進行改造。1952年至1956年在全廠職工中進行增產節約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日供水量達到3.8萬立方米,但水源緊缺,供不應求的矛盾仍阻礙著生產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由於供水不足,青島多家工廠被迫停產,居民吃水限量,人均用水量不足0.56立方米/月。時任青島建設局市政管理科科長的姜震在回憶錄中寫道:解放初期,多年春旱缺水,百姓吃水空前緊張,許多水龍頭前經常排起挑水的長隊,百姓吃水成了大難題,要解決青島吃水問題必須擴充水源。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工程技術人員在嶗山月子口,進行水庫開建之前的地質調查。

在1954年自來水廠提交的計劃書擴充水源方案中,有大沽河、五龍河、烏衣巷、月子口作為青島供水工程的多種方案。經過勘探、設計、篩選,最後對大沽河、烏衣巷、月子口三種方案比對,認為:大沽河工程如按日生產10萬立方米進行設計,需要資金2729萬元,雖然水量充足,但線路長,管理難度大;烏衣巷築壩建庫供水因地勢條件限制,匯水面積只有不足月子口水庫的60%,在此建庫只是眼前之利,不是長遠之計。月子口水庫地處月子口,利用小風口、張普山兩山之間的天然屏障,築成壩體,結實牢固,離市區近,水質好,供水工程如按10萬噸計算,需要資金1680萬元。經前期論證鑽探試驗,一致認為,修建月子口水庫截留嶗山雨水,最為經濟實惠可行,列為最佳方案。

1956年9月26日,青島市委向省委提交了修建月子口水庫的報告,並報請中央辦公廳請求列入國家計劃,工程預計1680萬元,望中央給予設備和技術支持。1957年國家正式批覆,興建月子口水庫方案,這是列入國家項目、國家出錢建設的全國首個城市供水工程。

1957年6月13日,青島市政府以青建441號文批准成立月子口水庫工程籌備處。10月29日,青島市人民委員會以(57)青辦字445號文下發成立青島市月子口水庫工程建設委員會,在這基礎之上,1958年組建了月子口水庫建設指揮部,任命王雲九副市長為指揮,姜茂林為工委書記,劉漢耀為主任工程師,八大局領導層組成八大處工程指揮部。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1958年3月16日,蘇聯專家阿拉諾維奇對建設青島嶗山的月子口水庫建設提交了相關的水文地質報告。6月7日,國家建築工程部給排水設計院設計方案完成,提出建設水庫大壩要採取混凝土樁防滲截水牆的新技術。

1958年2、3月份,我市工業生產大躍進之後,自來水供應更加緊張。5、6月份雖大力限制市民用水,但棉紡、印染等工廠仍出現缺水停產的情況,經市委研究決定,月子口水庫提前開工。6月24日,山東省委下發了(58)魯城3106號文件,同意青島月子口工程設計計劃書及1680萬元的工程概算,要求立即組織實施,1958年9月1日開工,1959年汛期前全部完工的指示。

1958年7月30日,市委下發了321號文件,針對嶗山水庫需要拆遷的12個村莊,遷移5527人的賠償給予了詳細的實施法則,總的原則是國家不浪費,群眾不吃虧。

在1958年全國大興水利工程中,“月子口水庫”工程當時是全國首個城市供水工程,是採用新工藝為北京密雲水庫興建積累經驗的試點工程,一時成為全國爭相學習的模範。按傳統工藝,壩基必須挖到岩石層,新工藝是在河面打樁截水,做混凝土防滲牆的技術,在國外是新技術,在國內首次試驗,《青島日報》8月7日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保證月子口水庫按期施工提前建成》,並以“大壩基礎工程採用世界最先進的施工方法”予以報道。

9月1日供水工程正式拉開帷幕,9月2日《青島日報》發表《月子口水庫工程昨正式開工》文章,並報道“市級領導機關負責同志和施工人員一起參加勞動。”工程大軍有青島建築公司、青島建築安裝工程隊,有解放軍駐青海軍基地官兵、陸軍某部幹部戰士4000餘人,有市各級機關下放到農村鍛鍊的幹部及被錯打成的右派分子,而在參加月子口水庫工程中,真正的勞動主力軍是來自安徽“治淮工程總隊”萬名服刑的犯人。為了青島的供水工程,天南地北各路大軍齊聚水庫,萬人齊上陣,場面極其壯觀。在那特殊的年代被打成右派,被稱為中國愛因斯坦的束星北也為修建這座水庫手持鍁鎬,推車運石,穿梭在月子口工地上。

為了這試點工程成為全國的樣板,主任工程師劉漢耀與北京來的4名專家,成立了5人小組,經過多次試驗,最終掌握和成功運用這項最先進的技術。在機械設備方面,購買了10臺烏克斯鑽機,調選20名青年技術人員通過施工操作培訓,提高了工程進度。

工程進行到一半,前蘇聯專家魯巴契科夫來工地視察,突然提出“你們手扶鑽桿,遇到大的河卵石怎麼穿過?豈不造成漏水!怎麼保證大壩質量?”劉漢耀回答:“我們曾在河面做過實驗,一噸重的鑽頭,可以在軟沙上擊碎一米直徑的卵石,關鍵是如何應付基岩的防水問題。”魯巴契科夫問:“你們是如何解決的?”劉漢耀有意將他的軍:“請專家介紹蘇聯的先進經驗!”這名蘇聯專家考慮了較長時間雙肩一聳,雙手一攤說:“蘇聯也是剛採用,我在國內沒做過,因此也不知道,你們是如何解決的?”劉漢耀隨後指著施工圖表的藍色標誌,詳細介紹了施工方法。蘇聯專家連連豎起大拇指說:“好!”前倨後恭,引得旁觀鬨堂大笑。

經過3個多月的實驗攻關,終於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利築壩新技術。12月3日,青島日報發表重要文章,副標題為“月子口水庫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施工方法”,主標題為“混凝土椿截水牆試驗成功。”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1958年嶗山水庫施工場景(張秉山)

1958年、1959年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火紅年代,月子口水庫工程場面熱火朝天,原青島市副秘書長張曰明在他的《開源節流造福桑梓》一書中講到:“月子口工程在指揮部統一調度下,全工地萬名施工大軍幹勁倍增,揮汗大幹,幾百臺車輛和機械設備馬達轟鳴,齊心協力,場面蔚為壯觀。人們懷著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參加水庫施工,不講條件,不計報酬,冬戰嚴寒、夏鬥酷暑,從開工建設後,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主要工程任務,達到了攔洪蓄水、不滲不漏的要求。整座工程於1960年4月30日竣工。

一座採用國內最新工藝,初建庫容為5601萬立方米,壩長672.5米,壩頂高程56米,最大壩高26米,頂寬6米的月子口水庫勝利完工。主要工程除大壩外,有溢洪壩、自潰壩、溢洪渠道,取水工程包括取水塔、滲水渠、輸水管、引水渠、水電站、消力池,並建容量1532立方米的清水池一座。月子口水庫初步建成緩解了供水的燃眉之急。1960年1、2月份,青島平均供水量7.5萬噸,3、4月份9.2萬噸。月子口水庫的建成和新工藝的實驗成功,不僅為北京密雲水庫的興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成為全國興建水庫的樣板。

修建嶗山水庫淨水廠

最初建成的月子口水庫,取水的方式是在庫區取水塔底部埋設的一條寬1.5米、長400米的滲水渠,通過沙層濾槽進行自然過濾。這種方式原本可使水質達到國家標準的要求,但是在月子口水庫基本建成後,開始水質濁度很大,經過幾個月的自淨,濁度雖有下降,但還沒達標。據化驗經滲水渠過濾的水濁度仍達35毫克/升,而且較長時間處於穩定不能再自淨的狀態,距國家規定標準相差較大。這種問題如不能解決,對工業生產,特別是印染、食品生產的質量有一定影響。

針對出現的問題,工程指揮部邀請北京給排水設計院和天津的專家來青進行檢查。經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其一,經化驗原水,庫水含有較高的膠體二氧化矽,這種膠體物很難自降淨沉澱。其二,滲水渠之沙濾層起不到國家規定標準的過濾效能,致使自濾水不達標。其三,原設計時曾包括修建淨水廠的設備部分,但為降低工程費用,採用了緩建淨水廠,採用經濾槽滲水的淨水方式。經專家分析論證,認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質問題,就必須儘快建設嶗山水庫淨水廠。

1960年是在1959年大躍進基礎上持續躍進的一年,由於工業生產的飛躍發展,供水量急劇增加,為了不影響生產的大躍進和淨水廠的籌建,實施了切實可行的生產上自救,改造上補強,建廠速度上加快的三項措施。第一,1958年修建月子口水庫時,自來水公司第四送水廠(中韓水廠)、第五送水廠(流亭水廠)相繼開工。1960年均已建成送水,為了保證嶗山水庫淨水廠的籌建,在全市5個水廠中深入挖潛節能,多送水保供水,在供水大局上實行生產自救互補。第二,對滲水渠有問題部分進行補強處理。補強的方法是在表層水下,以礫層、粗砂、細砂填築,輔助粘土層,使之形成泥隔,增加滲濾作用。第三,抓緊淨水廠的設計。委託北京給排水設計院負責淨水廠的設計,督促設計報告的落實,由市委協調到省委和中建部申報爭取列入國家計劃。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從1960年到1963年,經反覆論證、調研、審批,嶗山水庫淨水廠於1963年8月3日開工,經兩年的施工,1965年10月31日全部完工。嶗山水庫供水工程共使用資金2000萬元。

開工建設的嶗山水庫淨水廠,建設規模為7.5萬立方米/日,主要工程有:建築面積66.82平方米的機室一座;面積501.83平方米的投劑室一座;建設直徑3.2米、深2.24米的混合槽2座,建長200米,寬0.5米,高1.2米,有效水深1.12米,漿砌塊石壁、混凝土結構的地板反應渠道一條;建長22.2米,寬0.8米,高1.2米,有效水深1.125米12格的格式反應池二座;建長88米,寬25.6米,有效水深3米的沉澱池二座;建混合結構總面積為1270.56平方米的雙層濾池8個;新建容量3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一座;將原1532立方米的清水池加高一米,使容量增至2000立方米。淨水廠建成後的1966年平均日供水量53060立方米。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1965年建成後的嶗山水庫淨水廠遠景

水庫淨水廠地表水制水工藝流程是:通過水庫取水塔自流至水廠,原水投加混凝劑後,隔板混合槽水為混合進入隔板反應池絮凝,再經平流沉澱池沉澱,進入普通快濾池過濾池,加氯消毒進入清水池,由二級泵房送入市區管網。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淨水廠及平流沉澱設施

為了調節和貯存嶗山水庫出廠水源,1960年4月在婁山山頂東側配套新建容量為2萬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一座,因故停建後於1964年9月建成使用。自1963年8月3日開工的設計容量日供水7.5萬噸的嶗山水庫工程經過兩年多的施工,於1965年10月31日全部完工。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嶗山水庫淨水廠建成組照

嶗山水庫淨水廠的建成,標誌著在青島城市供水史上,產生兩個飛躍:一是日供水量突破10萬立方米;二是打破了長達64年之久的單一井群供水方式,第一次實現地表水生產。

嶗山水庫管理處

嶗山水庫水源地現由青島市海潤自來水集團嶗山水庫管理處管理,成立於1989年,是由原黃埠水源地管理所、流亭水源地管理所、嶗山水庫管理處合併組建。擔負著青島地區嶗山白沙河流域原水的採集、蓄存、淨化、供給,是青島供水三大水源之一。為了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自1959年開建以來,一直不斷地進行擴充、改造、完善,使其成為一座現代化的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淨水廠。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1980年代的嶗山水庫淨水廠

嶗山水庫建成後,為提高防洪標準,自1974年10月17日至1975年7月30日,對原溢洪閘進行改造,由原淨砌石結構高10.4米,長128米,九段重力濾水壩,改為10米×6米的五扇捲揚啟閉式鋼板閘門,設固定捲揚啟閉機,2×25噸5臺。改建後水庫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庫容增加418萬立方米,每年平均供原水量提高到2960萬立方米,平均日送水7.23萬立方米,最高日送水量(2003年12月19日)9.41萬立方米。嶗山水庫自建庫以來,1964年洩洪量最大為4615萬立方米,繼1985年9號颱風成功洩洪外,2005年受兩次颱風“麥莎”、“卡努”的影響,嶗山水庫流域出現強降雨,9月19日、20日、21日、29日出現4次超54米汛限水位,由於工作到位,連續4次洩洪,總洩洪量1330萬立方米。2007年由於颱風影響,再一次成功進行3次洩洪,這幾次大洩洪,既保證了嶗山水庫設備的安全運行,又達到最大限度的蓄水目的。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1974年改建後的嶗山水庫溢洪閘(張銳)

為適應社會發展,1993年10月對嶗山水庫變電所及泵房進行改造,1994年7月12日完成了嶗山水庫配變電和泵房改造工程,並投入運行。2004年對嶗山水庫淨水廠進行設備自動化的改造,實現了自動控制系統具備數據採集、自動控制、上位畫面顯示,數據處理、報表生成、報表打印、報警和事故處理,參數曲線、參數修改等自動化控制和系統主要參數在線監測。

為了加大嶗山水庫的供水能力,1994年新建第二條供水乾管(DN800)直通青島啤酒二廠,2002年底完善了李惜路供水管道,水廠管道供水能力提高了20%,達到日供水9萬立方米。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2005年嶗山水庫洩洪場景

<strong>

進行水庫除險加固工程。2004年12月,國家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對嶗山水庫防洪能力給予檢查、評級,確定為三類壩。針對問題,根據除險加固的建議,在逐步整改的基礎上,海潤自來水集團根據國家水利部批覆的“嶗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系統地進行了主壩工程、副壩工程、溢洪道工程、進水塔及放水洞工程的改造。

在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工程中,對主壩壩體迎水坡高程42米至48米進行拆除重建;原副壩為均質土壩,不適合防汛工作需要,1990年廢除,並在原處建引衝式自潰壩一座。在除險加固工程中,將自潰壩改為溢流壩;將原洩洪閘拆除重建,新建溢洪閘為5孔鋼平板直升門,除電動捲揚式起動機,並設備用發動機120KW柴油發電機一臺;在輸水建築物工程中,新建放水洞、取水塔,並將原放水洞封堵。新建放水洞為圓形有壓隧洞,內徑2.0米,長219.7米。除險加固後的嶗山水庫庫容量達到了5955萬立方米,消除了水庫隱患,確保了安全,達到了一類壩標準。擋、洩、放水建築物採用百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2000年一遇標準校核;消能防衝建築物按3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地震設防強度採取地震基本烈度VI度。除險加固工程從2009年開始,2010年八月主體工程完工,12月份通過工程驗收。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現在的嶗山水廠反應池 沉澱池

充分發揮嶗山水庫的蓄配水功能。在水源緊缺的年份,將大沽河水引入嶗山水庫,1982年5月開工建設由仙家寨水廠到嶗山水庫的倒灌系統,從而實現兩個水源的互通調劑作用。2000年建設嶗山水庫廢水回收系統,實現廢水回收環境達標節約目的,由濾池沖洗廢水回收管道及回收池,將沖洗廢水通過自流管道直接送到仙家寨水廠進行再處理。2011年對原自流管、倒灌管進行綜合改造為DN1200管球墨管道。為了實現倒灌工程,2013年7月恢復了仙家寨水廠一泵倒灌系統和流亭、黃埠加壓泵增設,進一步完善該管道的倒灌功能,2013年10月12日成功運行。這一工程的上馬標誌著島城供水的黃河水、大沽河水、嶗山水三大原水體系實現了互貫互通,相互調配,使島城供水安全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使嶗山水庫成為一座現代化先進的淨水廠。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2010年改造後的嶗山水庫洩洪閘

嶗山水庫自1958年開建以來,已有半個世紀了,五十多年來為青島的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嶗山水庫屬於青島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與大沽河水源、引黃濟青水源共同構成青島供水的三大水源命脈。

幽雅的自然風光,優質的嶗山水質,早已聞名遐邇,成為著名的風景遊覽區,在外事活動中,曾接待過包括柬埔寨前首相賓努親王在內的重要中外賓朋來嶗山水庫參觀訪問。近幾年來,隨著國內旅遊事業的發展,嶗山水庫已成為遊客遊覽的景點,水庫上中游及水庫周圍開發出許多嶗山特色的旅館、飯店、農家宴,水庫的水質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嶗山水庫是青島市最早使用的地表水源,由於水中的鈣、鎂及其相關離子硬度低,因而水質甘甜,現在水質情況不容樂觀,水質出現富營養狀態。為了確保水質不受汙染,水庫管理處正在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加大管理力度,對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只有強化水源管理,才能確保馳名中外的一泓碧水永葆清澈湛藍,讓嶗山水庫永久地福惠千秋百代,造福子子孫孫。

嶗山水庫後記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月子口水庫建成時,中共青島市委、市人委和月子口水庫工委為表彰築壩全體幹部戰士,頒發了一枚“月子口水庫紀念章”。這枚銅質、背面印有1958、正面由交叉的鍁鎬、紅花、取水塔為圖案的紀念章,已成為珍貴的文物和歷史的見證。

望著這枚紀念章,就能想起1958在月子口水庫那萬名建設大軍會戰在工地,熱火朝天的沸騰場景,在感謝幹部、戰士、工人、農民、學生、外國專家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當時錯打成所謂的“右派”及萬名服刑改造人員,是月子口水庫工程的萬名建設大軍用生命和汗水鑄造了青島供水史上建國後第一個供水工程——月子口水庫供水工程。

每當我看見它,就想起那12個村莊5000多名父老鄉親的人間大愛,為了青島人的吃水,他們無怨無悔,告別了生他養他的故土,搬上了山崗,搬到了他鄉。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每當我看見它,就想起黨和中央政府對青島人的厚愛,為了解決青島的水荒,國家出錢列入計劃,給青島人建設了建國後全國第一個城市供水工程。這個工程之後,為了更好的解決青島的城市供水,國家又先後列入計劃,興建了大沽河供水工程、引黃濟青供水工程,使青島城市供水連續上了3個臺階,實現了3次歷史飛躍,使青島市區日供水量由1949年10月日供水1.8萬立方米,達到今年7月26日高峰供水81.34萬噸,創造了116年曆史的最高紀錄。


青島城市記憶:嶗山水庫供水工程興建實錄


當我們擰開水龍頭,白花花的水自然流淌出,看似那麼容易,但是它包含著人間太多的艱辛。我們要在節約和珍惜每一滴水的同時,還要懷揣著吃水不忘打井人那顆感恩的心,永遠感謝黨和國家對青島人的厚愛,感謝修建嶗山水庫的那支建設大軍。

韓紹江,1951年生人,1968年參加工作,2011年退休。曾任自來水公司司泵工、宣傳科幹事,二水廠、白沙河水廠、水錶廠書記,加壓管理處處長,仙家寨水廠廠長。現任中國美協連藝委收藏學會理事,青島市古籍、連環畫專業委員會主任,水務博物館籌建組副組長,在2012年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試點中被青島市授予“特殊貢獻先進個人”。

陳豔平,1968年生人,山東省委黨校本科經濟管理專業畢業,高級政工師。歷任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嶗山水庫管理處團總支書記、辦公室主任。現任海潤自來水集團嶗山水庫管理處工會主席。(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