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在青島市四方區海雲庵的西側,有一條商業街叫海雲街。多年來經過拆遷、改建,現在這條街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影子、過去的繁華,也不成其為商業街了,倒是街西側新建的商業城和半中半洋的高樓大廈,把個海雲街蠶食的七扭八歪,只剩下幾個海雲街門牌的門頭,原先商業街的格局已經蕩然無存了。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拆遷前的海雲街,已經十分蕭條了。


說起當年的海雲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可以稱之為四方區的“中山路”,此話講起來雖然有點誇張,區區幾十米的海雲街哪能跟中山路相比,但看看當年四方區的商業佈局就不難理解了。建國初期四方區沒有一家像樣的百貨店,居民需要購買稍微貴重點的物品就得上“街裡”,然而買一些平時用的針頭線腦日用百貨,就得上海雲街。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四方區的居民中心區大概從杭州路南頭臺東區交界的海泊橋、海泊河公園,東至小陽路,北到四方北嶺、湖島子(村),西到海邊,四方的居民區也就這麼大。小陽路(現人民路)以東的居民區和小村莊的開發還是以後的事,小陽路以東當時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莊稼地和荒野,幾米寬的小陽路也是六十年代年才拓寬 鋪的柏油路。小村莊立交橋周邊很大的區域,包括溫州路、平安路,還都是一塊一塊的私人的菜地,當地的居民還以種菜為生,產地的蔬菜多在東山市場(現人民一、二路)出售。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現在的四方影劇院是在當時的“大眾劇場”場地上建成的,時間應該在一九五七、八年,曾經改名為井岡山影劇院。大眾劇場周邊,當年聚集了一些土產雜貨鋪,多是棚戶房。人民一路北段多以木器加工以及多家棺材鋪(當時還是土葬),南端靠近平安路端就是一個自產自銷的菜市場,大眾劇場的北側,類似於一個小廣場,有幾家說書的書場,場子不大,大概也就三四十平米,說書人身穿長袍手拿紙扇,場下一溜溜的長條板凳,稀稀拉拉的坐了些大人孩子,盡說一些楊家將,岳飛傳之類的長篇,每說到“且聽下回分解”,便會拿一個盤子到場下收錢,估計每段大約二十分鐘,每次二分錢。場子進出自由,隨時進隨時出,也有些逃學的孩子跑進來聽書,每每要收錢的時候就夾著書包撒丫子就跑,等開講了再溜進來。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周邊還有出租圖書(小說),現場看小人書的小攤,出租小人書的生意還算紅火,不光掙孩子的錢,一些大人也常常坐在長板凳上看小人書。租書人用牛皮紙糊成一個個的書套,把小人書的彩色封面貼在外套上,甚至把一些稍厚的小人書分成兩半作為上下集出租,也算是商家的小伎倆。

大眾劇院的斜對面有一家澡堂子,這兒當時是四方唯一的國營公共浴池,洗一次大浴池一毛五,有一張可供休息的木床,要再加搓背還要再加錢。澡堂子裡有理髮館,洗澡的時候可以一併理髮,可算一條龍服務。

劇院的對面,還有幾家頗為興隆的小飯館,提供火燒、麵條、炒菜之類的大眾食品,吃一頓爐包也就是毛數錢,一毛五一碗的大滷麵就算高檔的了,高湯炒麵也不是一般平民吃得起的。逛逛市場順帶著下個館子,怎麼著也是能整天見活錢的人家。

雜七雜八的商販組成了一個四方東部的市場,四方人稱之為“東山市場”,多數人都叫它東市,位置應該在現在的四方方中園周圍,附近還有幾個門牌為“臨”字頭大院,稱作民眾大院,有民眾一院、二院,因為門牌的號碼前面加了個”臨“字,被叫做臨字院,裡面住著各地來的窮人,也有人稱貧民院。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海雲庵後面臨河一側,大約拍於四五十年代,當地人稱“廟溝沿”


但是說到四方海雲街和東山市場就不大一樣了,海雲街以它的名字來看,應該是以海雲庵為名,海雲庵在前,海雲街在後,以“庵”的聚集效應而建的商業街。海雲街緊貼海雲庵的西牆,整個街道呈南北向,自嘉禾路橋西海雲街與嘉禾路丁字路口為起點往北不過百米,北至興中街。街的西側為商業門面,路南頭的第一座樓是日本人建的鐵路宿舍,有一圈一人高的圍牆圍擋,當時大樓就已經牆皮脫落,被人稱作破大樓。第二家開始就是商鋪了,有一家規模稍大的綢布店兼賣百貨,當年凡是買布做衣服(那個年代幾乎人人穿衣都是自己做或自己割布找人做)四方人不去街裡,就是到海雲街,別無二家。這百貨店還有針頭線腦,紐扣別針,髮卡摸臉油,布頭補丁等,只要家裡用的這裡全有。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魯東大藥房(登記地址四方海雲街61號)

另有一家四方最大的藥房“魯東大藥房”,有坐堂醫生並代煎中藥,魯東大藥房在島城也頗有名聲。有一家茶葉店、土產店,一家飯店和一家較大的副食品店,北頭有一家點心店和一家大門大窗的理髮店,店的名字好像叫“中華理髮店”,後搬到了興中街的東頭廟溝沿靠四方河的旁邊,理髮店的對面是一家照相館,照相館就在海雲庵的背後。照相館和理髮店中間馬路不寬,路的盡頭就是杭州路河,一條跨河的水泥橋,大約一米多寬。橋的對面(杭州路東)有一個很大的煤場,是供應居民的煤店,煤店的南側有一家較大的私人醫院,叫“錫九醫院”,是一座二層的小洋樓,有門診及住院部,應該是當初四方最大的醫院。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原杭州路105號,膠濟鐵路四方機廠工會所在地。


靠海雲庵的一側(街的東側),則有一個鋪面較大的國營副食品店,也是四方最大的國營蔬菜副食品商店。由於店大品種齊全,人們普遍感覺這個店的東西,比其它店好,前來購物的人也特別多,逢年過節供應憑票食品,更是人山人海,把個海雲街擠得水洩不通。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八十年代海雲街煙糖店購貨兌獎券

海雲庵的門前有一個不大的廣場,還有幾家矮牆簡陋的平房,有幾棵大槐樹遮蔭,這幾戶人家也是做小買賣的,有賣漁具、竹竿、魚食的,租賃小人書的,有好幾戶賣筆墨紙張書本文具的,緊靠嘉禾路橋頭的一戶是專賣學習文具的,店主是一中年男子,外地口音,沒有家室,人稱“老德州”。這老德州姓甚名誰沒人清楚,知道他是來自德州,也就習慣的叫他老德州。他的學習用品賣得比較便宜,買賣也相當好,學習用品用完了,都會去老德州家添置。幾家租賃小人書的借了幾棵大槐樹的光,一分錢看一本,也吸引了相當一批中小學生。還有一家靠近“老德州”的小屋,是個刻圖章的長者,一張方桌,一個小臺鉗,頭頂一盞白幟電燈,刻章的大多是一些剛就業的年輕人和一些好事的中學生,當時的圖章大多是木質的,價格不高,刻章者只須把要刻的名字告訴他,他便用一張小小的宣紙片,將章模在紙片上蓋一個印,在印的中間用小楷毛筆蘸墨,寫出某某某印,再把寫好的正楷小字立馬印在章胚上,便是一個反字的章了,照樣子不一會的功夫印章刻成了,他會用硃紅的印泥沾滿剛刻好的印章,印在剛才的宣紙上,將圖章和印拓一併交給顧客,展示圖章漂亮規範的字體和雋秀的刀工。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興中街


海運街北頭還有一條東西向的興中街,除了街之外,還有若干條巷,依稀記得有西南巷、徐家巷、半闢巷、滕家巷、聚福巷、遵雅巷、志儉巷、居仁巷、王家巷、永樂巷等,好像還有很多巷,海雲庵周邊應該是青島市巷最多的地區。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永樂巷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慎德巷


順著興中街往北出了街口就是興隆路了,馬路對面有一座土地廟,土地廟個頭不大,沒有一米高。是以前家中死了人,先到土地廟老爺這兒來報個信,也叫報廟。建國初常見一群人披麻戴孝穿著白衣白尖帽,哭哭啼啼的來到土地廟前,上上香,燒了紙,再趕回家料理死者的後事。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土地廟北是一個煤店,土地廟南是一個公共水龍,一早一晚常見挑水的人排著長龍,抽著煙,拉著呱,順著隊伍不時的往前挪一挪自己的水桶。水桶的內沿上,會劃一道清楚地標誌,算是一標準桶,以免水桶大的佔了便宜。一些燒茶爐的小鋪,則用平板車載著一車水桶,和其他住戶一樣,排著隊接水。車子的水桶裡常見放一塊木條篦子,為避免晃晃悠悠的車子推著水桶會咣噹出水來,木頭篦子起到了防止濺出水來的功能。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海雲街路口的嘉禾路應該往西直通膠濟鐵路西的國棉二廠,在膠濟鐵路四方站嘉禾路口有一座石墩鐵橋,嘉禾路就從橋下而過,橋西的國棉二廠和鐵路“西公司”宿舍都是嘉禾路的門牌,北院和南院分別是嘉禾路129號和131號。但因為1955年四方機廠和鐵路材料廠合併就改變了嘉禾路的格局。嘉禾路南側的四方機廠合併了嘉禾路北側的鐵路材料廠,截斷了嘉禾路,國棉二廠和西公司鐵路宿舍劃歸了海岸路。這樣海雲庵前的嘉禾路,就成了橋西百米的半截路,四方機廠的貨車大門就是嘉禾路的盡頭了。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當時在海雲庵嘉禾路路南還有一處鐵路職工供銷社,解放初期鐵路和四方機廠的職工家屬憑一個鐵路專用購買證,就可以到鐵路供銷社記賬購買糧食和日用品。大概是到鐵路和機廠分家後便停用了。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青島四方公園


供銷社的南邊早期是個公園,建於二十年代中期,初叫鐵路公園,後交由地方政府改稱四方公園,有山有水,有花草樹木禽鳥動物,由於公園規模不大,建國前就被四方機廠圈進廠內,四方公園也就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了。多年以後規劃興隆路和杭州路對接,從原興隆路向南延伸到和嘉定路相通,四方機廠被切去了一個角,海雲庵重修後,海雲庵前又修建了海雲廣場,於是把個嘉禾路西段又進行了切割,杭州路以西興隆路以東的嘉禾路被截斷了一大段,直到興隆路以西,嘉禾路還有百十餘米。

青島城市檔案:記憶中的四方海雲街 如今已不見原來的影子


隨著近幾年海雲庵周邊的建設,海雲街、嘉禾路杭州路口已經面目全非,完全變樣了,只能憑著回憶來記憶海雲街的往事了。

文章作者為島城文史學者徐明臣,徐老師長期關注於四方文史的研究。(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