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斯·沃伯格:未來的經濟沙皇】

【麥克斯·沃伯格:未來的經濟沙皇】

【麥克斯·沃伯格:未來的經濟沙皇】

德國發展龐大的海洋艦隊,必然涉及到大量的經費開支,德國的國際銀行家在此過程中 將會獲得巨大的收益。同時,德國的大海軍戰略勢必刺激英國的神經,英國的國際銀行家再 將來自德國的海上威脅成倍放大,上升到帝國存亡的戰略高度。英國政府的本能反應就是更 大規模地興建海軍艦隊,於是軍備競賽拉開了豐盛鮮美的金融大餐的序幕。而軍備競賽屬於“有組織的隱形暴力”,必須依賴大規模的融資。這樣一來,英德兩國和他們在歐洲的盟友們一起開動馬力擴軍備戰,整個歐洲的國際銀行家們無不“漫卷公債喜欲狂”!

麥克斯·沃伯格和阿爾波特·鮑林已經有二十多年的交情。在鮑林大力支持之下,麥克 斯進入鮑林公司的董事會。同期,麥克斯在鮑林的推薦之下,又加入了其他多家鮑林供應商 公司的董事會,包括一批德國最大的造船公司,如布羅姆沃斯公司。對布羅姆沃斯公司而言, 鮑林是他們最大的客戶,所以當鮑林要求把麥克斯安排進公司董事會的時候,公司是無法拒 絕的。

通過這樣的安排,麥克斯很快就成為德國輪船製造業和貿易領域的核心人物。到 1920

年,麥克斯和家族銀行的其他合夥人,已經在 80~90 家大型公司裡面擔當董事會的董事職 務,成為整個德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的巨頭。在麥克斯和鮑林的大力遊說之下,德國威廉二世對海洋前景意氣風發,準備開始大展宏圖了。

1893 年,麥克斯接過家族沃伯格銀行,成為家族銀行的掌門人。十年彈指一揮間,當

年的毛頭小夥子,此時已經成為德國金融業的巨頭。

1903 年,36 歲的麥克斯第一次被鮑林引薦給德皇威廉二世。當時德國首相叫布洛,他

認為德皇威廉二世需要金融方面的知識來推動金融改革,因此建議鮑林把麥克斯介紹給威廉二世,共進晚宴。

鮑林轉告麥克斯,說德國威廉二世希望召見他,但是隻給他 10 分鐘時間來概述金融問

題。麥克斯一聽就拒絕了,固執地說 10 分鐘不夠。他的堅持使威廉二世把接見時間延長到了 32 分鐘。麥克斯為了覲見德皇,進行反覆排練,終於精心預備了 25 分鐘的演講,另外 7分鐘留作跟威廉二世進行討論。

彩排很成功,公演卻遭遇狀況。威廉二世這個人脾氣暴躁,極端任性。麥克斯剛剛開始

演講,威廉二世就打斷說:“沙俄很快就要完蛋了。”麥克斯回答道:“陛下,不會的,沙俄不會完蛋。”

接著麥克斯開始解釋,因為俄國剛剛發行了一筆新貸款,把老的貸款清償了,而並沒有 增加國家總負債。德皇聽到麥克斯居然直接反駁他,立刻勃然大怒,吼道:“沙俄一定完蛋, 怎麼都要完蛋。”吼完就拂袖而去,晾下無奈的麥克斯。後來麥克斯提起這事開玩笑說:“我的聽眾應該給我 32 分鐘,但最後我只用了 3 分鐘時間。”

儘管“公演失敗”,由於麥克斯的重要地位,威廉二世對他仍然青睞有加。第二年,威

廉二世又召見麥克斯,向他舉杯,說自己已經準備好聽取已經拖延很長時間的金融改革講座 了。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個驕傲而自負的人,讓他擺出妥協的姿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足見 麥克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威廉二世在談話中勉強承認,沙俄確實不會馬上就破產。但麥克 斯毫不領情,隨即接口說:“我早就已經告訴過陛下了。”威廉二世氣得直敲桌子:“難道你 每次都是對的嗎?”眼看威廉二世又要暴走,麥克斯立刻道了歉,才得以給威廉二世上了一 堂精心準備的金融改革講座。[6]

此後,麥克斯跟威廉二世經常會面。麥克斯和威廉二世的關係與佈雷施勞德跟俾斯麥的 關係有所不同。俾斯麥對於佈雷施勞德往往言聽計從,但很有主見。威廉二世卻一方面固執 己見,一方面又“耳根子軟”,很容易被旁人說動。每次麥克斯認為他已經大功告成地把皇 帝給說服了,誰知很快威廉二世又聽信其他人另外的說法,突然改了主意。

在當時的德國,容克貴族和普魯士軍官團對猶太人存在敵對和抵制,主因是基於利益。 容克地主貴族階層思想上相對保守,他們的集團利益在於保護農產品的價格,要求提高關稅, 擋住外來競爭者。而海運公司和力主海洋貿易的猶太銀行家則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原因 很簡單,貿易保護主義一旦盛行,國際貿易就做不下去了,他們對國際貿易的大量金融服務 業務也就沒了市場。因此,容克地主與猶太銀行家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衝突。這一點跟當今國 際貿易領域的爭端也頗有類似之處。凡是主張自由貿易,降低關稅,推行全球化的主力軍基 本上都是超級跨國企業和國際財團;相反,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的多數都是會受到 自由貿易傷害的國家和地方勢力。

全球化也好,自由貿易也罷,這些並非理論與原則的口號,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問題。

受麥克斯和鮑林大力鼓吹的影響,威廉二世對海洋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當德國大 興土木建造龐大的艦隊時,英國也不示弱,趕忙緊鑼密鼓實施鉅艦建造計劃。20 世紀初,以英國與德國為核心的兩大勢力集團在歐洲大陸上展開了一場圍堵與反圍堵、遏制與崛起的生 死較量,拉開了世界近代史上最激烈最血腥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