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庭真的不相信“快樂教育”!請別再對孩子讓步!

未來生活如何,其實是比學習更復雜的問題。學習是直線的,一個點,往深裡鑽就行,而自由又健康地活著,有無數的點需要父母與孩子一同探索。

精英家庭真的不相信“快樂教育”!請別再對孩子讓步!


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堅守自己的軌跡,散發自己的光芒,父母也會竭盡全力的為孩子們尋找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

看了英國“小王子”的課表

才明白快樂教育都是騙人的

以往英國王室都是為孩子選擇傳統貴族學校,威廉和哈里上小學之前都是在韋瑟比男校,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

然而新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凱特努力為她的孩子爭取更自由的教育環境。凱特相信,精細和個性化教養,更能夠照顧到不同品性的孩子。

前段時間,媒體曝光了喬治小王子所在學校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課程表:除去正常的數學、語言、地理、歷史、科學之類的課程,還有法語、宗教、計算機,以及統一參加的課外活動:戲劇、藝術、繪畫和芭蕾等等。

不止如此,小喬治還極有可能會參加學校的辯論俱樂部,增加日後進入牛津劍橋社團的籌碼。為此該校學生還將進行哲學、意大利語的學習,嘗試作曲、擊劍、高爾夫或陶藝。

剛滿5歲的英國小王子,要學習的課程竟然有超過十門,還有哲學、宗教這種我們高中以上才能接觸到的課程......

學習十多門課程

不是王子的特權

在美國的中學,學生除了7門必修課,還要選取多個門類各級別的課程。選課還要選學一定的AP課程,這類課程內容難度較大,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智力和能力。目前以微積分、統計學、物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等課程為主。

AP課程是與大學的課程對接,如果學生通過考試,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該學分在大學是被承認的,同時一些重點大學在錄取學生時,也會參考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情況。如果想要進階高等學府,學生完成必要的高中畢業課程和考試後,會選擇AP課程,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喜愛的高校的錄取機會,另一方面還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減少大學學習期間的學習任務和費用。

就讀於美國排名第一寄宿初中Fay School的Alex,打籃球,曲棍球不輸美國人,自己開發了一款遊戲,農場網站,還計劃在學校裡創辦經濟學社團……

精英家庭真的不相信“快樂教育”!請別再對孩子讓步!


就讀Cothill House的小Morgan,喜歡數學,物理,還熱衷於機械製造,自己在設計課上,純手工做出了飛機模型和汽車模型……

就讀於凱特王妃的母校,英國頂尖女高唐屋中學的女孩們,連舞蹈課都有三四種……

彬彬有禮的Victor,即將入讀英國最古老的公學溫徹斯特公學,他興趣愛好一隻手都數不完:唱歌、鋼琴、拳擊、舞蹈、滑雪、游泳……

日程很滿,興趣很多——這些孩子很忙,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負擔”二字。

這背後的原因,大概是英美教育對於興趣培養、快樂學習之間的平衡。

越是精英家庭

父母越會鼓勵孩子不斷嘗試

創建了微軟帝國的首富比爾蓋茨,也曾被父母推動著嘗試五花八門的活動:游泳、長號、足球、橄欖球......凡是蓋茨感興趣想要讀的書,父母也都會滿足。

成為人父後,蓋茨也將這樣的理念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遺餘力地為孩子們的“愛好”提供便利,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

他的大女兒珍妮弗在斯坦福就讀人口生物學,喜愛兒科醫學,同時還是一名優秀的馬術運動員。

蓋茨十分支持女兒的興趣,向來低調節儉的他不惜豪擲1800萬美元,為女兒專門購置了一塊馬場。珍妮弗也不負期望,現在已經是國家級的專業選手,在全美馬術協會排在障礙賽第19位,個人積累的比賽獎金就已經超過了百萬,她說,除了進醫學院,馬術也是她考慮的職業方向之一……

美世君之前還了解過一位“藤三代”的美國男孩,他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會說7種語言,還是位造詣頗深的爵士鋼琴家!

Gavin的弟弟妹妹也都非常優秀。弟弟擅長運動,多次取得長曲棍球、自由滑雪等體育賽事的地區冠軍,還擅長打鼓;妹妹會多國語言,彈得一手好吉他。並且毫無例外地,弟弟妹妹也都進入了美國頂尖名校。

Gavin家庭的教養秘訣,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面發展,嚴管厚愛。

Gavin家比“衡水中學好一點點”的虎媽式管教:

四歲開始學樂器,每天練習一小時;

四歲開始學外語,希伯來語、拉丁語和法語;

家裡沒有電視,也沒有遊戲機。

零花錢要靠做家務掙取

這樣的培養方式同樣在巴菲特家裡也出現過,或許這些精英家庭們他們有著相同的想法:物質財富來來去去,唯興趣與志向帶來的價值感永恆,並帶來持久的回報。

所謂的“貴族教育”,不只是留給孩子金錢、名氣、人脈,更在於幫助他們在探索中尋找目標,實現真實意義上的滿足。

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

才能夠有自由的人生

這些課外活動一隻手都數不過來的孩子,非但沒有想象中那樣被重負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個個精力都十分充沛。

一個拉格比公學讀書的男孩說,他們學校的課業難度不小,有大量的閱讀要爭分奪秒地完成,每週還要參加好幾個小時的體育活動和社區服務,同時他還是學校樂隊的一員,花大量時間練習五種樂器:吉他,貝斯,烏克麗麗,打鼓...這些活動應該已經塞滿日程表了吧,結果他竟然還有業餘的時間創作寫書!

想想我們的日常,不禁有些汗顏:光是處理工作這一件事,可能就累得精疲力竭,恨不得像條鹹魚一樣癱在床上,怎麼就有人能同時做這麼多件事兒,還做得這麼好?

要說起忙碌,誰能比日理萬機的企業領導者更忙呢?前些時候萬達曾透露過王健林一日行程,年逾六十的他,每天四點就要起床,45分鐘的健身,隨後一天之內要在雅加達、海口和北京三地“乾坤大挪移”,在這樣緊湊的行程之中還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處理……

億萬富翁們的行程表們都有相似之處。李嘉誠到80多歲還堅持每天6點起床,8點準時到公司上班;蘋果的現任掌門人蒂姆·庫克每天4點鐘起床,蘋果員工4:30就會收到他的電子郵件……

精英階級的人生一點不簡單,他們也許沒有柴米油鹽的焦慮,是為了責任和使命而活。就是這點差距,讓他們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按分鐘管理自己的時間。

相較之下,那些日程表空空如也,沒有熱衷的興趣的人,也許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要做的事那麼多,沒到截止日期就能拖就拖,打不起精神;面對很多任務就開始焦慮,手足無措……

從小鼓勵孩子發展多方面興趣,實際上就是在訓練他們一種能力。讓孩子們因為熱愛,自發地填滿自己的時間表,那有這麼多任務,該怎麼安排時間呢?首先做什麼好?什麼時候完成課程的預習,什麼時候去鍛鍊?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自己制定時間表,準確區分每件事的緊迫程度,優先高效地完成最重要的任務。

用成功體驗構建自信

內在驅動才是一切的基礎

對於興趣愛好的培養帶來的另一重回報則是自信心的構建。

越是成功的人越明白,失敗是無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能夠面對失敗,並且重新站起來。

近年來我們看到聽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自殺案例,從無法對抗學業壓力的名校留學生,到因為人際關係選擇自殺的中學生,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正是孩子過於逼仄的生活範圍,以及對於生命熱情的缺失。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它與自信的區別在於:自信是對自己的模糊認同感,而“自我效能”,意味著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由此產生一種結果自信。

這種自我效能感最快速的提高方式就是積累成功的體驗。第一次攀越高山,所有人都會感到害怕和畏縮,但當你曾經征服過一次山峰,下一回面對類似的高山時,自我效能會讓你相信,這不過是又一次成功的演練。

當一個人達成過很多目標後,對自己就會越來越自信,這種基於自身能力的自信能讓孩子不懼挫折,永遠往下一個山峰邁進。

而從小推動孩子多方面地去嘗試,就是積累成功經驗,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徑。

不過這並不代表家長需要強迫孩子去學習儘可能多的特長。萊佛士醫療臨床心理醫生Claudine Hyatt博士曾經說過:“在發展課外興趣這件事上,家長們總是在鼓勵和逼迫之間做平衡,這其實這映射出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你要充分理解孩子,讓孩子來引導你,父母所要做的是讓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不斷得到滋養,而不是直接就下達明確的指令。”

一個人最大的成就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並且幸福快樂地生活。一個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並不會只在意孩子當下的輕鬆快樂,或是眼前的小小成就,而是讓他們掌握自己人生的風帆,縱使會經歷驚濤駭浪,但只要他們駛出自己的那條航線,便能走向壯闊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