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哪些特色小吃?呂梁一鍋燉怎麼做?

17835460933


說起山西美食,那真是無面不歡,山西人主要以麵食為主,自然而然的美食基本都和麵食有關了。

我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山西晉南地區,我們這的主要美食就是餄絡面,曲沃羊湯,永濟牛肉拉麵,還有一個就是地地道道的山西名吃刀削麵。我從小吃著媽媽做的刀削麵長大的,我想山西刀削麵在全國是無人不曉的名氣美食了。

呂梁的一鍋燉在我印象裡就是燴菜,裡面的材料很多,有各式各樣的蔬菜,豬肉,丸子,粉條之類的,營養豐富,做法簡單,味道比燴菜好吃,熱騰騰的一鍋,吃起來很爽。





鄉炊燕子


山西小吃品種也是很多的,尤其是麵食最多。刀削麵最是有名,除此之外還有平遙牛肉、羊肉泡饃、太谷餅、吳家燻肉、石頭餅、合愣子、火燒、過油肉、莜麵栲栳栳等。


除了各式各樣的麵食,山西的汾酒、陳醋也是特別有名的,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說到呂梁一鍋燉。一鍋燉其實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大燴菜,就是把所有的食材加在一起放鍋裡燉。


呂梁一鍋燉,它主要是分葷、素兩種,想吃哪種就可以做哪種。它主要的食材有:粉條、瘦肉、土豆、各種蔬菜等。吃起來味道鮮美,回味無窮 。


褒河風


山西的美食不敢說獨步天下,但也別具一格,

山西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碰撞交融的區域,獨特的地理生態孕育了山西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呈現出多元、包容、開放、融合的地域美食特徵。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

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從南走到北,從白走到黑,小編帶著你一起品一品山西有哪些讓人戳延三尺的三晉美食。

山西特色小吃除了刀削麵、拉麵、刀撥面、擀麵、剔尖、貓耳朵、河撈等各種麵食,還有更多具有山西特色的花樣美食。

一、太原

1、頭腦

頭腦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醫用食品,益氣調元,滋補虛損,活血健胃,富有營養,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在一碗湯糊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湯裡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嚐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2、清徐灌腸

清徐灌腸是山西著名的傳統小吃,屬於晉菜。起源於山西省離省會龍城太原市30公里,以“醋都、葡鄉”著稱的清徐縣境內,清徐灌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口感爽滑、營養豐富、工藝精湛、老少皆宜,灌腸主要經粗糧精做而成,本身含有大量粗植物纖維和對人體有益的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特別對“三高”、肥胖等人群百利無一害,是現代都市白領和愛美女性追捧的素食精華。


3、古交油麵兒

油麵兒是一種制炸的麵食,只流傳於交城西部山區和古交西南一帶。是山裡人過春節家家必制的點心類麵食品,有油香、面酥、味甜的特點。當地人把它看成“細吃法”或“細點心”。不僅是自家享用的節日甜點,也是正月裡供神、祭祖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4、陽曲折餅

俗名"黃兒",將硬黃米加少量黃豆、玉米磨成粗麵,以溫開水和軟,置熱炕發酵,加適量鹼、少量糖,攪成糊狀,舀入黃兒(中間微高,周圍較低邊沿有凹溝的圓形鑄品),以溫火烙制,只烙一面,待熟,將餅折成半圓形,故名折餅。色澤金黃,鬆軟多孔,香甜適口。一次烙制很多,食用時蒸烤均可,為百姓冬季或過年之必備食品。

5、婁煩推蒸餅

俗稱蒸餅。相傳是寒食節為紀念晉大夫介子推而流傳下來的餅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發酵後的精粉面團中加入豬扳油、香油、蔥花、調料面,上籠蒸熟而成。

呂梁美食

1、柏籽羊肉

柏籽羊肉聞名遐邇,產區侷限在中陽側柏山區範圍內,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遊離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山羊肉,它食之清香,不腥不膩,極易消化吸收,具有抗病、防病、療病、脅長、益壽等作用。

2、水晶豆腐

水晶豆腐是呂梁市特有的一種地方小吃,原料為土豆。色澤晶瑩,形狀類似豆腐片。味道鮮美,滑而不膩!

3、柳林碗團

柳林碗團是柳林特產,離石、中陽等地都有,但不如柳林正宗。柳林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碗脫”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在柳林方言中,“團”、“脫”、“禿”,音節相似,故有多名。象徵團團圓圓。

4、呂梁油糕

油糕也是孝義的一種風味小吃。孝義油糕有餡糕、棗片糕兩種。把案子糕切片油炸,謂之棗片糕。餡糕又有糖餡、棗豆餡之分。

晉中美食

1、和順砍三刀

油布袋又名砍三刀,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山西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關,家家制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2、靈石攤攤

是人們非常愛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適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於它製作麻煩,費時費力,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是家家必做,戶戶皆吃。傳說這一天是龍抬頭之日,做攤攤俗稱扯龍皮,意在馴服龍王,好讓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貼貼為百姓服務,保證風調雨順,獲得糧茂年豐。

3平遙碗禿

平遙碗禿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由白麵粉製作。它集涼粉與灌腸的優點於一身,既有涼粉的涼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夏可涼拌,冬則熱烹,老少皆宜。傳說,慈溪太后路徑平遙時,碗禿被封為御膳,於是碗禿名聲大振,以後漸漸流傳到民間。

4、太谷餅

太谷餅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碎,味美鮮香等特點,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5榆社棗糕

棗糕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是榆社經濟實惠的一種民間小吃,很受人們喜愛。是民間婚喪嫁娶、生日、滿月、暖房、祝壽等事主食,也多見於集市、飯攤。具有色澤金黃,綿軟甘甜之特點。

大同美食

1渾源涼粉

渾源的每一個涼粉攤,你都會看到那裡除了碗坨狀的涼粉外,還有十幾個小盆,那裡放著各種各樣的調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蔥花、黃瓜、香菜,而使渾源涼粉之所以稱為渾源涼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蓮花豆、豆腐乾和辣椒油。蓮花豆香酥可口,豆腐乾嚼得過癮,而辣椒油則口感香辣,不同於其他辣椒的幹辣。渾源涼粉以土豆澱粉為原料,加入適量的明礬,攪成糊狀,在火上滾熟,涼冷倒出即成,故又名粉砣。渾源涼粉又白又細又利口,象豬皮凍似的“筋顫”,拿在手中“滑溜溜”。

2陽高玻璃餃子

玻璃餃子是陽高獨具特色的民間食品。它源於民間,又由民間進人賓館、酒店的餐桌。由於它的皮子似玻璃般透明或半透明,人們能看出內中的餡兒,因而人們稱之為玻璃餃子。陽高屬高寒地區,無霜期短,莜麵和山藥是當地農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而製作玻璃餃子的原料就是莜麵和山藥。當然,這說的是餃子的皮兒。

3、廣靈驢肉

廣靈的五香驢肉,以廣靈特產的畫眉驢肉為原料,經煮熟醬制而成。在煮肉的湯鍋中加有鹽、味精、醬油、冰等調料,燒開後再加入陳皮、草果等香料和滋補中藥,因此,廣靈五香驢肉不僅風味獨特,味道純正,而且有很好的營養和保健作用。

陽泉美食

1陽泉漂抿曲

漂抿曲,亦稱小河撈,大約從明朝開始風行於陽泉。它是以綠豆摻少量精白麵粉和麵,經特製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配製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麵,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緻,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撈記》中讚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飄山城。

2平定過油肉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製相傳至今,歷史上該菜源自晉東名城平定,平定州(今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最是正宗。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

3盂縣莜麵栲栳栳

“莜麵烤栳栳”是盂縣極具地方特色的名菜,該製法關鍵有三:一和麵,二搭卷,三火侯。和麵必須沸滾開水,稍涼揉成光滑麵糰,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淨的石板上,用手推出又薄又勻的長片,再用手指往起一挑搭成園桶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列在蒸籠上,象蜂窩一樣蒸10分鐘即熟。蒸時要注意火侯,火候不到,窩窩不熟,過火“栳栳”軟攤,食之無筋,味欠色減。

長治美食

1長治臘驢肉

長治的名吃中以上黨臘驢肉最為有名,上黨臘驢肉原專指砂鍋臘驢肉,因製作創始於臘月而得名。它以新鮮驢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香料、佐料、做工極為考究。其色澤鮮豔,醇香可口,以其獨特的風味傾倒“美食家”,享譽古今。

2長子炒餅

炒餅是長子縣具有獨特風味的傳統名食,色鮮、質軟、清香、味美,口感極好,一經品嚐,佘味難忘。採用白麵烙餅成絲、水潑粉條、豬肉絲、植物油為主料,配之精鹽、醬油、蔥絲、蒜苗、米醋和雞湯等佐料,用在旺火上翻炒而成,是用來招待賓客的主食之一。民間流傳:“上黨炒餅數長子,長子炒餅數石哲。”

3屯留水煎包

“水煎包”也算的上是屯留名吃中比較有名的了,“屯留水煎包”是將麵粉發酵後,兌好鹼,揉勻,下劑,包入餡心做成包子,放入測過油的平底鍋裡面,加水面糊,以半煎半蒸(炯)的方式制熟。成品具有兩面色澤金黃,餡料味鮮,外皮酥脆,香味濃郁的特點。

4平順悶菜絲

平順悶菜絲是由平順山區特產的菜根經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是饋贈親友的理想之選。悶菜絲是由平順特有的菜根經五道工序加工而成傳統工藝,科學配方。口感好,色澤優。

5 沁源莜麵栲栳栳

莜麵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它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麵"。

晉城美食

1澤州饌面

“饌面”,深受大家的喜愛,相傳“饌面”源於周朝,原本是宮廷美食,後流傳到民間,成為百姓人家辦喜事,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饌面”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配料講究;製作好的“饌面”色澤光亮透明,風味獨特,口感光滑如玉,吃一口回味無窮。

2沁水河洛

河洛面又叫餄餎面,用壓河洛的機器,把面和了,擰成圓柱型(大小根據機器而定)。放在機器裡,等水燒開了,把面壓在裡面就行了,熟後盛出來放涼水裡過下(這步依據個人口味而來),放在碗裡,澆上滷子就可以吃了。

3陽城雜割

“雜割”在陽城,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羊“雜割”,一類是牛“雜割”,好像前者更正宗一些,用的是羊肚、羊血和羊湯做成。尤其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是又香又辣,填飽了肚子,又暖和了身子,那真叫痛快。這種吃食,是混合了葷素的原料在裡邊,有豬羊牛的下水、血塊處理做成的成品,還有白蘿蔔、冬瓜、豆角等蔬菜在裡邊,而且湯湯水水,極易下口,雜字大概如此而來吧。

朔州美食

1山陰塞上凍兔肉

塞上凍兔肉,味鮮肉嫩,營養豐富,消化率高達80―90%,頗受消費者青睞。兔肉所含蛋白質很高,比豬肉、羊肉多一倍,比雞肉多1/3,甚至比蛋白質豐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僅為豬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不願發胖,最宜多吃兔肉,至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老年人,更要吃兔肉,因為兔肉中含有的卵鱗脂,可使脂肪質乳化,從而讓身體吸收,減少血管硬化的可能,在日本被稱為“美容肉”。

2應縣涼粉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每到夏日,涼粉攤尤多,街頭巷尾比比皆是。應縣涼粉不僅上市數量多,而且風味獨特,其特點:一是含水量較多(澱粉與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涼水裡。二是加工精細。三是調味精美。鹹鹽、醬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蔥等佐料齊備,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乾細絲。色、香、味俱佳。

3懷仁黃糕

黃糕,是懷仁周邊一帶常見的家常食品,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起來鬆軟可口,十分味美。做法:以黃米麵為原料,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上籠熟,然後倒在盆裡用手再揉,邊揉邊在表面抹點油,防糕面乾裂。

運城美食

1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麵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咸宜。在市場上享有聲譽。

2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是聞喜縣生產的著名糕點類食品,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煮餅外裹一層芝麻,滾圓狀。將芝麻團掰開,便露出外深內淺的栗色皮層和絳白兩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釐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膩,久不變質,越嚼越香。

3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4解州羊肉泡

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作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而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讚。有詩云:“原湯優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據說,當年慈禧太后西去長安,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

忻州美食

1五臺高粱面魚魚

高梁面魚魚是五臺地區鄉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五臺的農家婦女們搓魚魚,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享受。高粱面魚魚蒸熟後,配以羊肉或西紅柿湯調和,清爽利口,別具風味。

2代縣麻片

代縣麻片早在清代就已馳名省內外。將上等麵粉拌上糖,加入油、蜜水和成團狀,然後擀成皮、塗上蜂蜜、撒上芝麻,上鍋烘烙。成品色微黃,酥脆香甜,吃來滿口餘香。

3忻州一窩絲

“一窩絲”又叫“盤絲餅”,是山西省忻州地區寧武縣的特色小吃,歷史悠久,曾經是高級宴席的甜點。“一窩絲”以酥、脆、香為貴,具有色淡黃,味甘甜,質酥脆的特色。鮮食時甜綿可口,幹食時酥脆清香。其形狀像曲蜷待騰的蛟龍,提起一根線,放下一窩絲,動一動,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無比。存放一至兩月,色、味不變,軟硬程度不變。後來,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麵、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窩絲”在全縣農村興盛起來,成為人們迎賓待客的佳品。

臨汾美食

1臨汾牛肉丸子面

在臨汾就不能不說牛肉丸子面。在臨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了,門面都不大,屬於平價小吃。很多臨汾人從外地回來,第一時間就來吃牛肉丸子面,味道很棒,適合喜歡吃辣的人。

2霍州豬血灌腸

將豬血灌腸是霍州傳統名食之一,它創制於清朝中葉,加工精細,風味獨特,是譽滿三晉之佳品。

臨汾醪糟,是山西傳統的漢族小吃,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廟會,來此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於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長的糯米,還因為用獨特的灶具與奇特的釀製方法。

臨汾羊雜:

當時蒙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韓氏甚感可惜,就將"羊下水"洗淨,熬成羊湯,配以大蔥,佐上辣椒飲食。太后偶見,聞其味甚香,喝罷覺得美味可口,特賜名"羊雜割"。

雖說山西各地均有羊雜割,但臨汾的別具一格:湯似白乳,毫無羶味,油而不膩,質醇味鮮,香味撲鼻。


晉爆點


山西特色小吃,山西面食,刀削麵、拉麵、刀撥面、擀麵、剔尖、貓耳朵、河撈、油潑面、過油肉面等各種麵食。


愛做飯的老崔


山西特色小吃,山西面食,刀削麵、拉麵、刀撥面、擀麵、剔尖、貓耳朵、河撈等各種麵食。


奧斯卡視頻


應該面食吧?我不知道,我是浙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