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

相思藤


要搞清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首先要搞清什麼是“三家分晉”。所謂“三家分晉”指的是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歷史事件,後世史家甚至將“三家分晉”視為了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而瓜分晉國的韓、趙、魏就是後來所謂“戰國七雄”中的那三家。



韓、趙、魏原本是晉國的大夫,春秋末期,晉國國君的的權勢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把持,這些大夫各有各的地盤、百姓、軍隊,實際上就是晉國的國中國。後來,這六家大夫之間又開始相互攻伐,範氏、中行氏被其他四家打挎,退出了政治舞臺,僅剩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家。而這四家當中,以智氏的實力為最強。



正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晉出公在位期間,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掉了實力最強的智氏。晉出公聞訊大怒,向他國借兵討伐韓、趙、魏。但是,實力已經羸弱不堪的晉出公根本不是三家的對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被迫出逃,最終連氣帶病,死在了出逃的路上。此後,晉國公室又擁立了一位新國君,即晉哀公,但此時的晉國公室已然無力迴天了!不久,韓、趙、魏三家遣使拜見周天子,要求周天子正式封他們為諸侯。本已式微的周天子已然沒有了往日的風光,就算他不封,人家也已經制造既成事實了。周天子心想:“反正我也改變不了事實,既然你們這麼抬舉我,我總不能不識抬舉呀!”於是,正是認可了韓、趙、魏三家的諸侯身份。再之後,韓、趙、魏又瓜分了晉國公室剩下的土地,晉國不復存在,此即所謂“三家分晉”。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呢?根子上還要從“曲沃代翼”說起。晉昭侯在位期間,把比國都翼面積還要大的曲沃封給了叔叔成師,也就是史籍中的“曲沃桓叔”。有了實力自然便惦記上了那把“老闆椅”,自曲沃桓叔起,曲沃連續三代(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與晉國國君為敵、挑起戰爭,企圖以小宗取代大宗。晉緡侯時期,曲沃武公一舉破翼、滅了大宗,並行賄周天子,取得了合法晉國大宗的地位,是為晉武公。由於自身小宗取代大宗的這段不光彩往事,晉武公之後的晉國國君開始逐步限制公室勢力,大肆重用卿大夫,以避免第二次“曲沃代翼”的發生。



晉武公死後,他的兒子晉獻公即位。晉獻公在位期間,先是聽信大夫士蒍之言,將晉國之前的內亂歸咎於公室龐大、公子眾多,開始大肆屠戮晉國公室,除了少量出逃者,幾乎殺光了晉國的公子們。“驪姬之亂”時,晉獻公與兒子們又開始了父子、兄弟相殘,最終導致晉國公室凋零。自此,“晉無公族”,自家人不敢用、也沒得用了,晉國國君只能依靠和重用卿大夫。此舉直接導致了後來晉國卿大夫勢力的膨脹,最終導致韓、趙、魏“三家分晉”的發生。說到底,所謂“三家分晉”,實際上還是當初“曲沃代翼”的後遺症。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山西簡稱“晉”,也叫“三晉”,這個稱呼源自於春秋末期三家分晉的故事。

晉國始封於西周初年,河汾之間百里,經歷了春秋時期晉獻公、晉文公、晉景公、晉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疆域早已不只是現在的山西範圍之內,已經擴大至北過山西大同幾乎達到張家口;南過陝西商縣、河南平頂山;西到陝西大荔;東到河北保定、河南範縣。

三家分晉的“三家”指的晉國曆史悠久的卿族世家趙氏、魏氏和韓氏。至於為什麼晉國會出現三家分晉的現象,源自於晉獻公時期。晉獻公晚年寵愛驪戎女驪姬,驪姬為自己的兒子奚齊爭奪太子之位,以至於原來的太子申生被逼自殺,太子的兄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逃亡。

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時追隨他的有:狐毛、狐偃這兩個是他的舅舅。還有趙衰,與晉文公既是連襟,又是晉文公的女婿。還有後來被諡為“魏武子”的晉國大夫魏犨,也是五賢臣之一。此外還有先軫,先軫姬姓,也是晉國宗室,後來成為晉國名將,統率三軍。追隨晉文公重耳出亡避禍的這些心腹重臣就是後來卿族世家的雛形及核心。

晉文公時期,晉楚爭霸,城濮之戰前,晉文公建立了三軍:上軍、中軍、下軍。每一軍各置將、佐,加起來六人稱為“六卿”。中軍主將為元帥、正卿。當時在趙衰的建議下晉文公以郤縠為元帥。當時三軍六卿的情況是:中軍以郤縠為將,郤溱為佐;上軍以狐偃為將,狐偃讓給哥哥狐毛,自己為佐;下軍以欒枝為將,先軫為佐。除了六卿之外的的風雲人物還趙衰、荀林父和魏犨。晉文公剛開始是以趙衰為卿,趙衰讓給了欒枝、先軫。荀林父為晉文公駕馭戰車,魏犨作為驂乘的車右。這是晉國卿族世家形成的初期。

從晉文公到晉景公、晉悼公、晉平公、晉定公、晉出公,晉國的發展史與晉國卿族世家的發展史不可分割。

晉國的六卿世族出自於姬姓、祈姓、嬴姓。有姬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魏氏、荀氏。荀氏又分支出中行氏、智氏、程氏。此外還有祈姓範氏和嬴姓趙氏。晉襄公死後狐氏逃往狄國,晉景公時下宮之難趙氏受到重創,晉平公氏欒氏被滅族,卿族世家最後剩下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從此六家正好佔據六卿之位各一席,形成了暫時的制衡,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禍患。

晉定公時期趙氏發生內亂。趙氏與中行氏有姻親,中行氏又和範氏有姻親,趙氏的內訌把中行氏和範氏也捲進來了。這時韓氏和魏氏站在趙氏一邊,韓氏和魏氏左右晉定公,逼得中行氏和範氏反叛,最後逃往朝歌。晉國的六卿就剩下四卿了。趙氏、魏氏、韓氏和智氏。

晉出公時智氏宗主荀瑤狂妄而驕橫,向韓氏索要萬戶大縣,又掘汾水淹趙氏晉陽。最後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了智氏。這時晉國國君已經是被架空的傀儡。又過了五十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為諸侯,從此春秋已逝,晉國不存。


沅汰


《資治通鑑》就是從三家分晉開始寫起。戰國七雄裡魏韓趙前身就是晉,應該說,如果晉不分裂,堵住秦國東出函谷關。秦根本無法統一天下,真正有實力,有條件其實晉,可惜三家分晉,分晉也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春秋戰國裡除了被滅之外,唯一內部分裂,滅亡的就是晉了,但晉為何分裂?主要原因是三軍六卿與國家制度轉型。晉國在春秋中後期始終是最強國,是五霸之一,這樣一個偌大的國家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三軍六卿起始於晉文公,晉文公制定了三軍六卿制分享軍政大權。如果國君強大還可以,如果國君勢弱權力自然落到六卿手裡,到了晉靜公時期六卿已經強大到尾大不掉之勢。晉國國君已經完全是“虛君"了。晉國六大家經過彼此爭鬥最後剩下三家。三家實際上是新興地主階級。而以國君為首的代表卻是落後的舊貴族,國君沒有主導和代表了新興勢力,更沒有維護新興勢力利益。這實際就是新舊兩種利益集團開始相互博弈。其結果代表新興勢力地主階層取得了勝利。而以國君為代表的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私有土地制的發展。

應該說,晉國自開國宗室就干涉政務。在晉國發展過程中,也分封了一些新的貴族與世家。隨著時間推移,和晉文公刻意的安排,在晉文公時期已經形成了具有六十多了個“世家大族”的國家啊!他們已經徹底“綁架”國家利益。應該說,晉文公種下晉國分裂的禍根。其實這也是春秋政治轉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一場“外科手術”。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承認了三家分晉的事實。公元前376年,趙魏韓三家廢除了晉君,將晉公室僅有的一點土地也予以瓜分,赫赫有名的春秋大邦晉國徹底消失在歷史中了。三家分晉其中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瓦解證明,是封建地主登上歷史舞臺的社會標誌。至於說,趙魏韓三家與智家的爭鬥就是分髒大會,沒有什麼對錯而言。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三家分晉”是指公元前403年,晉國三家卿大夫韓、趙、魏獲得周天子認可,越過晉國成為了諸侯國,並且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至此,戰國七雄秦、齊、楚、韓、燕、趙、魏誕生。

對於什麼原因造成的三分分晉,我們需要了解三個關鍵詞:社會轉型、三軍六卿、智伯索地。

社會轉型

個人認為,三家分晉的本質和田氏代齊其實相差不多,二者都是新舊勢力之間的鬥爭產生的結果。所謂的新勢力指的是新興地主階級,而舊勢力是那些一直維護舊制度的貴族。導致著兩股勢力互相爭鬥的原因無非就是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的崩潰(井田不能買賣或轉讓),私有土地的發展,因此這些經濟上的變化需要在政治上出現一個能匹配新興階級的政治地位。

如果大家瞭解法國大革命背景的話,仔細觀察會發現,三家分晉的邏輯和法國大革命其實相差不多。

三軍六卿

分封制的結構就像現在的公司管理結構,諸侯國下面是卿大夫,而卿大夫和諸侯的關係類似於諸侯個周天子的關係,卿大夫們分享者諸侯的土地。當時晉國大權旁落,被六個卿大夫掌控著,這六個卿大夫分別是:趙、魏、韓、智、範、中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六個家族皆是採用了封建剝削的方式,由奴隸主貴族轉變地主階級,並採用減賦等方法討好百姓逐漸發展起來的。

智伯索地

很多人會奇怪,晉國的權力為什麼會被六個卿大夫掌控?這主要原因還是晉文公搞了個三軍六卿制分享軍政大權。後來這六家中的範和中行氏被趙給滅了,然後智就成了最大家,並且憑著自己的力量逼迫另外三家交出土地,這就是“智伯索地”。

起初這三家還堅持不同意,直到韓氏屈服,交出了土地,魏氏本來是搖擺不定,一看到韓氏服軟了,也跟屈服。智氏一看韓、魏已經俯首,只有趙還在堅持,就決定打到趙屈服。

於是,智氏聯合韓魏攻打了趙兩年,硬是攻不下來,只能用引水淹城的方法。此時韓魏突然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嚇出一身冷汗,再加上趙的鼓動遊說。於是兩家一起策反,配合趙滅了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土地瓜分結束後,他們要求周天子把他們封為諸侯,周天子怎敢不答應。於是,三家分晉就這麼快樂的完成了,他們看似分的智氏的土地,其實是晉國的土地。

從開始,奴隸主轉變成地主階級,再到勢力龐大後的野心,然後互相攻打吞併土地,與其問什麼是原因造成的“三家分晉”,不如說這是歷史進程的必然趨勢。


摯潷畫畫紅塵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稱霸中原的晉國煙消雲散,韓、趙、魏三國分立,自此春秋逝去,戰國爭鳴。晉國滅亡的根子可以追溯到一代傳奇霸主晉文公重耳那裡,可以說晉國霸業成也晉文公,敗也晉文公。

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從文治武功來說也算個明主,在他的統治下晉國吞併驪戎、耿、霍、魏、虞、虢等國,黃河中游地區都是晉國的領土,晉國成為當時的強國。但是晉獻公一方面是被同族人不斷的叛亂弄煩了,另一方面可能有受迫害妄想症,公元前669年晉獻公採納手下大夫士蒍的計策將自己同族的晉國諸公子們全殺了。要說晉獻公誅殺晉國諸公子不是沒有好處,實現了國家權力集中,能夠一心對外爭霸,但是過分的殺戮讓晉獻公非常多疑,後來在寵姬驪姬的挑撥下竟覺得自己的兒子也要害自己,逼得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國外。

晉獻公死後晉國連續爆發內亂,爭權奪位的公子們先後被殺,反而一直在外流亡的重耳得到了國君的位置,最終成了晉文公,開創晉國霸業。不知道是晉文公家庭教育不行,還是晉國國君家族有內鬥的基因,重耳這段堪稱屌絲逆襲的經歷沒有使得家族變得兄友弟恭,反而使得晉文公之後的晉國國君對於兄弟嚴防死守,要麼斬盡殺絕,要麼趕出晉國不讓他們接觸權力,就怕再出一個重耳這樣的人威脅自己的統治。

光靠國君一個人是治理不了一個國家的,既然自己人不敢用,那麼權力只能下放給外姓人,這就使得異姓卿大夫開始把控國家權力。同時晉國國君雖然將其他兄弟趕出了國家,但也給了臣子以下犯上的機會,一旦國君和異姓卿大夫發生根本性的利益衝突,卿大夫就殺國君迎立在國外的公子繼位,比如公元前607年趙穿殺晉靈公,擁立公子黑臀繼位;公元前573年欒書、中行偃殺晉厲公,擁立公子悼公周繼位等等。這些公子繼位前因為晉國國君的打壓根本毫無勢力可言,在異姓卿大夫的幫助下登上君位也只能繼續依靠這幫人,這樣一來晉國國君的威望和勢力越來越低,異姓卿大夫的家族越來越強。

晉國國君同族的衰微只是給了異姓卿大夫做大的機會,真正讓他們抗衡國君的還是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實行的“三軍六卿”制度。重耳流亡十九年,顛沛流離,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種情況下他的身邊還有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心腹生死相隨,重耳回國登位後自然要重賞有功之臣;再加上晉文公重耳有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為了將晉國各方勢力團結在自己麾下,於前633年確立了三軍六卿制度。

在晉文公之前,晉國軍權由國君獨掌。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將軍隊編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這就是六卿,六卿是軍政一體的職務,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最重要的是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這就很可怕了。用今天的話說晉文公就是將晉國由家族企業變成了股份制公司,國君是董事長,六卿是大股東,這樣一來壯大晉國就是壯大卿大夫自己的權勢,自然人人用命,盡心竭力。

當然晉文公不是傻子,也害怕君臣異位。首先六卿在軍中以中軍將郤榖為首,在朝中確是以上軍佐狐偃為首,軍中第一人和朝中第一人不同,政權與軍權交織、制衡,便於晉國國君控制全局;其次晉國六卿雖然是世襲,卻不是在某一家內世襲,而是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家族內輪流擔任,這樣一來為了爭權奪利六卿之間就會內鬥。

重耳的設計雖好,但是對於國君的威望和權謀手段要求太高,一旦國君不能平衡六卿間的關係,使得一家獨大,國君就只能遭到欺壓了。晉文公之後,晉襄公繼位,晉文公當年倚重的老臣接連去世,特別是公元前622年六卿的前四位先且居、欒枝、胥臣、趙衰一口氣全死了,根本沒給晉襄公慢慢整理朝局的時間,晉襄公不得不對六卿進行大規模調整。就是在這次調整中晉襄公打破了晉文公的規劃,讓趙氏的趙盾擔任執政大夫兼中軍將,趙盾成為軍中和朝中第一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開啟了異姓卿大夫在晉國的權臣之路。

六卿間的平衡一旦打破,想再實現平衡就難了,特別是趙盾剛剛大權在握,唯一能制衡他的晉襄公沒幾個月就死了,只留下年幼的兒子。沒了制約的趙盾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志統領晉國,改立太子、廢立國君、重組三軍六卿、代替國君會盟諸侯、設立公族大夫等等。其中設立公族大夫可以說是趙盾對於晉國君權最沉重的打擊,由六卿家族之人擔任過去只能由國君家人擔任的職務,六卿家族開始公開侵佔晉國國君的權力。

自此君權日衰,卿權日強,直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六卿家族之間決出勝負,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權力,晉國國君成為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韓、趙、魏三家成為諸侯;晉國國君又苟延殘喘了很多年,遭到韓、趙、魏三家任意欺凌,直到公元前349年韓姬殺晉君,晉國最終滅亡。


當狗容易做人難


三家分晉,是指韓、趙、魏三個權臣,把晉國瓜分了。

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春秋時代的很多諸侯國,國君並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經常因為做事不當,就被大臣給幹掉,因為大臣都有合法的家兵,甚至他們的兵比國君還多。比如魯國自春秋中期以來,就被孟孫、叔孫、季孫三位權臣分掌了權力,魯國君主就是個象徵。其他國家中,凡是有采邑和私家甲士的大臣,也都對君主不大禮貌,齊國和晉國就是例子。

齊國的權臣陳氏用自己的私家兵進攻齊國國君,最後乾脆直接推翻了君主,自立為新君。把齊國由姜姓的齊國,變成了陳氏的齊國。晉國本來有六個世卿,輪流執政(晉國因為早年是靠幹掉大宗自立為君的,所以特別防範其他公族子弟,大多都清洗了),這六個世卿,範、中行、智、韓、魏、趙,也是在不斷的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的。但並沒有穩定下來,權力鬥爭還在繼續,首先出局的是範、中行兩家,被其他世卿聯合幹掉,剩下的四家,以智氏最強大。但韓、魏、趙三家後來發現自己有可能被智氏蠶食,於是秘密聯合起來,又幹掉智氏,分了智氏的土地,最後還是發生齟齬,乾脆把晉國瓜分,成了獨立的三個國家,但文化上有相似之處,合稱三晉。三家能夠分晉,和魯、齊一樣,都是因為大臣有采邑和私人甲兵,勢力又均衡,否則也可能是一家獨大,最後成為統一的晉國。


用戶4130325716


三家分晉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層層分封是春秋時期的典型政治模式。一個國家內部的貴族都有領土,領土是國君封給領主的,領主只需要向國君宣誓效忠即可。這裡的分封是實封,也就是領主在領地內有絕對的權利,成軍權、經濟權、人事權、繼承權都是有的。領主一旦做大,就可以架空公室,甚至取代公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這種極端情況。



晉文公時代首創了三卿六軍制,之後晉國的權利分散到晉國公室和六卿手中。多數時候晉國公室的實力超過六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六卿漸漸控制了公室,晉國大權落入六卿之手。六卿經過長時間的傾軋兼併,韓趙魏三家取得了絕對勝利,三家瓜分了晉國。周天子迫於韓趙魏三家的巨大威脅,不得不冊封三家為諸侯。就這樣,三家分晉取得了最終勝利。

戰國時代開始後,鑑於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教訓,各國公室都對分封進行了改革,各家領主只對封地有部分經濟權(食邑),其他權力盡數被剝奪。實封制改為虛封制是戰國時代變法的核心內容,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所以變法遭到了全體老世族的強烈反對,無數變法先驅與老世族在變法中死去,最終實封制退出歷史舞臺!



虛封制的核心是領主在封地有部分經濟權,也就說謂的萬戶侯、千戶侯、百戶侯等等!他們有權向封地內民眾收稅,這導致他們經濟實力過大,也給百姓的帶來沉重負擔!後來官員們連封地也沒有了,而改成國家發工資,工資的形式是錢糧衣帛,故有了千石之大官一說。那時的官員領工資而不納稅,不服役,雍正皇帝要求所有官紳與百姓一起納稅服役,這一政策延續至今!


大秦鐵鷹劍士


三家分晉絕對是歷史的巧合,沒有人會想到會出現這種結果,但是,最終他就出現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結果。

我們詳細說下,為什麼在會出現三家分晉的情況?

晉國是西周成立之後,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諸侯王建立的。當時分封的和晉國一樣的老牌諸侯國還有齊國(姜子牙的封地)和燕國。

晉國到了春秋末年出現了一種小宗奪了大宗的位置,導致了宗室子弟的銳減。所謂的小宗就是國君的小兒子,奪了大兒子的諸侯王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諸侯王的都是傳長不傳幼,傳嫡不傳庶。可是在小宗奪了大宗的位置之後,他們就把大宗的後代全部給誅殺了。

這就導致了同姓諸侯王勢力的削弱,異性官員力量的強大。其中知、趙、韓、魏這四支是晉國官員中最主要的力量。而且他們四家掌握著晉國的軍隊,他們的官爵就是卿大夫,卿大夫在周朝是有自己管轄的領土的。

知家的宗主叫知伯,知伯擁有的兵力和領土比韓、趙、魏任何一家都強。所以知伯仗著自己的強大,開始向韓、趙、魏索要土地了。

知伯先是給最弱小的韓家的宗主韓康子要了一快土地,韓康子就找到管家商議,這個土地到底給不給知伯?

管家就告訴韓康子,這個地你一定要給,否則,知伯肯定來發兵來打我們的。

我們給了他土地之後,他就會放過我們,然後,他還會去和魏家和趙家去要,到時候魏和趙若是不給他,他們之間肯定會有一場打仗要打,我們靜觀其變。

韓康子聽管家這麼一說,還真在理,他就答應把土地給了知伯。知伯沒想到要一塊土地竟然這麼容易。這時候他又開始去和魏家宗主魏桓子去要土地去了,正好魏桓子也有個高名的管家,他就告訴魏桓子,知伯給韓家要土地,韓家給了,給我們要我們不能不給,因為我們打不過知家,我們給了知家土地,他肯定還會去給趙家要的,趙家一旦不想給,他們兩國肯定會開戰的。我們也學韓家靜觀其變。

魏桓子就把土地給了知伯,知伯嚐到了甜頭,他開始去趙家趙襄子那裡去要土地去了,並且還指定要趙家最好的土地。

趙襄子管理的趙地要比韓和魏大和強,他是不想給知伯土地的,所以,他就拒絕了知伯。

知伯怒了,他開始聯合韓和魏一起發兵來滅掉趙家,把趙家給滅掉之後他們三家再把趙家給分了。

趙家的城池被知、韓、魏的兵給圍困了。可是,趙家並不是這麼好滅的,要不他也不會殊死抵抗了。

知伯一看趙家這麼難打,總打不下來也不是辦法呀。

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看到了趙家城牆外面的河,然後他就想到了用河水來淹了趙家的城牆。

就這樣趙家被大水淹了三年,就在趙家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趙襄子的管家告訴主人,我要去見見韓康子和魏桓子。

趙家的管家見到韓康子和魏桓子之後,就告訴他們,今天若是趙家滅亡了,知伯就會找你們兩家的事,用不了多久,你們就會步入趙家的後塵。不如這樣,我們三家聯合起來一起把知家給滅了怎麼樣?

韓康子和魏桓子早就知道了知伯的野心了,所以,他們很贊同趙管家所說的。為了怕也夜長夢多,他們在當天夜裡就起兵,把本來淹趙家的水改道去淹知家去了,這時候的知伯還在睡覺,水一到知家的都城,韓、趙、魏的聯軍也殺到了。

知伯沒想到會上演這麼一齣戲,他還沒搞明白髮生了什麼事,就被亂軍給殺死了。

知伯一死,知家全部被滅了族,然後韓、趙、魏把知的土地給分了。

五十年之後,周天子承認了韓趙魏的地位,分封他們為諸侯王,這也就是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和魏國。

三家分晉最得利者是秦國,因為晉國若是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直擋在秦國前面,秦國是根本出不來函谷關的,但是晉國一分為三,請過就有機會了。當然這就是後事了。


史學達人


三家分晉,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出於擴張國力的需要,不斷的進行軍事方面的改革,設三軍立六卿,從此以後六卿控制著晉國的軍國大權,為三家分晉埋下隱患。

晉國的六卿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了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他們的勢力非常的大,到晉平公時期已經可以輪流執掌晉國事務,晉國國君的影響力進步減弱。晉國的六家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地盤,相互之間經常打個不停,範氏、中行氏率先出局,他們兩家的地盤被瓜分!

晉定公時期,晉國六卿只剩下四家,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智伯瑤執政後建議另外三家一起拿出一個萬戶邑給晉國公家,而韓氏、魏氏、趙氏都明白智伯瑤是要乘機削弱他們的實力,只是他們都畏懼智家的勢力罷了!韓氏、魏氏都先後捐出了一個萬戶邑,不過趙氏卻死活不肯聽從,於是智伯瑤聯合韓氏、魏氏一起攻打趙氏!

趙氏此時是趙襄子當政,他深知沒有辦法跟這三家對抗,於是退守到晉陽,憑著晉陽城死守了兩年多。智伯瑤發現晉陽城附近有一條河水,可以引水淹晉陽城,這正好提醒了韓氏和魏氏,他們的都城旁邊也有一條河,如果將來智伯瑤也引水淹他們都城怎麼辦?韓氏和魏氏感到十分的擔憂!

與此同時,處於困境中的趙襄子派門客張孟談前去說服韓氏和魏氏倒戈,反過來攻打智伯瑤大軍,三家一拍即合,就滅掉了智家,並瓜分了其土地。這個時候國君晉出公不樂意了,於是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韓、趙、魏三卿,不過被三家聯合起來打敗了,晉出公病死在出逃的路上,晉國的土地逐漸被韓、趙、魏三卿瓜分。

公元前375年,晉國徹底滅亡!這可把其他諸侯國高興死了,尤其是秦國,好端端那麼大一個領國就這樣被瓜分成三個國家,瞬間少了許多的壓力!


小凌說史


晉國自文公開創霸業,襄公繼業,一躍成為春秋強國。但是,襄公死後,晉國中衰,實力一度不及楚國,雖有悼公復霸,而悼公早亡,晉國始終達不到文襄之時的強盛。追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卿族專權,正因此,才導致了最後的“三家分晉”。

晉國的卿族專權,始於趙氏。而趙氏之所以能夠得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獻公時的“驪姬之亂”。當時,獻公伐驪戎,“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驪姬想要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設計加害申生、重耳(文公)、夷吾(惠公)三公子。獻公在驪姬的唆使下,下令不許群公子住在國內,自此,晉國便沒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正是卿族。但是趙氏在趙衰時,地位還不是很高,趙氏開始執政,是在趙衰之子趙盾的時候。起初,狐偃子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而晉國太傅陽處父一力主張以趙盾為中軍元帥,襄公聽從了他的意見。襄公死後,太子年紀太小,於是趙盾主張迎裡公子雍,而狐射姑主張迎立公子樂。趙盾一急之下,派人殺死了公子樂,狐射姑的主張失敗,便埋怨起了陽處父換帥的主張,於是派續鞫居殺陽處父。事發後,狐射姑逃往狄,於是狐氏最終被趙氏剷除。“太子母繆嬴日夜抱太子以號泣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而外求君,將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盾所,頓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屬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賜;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趙盾與諸大夫皆患繆嬴,且畏誅,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為靈公。”(《史記》)靈公即位,而年幼,便由趙盾攝政,於是趙氏的勢力越發強大。靈公長大後,有意收回政權,“使鉏麑刺趙盾”,但是被趙盾脫逃了,於是鉏麑自殺而亡。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二計,“飲趙盾酒,伏甲將攻盾。”結果又被趙盾逃了。“盾遂奔,未出晉境。乙丑,盾昆弟將軍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而迎趙盾。”而後,“趙盾使趙穿迎襄公弟黑臀於周而立之,是為成公”。成公即位後,下令卿族的後裔可以作為“公族”,趙盾把公族大夫的位子讓給了弟弟趙括。於是,晉國公族越顯無力,其他卿族也逐漸興起,“三家分晉”也就此埋下了根基。

到了景公之時,“誅趙同、趙括,族滅之”。而又念趙衰、趙盾之功,“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不久,景公便死了,厲公即位。厲公時,郤氏、欒氏、中行氏繼趙氏而起,其中,郤氏一家三卿,最為強橫,於是也與欒氏、中行氏結怨。而厲公則想乘三卿自鬥之機,除去卿族勢力,於是“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襲攻殺三郤(郤錡、郤焠、郤至)”,胥童已經劫了欒書、中行偃,便勸厲公即時殺掉此二人。而厲公卻將二人復位,二人怕將來自己地位不穩,先下手為強,派人先殺了胥童,不久後又殺了厲公。厲公死後,欒書、中行偃迎立襄公的曾孫周為君,是為悼公。悼公“於是逐不臣者七人”,立了威勢,但對於欒氏、中行氏等大族,還是沒有辦法的。於是欒氏、中行氏掌握大權,晉國卿族專政已是一發不可收拾。

自欒氏、中行氏之後,範氏也崛起了。欒氏的欒盈與範氏的範鞅同為公族大夫,但是兩人不和,也因此引發了晉國又一次內亂——欒氏之亂。“欒桓子娶於範宣子,生懷子。範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幾亡室矣。懷子患之。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曰:‘盈將為亂,以範氏為死桓主而專政矣,曰:‘吾父逐鞅也,不怒而以寵報之,又與吾同官而專之,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專於國,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其謀如是,懼害於主,吾不敢不言。’範鞅為之徵。懷子好施,士多歸之。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懷子為下卿,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左傳》)於是欒盈被迫逃往楚國,而後範氏又殺了眾多欒盈的黨徒,“知起、中行喜、州綽、邢蒯出奔齊”,於是不久後,欒盈也從楚國去了齊國。“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士,納諸曲沃”,欒盈以魏舒為內應,攻入晉都,範鞅派斐豹擊殺“欒氏之力臣督戎”,而後“用劍以帥卒”,故欒氏退,欒盈逃往曲沃,晉兵攻破曲沃,殺死了欒盈,自此,範氏消滅了欒氏,而趙氏、韓氏、中行氏、知氏、魏氏等相繼興起的大族也與範氏相好,並稱為“六卿”。而晉國國君也已經是有名無實了。

“六卿”共同掌權了幾十年,到了魯定公十三年,晉國內亂又爆發了,這次則換成了範氏和中行氏。“晉趙鞅謂邯鄲午曰:‘歸我衛貢五百家,吾舍諸晉陽。’午許諾。歸,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衛是以為邯鄲,而置諸晉陽,絕衛之道也。不如侵齊而謀之。’乃如之,而歸之於晉陽。趙孟怒,召午,而囚諸晉陽。使其從者說劍而入,涉賓不可。乃使告邯鄲人曰:‘吾私有討於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殺午。(《左傳》)於是,趙午的兒子趙稷和涉賓“以邯鄲叛”。由於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而荀寅又是範吉射的親家,於是範氏、中行氏也一同作亂。趙鞅被迫逃往晉陽。“晉人圍之。範皋夷無寵於範吉射,而欲為亂於範氏。梁嬰父嬖於知文子,文子欲以為卿。韓簡子與中行文子相惡,魏襄子亦與範昭子相惡。故五子謀,將逐荀寅而以梁嬰父代之,逐範吉射而以範皋夷代之”。於是,知氏、趙氏、韓氏、魏氏聯成一氣,範氏、中行氏逃到了朝歌。晉兵圍攻朝歌,但由於齊、魯、衛等國的搗亂,未能消滅範氏、中行氏,而邯鄲也未降,於是聯合朝歌的範氏、中行氏。“冬十二月,晉人敗範、中行氏之師於潞,獲籍秦、高強。又敗鄭師及範氏之師於百泉”,而後趙鞅又帶兵劫了齊國送給範氏的糧餉,加緊圍攻朝歌,荀寅逃到邯鄲。趙鞅又急攻邯鄲,邯鄲投降,荀寅逃到鮮虞。齊國會合鮮虞人,將荀寅送入範氏的柏人,晉兵轉攻柏人,荀寅和範吉射最終逃到了齊國,自此,範氏、中行氏之亂才平定。

範氏、中行氏滅後,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共分二氏領土,勢力愈大,其中,知氏最為強盛。知伯向趙氏、韓氏、魏氏索要土地,趙氏不肯,知氏便邀合韓氏、魏氏圍攻趙氏,“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於是趙氏、韓氏、魏氏三家合力,滅了知氏。所以,晉國政權歸入趙氏、韓氏、魏氏三家。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這就是“三家分晉”。

自趙盾得政,到“三家分晉”,晉國的大權從始自終都掌握在卿族手裡。而卿族專權,也導致了一系列內亂的發生,卿族間相互爭鬥,就如同列國間的爭鬥一樣。晉國之亡,不能歸罪於趙、韓、魏三家,而是長期卿族專權的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