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海外,綿延近3000年的伊朗君主制度壽終正寢,而這場革命的始作俑者,就是後來的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

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霍梅尼

霍梅尼生於1902年,祖上有印度血統,父親也曾在印度學習工作多年,深受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影響,因此取名為:賽義德.甘地。賽義德回到伊朗後,成為了當地的阿亞圖拉(伊斯蘭什葉派的宗教頭銜,可以理解為博學的人),由於他仗義執言,經常為當地百姓爭取利益,1902年被地主僱人殺害。

霍梅尼的母親同樣出身於神學家庭,但她在霍梅尼父親被害不久也去世了,年幼的霍梅尼只能和虔誠的嬸嬸生活在一起。

幼年的霍梅尼沒有機會上學,只能跟著當地毛拉學習古蘭經,稍微年長些又去到伊斯法罕求學,十九歲那年,霍梅尼在阿拉克拜哈依埃裡為師,次年師徒一起來到庫姆,並在此開啟了畢生的事業。

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霍梅尼在禱告

庫姆距離德黑蘭只有一百多公里,是伊朗什葉派的聖城,許多年輕人在這裡學習神學,年輕的霍梅尼花了十年時間研究伊斯蘭倫理學、信仰學、神學、哲學和法律,三十歲的時候,他已經是當年小有名氣的神學教授,在他的教導下,許多學生投身神學事業,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後來成為中東地區著名神學家。

教學之餘,霍梅尼還不斷著書立說,他一生完成三十多部神學著作,在這些書裡,他大肆抨擊巴列維王朝,認為是他們造成了伊朗社會的各種問題,不僅如此,霍梅尼對進入伊朗的西方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深惡痛絕,認為這些不良風氣帶壞了伊朗年輕人。

霍梅尼的觀念為他帶來了大批擁躉,也引起了伊朗王室的關注,據後來披露的歷史文獻顯示,上世紀40年代,霍梅尼的相關資料就進入了德黑蘭王室,巴列維王朝開始密切關注他,關於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下來。

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晚年的霍梅尼

1961年,伊朗什葉派領袖博羅吉爾去世,由於他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伊朗內部圍繞宗教領袖展開一場鬥爭,巴列維王朝希望通過指定一位溫和派阿亞圖拉來繼承衣缽,從而緩解宗教壓力,但霍梅尼明顯更具聲譽和威望,最終,教會高層人士選擇了霍梅尼。

剛剛上臺的霍梅尼正面臨伊朗自上而下的“白色革命”,巴列維國王希望通過這樣一場類似土改的運動環節國內矛盾,推動國家工業化,但這場不成功的運動卻引發了伊朗更大規模的 動盪。

而霍梅尼卻看到了機會。

1963年新年,霍梅尼號召信徒們不要慶祝,並在此後開動宣傳機器,猛烈抨擊伊朗王室。為了避免引發騷亂,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但迫於壓力,不久又釋放了他,同時警告他:除了自由、獨立和外國勢力這三點,你什麼都能講。霍梅尼回答說:除此以外,我還有什麼可說的。

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伊朗民眾紀念霍梅尼

教徒們出於安全考慮,希望他依據他地,但霍梅尼拒絕了,他對信徒們高喊:我準備讓刺刀穿透我的心臟,但我絕不向暴君屈服。

當年六月四日,信徒們在霍梅尼的煽動下,對當局開始了更大規模的衝擊,狂熱的信徒衝向街頭,打雜商店,燒燬汽車,衝擊政府機關,甚至把不帶面紗的婦女用石頭當場砸死。

霍梅尼再次被逮捕,並流放到土耳其,但他在土耳其只帶了11個月,就轉到了伊拉克。其時伊拉克因為庫爾德人問題和伊朗鬧的不可開交,薩達姆認為,霍梅尼可以成為他與伊朗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

雙方的友誼一直維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霍梅尼什葉派的身份,與伊拉克掌權的遜尼派矛盾漸深,伊拉克擔心霍梅尼的到來,會引發伊拉克內部的教派衝突,加之巴列維王朝頻頻示好,1978年,霍梅尼被驅逐出境。

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印有霍梅尼頭像的伊朗錢幣

此前一年,霍梅尼的兒子在伊朗國內突然死亡,坊間傳聞他是被伊朗政府害死了,由此引發了大規模騷亂,許多國家因此害怕霍梅尼到來影響與伊朗關係,所以拒絕霍梅尼入境。

最終,政治嗅覺靈敏的法國接納了霍梅尼,並給了他一份旅歐簽證,允許他繼續從事反政府的事業。巴黎由此成為伊朗革命的遙控中心。

1978年底到1979年初,伊朗局勢惡化,霍梅尼在巴黎的宣傳人員不斷把他的講話傳到伊朗國內的清真寺,許多青年教徒將他的講話錄製下來,打印成傳單語錄到處發放,最終引發了伊朗社會劇變,軍隊在宗教滲透下保持中立,失去權力的巴列維王朝黯然下臺,同年一月三十一日,霍梅尼返回祖國,就任伊朗最高精神領袖。

霍梅尼的勝利可以看做是伊朗矛盾激化的產物,巴列維王朝晚期雖然採取了一些行動來緩解社會矛盾,但這些措施並沒有受益到佔伊朗絕大多數人口的普通民眾身上,土地改革後,伊朗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從75%降低到30%,大量勞動力湧入城市,但工業化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和工資報酬,這些人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力軍。加之社會上層腐化墮落,無力解決面臨的問題,社會矛盾愈發嚴重。

流亡海外,年逾七十,霍梅尼為何能逆襲伊朗巴列維王朝

霍梅尼紀念郵票

比起物質領域的變革,精神領域的衝擊更加嚴重,伊朗是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宗教底蘊深厚,巴列維王朝上臺後大力推行世俗化,希望藉此肅清宗教對政治的影響,為了驅離伊斯蘭教,巴列維國王不惜耗費巨資紀念波斯王朝成立2500週年,以分割波斯種族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希望用民族主義代替宗教意識,打擊伊斯蘭教在伊朗國內的影響。

巴列維的激進做法遭到了宗教群體的強烈反對,作為傳統深厚的國家,伊朗下層民眾對宗教認同感很高,貧困的生活更是增加了他們對宗教的皈依感和認同感,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他們無力反抗,只能回過頭來,從文化傳統中尋找出路,這更像是社會變革時期社會思潮的一種迴流,在傳統國家轉型期並不罕見,遺憾的是,巴列維王朝沒有意識到這種思潮背後隱含的危機。而霍梅尼卻抓住了機會,將民眾的不滿引向政府,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