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總是“悄無聲息”,不隨便找人傾訴,不抱怨生活,不吐槽社會。

以前,我們遇事情了,不開心了,總是想到要找閨蜜、朋友,好好傾訴一番,總是感覺“不吐不快”。

可是,你說了那麼多,別人願意聽嗎?真的懂你嗎?不懂你的人,你說了一堆,不過是廢話,甚至覺得你好煩。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不想說話,不是無話可說了,而是知道說了也沒用了。與其喋喋不休,不如沉默寡言。給自己一段靜謐的時光,拋開煩惱的生活,尋找內心的本真。

還有,人到中年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很忙,沒用太多的時間聽你嘮叨,更不會陪你一邊喝酒一邊聊天。

每個人都想找一個知己,可以無話不說,心有靈犀。知己是真正懂你的人,可是,我們找不到。

原來,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事實告訴你,真正關心你的人,除了父母,其他的人,都不會為你無私付出。

和你談得來的人,多半是利益關係,為了得到利益,和你走得很近,願意陪著你聊天,甚至討好你。

身邊的愛人,相遇總是簡單,相處太難。你話還沒有開口,就已經得到了不耐煩的回應。身邊的人,相處太久,自以為是看透了你,覺得你好煩。可以坐下來,好好聊天的夫妻,不多。

當你不想說話,即便說什麼都是“言簡意賅”,就學會了做一個堅強的人,一切的心情,都自己承擔,是成熟的標誌。

原來,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別人沒有和你一模一樣的經歷,你說了,也不會被人懂得。你的生活瑣碎,在別人眼裡,其實是“陳穀子,爛芝麻”,是不屑一顧的。

當你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開始傾訴的時候,結果往往是被人打斷,甚至是找藉口離開。別人沒有直接拒絕你,是對你“客氣”,是礙於面子。你別把“客氣”當成真心理解。

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突然發現,原來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沒什麼不好。往往,沉默是金,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是“此次無聲勝有聲”的語言,懂你的人,不說也懂得;不懂的人,說了也是白說。

原來,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你說得口若懸河,別人聽著“索然無味”。

能和你產生共鳴的人,幾乎找不到。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人,你會發現,他就是另一個自己。

願意聽你傾訴的人,是最愛你的父母,是心疼你的人,是願意為你撫慰心靈傷疤的人。當然,這樣的人,是知音,同時你也是他的知音。

如果你一輩子都沒有遇到知音,那麼就自己和自己對話吧:一是你可以寫出來;二是你可以跑步、看書、旅行,學會轉移視線;三是你可以讓自己忙碌起來,忙到說話的時間都沒有。

作家朱自清在《沉默》中寫過這樣的一段話:自己以外有別人,所以要說話;別人也有別人的自己,所以又要少說話或不說話。於是乎我們要懂得沉默

其實,不理解你的人,都很忙,沒有時間聽你絮絮叨叨,更沒有心情。

所以,餘生,少說多做,做一個“悄無聲息”人,自己的心情自己最懂。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