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的畫像看著像沒剃髮?

歷史一書生


滿清王朝雖然是中華大地上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可是在髮型問題上卻是沒少被人詬病,即便實在今天,我們仍然無法接受滿清的小辮子髮型。


其實滿清在位入關之前,女真族之間並沒有規定一種統一的髮型,其真正的統一發型是從公元1644年,清軍在入關之後所推行的“剃髮易服”的政策,這種政策只是為了從髮型上區別是否投降和不投降。


可是在推行剃髮令之後,數以萬計的民眾開始公開反抗,滿清為了實行這項政策,甚至屠殺了數十萬的百姓,而清軍進關之後的髮型並不像我們如今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那種陰陽頭,清軍在入關之後髮型演變大致如下:


他們是從鼠尾辮、蛇尾辮、牛尾辮慢慢開始過度的,隨後才將牛尾辮定為一種通用並且統一的髮型。


可是清軍在沒有入關之前,他們並沒有統一的髮型規定,題目中的三張照片有一個明顯的特徵: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都有鬢髮,而且鬢髮還十分的濃密,這種現象並不是他們三個人沒有剃髮,而是因為在遼東地區的他們在那個時候並不需要一種統一的髮型。


而他們在未入關之前的髮型大概有如下幾種:



而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的髮型大抵便是圖一、圖四一樣的地中海髮型,他們帶上王冕之後所展現出來的便是臉頰兩側帶有大量鬢髮的感覺了。


歷史總探長


之前已經長篇撰文說過很多次了,這次就簡單的說吧,原因是清代初期辮髮是為了方便打仗,重點不在剃光頭,而是剃了一次光頭後,很長時間不需要打理頭髮,有時甚至幾個月,因此清初人們的頭髮普編遍相當於現在的陸軍裝,紅毛頭,毛寸,小平頭。

古代生產力薄弱,剃一次頭要磨刀,劈材,燒水,洗滌,古人哪有這麼多時間,乾隆以前,一般一兩個月剃一次,乾隆以後,由於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狀況好了,有錢人家才有了五日一結辮,十日一剃頭的習俗。窮人還是好久不剃。附張圖比較直觀一點。

清朝前期正常時候的男子頭髮是這樣的。



梓凌2018


滿洲的男人髮式為編髮,由來已久,早在幾千年前的肅順時代就是,如果認為沒有圖,不知道具體樣式,這就給下圖:

這圖來自韓國官方旅遊網站,來源平壤的高句麗墓內的壁畫。我們知道高句麗是高句麗人與靺鞨人聯盟的國家,在高句麗國家裡有很多靺鞨人,壁畫進行腳戲的人就是滿洲的先人靺鞨人,留著辮子,留辮子一直是滿洲人的形象特徵,髮式跟清朝的沒有變化,也證明韓國跆拳道的前身腳戲是滿洲人的先人靺鞨人的武藝。

古滿洲人女真人建立的大金,也曾要求過統一發式,就是剃髮。但只發了命令,而沒有去強制執行,主要就是正面宣傳引導,而不強制。

明初繪製的尤家祖先容像,漢人卻身穿蒙古族的服飾,並且像蒙古人一樣剃髮留辮。在元朝的時候,跟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也沒強制剃髮留辮。但各時期都有現象,對官員權利的崇拜,而自發的向統治者學習,所以元朝漢人也是剃髮留辮,這現象一直到明初,改朝換代,要求的髮式也變了。

歷史上漢族的小孩也是剃髮留辮的,下邊給一組圖。

宋代

宋代

明代

明代

這也說明古時候,漢族兒童是剃髮的,只不過成人後不再剃髮。漢族要求的終身不理髮,頭髮很長很亂,只梳辮髮髻,也不時候正常生活,所以兒童還是要剃髮的。

清代兒童

清代兒童的髮型基本沒有變化。

清代成年男子髮型

關於滿洲人的剃髮垂辮這種髮式源於滿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的宗教意識。薩滿教認為,髮辮生於人體頂部,與天穹最為接近,是人的靈魂所在,所以髮辮為其族人所重視。古代時,滿族在戰場上捐軀的將士,其骨殖如無條件帶回故里,其髮辮則必須帶回,俗稱"捎小辮",這是滿族天穹觀的一種反映。尤其是他們頭髮"盡剃",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密切相關。滿族長期以來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他們的吃穿用都出自山林。滿族男子一年四季常結夥進山,進到森林深處,十幾日或幾十日採集狩獵。在深山生活的自然環境是相當惡劣的,至於頭髮梳成什麼式樣,自然要放在其次,並且要服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即山勢陡峭、林木遮天,在這裡與野獸搏鬥並採集山貨,就需要剃頭辮髮,以減少樹枝的刮扯;同時,前部不留髮,還可以避免在躍馬疾馳時讓頭髮遮住眼睛。他們顱後留一條大辮子,在野外行軍或狩獵時,又可以枕辮而眠。所以,負責外出狩獵或耕種的男子大多不披髮,而在家從事家務和織布的婦女大多披髮,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說,滿洲的髮式是適合漁獵生活和行軍打仗需要,重點的剃髮。重要是事情說,三變,剃髮、剃髮、剃髮。就是前邊一定要剃了,至於後邊梳什麼辮子,那完全是個人愛好,清朝的強制剃髮,說的也是留人不留髮,留髮不留人。重點也是剃髮,沒有要求你後邊梳什麼髮式。只不過因為過去感覺經常理髮麻煩,所以後邊梳辮子的比較多。看清朝黃帝的像,看到是有鬢角,但前邊的發還是要剃去的。

說起清朝強制剃髮,提建議的也是漢族大臣孫之獬,他代表漢族要求剃髮,以此來分辨敵友。過去也沒法實現全民公決,漢族也就被這位漢族大臣代表了。

關於剃髮,還有衛生的考慮。

漢族儒家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上體毛不僅頭髮,連鬍子也不能刮,終身不剃髮,頭條留的很長,然後盤起來,叫椎結。

古代衛生條件不好,普通百姓是沒有洗澡的條件。各地的公共澡堂,均是清軍入關後帶到各地,您可以去考證,清朝以前是沒有公共澡堂,像西安華清池,只有皇帝和最親近大臣才能洗澡的設施。所以古人有一種生活用品叫篦子,就是經常用來刮頭發上的蝨子。過去古人一過,那蒼蠅都要圍著頭髮轉。

所以就當時條件,自然剃髮,要更有利於衛生。當然這些都不是現代法式,所以隨社會進步,當然是現代的髮式最好。


滿族文化網出品,歡迎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一起討論有關歷史問題。


滿族文化網


為什麼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的畫像看著像沒剃頭?

先說一下滿族人的由來,其實鑑真女真和宋代女真並沒有多大關聯。

完顏阿骨打率女真人創立金國進入中原後,幾乎所有部族也全部進入中原,成吉思汗滅金後為了復仇(注:鐵木真有一先祖死於金國木驢之上)所以蒙古人打下一座城池就對所俘金人(女真人)進行清洗屠殺,等到成吉思汗滅亡金國時,幾百萬女真人被殺戮的只剩下不到1%,只在中原地區遺留下也就數千戶。

而在遼河流域和長白山南簏也沒剩下多少,總共下來也就十萬人右,而這些遺留下來的也很快的溶入了蒙古族和漢族之中,到了元朝時女真族其實已經滅絕了。

鑑真女真的由來是貝加爾湖西北及西北部更嚴塞地區的部族,在女真人遷入中原後,這些部族隨之南遷進入遼河一帶地區和當地的靺羯部落溶合後定居在了遼東一帶,他們就是鑑真女真的真正來源。

而滿族人就是這些南下部族的後裔,這些部族合稱通古斯人(今俄羅斯通古斯地區,貝加爾湖以北)所以說滿族人是由通古斯地區多個南遷部落溶合後形成的,所以說他們與宋時的女真人並不屬同一族群。

這些早期遷入遼河流域的通古斯人,遷到當地後因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社會地位很低下,為了擺脫這個不利因素,他們從當地為數不多的女真人口訴中知道了女真人曾今的輝煌,所以他們就盜用了女真人的族名,自稱鑑真女真,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真正的女真族是不火留辮子的,女真人多以短髮為主,也就類似於咱們現的平頭及寸頭,你從史書及歷史故事中可以發現,短頭髮在中國北部地區的各民族中基本上是同一形式,主要是便於清潔,勞動及征戰。

而通古斯地區的各部族多以長髮為主,主要是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區是極寒地區,夏天的時間很短,幾乎沒有多少時間來清潔整理頭髮,所以他們很少剃髮,頭髮長了為了方便勞作及征戰,把頭髮編成辮子盤在頭上,這就是通古斯地區名部族的習俗,當然了貴族和身份高的人就會修一下面,也就是額頭剃光點,也是出於美容的目的。

蒙古滅金以後通古斯人對外的稱呼就正式變成了鑑真女真,他們當時的社會地位還是處於下層,比朝鮮族的社會地位都低很多,從元朝一直到明朝期他們其實就處在奴隸階層,明未努爾哈赤通過武為及手段統一了鑑真各部,並擁兵自立為王,從那時起鑑真女真的社會地位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到皇太極時,手下的漢族學土及官員給當時準備破關入主中原的努爾哈赤講述了金人在中原及整個漢族地區是不受歡迎的,並提議為了以後的發展必須要改變族名及國號,皇太極就接受了大臣們的主張,從此徹底的放棄了鑑真女真的稱號和後金國名,根據發祥地把族稱改為“滿族"改國號為清,從這一變動上大家就應該明白了滿族人其實就是通古斯入,而非女真人。

早期進入遼河流域的通古斯人的髮型受遼河地區民族的影響,是沒有剃光前額頭的,幾乎是原女真人的髮式,所以說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的畫像上就沒有剃光前額頭,而以後剃光額頭則表示他們不是女真人,只不過沒有公開說明而已,剃光前額頭表示他們是通古斯人。

本人的一點推理拙見,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


與風互語


我是“像素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揭秘。

我捋了一下樓主的問題,樓主想問的應該是,清朝實行剃髮令,而為什麼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看著像沒剃髮。

確實我們從歷代清朝皇帝的畫像去觀測的話,清朝前期的皇帝的髮鬢和前額都保留有頭髮,不經讓我們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剃髮?甚至我自己對比他們的畫像後,都會覺得是從雍正皇帝時期才開始剃髮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像素君”就來為大家做個揭秘吧!

在這裡“像素”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他們都是有剃髮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他們沒有剃髮呢?

大家先看一下我上面的圖,其實我們看到的那些是遊牧民族特有的髡髮罷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清朝前期皇帝都是這樣,這個就是真相,我們看到清朝前期皇帝的畫像之所以會有誤會,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畫像都帶著皇冠,兩邊和前面的髡髮漏了出來,所以我們就會產生錯覺,以為他們沒有剃髮,其實他們都是剃了發的。

最後我們再來聊聊,滿清的“剃髮令”也正是因為這個剃髮易服滿清才能坐穩江山270年。這其實是對我們漢人的一個忠誠度檢測和奴化,我們漢人一直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還有更改我們服飾之類的,這等於是要了我們的命。

好了解答就到這裡咯,我是像素說歷史,有觀點、敢說話,專注歷史領域創作和輸出,如果您喜歡我的解答,辛苦您點個贊哦~


像素說歷史


從清朝皇帝的畫像來看,是前面幾個皇帝的畫像頭髮多,後面幾個皇帝是光的,沒有看見絲毫頭髮。

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是遊牧民族的髡髮 (其特徵是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餘發作裝飾,根據性別、民族、歷史時期及個人成長階段不同,髡髮有多種髮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清朝前期皇帝都是這樣,這個才是真相。(從塗上可以看出來滿族女真人的兩鬢是有頭髮遮蓋或者長著頭髮的。)

況且皇太極繼位後推行了剃髮易服的制服,要求漢族人按照滿族人頭髮的形式來剃髮,雖然當時這個舉動在短期內給滿清帶來了很大麻煩,但從長遠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所以清朝前三個皇帝的畫像兩邊的鬢髮看著有,其實是真的存在的。



品嚐歷史味道


看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變異變體


清入關之前一遊牧民族,文化底蘊和禮儀形象完全不能與漢相提並論,順治帝期入關與朱三太子建立的南明對立,雖然這時已經佔領大部分國家領土,但文化禮儀形象還保持著以往,直到真的管理漢人,接觸漢文化,才對禮儀形象重視起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整理鬢服,滿清學習漢文化起於順治勝於康熙,在康熙年間不僅表面文化儀態等進行優化,更多的是學習漢人歷史,文化來管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