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三角各省市正努力探索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更是迫在眉睫。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长三角各省市环保部门正不断创新、努力探索着。

沪上实验室攻关大气污染科技瓶颈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定位为围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立足长三角,提升大气复合污染的科学诊断和防治能力,为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科学决策。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支撑长三角,在区域污染成因、来源解析和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强化观测,基本摸清了区域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和传输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本地化的污染源排放实测,建立了区域高分辨率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掌握区域大气污染的来源贡献;此外,还建立了一套从排放预测到减排措施再到效果评估的模型技术方法,可以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和潜力进行分析评估。

关注生态环境治理 |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三角各省市正努力探索

2014年联合清华大学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环科院和监测中心,“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及应用”科技支撑专项,围绕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机理、来源解析、预测预报、联防联控等方面的科技瓶颈,开展了重点攻关。该项目研究最终在立体观测技术、源清单更新及校验技术、动态源解析技术、集合预报技术和效果评估技术方面实现了5项突破,完成了15个先进减排应用示范,编制了8个地方标准草案。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表示,该项目成果支撑长三角区域出台了《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2017-2020)》以及区域高污染车辆和船舶联防联控专项方案,先后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得到采纳和应用。研究提出的“加强长三角区域臭氧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开展长三角多城市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的建议”等建言被上海市领导采纳并批示。

“实验室还先后为南京青奥会、杭州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去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博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王红丽介绍说,近两年,我们也在积极输出技术和科研经验,2017年我们参加了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的总理攻关计划,承担了“2+26”城市中德州市的“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课题,为当地建立了一套大气污染“会商诊断-减排决策-督查跟踪-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作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决策研究的样板得到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评价,目前已经在多个城市得到推广应用。

“尽管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秋冬季区域性重污染仍时有发生、O3污染加剧、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仍不稳固。”王红丽表示,为此,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获科技部立项启动了《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重大项目,旨在深入研究区域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机制,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潜力,支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可视化会商让空气质量监测更“透明”

在污染多发季节,长三角三省一市每周开电视电话会议,协商区域联防联控举措。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空气预报中心”)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成立仅五年的机构,承担预报区域内七天空气质量、对重大活动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障等职能,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预报和防控的技术支撑。

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王茜介绍,长三角空气预报中心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省空气质量监测中心,形成了跨区域空气质量联合可视化会商机制,特别是在污染多发季节,每周开展电视电话会议,共享空气质量数据,协商区域联防联控举措。

关注生态环境治理 |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三角各省市正努力探索

除了可视化会商机制,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还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截至2018年10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已完成建设,包括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数据共享与综合观测应用系统、污染源和排放清单管理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区域预报信息服务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以及1个区域预测预报业务集成平台。

至此,该平台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未来5天空气质量指数的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的预报,为进博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18年国家科技部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领衔、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环科院等共十五家单位共同承担开展,研究时段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

其中,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课题四“PM2.5和O3污染诊断与协同预警业务化技术平台”承担单位,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市环科院、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为课题参与单位。课题四研究内容包括长三角区域光化学烟雾和PM2.5组分网的优化设计和质控质保规范的编制、区域PM2.5和O3污染诊断与预警调控技术研发,以及业务化平台原型的搭建等。

该课题研究成果将促进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预报能力提升,为2025年前后长三角区域PM2.5全面达标、遏制臭氧污染上升态势提供科技支撑。

青浦吴江嘉善建立“环保联合”机制

“共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青浦区与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土地接壤、水系贯通,由太浦河相互联结着,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是三地共同面临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太浦河水资源保护,做好水质监测预警,深化信息共享,开展水污染应急联动,去年开始,青浦区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吴江区、嘉善县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

青浦区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太浦河上游来水的水质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取水口附近稳定于Ⅱ~Ⅲ类水。与水质改善相伴的,是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之间越来越频密的环保互动。以监测、预警信息的共享为例,目前,三地每月都会定期交换各自河段的水质数据;遇到台风、持续降水等异常天气,他们每天都会在网上及时传递信息。

关注生态环境治理 |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三角各省市正努力探索

“目前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及各级环保部门协调联动配合顺畅,各地执法监管的力度和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近几年太浦河水环境状况总体平稳。”青浦区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首届进口博览会召开之前举办的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了长三角地区环保部门间应对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区域联动机制和响应能力,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今年1月9日,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环保部门在青浦区召开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会上三地共同研究探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建立适合三地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并共同签署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协作机制为基础、以标准统一为支撑、以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以环境信息共享为依托、以完善市场机制为补充,从区域发展协作、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安全防控三方面建立完善三地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切实维护三地环境运行安全。

今后三地还将进一步健全三地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成立“三地一体化发展合作”轮值联系会议制度,联合编制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响应措施清单,组建区域内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机制,建立区域发展环境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制度,探索“上游主动保护下游,下游支持上游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东方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