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機體較大的原因是什麼?

利刃巨透社


▲如果因為體積大就顯得機動性不足,那殲20還能在珠海航展上飛出各種優美的動作嗎?(圖片來源於:見水印)

作為我國研製第一種隱身戰鬥機,殲20似乎從其一出生就註定揹負著各種讚賞與爭議,特別是其巨大的機體經常會被誤認為會在實戰中導致其過於笨重,機動性不強等,然而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由於體積較大,殲20的彈艙也可以做大,且能帶更多燃油,航程也可以更遠(圖片來源於:見水印)

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問題,即殲20雖然是五代機裡面體型最大的一種,但比起我軍裝備的蘇27、蘇30以及自產的殲15和殲16等飛機,其尺寸並沒有太大,反而是不及這幾型戰鬥機的,比如殲16的機長據稱為21米左右,而殲20根據現在的各種數據,其機長不過也才20出頭,但不管是蘇27、蘇30還是我軍裝備的各種原裝/國產側衛戰機,其機動性都是不錯的,因此拿殲20的體積較大就會導致其機動性不足的說法是根本不對的。其次,之所以殲20的體型較F22等五代機顯得更大,更多還是因為氣動設計上的考慮,加之大體型可以賦予殲20更大的載彈量以及載油量,因此反而是可以給殲20提供不少好處,比如說殲20在即使不帶副油箱的情況下,也擁有比F22更長的作戰半徑,而在載彈量方面,雖然說由於目前霹靂15的體型較大,導致殲20的遠距空空導彈的攜彈量只有4枚,不過等未來我國空空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化的技術越發成熟後,殲20將攜帶更多的霹靂15,數量會達到6枚,另外大體型所帶來的大彈艙也可以讓殲20攜帶體積更大的對地攻擊彈藥。

▲殲20巨大的彈艙,使其可以攜帶多種大型對地攻擊彈藥,比如大型激光制導炸彈等(圖片來源於:見水印)

故而綜上所述,殲20的體積較大隻是因為設計方面的考慮而已,並不是什麼技術不成熟導致的設計問題。


軍武次位面


大塊頭有大智慧。

目前世界上已經面世的四代機有美國的F22、F35、俄羅斯的蘇57和中國的殲20、FC31共5種,其中殲20的體型確實是最大的。

上圖的對比非常直觀,殲20的個頭明顯比其他幾位大一圈。

殲20機長超過20米,如此巨大的尺寸難怪在首飛後會讓美國某些媒體以為這是一款戰鬥轟炸機。當然,在之後的頻頻亮相中,殲20所展現出的出色機動性能使得大家終於認識到: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戰鬥機。

殲20尺寸較大是中國當前航空工業基礎與對四代機的獨特需求相權衡的必然產物。簡單的說,我們需要一款尺寸較大的戰鬥機來滿足特定需求,而且我們的航空工業水平也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把殲20做的大一些才能夠滿足需求。

首先,我國對殲20的載荷航程性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為了獲得優秀的載荷航程性能,要求殲20必須攜帶足夠的燃油,而四代機隱身要求又必須將燃油和彈倉內置,這就必然要求使用較大的機體來裝載足夠多的內油。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飛機設計專家顧誦芬在論述我國四代機的性能指標時,明確要求其作戰半徑應該覆蓋周邊大部分國家的首都,經一次空中加油可覆蓋日本全島(見上圖紅線標註),如果殲20真的達到此項指標,說明其不加油的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與蘇27相當。考慮到蘇27的內油情況,殲20的最大內油肯定超過10噸。實際上,殲20是目前中國內油量最大的戰術飛機,超過蘇35。

殲20對作戰半徑的苛刻要求應該是吸取了F22的教訓。美國在研製F22時將制空性能放在第一位,為了保證機動性能,在機體尺寸、內油量方面做了巨大的妥協,所以造成F22一個臭名昭著的缺點:腿短。據稱F22在典型作戰環境下的作戰半徑僅740公里,這在假想中的歐洲戰場不成問題,但是在遼闊的西太平洋島鏈內作戰,將嚴重依賴前進基地和空中加油機,限制了作戰強度。殲20在制定相關指標時充分體現了後發優勢,摸著鷹醬的尾巴過河。

2、當前中國航空工業的水平決定了殲20必須要用較大的機體才能實現預期中的性能。雖然我國航空工業在新世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必須要承認,與美國等航空強國相比,我們在基礎材料、電子設備等方面差距還是比較大,為了達到相同或相似的性能,我們的設備必須造的大一點才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同樣為了計時,美國可以造出手錶,中國就得造個掛鐘。

就拿我們相對拿手的雷達技術來說,殲20必須使用口徑更大的雷達,因此造成機頭非常粗壯,而F22的APG-77雷達就顯得小巧的多,機頭比較纖細。而更明顯的例子在珠海航展期間展現的更淋漓盡致。

在去年的珠海航展期間,殲20在飛行中開啟彈倉,展示武器掛載能力,但是這次展示卻暴露了一個問題:目前殲20的彈藥掛載能力不如F22,機腹主彈倉只能掛載4枚PL-15遠距空空導彈。

而F22以更小的彈倉可以掛載6枚AIM-120D空空導彈,這背後體現了兩國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導彈制導水平的差距。為了獲得相似的射程和性能,中國不得不把導彈做的更大,這就連累了殲20也必須做的更大才行。

3、較大的機體尺寸為未來的改進、升級留足了空間,算是未雨綢繆之舉。

現代戰鬥機的壽命越來越長、服役時間也越來越久,在漫長的服役生涯中要不斷改進才能永葆青春。殲20作為我國未來幾十年的主力戰鬥機,一定會不斷的改進、發展,形成系列化。而戰鬥機改進的主要方向,就是通過增加機載設備來獲得更強的戰鬥力。殲20巨大的機體為未來的改進留足了空間,其實這也是研發團隊在殲20研發支出就定下的思路。

美國海軍F/A-18系列的發展就說明了機體尺寸對改進、升級的重要性。美國在“經典大黃蜂”的基礎上,通過放大機體尺寸、加裝更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更多的燃油、武器等載荷,發展出了“超級大黃蜂”,作戰性能大幅提高。而為了使“超級大黃蜂”在未來的升級更加遊刃有餘,美國飛機設計師為“超級大黃蜂”預留了0.6立方米的機體空間。

而F-16就是這方面的負面例子。當年設計F-16的“戰鬥機黑手黨”秉持“能量空戰”理念,將F-16的機體設計的非常簡潔而小巧,沒有多餘的贅肉。但是在之後的發展中,為了搭載更多的設備和燃油,F-16不得不把自己弄成“鼓包怪獸”,嚴重影響了飛行性能,變成了專職舔地的攻擊機。

在殲20未來的服役生涯中,激光和其它類型的定向能武器有可能發展成熟,如果殲20加裝這些對能源功率和容量要求較高的新質武器,毫無疑問需要佔用較大的機體空間。在這方面,殲20比F22、F35更有優勢。

總之一句話,四代機時代,重型為王!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20是機身尺寸最大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機身長度超過21.3米(不含空速管),與號稱飛行鉛筆的國產殲-8B戰鬥機的機長21.52米差不多。殲-20採用了大長寬比的機體設計,使用了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相對厚度較小且面積較小的機翼,配合其獨特的升力體邊條鴨式佈局,很好地兼顧了超亞音速機動性和隱形性能。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殲-20隱身戰機的機體比較大,這也是外界認為殲-20比較笨重,機動性能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不過,從此前殲-20曝光的俯視圖來看,殲-20的機體尺寸和殲-16重型戰機非常相似。 殲-20的機長和翼展甚至還要小於殲-16,外界認為殲-20看起來特別大,主要是因為殲-20的機體採用長細比設計而帶來的一種視覺誤差。

當然了,對比其美國F-22A和F-35兩款戰機,殲-20的體積的確是毋庸置疑的大。例如F-22A的機長接近19米,翼展接近14米。而中國的殲-20機體長度超過21米,翼展也接近15米。

機體更小有很多好處,例如F-22A能夠擁有逆天的機動性能,就和緊湊的機體設計有莫大的關係。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F-22A也由於機體小帶來了不少煩惱。F-22A由於體積小,結構十分緊湊,導致機體內部空間非常緊張,在保證內置彈艙尺寸的情況下,留給搭載燃油的空間就比較少,因此F-22A一直存在航程短的問題,是著名的短腿戰鬥機,竟然連F-35隱身戰機的航程都超過了F-22A。

外界目前都偏向於認為殲-20機體較大,所以機動性能自然是不如F-22A。這其實是誤解,殲-20獨特的“鴨翼+邊條+前後襟翼+全動尾翼”的氣動設計,使得殲-20在空戰中更加靈活,機動性更好,飛行速度更快。較大的機體還賦予了殲-20不可多得的其他性能優勢。例如殲-20在擁有了大型內置彈艙的情況下,還能保持較大的作戰半徑。預計殲-20的作戰半徑大約約為1500~2000公里,明顯超過了F-22A的1000公里,在開啟超巡的時候,F-22A的作戰半徑甚至還掉到了不足900公里。

殲-20機體大主要體現在機體長度方面,之所以要保持較長的機體長度,主要是為了提升殲-20的高速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隱身戰機需要較大的長細比才能獲得更優秀的超音速巡航能力,F-22A擁有推力強勁的F-119-PW-10發動機,所以可以基本忽視這條規律,而現階段中國顯然沒有更合適的發動機,所以只能說從機體長度入手。我軍殲-20戰機飛行員張昊曾經說過:”殲20一進入超聲速飛行,就是它的天下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殲-20具有優越的高速機動性。


科羅廖夫


J殲20的確是目前機身尺寸最大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相比於美國的F22、F35,俄羅斯的蘇-57,沈飛的FC-31,殲20大了許多,特別是機身比較修長,從下圖中可以看出殲20的龐大之處,機身長度超過21.3米,以至於被西方磚家看扁:這麼大的體積,看起來像戰鬥轟炸機,不像空優戰鬥機。

但是和殲16比起來,殲20還不是那麼長的誇張,殲16繼承了蘇27家族優異的機動性,而最新科技堆砌起來的殲20機動性怎麼說也不可能比殲16差。

殲20之所以這麼大,很大原因是軍方的需求決定的的,殲20為了保持隱身,其武器必須採用內埋武器倉的形式,兩個大尺寸的武器倉必定擠佔了不少機內油、機載設備的空間。而殲20主要的一個作戰方向就是依靠隱身性能打擊敵方高價值目標,比如空中加油機、預警機和航母,而這些目標都是遠離前線的,所以為了把作戰半徑提上去,殲20必需做大,保證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而F22的作戰半徑僅為800公里,因為美軍擁有龐大的空中加油機群和遍佈全球的基地。

較長的機身同樣賦予了殲20強大的武器掛載能力,可以搭載4枚霹靂15中遠程空空導彈,射程超過150公里,是獵殺空中預警機、加油機的利器。

雖然殲20為了彌補大尺寸機體帶來的機動性限制,採用了鴨翼+邊條翼獨特升力氣動佈局,但是其機動性還是比不上F-22和蘇-57,到目前為止殲20還沒有做過高G力機動,相比之下F-22和蘇-57在航展上的各種超機動動作已經讓人記憶深刻了,一是殲20的發動機推力不足,二來也是過長的機身限制了殲20的瞬間機動。


巴爾幹尖刀


五代機機體都比較大,這主要是為了照顧性能指標,作為五代機裡的重型機,殲20機體大就更是正常了。但是實際上殲20也沒有大的離譜,他的機體尺寸和蘇27系列戰鬥機差不多,並沒有超過合理水平。


五代機的複合材料比一般的鋁合金更加結實,機翼載荷和抗過載、拉伸、扭曲能力更強,而且其機體採用一體化成型加工,機翼的翼根和機體同時加工一體化製造,因此飛機非常堅固,而且由於採用梯形機身,因此機體本身的結構也比較緊密,這就為飛機拉大尺寸創造了便利條件,說到這裡有人糊塗了,為什麼五代機非要拉大機體?還得創造條件去拉大?


因為五代機是隱身的啊!隱身的飛機就必須要有彈倉啊!彈倉必須要大才夠用嘛!試想一下,四代機可以外掛導彈,動不動還搞一個複合掛架,拉著10枚導彈升空作戰的四代機比比皆是,一比下來,五代機因為要把彈藥放在彈倉內,反而在飛機的有效戰鬥掛載上不如四代機了,這就是彈倉體積的問題。


以殲20為例,雖然他有世界上最大的彈倉,但是他攜帶PL15導彈的話只能帶4枚,攜帶PL12導彈則能帶6枚,側彈倉內則可以容納兩枚PL10導彈,確實算不得多,相比於美國的F22A戰鬥機,F22可以在彈倉內容納6枚AIM120導彈,這就是說,美國飛機在彈倉更小的情況下,容納了更多的同等性能的導彈,相比之下,殲20的彈倉還嫌不夠用呢。


為了拉出足夠大的彈倉,那就必須要把飛機做大,畢竟飛機如果不做大,單單做大彈倉是很危險的,這會導致飛機的機體結構強度不足,抗過載能力降低,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羅斯的蘇57,他有前後兩個腹部彈倉,貫穿機體前後,這就導致其機體承重不足,至今都不敢在飛行中打開腹部彈倉進行大角度機動,這就是不擴大機體的後果。


海事先鋒



殲-20"威龍"(北約代號:"火焰獠牙"),我國首款重型第五代隱形空優型戰機,由中航成飛研究所以楊偉總師為首的隱形戰機研發團隊研發設計,中航成飛集團製造生產。擁有戰場高態勢感知、高隱形性等自反偵測優勢,具備超機動、高航程、超音速飛行、超視距打擊等能力。


在與多國第五代隱形戰機進行對比時,殲20在外形上看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機體較大。為了實現超音速巡航,降低波阻的目標,殲-20採用了大長寬比的機體設計,使用了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相對厚度較小且面積較小的機翼,配合其獨特的升力體邊條鴨式佈局,很好地兼顧了超亞音速機動性和隱形性能。同時在機體制造材料上採用了較高比例的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並且運用3D金屬打印技術,達到機體減重目標。以美國F-22"猛禽"為例進行比較:機體長度相對較高,高度、空重、翼展、機翼面積相對較低。

殲20的機體數據:


F-22的機體數據:

殲20之所以在機體設計方面如此煞費苦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心臟病。目前殲20裝備的主要發動機仍是俄製AL-31F渦扇發動機,雖然這種發動機成熟可靠,但在推重比和最大推力方面無法滿足殲20對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能的需求,同美國F-22裝備的F-119渦扇發動機差距較大。據悉,F-119渦扇發動機推重比達到11.7,最大推力達到15.8噸;俄製AL-31F渦扇發動機推重比僅為8.17,最大推力僅為12.3噸。因此為了彌補其所造成的不足之處,在我國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WS-15還沒列裝之前,殲20唯有通過自身機體氣動佈局設計、機體減重等方面的優勢來抵消渦扇發動機方面的劣勢。

殲20較大的機體有利於更多、更好地佈置傳感器。殲-20配備了EOTS(分佈式光電孔徑系統)通過後臺數據的融合再傳輸到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具中,為飛行員提供一個360度全方位視野。在雷達不開機的前提下,即可獲知戰場情況,增強了自身的隱身性能。EOTS採用的多個光電傳感器分別安裝在機身上的特定部位,採用先進信號編碼來蒐集360度範圍內的各種信息。具有導彈預警、飛行導航和紅外搜索與跟蹤以及戰場態勢感知的能力。

殲20其大長寬比的機體設計,很好地兼顧了自身最大燃油內置配備和內置武器彈倉設計。殲20所攜帶的霹靂-15空空導彈長度較高,達到3.7米左右,比美國F-22搭載的AIM-120空空導彈3.65米的彈長略高,因此要求內置彈倉擁有較大直徑的容納空間。據悉殲20彈倉直徑為長度4.5~4.7米(包括冗餘空間和洩壓槽)。殲20較長的機體長度在不壓縮油箱容量空間的前提下,保證了內置武器彈倉直徑的完整,實現了兩者完美兼容的局面。同時,較高的機體長度也保證了殲20內置油箱有很高的容積。在不懸掛副油箱增加雷達反射面積的前提下,即可實現最大燃油配置。因此殲20在確保較高的內置武器載荷前提下,仍能有較大的作戰半徑。據悉,殲-20的最大作戰半徑達到2000公里。反觀美國F-22,為了追求內置武器載荷,同時為了不增加機體長度保證隱形性能,選擇了犧牲部分油箱容量設計,致使F-22的作戰半徑只有可憐的800公里。因此F-22要進行遠距離的跨區域飛行,不得不通過加掛副油箱的方式來增加航程,同時也違背了其機體設計初衷:不增加機體雷達反射面積。
並且,殲20大長寬比的機體設計帶有很強的前瞻性,充分考慮到了後續的改進升級工作,機體冗餘度高,具有很大的改進升級空間。而且,殲20未來換裝我國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WS-15之後,超音速性能和超機動性能還將得到進一步提高,機體有效載荷更大。未來可根據不同作戰需求進行相關性能的改進升級。如加裝電子戰設備,增強電子戰能力,改進為電子戰機;通過加裝新型複合式武器掛架或新型武器吊艙,可攜帶大量精確制導炸彈、空對地導彈等,改進為戰鬥轟炸機等,包括加裝新型激光武器、攜帶小型化電子戰無人機群等新新型作戰模式也是值得期待的。

因此,殲20機體較大的特點,很好地兼顧了眼下的作戰需求和未來相關性能的改進升級。同時較大的機體設計賦予了殲20巨大的改進升級潛力,殲20未來的相關性能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我國在航空發動機及航電、攻擊系統及武器等相關方面的快速發展,殲20的各項性能指標將會得到逐步完善和提高,有望超越美國F-22"猛禽",成為世界最強第五代戰機。

以上是小編的相關看法,如果覺得小編說得好,就請點個贊吧。◕‿◕。大家如果有好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致以評論,謝謝。◕‿◕。


無語勝似有語


看到軍武數據庫說J20機體較大是因為技術水平低的原因,所以就特此來強答一波。

圖為J8的三視圖

確實J8是米格21的放大版,但是卻是設計非常失敗,並不是說機身細長就一定會低阻力,而J8恰恰就是最好的反例。這就得從三角翼的特性說起,三角翼雖然升力低,但是有一個突出的優點:阻力和重量隨機翼面積增加的幅度遠小於其它類型機翼。阻力低允許更大的翼型厚度,結合翼根弦長大的特性,使三角翼與機身的結構連接面擁有出眾的高度和長度。加上三角翼抗彎扭能力特別好,優良的強度和剛度特性使其很容易做到大翼內容積而且特別輕巧堅固。

這個優點決定了三角翼飛機的一個重要優化方向:儘可能的加大翼根弦長與機身長度之比,形成大機翼小機身的設計。這一方面加大機翼面積,減低了翼載荷,對於盤旋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大翼內容積減小了機身油箱在燃油分佈中的比例,可以使機身截面積做的更小。後者能有效的減小機身的浸潤面積,使飛機的零升(不產生升力的)阻力大幅降低,對於各方面性能都提升顯著。

圖:幻影2000

達索的幻影系列就是利用三角翼這個優點極端化從產物,在發動機推力低而且體積相當大的情況下,獲得了對二代機來說非常優異的盤旋滾轉性能和良好的高速、航程能力。

而J8卻完全背道而馳,大家應該知道,在超音速飛行的時候,激波被甩在飛機的後面,所以阻力後移,一味的拉長機身,結果就是進一步惡化了飛機的面積律分佈。

J20與J16的比較,J20比J16短一些,也就是20米左右,說J20長是因為發動機不給力,不是在搞笑嗎?

空軍之翼網站掛掉真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如果它還在就能找到F22原型機與量產機的區別的圖,簡單來說F22是一個很悲劇的事情,因為美國的航空工業特別強大,所以美國總是能夠領先其他國家一大截搞出新時代的戰鬥機,F15作為三代機就是美國特別強大的航空實力的證明,但是其缺乏三代機的典型氣動設計。同樣的道理,F22出現的太早,所以當時還有一些上一代的錯誤思想,比如說過度強調控制成本,實際上這沒錯,錯就錯在控制成本的方向在於控制機體的尺寸上。

然而事實在於現代戰鬥機機體本身已經不值錢(只佔飛機價格的三分之一),最貴的飛控軟件等軟件上,所以嚴格控制機體的結果就是F22的機體空間非常緊張,不到19米的長度卻有19噸的空重,彈倉異常緊張,而且為了控制重量,所以在很多子系統上都要求儘可能的小與輕。

其中供氧系統就因為如此而出問題,造成大面積的停飛,而之後就是環控出問題,而且紅外光電系統,就直接不安裝了。

J20只是看上去大而已,如前所說,因為三角翼的特性,所以J20其實結構重量不會比F22重多少(實際上F22的蝶形翼也是三角翼的變形),中國發動機是比較差,所以才會儘可能的發揮氣動設計的後發優勢。

有網友根據照片同比例計算後,得出F22的機翼面積是78平米(與美國公佈的數字差不多),J20不到70平米,這也就是為什麼說J20其實並不大。

J20確實比F22長,而之所以如此在於現代空戰體系的進步,正如奧運會所謂的更高更快更強,空戰實際上也是這麼一個思路,而F22的ATF計劃則誕生於80年代,那個時候三代機的中空中速高機動理論方興未艾,所以ATF計劃雖然有所謂的4S標準,但是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強調有強大亞音速機動性能,而結果就是更加註重超音速機動性的YF23失敗,F22的設計則更加註重亞音速機動性(當然其超音速機動性也遠在三代機之上)。

而J20的氣動設計無疑更加註重超音速的機動性能,其纖細的機身,在超音速以後能夠獲得更好的升阻比,有人計算大概能夠達到5.5,而F22則是5.0,F15則只有2.5,而且採用宋老前輩的鴨翼邊條翼升力體佈局,整個J20超音速機動性在沒有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仍然有比F22更好的超音速機動性能。

所以有人會說J20憑藉AL31都能實現準超巡,恰恰就是其氣動設計非常優秀的原因,同時也是設計團隊準確的把握了未來空戰是超音速空戰的特點,這使得J20對F22彎道超車的機會。

雖然發動機確實是J20的短板,但是設計團隊的氣動設計無疑是非常先進且成功的。


木榮雨北


這個就真心是技術水平低的問題了。

並沒有黑殲-20的意思,每次提到殲-20的不足的時候必須防火防盜防噴子。

殲-20並不是單純的體積大,而是長寬比高。那麼為什麼要把長寬比做的這麼高呢?主要還是因為發動機不行。

咱們先不說殲-20,先從殲-8說起。W君看到過真實的殲-8,怎麼形容呢,有點一眼望不到頭的感覺,這架飛機有些太長了!

殲-8 不計算空速管的長度機身長度長達21.38米,然而機身的翼展只有9.34米。

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殲-8是改進自米格-21的一架雙發戰鬥機,加寬了機身為了增加一個發動機,這樣從米格21的7.15米加大到9.34米的翼展尚可理解。那麼從米格-21的14.1米的機長加長到21.38米則幾乎加長了一半!

這樣的一架飛機簡直就是一枚飛行的火箭。

從空氣動力學上來說,在一定範圍內越是狹長的物體在空氣中運動則阻力越小。說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就是弓箭:

弓箭飛行的時候由於空氣的氣壓填充作用尾部的位置低壓區很小,這就導致了弓箭在飛行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很小。飛機也是一樣,越是狹長尾部氣壓越高則在相同的發動機推動力下能獲得的最高速度就越大。


因此在殲-8上面利用狹長的機身配合兩臺加力推力只有64.7千牛的WP-13B發動機也能達到2.2馬赫的速度(高空)。


到了殲-20上面我們其實還遇到到是相同的問題。發動機不給力。

發動機不給力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加長機身。

於是我們的殲-20在所有5代機裡面就是最長的了。

又長出了別人一截。因此我們緊急靠WS-10發動機就可以將殲-20推到1.2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換裝了WS-15發動機後殲-20立刻可以提高到1.83馬赫的巡航速度。


但對於其他相對短小的戰鬥機來說,殲-20的瞬間機動性就遠沒有F-22或者F-35靈活了。畢竟長度短,質點集中有利於發揮大G力機動動作。

我們至今沒有真正看到過殲-20做過大G力機動其實不僅僅是發動機功率的問題,更多的原因就在於殲-20太長,結構應力太大很難支撐大G力機動。


現在能夠期待的就是發動機功率再強一些,讓殲-20的下一代戰鬥機縮短一點精幹一點。畢竟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是越長越好,不要太見大心喜。


軍武數據庫


中國軍工現在拋棄俄羅斯設計理念,傻大粗,向美國的高大上學習,注重高科技,大塊頭,上擋次。

美國從二戰中學到很多,特別是德制飛機的快準狠,所以設計的飛機都強調這三點,打得日本的輕薄透飛機懷疑人生。

德國空軍也是憑藉快準狠打的蘇聯飛機懷疑人生,想快必須飛機設計大,才能裝大發動機,想準,必須有先進的火控,想狠,必須裝更多的機炮。

日本飛機小巧又偷工減料,雖然初期佔優勢,後期因太小裝不下更大的發動機,更好的火控,更多的機炮,才被美國飛機的快準狠打的無還手之力。

蘇聯的飛機是傻大粗,碰到快準狠的德國飛機,基本只有被打的份。

殲20設計師絕對是個天才,把美國F22吃透,還創造性地加入歐式鴨冀佈局,彌補了動力不足短板,飛機又大又長,可以裝下更多先進電子設備,更多的內置武器,更多的燃油。

F35就因為太小,才一直無法形成戰鬥力,短小肥胖的身材裝不下太多先進設備,只能一直增肥,犧牲機動性。


光芒萬丈34957


作戰要求決定的

在空軍進行殲20戰機前期論證工作的時候,已經要求殲20作戰半徑要求達到第一島鏈,也就是作戰半徑需要覆蓋整個日本、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而2000公里的作戰半徑才能比較完整的覆蓋第一島鏈,所以殲20設計的比較大,準確的說是長寬比比較大,這樣阻力更小內油更大。

再者就是武器攜帶,既然要實現這麼多的作戰半徑自然需要攜帶武器,並且要帶的更大更多,殲20內置彈艙特別大這樣的好處是以後可以升級導彈,這樣武器受彈艙的限制就小多了,大彈艙自然需要大機身。再加上我們的導彈個頭大,如果裝跟AIM120性能差不多的導彈彈倉需要比F22更大。

再者就是4S標準,既然是第四代戰鬥機那麼自然需要達到美國的4S標準,4S標準有超機動、超音速巡航、超級信息感知、低可探測,那麼在中國發動機不行的情況下怎麼做到?自然通過拉長機身但是不可以無限制拉長,吹風洞吹出適合的長寬比例,就可以用低性能的發動機實現性能提升。

殲20使用3代機發動機也搞出了很好的機動性,這是通過多種方法的提升並不是單一的手段提升,也就是0.5+0.5+0.5>1的提升,通過這裡提升一點那裡提升一點,從而實現了不錯的機動性。

是多種因素導致的,並不是單一的影響,但是最主要的為了是滿足空軍未來的作戰要求,畢竟F22作戰半徑只有800公里,小短腿不適合加油機少的中國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