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在我們現在的認識中,屬於弄權的宦官。但在歷史上為什麼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很高?

子衿書法


提起閹人,我們就想到宦官;提起宦官,我們就想到九大奷臣魏忠賢、李蓮英、安德海、王振、張讓、劉瑾、童貫、趙高、李輔國,這些人被割掉生殖器後,心理上也徹底變態,一旦當權有勢,就變本加利地禍國殃民,滿足其畸形的精神快感。不過,今天要談的這個太監高力士,唐代史學家對他有很高的評價:“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高力士原本姓馮,曾祖、祖父、父親曾任潘州刺史,因牽連嶺南流人謀反案,家庭突遭變故,免死受閹割後送入皇宮。小小年紀就飽嘗生活的艱辛,因為聰慧,武則天有意培養他。可是後來因為犯了錯,被武則天趕出皇宮。之後被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名高力士。一年之後,又受召回到皇宮,隸屬於司宮臺。又後來,高力士還結了婚,是幼年流浪時認識的姑娘,因為感念他人品好,姑娘明知道他是淨過身的人,仍然要和他生活在一起。

唐開元初年的一天,宰相姚崇拿著郎官的名單向玄宗皇帝奏報人事安排的結果。玄宗端坐在大殿之上,姚崇肅然位立在大殿之下,攤開名單從頭唸到尾,然後等著皇帝批示。許久不見動靜,姚崇抬眼一觀龍顏:目視前方,不動聲色。以為是自己聲音小了,皇帝沒聽見,於是又重頭到尾唸了一遍,再看皇帝,還是目視前方,不動聲色,姚崇徹底沒譜了,尷尬地離開了大殿……姚崇走後,高力士對玄宗說道:“皇上,您怎麼這樣的態度對待新宰相?您才剛登大位不久,哪能這樣跟大臣擺架子?行不行好歺給個回話,哪能這樣不搭理人家呢?”,玄宗說:“任命姚崇為宰相,是要他掌管朝政,象五品官任命這樣的小事都來奏報,那皇帝要大臣幹什麼?”。高力士弄懂了玄宗並非傲慢,而是信任,放手讓大臣處理國家政務,馬上趕到宰相辦公的地方,將玄宗的意思告知姚崇。臨走前,又語重心長地說:“大人,這是皇上的信任,您可千萬別辜負啊!”,高力士兩邊說好話,目的是為君臣和諧,國家昌盛,太監的覺悟如此之高,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高力士不僅忠心可嘉,在大事上目光如矩,替玄宗拿主意。武惠妃想讓自己的兒子壽王做儲君,多次用計諂害後,原太子被殺害,恰在此時,武惠妃因心病不治而終。太子被殺,又痛失愛妃,玄宗鬱鬱寡歡,在確立新太子問題上猶豫不決。高力士建議“推長而立”,(一)這是封建王朝延續的規則,名正言順;(二)可確保大唐的穩定;另外一點,大權相李林甫一派都有意立壽王;如果太子的後援團過於強大,則會直接威協皇權,玄宗認為言之有理就採納了他的意見。

開元年間,玄宗皇帝英明神武,勤政愛民,選賢任能,導致民富國強,百姓安居樂業,大唐帝國進入鼎盛狀態。到了天寶年間,玄宗不思進取,安於享樂。他向高力士直言:“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李林甫,何如?”,高力士認為不可,堅決地說:“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己成,誰敢複議之者……”,玄宗皇帝不聽勸告,寵信楊國忠、安祿山等奷臣,導致安史之亂暴發,國家陷入戰亂,自己雖為太上皇,實與軟禁無異。身邊之前的大臣、宦官紛紛投靠新主,唯恐沾染嫌疑。只有忠心耿耿的高力士不離不棄,始終陪在身邊。當年幫玄宗平韋后、太平公主之亂,悉心保護玄宗的安全,有可能被理解為想富貴,而在玄宗下野之後,還一如既往地跟隨,只能說明他的靈魂裡的忠義本質。有感於此,玄宗對其厚愛有加,以前累官至驃騎大將軍、晉爵齊國公、進開府儀同三司。

後來,高力士被貶到黔中道,走到巫州,看見當地薺菜很多,百姓沒有吃薺菜的習慣,就揮毫作詩一首,以利當地人度過饑荒:“兩斤作斤賣,五溪無人釆。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又後來,79歲的高力士遇肅宗大赦天下,回京途中行到郎州地界,聽到玄宗駕崩的消息,悲痛難禁,“號慟,嘔血而卒”,遵玄宗遺囑,陪葬泰陵。





生態漁農石峰


這是一個好問題。

高力士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史學家給予很高的評價。這在今天吃雞的群眾看來,很不可思議。

在人們的意識裡,宦官都是像魏忠賢那樣的弄權奸臣,結黨營私,欺上瞞下,無惡不作的。哪來的賢宦之說。

這個可以有,而且還真有。

既然真的有,那自然就有第一人啦。高力士便是。

高力士(684——762),本姓馮,名元一,廣東潘州人。冼夫人第六代孫,其父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長壽二年(693年)因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被閹割。聖曆元年(698)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奉入宮後,深受武則天的愛憐,由高延福收為養子,賜姓高,改名力士。



他不但聰穎,善解人意,而且處事果斷謹慎。後來,他在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還多次犯顏諫玄宗,遏制安祿山,李林甫,楊國忠的權力與野心。

在立嗣問題上,他從安定團結的大局出發。善於藉機陳述正確意見,避免了多次宮廷糾紛。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

這一切,都顯示了其雄韜武略,所以深得玄宗寵信。官拜驃騎大將軍並內侍監(一品),開了自有唐朝以來宦官不過三品的先例,可謂紅極一時。

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由高力士,袁思藝擔任。安史之亂後,玄宗逃亡蜀地,袁思藝去投靠安祿山,而高力士則侍奉玄宗至成都,晉爵齊國公。同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不久迎回長安。高力士因護駕有功,加官開府儀同三司。



玄宗退位,明皇的舊部邀功而寵新主,而唯高力士一人兢兢業業,忠心的留在明皇身邊輔佐,後遭貶謫。

公元762年,貶謫在外的高力士得知玄宗駕崩,悲痛絕食七日而亡,終年73歲。遵先皇遺詔陪葬泰陵(今陝西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六組)。他是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以後的史家或名士都對高力士的個人品行,對玄宗的忠誠都給予高度評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些資料,瞭解這段歷史。


豹眼看歷史


高力士就是現在廣東高州人,他的故居現在還有一顆荔枝樹,據說是他親手栽的,每年還會結很多荔枝.

高力士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史學家給予很高的評價。這在今天吃雞的群眾看來,一個宦官給這麼高的評價很不可思議。

真實的原因是:他雖是宦官但與秦大宦官趙高,像魏忠賢,王振,劉謹那樣的弄權奸臣,結黨營私,欺上瞞下,無惡不作的完全不一樣,而且對皇帝李隆基始終忠心耿耿,李隆基斯下叫他“二哥”.高力士參與協助唐玄宗至關重要的兩次政變,唐玄宗因此極為信任高力士,乃說出:“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穩。”因此,高力士開始權傾朝野,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高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人,也都極盡巴結高力士。太子李亨也稱高力士為二兄,至於其餘的諸王、公主也稱他為翁,駙馬們稱他為爺。但高力士並沒有忘乎所以飛揚跋扈,且“平素謹慎,又善於觀察時勢,所以久受寵任,於朝廷內外亦無惡名”的大宦官。

安史之亂後,高力士始終陪伴在李隆基左右,即使太子李享在寧夏靈武稱帝,其他人紛紛離開李隆基,高力士也沒有走.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大赦又回京,行至郎州時,遇到京城來的其他人,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後,吐血而死。

雖為太監,但卻忠貞不渝,不禍國殃民,而且充滿正能量.我想,這是他得到很高評價的根本原因.


歷史之笑


高力士雖弄權但不亂政,玄宗為避安史之亂而遠遁蜀地,太子李亨不得聖旨而強行登基,玄宗被迫禪位。有一次肅宗寵信的太監總管李輔國,欺負玄宗而擋道,力士毅然牽馬而行,保住了玄宗顏面,在失勢的主子手下而不向新主子諂媚,力士不失忠義,史學家不貶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午夜夢醒18


高力士曾兼任大將軍,為唐對外戰爭立下功勳也!


滄海一聲笑970918CID


一個以宦官之身,幫助李隆基平定過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一生對李隆基不離不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