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大運河文脈“流動” 打造德州歷史文化名城

让千年大运河文脉“流动” 打造德州历史文化名城

大運河,一條見證了千年歷史的長河,一條負載著古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長河。而德州因運河而興,大運河對德州的發展歷史影響深遠,已成為德州不可替代的文化標誌。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悠悠大運河文化 見證歷史變遷

說起德州就不得不說大運河,德州曾經因運河而聞名全國,成為全國33個商業城市之一,可以說大運河造就了德州,為德州的發展給予了第一次機遇,讓德州真正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的確,大運河對於德州而言是意義非凡的,市政協科教委主任周其震精確地總結為:大運河給予德州滋養,給德州帶來繁榮,給德州帶來揮之不去的記憶。

“德州是京杭大運河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點,在大運河山東段中開挖最早、歷時最長、積澱最為深厚。”談話間,周其震打開手機中的一張運河圖,他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德州還保留了原真性、原生態的河道風貌,獨特的漕運倉儲與商貿文化,深厚的孝文化以及水工文以及擁有唯一的外籍王陵——蘇祿王墓及其守陵村落。

“由於戰亂、人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運河沿岸的那些足跡被埋沒,名勝古蹟、精美建築也消失殆盡,只有那些記載的文字還在講述著德州曾經的輝煌。”政協委員、德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高健告訴記者。

不過,那只是暫時的,大運河在德州沒有沉寂,而是在重新煥發異彩。周其震介紹,自2006年國家啟動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來,德州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申遺為契機積極開展保護利用工作。

德州大運河文化帶的發展瓶頸

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長期以來由於思想認識不到位、對運河文化挖掘研究不深不透、運河保護利用體制機制不健全、開發利用規劃不統一、資金投入不及時等諸多原因,導致規劃政出多門、難以落地。”談及目前德州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的發展瓶頸,周其震直面分析了現如今存在的種種問題。

開發利用始終處於各自為戰的散亂狀態,缺乏整體謀劃和大手筆的項目策劃,部分文物古蹟保護不力、損毀嚴重,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沿線汙染嚴重,用地開發無序、功能混亂;特別是大運河中心城區段棚戶區建築擁擠、工廠企業集中、人口密集、生活環境較差,甚至被貼上“貧民區”的標籤……周其震稱,其實這些都說明,大運河德州段的歷史價值和保護利用、現實意義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如何保護傳承利用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高健指出,發展不足的問題具體包括:對大運河的開發利用不到位,作為活態遺產,大運河的功能包括航運功能,疏水功能,生態功能,旅遊功能,但是這四大功能,在全市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城市建設沒能很好的體現運河文化特色。伴隨城市化的進程,古橋縱橫、古屋比鄰、商鋪連綿的古運河風光已成記憶,全市在規劃建設和文化發展方面依然沒有新舉措,沒能打好運河文化牌。全市運河由德城區、運河經濟開發區、武城縣三個縣區管轄,且三區目前都在各自獨立的進行開發建設,這種分散式的開發不利於統一文化主題,也會造成一定的重複建設和浪費,難以形成具備整體影響力的大景觀、大體系。

打造運河遺產成為德州城市名片

大運河文化帶不僅是一條廊道文化帶,還應成為一條生態景觀帶,更是一條混合經濟帶。因此,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應以實現經濟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三者協同發展為目標。政協委員、武城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劉慶同認為,運河的傳承、保護、利用是重中之重,大運河德州段,尤其武城縣四女寺樞紐,擁有理想的區位優勢、便捷交通和絢麗豐富的歷史故事傳說,為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發展潛力巨大。

劉慶同舉例稱,比如啟動德州至四女寺段的規劃建設,以四女寺樞紐為建設重點,打造運河沿岸文化品牌。大力推動運河全程通航和四女寺港建設。運河有水全盤皆活,加強河道的疏浚整治,大力爭取中央部委、省政府支持,爭取運河全年不斷流。建設好四女寺客貨碼頭,力爭早日實現運河復航。

“做好大運河德州段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關鍵是如何有效破解各種制約瓶頸。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有體制機制、投資融資、拆遷安置等方面的問題。”周其震分析,要強化市政府的主導地位,扭轉各自為政的不利局面。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大運河系統工程中來。廣泛採用外地城市建設中的“PPP+XOD”模式,將運作成熟的項目建設推向社會。對於涉及到沿岸原居民區的拆遷改造,必須精心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由此一來,才能真正提升大運河德州段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擦亮德州運河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